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花五百亿[穿书]_99

作品:《再花五百亿[穿书]

    一家是某里,他们并不是没钱买大的地,而是刚与YH区签署了几百亩地十多亿投资的某宝城项目,未来远期规划肯定是要在滨江区也建设总部。YH区那边却不太想放走他们,他们还在协调,相对低调。
    另一家是公司总部在珠三角,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在最初门户网站和电子邮箱等业务上,又开发出了网络游戏、传媒等方向,也看上了鼓励创新的杭城各种优惠政策,对于当地文化原创的范围和几大高校人才都有很强烈的诉求。
    庄算总结了一下,直指要害:“这些企业的需求说白了,按照普通的工业地上盖厂房是根本满足不了。这种网络科技公司,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带来比传统产业更大量的税收,又要贴近科研办公的那种高标准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白有贤疑惑道:“刚才我们在滨江区看到的那种园区,有厂房有科研楼、有活动中心、食堂甚至自己的酒店,这种够齐全的了,规模也不小呢。”
    “他们的硬件看着还是太像厂房,行列式排布,与几十年前的厂区没有什么两样。软件,我指的是内部装修和整体运营方法也都是老一套,缺乏新意。”
    庄算评价了一句。在现实世界,他了解到许多花园办公的项目,比如谷歌的办公楼、微软的园区,还有一些医药产业在发达国家风景如画的地方建造的产业园,拥有比公园还优美的环境,办公楼内科研和实验室装修标准都非常高,最关键是衣食住行都考虑到,不仅便捷还舒适。让宅男宅女们都乐不思蜀的沉迷在公司里,除了卖力气工作,业余时间大量消耗在多种多样的
    庄算口头描述了一下这种花园式办公的产业模型和构想,再指出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海外案例,闻者顿时激动不已。
    这个时代大家传统的认知还是到点来单位上班,到点下班,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工厂里的工人和写字楼里的白领其实没有差别。甚至工人可能更幸福一些,因为可以直接住在厂区的宿舍,吃饭有食堂。但智力密集型的那些白领、码农、设计工作者,本来加班时间就漫长,舟车劳顿的上班下班通勤,在冷冰冰的写字楼里吃外卖,挤占了所有剩余时间。
    除了工作完全没有生活娱乐,长此下去幸福感极低,哪怕收入超高,也没有时间和兴致去花销。
    如果让这些人本身就在一座公园或者是产业乐园里工作呢?园区里开设不同种类的食堂、有休闲娱乐的设施,能够解决健身和短时休息的需求,窗外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累了推门出去就能散步。楼内不光是贴金镶玉冷冰冰的装修,还引入绿植、活水养鱼,甚至可以搞小型生态宠物乐园。弹性工作制,24小时不出园,灵感爆发就回到工位上写一段代码,没灵感了,吃喝一顿K歌健身,在胶囊睡舱里躺几个小时,再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所有的经营项目对员工内部有福利优惠,同时也对外开放,吸引周边园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来体验,青年男女来来往往,碰撞和社交产生的火花,更容易激发工作的活力。
    畅想完毕,庄算又将大家的思路拉回现实:“再说一下难点,在国外搞类似的园区,都是私人土地,也没什么工业或办公等等固定的配比限制。而我们滨江的地目前是工业性质,有诸多的条件卡着脖子。有污染或噪音的各种生产类厂房不能做,赚钱的生物医药批量生产环保指标也难拿到,光靠研发和中试撑不起400亩地,手机和电子通讯那一类也有别人在做了,市场就那么大,国产机培育需要时间。我们不如转换思路,对网络科技、电子商务类的企业敞开大门。增加科研办公的配比,增加配套设施用地的配比。当然这件事情还需要与当地政府协商。老周,往下能做到哪一步就看你的本事了。”
    “不是土地变性。工业地也能细分,原本有科研和生活配套的固定比例,这事你再仔细研究一下,看能否争取到更灵活配置的政策条件。说白了科研办公肯定比厂房租金高,生活配套比如一个沿街小商铺或者能对外经营的餐饮,也肯定比纯办公的租金更高,招待所能做成酒店甚至是酒店式公寓。以上是我们的诉求,却不能直白的说,需要用企业总部花园办公的这个概念来包装,营造高大上的命题。这个命题得到认可,接下来其他条件就都好谈了。”
    庄算将这个概念又延展了一下,“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增加商业服务配比引入燃气,为后期招租商户创造条件;还有个方向就是拆散大体量,进行小体量的楼栋拆分。类似帝都总部基地那种,每一栋楼的规模尽量的小,让一些还在发展中的企业有能力进驻。或租或散卖,或定制建设都是要有保障的。”
    “散卖的总部办公小楼?”
    庄算进一步细化这个意思:“更确切一点说,每个产品单位都是一栋迷你的厂办一体综合楼,前店后厂满足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诉求。园区内当然也可以引入几家头部大企业,作为龙头带动上下游小企业入住。另外最关键的就是搞好配套,吃喝玩乐,住宿招待都要有。400亩地好大一片,一般一个企业很少能吃下去。化整为零,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进步,孵化培育产生的未来预期前景,很容易打动人心吧?”
    白有贤的脑子跟着庄算的想法飞快转动,兴致勃勃道:“我理解了,这更像是将园区作为一个大商场来打造,占地多的大商户作为主力店放进来比如卖各类服装的品牌店,周边围绕其他上下游的店面,比如只卖鞋子帽子的,或者只卖饰品箱包的,再加上休闲餐饮穿插其中……中小企业被孵化出来慢慢扩张,或许规模更大了自己也有能力了又去外边再买地建设总部,对不对?”
    庄算肯定的
    周总问了一句:“那我们赚钱的点是规划和代建,最后招商或销售成品么?”
    庄算摇头:“那只是一票买卖,我们也要做园区的运营,建筑物是硬件,软件则需要高科技的运营模式来支撑。这里面不只是普通的物业服务,还可以建立线上的平台,帮助企业孵化,比如有人有专利却找不到生产厂家,比如有人有设备却不晓得怎么注册公司怎么开发销售渠道。
    我们收集这些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上为他们服务撮合,提供增值的无形的配套,肯定比常规的产业园更具有吸引力。这样的平台运营服务,比普通的物业费标准绝对能更上层楼。关键是平台建好了,就像是招采平台一样,等着大家往上面填信息就好,运维成本极为低廉,服务费却能年年收下去,积累的数据也可以复制到别的项目别的平台。将来你们就会发现,信息数据分类整合都是能变成钱的。”
    第60章帮人也帮己
    庄算是兴头上随口说说,这套理论在现实世界很多项目已经在用,他听得多了,照猫画虎也能侃侃而谈。
    书中之人却还没有到未来的时代。在网络刚刚普及,智能手机才开始出现的年代,产业园区的进化版,与线上平台结合,乃至从传统产业到数字经济时代这些转变都还未发生。因此听着庄算说的这套,不免耳目一新,字字在理不是夸夸其谈,的确具备可实施性,切实考虑到了入住企业的痛点。
    即使是语言上描述一下,就已经很吸引人。
    白有贤曾经谋划过自己创业,当时只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查资料看人物传记,却无人指导。若是有这样一个园区,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各种政策优惠,他从小微企业开始一点点孵化,前面有无数的榜样指引,身旁有各种伙伴帮扶,最终成长为一方豪杰也完全不愁,前景清晰。这将是初创业者最理想的家园。
    另外庄算提到的信息数据的价值和利用这件事情,白有贤最先想到的是厚厚的黄页书。这是网络没有普及之前就开始流行的一种类似于行业电话册的东西,各种企业按照首字母或者分门别类的排列,后面是公司地址和电话,加点经营内容,以方便有需要的上下游企业联络。
    自从有了网络,这种黄页的信息收集与扩散的模式也复制在了网上,各大门户网站都有类似的内容。分不同的版块,对应无数同类企业的链接。在不同的版块投入不同内容的广告,精准的获取客户流量。
    千秋万代地产公司去年投入了一定的成本建立了网上招采平台,就是在常规信息数据收集功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要求供应商自己注册填表,将自己的产品按照地产公司的需求填写录入。一切都是提前系统编程,自动分类。前端展现给设计部、工程部和成本部的信息都是清晰明朗的,用起来很方便,后端的维护和更新也很省时省力,因为分类录入不断更新,这种大批量的枯燥劳动转嫁给供应商去完成了。
    而且随着入库的材料越来越多,又增加了反馈评分的机制。一旦某项目采用了这家供应商的某一件产品,用后由相
    当然为了鼓励新入库的企业,也会有新企业展示窗口滚动播放。想要在庞大的供应商库里崭露头角,真实用户评估,与人为优化比如打折等手段都能在网页上以信息的模式展现和调配。实时更新,竞争与评估都是数字化的高效的,方便快捷的。只要最初的构架设计合理,简直可以是一劳永逸,劳还是供应商那边劳,地产公司作为甲方坐享成果就好。
    白有贤因着庄算这番话,往更深远的方向思考了许多。远的不谈,所有与地产公司有合作的企业,未来都会有数字化的一个印记和记录,某个供应方也可能会转化为招商引资的对象,买豪宅的客户很可能就是卖材料的厂长,而这位厂长恰好也需要在某个地方找科研办公的场地。
    大数据库的建立,将所有零散信息分类集成,研究他们曾经的交易轨迹,甚至能预判他们可能再次发生交易的领域,精准投放广告和需求。这将大大节省找项目或找客户的时间。
    白有贤觉得眼界豁然开朗起来。本来以为做地产行业无非是不同的物业类型开发,或者组合开发,需要了解的只是建筑工程那些领域里的知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门道,除了那些引起政府关怀的技巧之外,还有这些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化的整合,或许是传统地产行业升级的一条捷径,对于公司自身以及参与进来的所有企业都有帮助,互惠互利。
    庄算身为公司总裁,上午聊完了项目,中午主持了一下公司的聚餐,下午见好就收,没打算真在办公室里坐等下班,而是拉上了白有贤,准备早点溜去西湖边上玩耍。
    至于怎么和滨江区政府交涉,怎么用新型产业园的理念打动别人,这种细致的费脑子的工作,庄算自然是交代给周总去组织分公司的人手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