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8章 迁都

作品:《崇祯聊天群

    退出了聊天群,温体仁看看放在自己案几上的分门别类的奏章,抬头看看自己的同僚,忽然感慨道:“你们看看,现在的奏章多是南方来的。这南方的事儿,可真多啊!”
    听到这话,新进辅臣朱燮元便也不办公了,放下毛笔,笑着说道:“北方蒙古、建虏什么的都已经被我大明平定,自然就少了很多事情!而南方那边,南洋诸多藩国,光是贸易一项,事情就多得不得了,这就根本不能比啊!”
    薛国观听了,也是跟着凑热闹道:“北方这边,地广人稀,只要能保证有粮食,都很安份。南方就不同了,人多就事多,而且飓风、海啸、暴雨什么的灾害也多。”
    另外一名辅臣张至发没有怀疑什么,就这事说道:“如今我大明出海贸易的多,自然是南方事多了。”
    温体仁听了,脸上笑眯眯地,点点头道:“就连国库的收入,一大半都是和那边有关,和海贸有关,好处多了,事儿也确实少不了。要是能就近办公的话,我们大明的办事效率还能增加不少!”
    这话一说出口,顿时内阁一片安静!
    他们都不是傻子,一下就明白了温体仁话里的意思。难怪首辅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感慨,感情是因为这!但是,大明朝几百年了,都定都在京师,这要是迁都的话,事情是不是太大了?
    一三六八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集庆,并改名应天府,也就是南京。
    一四二一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顺天府,成就如今的京师。
    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就是胖子朱高炽,他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并且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
    但明仁宗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已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可他儿子并没有照办,因为他儿子也就是明宣宗多生活在北京,和他爷爷朱棣的关系非常好,不想回去南京。
    等到明英宗时期,这事就确定,不再迁都了。
    可谁也没想到,几百年之后,首辅竟然又挑起了这个事情。一时之间,内阁内都非常地安静。
    静默片刻之后,来自山东的辅臣张至发立刻谏言道:“几百年都未有变动过,安能再提此事?且迁都事关重大,劳民伤财,而我大明国事刚有好转,切不可中断啊!”
    然而,内阁的其他几个辅臣却多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并不认为,首辅会无缘无故地提及这事。联想起最近一年的人事变动,再加上首辅一向来以皇上马首是瞻,他们中的不少人顿时明悟,该不会是皇上动了迁都的念头!
    他们正这么想着,温体仁却两手一摊,笑眯眯地对张至发说道:“老夫可没说过迁都的事情啊,宪松这么一说,仔细想想,好像我大明如果迁都还南京的话,确实是个好主意啊!”
    “……”张至发一听,哑口无言,难道这锅要自己来背了?可你刚才所说,难道就不是迁都的意思么?
    温体仁也不管他,依旧笑眯眯地看向其他同僚,继续说道:“说实话,如今大明国土早非开国之初了,而蒸汽船的出现,让水运,海运等可以作为以后主要的出行途径。南京有长江之便利,不管是联系我大明东南西北,又或者是联系诸多藩国,都会很方便!从种种因果来看,南京作为如今我们大明的都城,宪松这个提议非常好,老夫是很赞成的。诸位同僚以为如何?”
    其实,也就是大明朝才把北平当作自己的都城,其他中原王朝,一般都是选择关中或者中原地带的城池为都城。当初的北平,还是靠着朱棣强行迁移江南、山西等地的富商才让京师慢慢繁华起来。
    如果说之前说北平“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若迁都于此,即可以抵御蒙古的威胁,又可以占据有利地形,控制南方各地,那么这种形势在如今的大明朝,其实已经不适用了。
    辅臣中的朱燮元等人一听,便立刻赞成,南方人么,自然喜欢还都南京的了。
    但辅臣之中,薛国观也是北方人,而且他还是陕西人,看到张至发被温体仁阴了一把,稍微有点犹豫,但不出声也不行,便还是开口反对道:“如今北方对沙俄的战事将起,事情繁多,迁都南京,下官以为不妥当!”
    朱燮元一听,便立刻反驳道:“沙俄有什么好顾虑的,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就带八百骑,就能大胜而归。更不用说,我们大明在天省那边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了。”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后又道:“再者说了,北方有战事,南方难道没有么?不管如何,如今的莫卧儿王朝还是很强大的,一直蓄势待发,还有,西夷也多半从海上过来,如若老夫所料不差的话,未来大明的战事,还得多赖海战。而诸多之事,我大明迁都南京的话,便会有利地多。再者……”
    要从军事角度来说,朱燮元长期在外带兵,比起薛国观更是能说。他就在那侃侃而谈,说得薛国观根本没有插嘴的余地。
    朱燮元的长篇大论好不容易说完,薛国观还没来得及反驳,温体仁就抢先一步说道:“好了好了,既然宪松提出了迁都,大家又讨论的这么热烈,那不妨上书皇上,公开此事。到底迁都与否,最终还是要皇上定夺的。”
    张至发一直没有发言的机会,此时听到温体仁又把锅丢到他身上来,真要发话时,朱燮元却是哈哈大笑,又把他的话给抢了:“好,首辅这提议好,不管怎么样,我们终归是臣子,定都那里,还是得由皇上说了算!”
    他这话一说,张至发就憋住了,人家都已经点明了臣子无权决定,难道还要再反对,逾越臣子本份?
    温体仁自然明白张至发心中的憋屈,就听他笑呵呵地说道:“恒岳说得在理!这样吧,我们把迁都不迁都的理由都写下来,全都呈送皇上,由皇上决定便是!”
    其实,最好的是这事就当没发生过。可要是提出来,朝中本来就是南方官员为多,都不用说,迁都这事,就算皇上不同意,肯定也会闹得比较大。到时候要是迁都成功,温体仁硬戴给张至发的首倡之功,怕是跑不了了。
    不管如何,如今只能寄希望于皇上不愿意折腾了。
    然而,张至发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一看到送过去的奏章,他就知道温体仁办得不错!
    实际上,迁都这个事情,就是崇祯皇帝的主意。以如今大明的形势,在他看来,迁都南京,对于掌控大明,对于大明扩张全球,要更为有利。京师交通,没有水利之便,太不方便了。
    大明以后的国策,既然是要全球化,那海路就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了。长江通海,不管是去哪里,有了不用担心风向的蒸汽轮船,那就会方便太多!
    另外还有一点,江南这边,一直是大明的风尚所在,也是大明的经济重心,如果自己在那边坐镇,定然能更容易地推广科学技术学识。
    也就是说,不管是从军事、政治还是文化,南京都会比京师更合适!
    因此,奏章一上来之后,崇祯皇帝便让底下臣子公开讨论,这又让南方官员很是大喜,纷纷在说,这是皇上的新年大礼啊!
    当然了,北方的官员极力反对,可他们在八部九卿,内阁辅臣等高官上面,人数少得可怜。哪怕回家去养老的孙承宗也上书表达反对的意愿,可终归是挡不住大部分官员的赞成。最关键的是,皇帝的意志也是南下。
    因此,在过年前最后几天,崇祯皇帝拍板决定,来年还都南京。
    这个消息出来,对于京师百姓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消息。可是,他们也影响不到朝廷的决策,唯有骂那些提出迁都的人,由此一来,张至发就惨了!
    还都南京的旨意下来后,张至发就连续上书,要辞职。不过崇祯皇帝不同意,反而把他派去了南京为还都做准备工作。
    于京师这边相比,应天府就欢庆了,鞭炮都比以往过年要畅销了几倍,甚至有很多人纷纷赶往应天府去买房。那房价,是蹭蹭蹭地往上噌。还都的具体计划还没出来,应天府的房价就已经翻了一番了。
    过了年,就是崇祯十一年,开年以来,讨论最大的话题,就是这还都南京的事情。
    当然了,都城的搬迁,虽然有陪都的存在,可相应要做的事情,却是极多,涉及方方面面,一时半会,还搬不了。与此同时,其他地方,该干什么还是在干什么。
    比如,倭国那边,又有大批战船开往美洲的驻地。而果阿已经打下来,除了按民之外,还要有相当地驻军,防止莫卧儿王朝趁乱打劫。就藩果阿的藩王,也都在竞拍中。
    有一点,让崇祯皇帝比较郁闷的是,那施维拉又跑了,听抓到的葡萄牙人说,他似乎是跑回葡萄牙去了。对此,崇祯皇帝还是有点遗憾的。
    不过再仔细回过头来想想,崇祯又无所谓了。这样也有好处,回头打到葡萄牙去,也是师出有名不是!
    想着这些,另外一个同样很滑溜的逃犯,这次可不能再被跑了。要是再跑了,指不定又去祸害不少的海外明人!
    这么想着,他便通过聊天群,下了旨意给已经到达美洲的吴三桂。等到攻打墨西哥的战事打响,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刘香再跑了。
    与此同时,在欧洲游说了一圈的英国使者,也已经先后回到了英国,把情况给查理一世做了禀告。
    对查理一世来说,情况并没有预计的好。和东方大国的贸易,不管是和他们友好合作也好,还是迫使他们低头,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东方的商品,能在欧洲这边垄断,如此才有暴利。
    因此,各国都有各自的打算,并没有如查理一世所想,一去游说就答应了。
    比如葡萄牙人,他们打得算盘,就是占据狮子国,卡住前往东方的道路,因此对于结盟对付东方大国的事情,并不热心。特别是攻占整个狮子国的计划顺利,科伦坡总督施维拉还运回了一船船的财富,更是让葡萄牙人觉得此举最为合适。
    而西班牙人,此时已经知道吕宋被东方大国抢去,但他们如今更关注于美洲那边,你们其他国家还抢他的宝船,能合作就怪了!
    法国目前在东方没有殖民地,对于结盟和东方大国对抗的意愿也不强。他们更多的是,想要在北非开拓殖民地。
    倒是荷兰,答复了查理一世的结盟要求,实在是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损失太大,不但巴达维亚基地被抢,甚至连派往远东地区的庞大舰队都被消灭,让荷兰人意识到,东方大国在海上的崛起,对荷兰人的海上霸业产生了严重威胁。
    ……
    总而言之,就目前的欧洲大陆来说,查理一世只得到了荷兰人的回应,其他国家,多半只是在推托,或者敷衍,或者干脆是想做渔翁,想着鹬蚌相争的好事。
    查理一世对此,很是愤怒道:“都是一群鼠目寸光的无能之辈,那明国之大,物产之丰,一旦开始关注外面,就是一头雄狮睡醒,谁能与之相敌?趁着明国才开始关注大海,一下把他们打回去,这样才能有利可图,他们这些人,难道就不懂么?”
    当他听说明国那庞大的舰队之后,他就知道,欧洲各国必须联合起来,才可能对抗那个东方大国的!
    查理一世正在生气的时候,外面有人来报,说威德尔上尉回来了,说是带回来了好消息。这让他有点意外,赶紧下旨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