第356节

作品:《檀郎

    我从席上站起身,忽而想起一事,看向云琦。
    “今日堂兄在蒋将军堂上问起了司马俭,未知他何以得堂兄这般关心下落?”
    “他么,是秦王让我打听的。”云琦道,“济北王那边也有东平国兵马,司马俭是死是活,乃关系军心,自然要问。”
    我颔首:“原来如此。”
    蒋亢不仅对我好酒好菜招待,还给我派来了两名侍婢,一个叫阿素,一个叫阿茵,每日照料我起居。
    说是侍婢,其实也不妥当。因为她们都是明光道的教众,平日里跟伏姬一样,无事便在工场中劳作,补贴教中资用;有吩咐便帮闲,做做杂事。
    故而这样的人,伺候起来不会多讲究。不过这于我而言却是正好,我自给自足惯了,从来不习惯被人伺候。
    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阿素和阿茵将我的院子内外打理地井井有条,端茶递水样样仔细。一问之下,我才知道,她们都是徐州人氏,都曾在豪强家里当过侍婢。
    阿素早年家贫,自幼被父亲卖给豪强抵债;阿茵的父母则都是贵人家中的奴婢,她一生下来也是奴婢。与所有的奴婢一样,两人在原来的主人家中都过得不大好,打打骂骂乃家常便饭,直到有一日,明光道攻下了城池,她们的主人连夜仓皇逃走,阿素和阿茵见入了明光道便能脱奴籍,还可吃饱穿暖,便索性投了明光道来。
    说起曹叔,二人皆一脸崇敬。
    “从前我等听说明光道,都以为是土匪一般的人。”阿素道,“进了来才知道,我等那原来的主人才是土匪,每日恨不得拿我等作牲畜来使,却不过外强中干,得知明光道要来,慌忙便逃了。”
    我笑了笑,好奇道:“他们都逃了么?为何?”
    阿茵道:“还能为何?自从曹先生杀了临淮王,散尽他家财宝,那些巨富豪强谁人不忌惮?听着明光道要来便避难去了。”
    我颔首,又问:“那你们原来主人家的财物,明光道也都收了么?”
    “收了啊。”阿茵道,“劫富济贫么。曹先生还将那些没收来的地分给了无地的穷人,我父母做了一辈子奴仆,分到地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
    我道:“如此说来,人人有地种,可以丰衣足食了。”
    阿茵道:“衣食是堪堪够的,不过丰衣足食么,倒也说不上。”
    我讶然:“怎讲?”
    “这些年的年景一直不好,去年荆州、徐州又闹起了蝗灾,绝收连片,富户都无多少余粮。”阿茵道,“我父母虽分了地,也须得先耕种才是,连种子都要教中筹措。”
    我听得这话,不由沉吟。
    这些年,的确年景鲜有好的,各地水旱蝗灾时有发生。徐州这边的蝗灾,我曾听人说过一嘴,不想竟似闹得挺大。明光道每下一地,便要网罗许多教众,这是明光道的根基。但也是因此,明光道要养起许多人。若地里的收成暂时指望不上,那么的确是个大祸患。
    我想起先前与公子分析明光道的谈话。我一直觉得疑惑,曹叔从前经营明光道,甚少劫富济贫。因为劫富济贫虽可缓解一时的钱粮紧张,却非长久之计。明光道当年虽以聚集流民起家,但颇是巧妙地在荆州官府和豪强之间周旋,半打半和,以图共存。如此,明光道缓和了外部之忧,方可腾出手来,如屯田之制,带领教众耕织,温饱自足。
    曹叔不是个傻子,杀富济贫,尤其是杀王侯,必会得罪豪强诸侯,招致反扑。他这么做,显然是原来的办法无以为继,急需钱粮解燃眉之急。我先前不知缘由,如今听到阿茵这般说起,方恍然了悟。
    “女君,”阿素好奇地问我,“听说你与公子自幼一块长大,曹先生拿你当亲女儿看?”
    我笑笑,道:“你怎知?是蒋将军说的?”
    “是听伏姬说的。”阿素笑道,“蒋将军那般了不得的大官,怎会与我等这些小卒谈天。”
    “伏姬?”我讶然,“你认得?”
    “怎不认得。”阿素道,“我等无事时,都在一处做活。不过她前两日跟着公子走了,也不知何时回来。”
    我了然,看着她。
    “你方才说,蒋将军是个了不得的大官。”我问,“有多大?”
    “可大了。”阿素撇撇嘴,“当下攻占兖州的这些兵马,可都是他的麾下。教中的人都说,曹先生若什么时候不在了,当教主的未必是公子,恐怕是……”
    话没说完,她的袖子突然被阿茵扯了一下。
    “女君,”阿茵看着我,笑道,“女君可想去逛逛花园?这王宫中的花园可好看了。”
    第347章 分裂(上)
    曹叔和曹麟还没有回到东平国, 我每日在无盐的王宫里无所事事,便索性出门去逛。
    王宫这样的地方没什么意思, 我只想到无盐城中的市集去看看。云琦对此毫无兴趣, 我也不管他,自带着程亮出了王宫。
    明光道对安民之事确是有一套,照理说, 无盐刚落入明光道手中不久,民人惧怕事端闭门不出乃是常情。但我和程亮走在市集中,只见商贾生意照做,民人往来不绝,全无萧条景象,似乎最大的变化也不过是官府换了一批人。
    市中的货物多来自四面八方, 虽琳琅满目,但大多与雒阳比不得。让我感兴趣的, 是市中小贩卖的小食。此地水产丰富,美食颇多,我和程亮看到一处买鱼羹的小店, 食客颇多, 好奇之下也去凑了热闹。
    这店里着实拥挤, 我们二人好不容易才寻了空处坐了下来。
    周围的客人七嘴八舌说着话,听口音都是无盐本地人, 也有些外地来的,不出兖州。
    我一向喜欢来这样的地方,因为总能在人们的闲聊中听到不少事, 无论有用无用,总比刻意打探得来的消息有趣得多。
    比如我左边的席上,那两人一看就知道是无盐附近的乡人,正议论着明光道。
    “……我可听说,明光道无论到何处,必分财物均田地,也不知何时轮到我们。”一人道。
    “均田地哪里这般容易。”另一人道,“他们刚刚攻下东平国,只怕东平国有几户人家他们都还未算清。再说了,就算现在给你分了田地,你能种么?春耕的种子都种下了,你我家中剩下的只有些许口粮。当下正青黄不接,要是这些剩余的谷子都拿去种了地,我等吃什么?”
    “这应当也不用愁。我听说只要进了明光道,衣食便全由教中包了。我等领了田地就算是入了教,难道教中不管?”
    “你听说的这些,都是从前的事了。”答话那人道,“我可听说,明光道今时不如以往,徐州那边,已经吃了数月的粥了,再往后,说不定连粥也没有。”
    “啊?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我表兄的老丈人的侄儿就在徐州,他说的。”那人言之凿凿,压低声音,“我还听说,明光道将治下的所有富户都打劫了一遍,谁也没有余粮了……”
    我一边吃着鱼羹,一边听二人说话,不由地又想起了昨日阿素和阿茵与我闲聊的言语。
    两相印证,恐怕我那的猜测十之□□是坐实了。
    曹叔先前为何这般主动地派蒋亢去雒阳与秦王和谈,只怕除了玩一玩三方制衡的把戏,也是要为万一留出路,无论朝廷还是诸侯,再或是明光道以及啸聚山林的土匪,最攸关存亡的,无非钱粮二字。明光道眼下虽仍然势头正盛,但若是钱粮出了问题,便是藏了大变数。
    恐怕曹叔在刚刚攻下济北国和东平国之后又匆匆返回徐州,亦与此事有关。
    想通了这一层,我心中莫名地松了一口气。
    曹叔志向再大,也总是个务实的人,既然明光道是实实在在地遇到了麻烦,那么他与秦王和谈便是存着几分真心,此乃大善。
    正当我心情舒畅,程亮忽而低低道:“女君,我们被人盯梢了。”
    我一愣,道:“哦?”
    “我身后约三丈远,那两个正攀谈的人。”程亮道。
    我不着痕迹地打量过去,果然,那两人的心思明显不在说话或者用膳上,不时地将目光瞥来,鬼鬼祟祟。
    不用猜,我也知道他们是蒋亢派来的。
    他是个多疑的人,从前在钟离县的时候,他也这么干过,我差点跟他打了起来。
    “还有女君右手边,隔着两席,有个穿青色布袍的。”过了会,程亮又补充道。
    我顺着他说的瞥去,待看清那船青色布袍的人,微微一怔。
    “知道了。”我淡淡道,“不必管他们。”
    待我悠哉地把鱼羹吃完,又悠哉地在市中逛完,最后,我手里拎着两包炸得酥脆的小鱼干,不紧不慢继续往人多的地方走去。
    “女君要去何处?”程亮讶然。
    “紧跟着我走便是,莫落下。”我说着,转过一处围观耍猴的人群,突然,借着人群的遮蔽,转身拐进了一条小巷里。
    这小巷颇是狭窄幽深,走没多久,又连通着别的巷子,如蛛网一般。
    这正合我意,我带着程亮七拐八绕,没多久,方才那小店里假装交谈的两个盯梢已经被甩掉了。
    我估摸着王宫的方向,正待前行,突然,前面闪出一个青色布衣的人影。
    程亮一惊,正要拔刀,我将他止住:“不必惊惶。”
    话音才落,那青色布衣的男子已经上前,向我一礼:“女君。”
    我看着他,微笑:“吕稷,别来无恙。”
    吕稷出现在这里,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他毕竟是明光道的人。
    不过他竟然要用这般偷偷摸摸的方式与我见面,这教我十分诧异。
    吕稷领着我和程亮走到一处废弃的宅子里,程亮在外头把风,我则与吕稷走到塌了一半的屋子里说话。
    “你怎突然来找我?”我问,“老张呢?”
    “老张当下不便露面。”吕稷道,“京城之外的教众不曾见过我,故而老张派我来见女君。”
    我狐疑地看着他:“见我?为了何事?”
    “为了提醒女君,提防蒋亢。”吕稷道。
    我更是惊诧:“蒋亢?他不是曹叔的得力臂膀?”
    “他一向是。”吕稷道,“只是自从明光道壮大,这蒋亢愈加得了人心,尤其教中遇到些难处,蒋亢与曹先生见解不一,教众亦随二人分作了两派。”
    我皱了皱眉头:“哦?”
    吕稷将曹叔和蒋亢的恩怨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如我先前所知,明光道起初以普济世人为怀,又兼曹叔经营得法,趁着荆州大灾迅速崛起。也就是在起初之时,蒋亢加入了明光道,因其出众的能力得了曹叔赏识,大力启用,渐渐成了曹叔之下掌握实权的人。而随着明光道一路扩张,蒋亢与曹叔之间的分歧也渐渐显现。
    明光道教众众多,有数十万人,要管好这么许多人,自也要似朝廷一样,层层设置官吏。曹叔这般做了,不过他一向秉承清廉之制,立下教规,就算是他和蒋亢这样身居高位者,亦与普通教众一般,身上不留余财,所有吃用皆由教中统一分派。此法颇得人心,教众见上头的人与自己同衣同食同甘同苦,自也死心塌地。但人总有私心,久而久之,总有人会做出些不廉不洁之事。曹叔则一向赏罚分明,无论何人,一旦发现,即按教规处置,丝毫不留情面。
    此法,虽招致官吏们不满,但颇得教众拥戴。加上明光道管着许多人的温饱,钱粮的确一向吃紧,那些不满的声音便也显得无足轻重。
    而拿下临淮国之后,一切悄然扭转。
    临淮国富庶,明光道在国库中得到的钱财,乃数倍于教中所有。再一路北上,明光道每下一地,都会接收的诸侯和富户的钱财。这些财物越积越多,教中关于如何分配财物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分出两派。
    一派以曹叔为首,仍坚持教规,人人一致。而另一派则以蒋亢为首,认为如今明光道早已今非昔比,既然触犯教规有罚,那么对教中有功的也该赏,在前方辛苦卖命的人和在后方安然享福的人同衣同食,着实不妥。
    支持曹叔的,自然还是那些每日辛苦劳作的普通教众;而官吏以及攻城略地的将官军士,则支持蒋亢。
    我沉吟,道:“曹叔一向心思缜密,这些他定然也看在了眼里,不知有何举措?”
    “曹先生一向为众人尊敬,他出面弹压,众人仍听从。”吕稷道:“且当下教中钱粮吃紧,中原强敌环伺,众人虽各有想法,仍可一致对外,相安无事。”
    “哦?”我说,“既如此,当下曹叔何患之有?”
    “这般局面维持不得多久。”吕稷道,“女君,曹先生病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做家务,顶锅盖……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