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AI已经形成了帮助方案进行迭代的能力!

作品:《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第175章 ai已经形成了帮助方案进行迭代的能力!
    滨海,鼎佳半导体。
    刘向东院士一直喜不自胜的咧着嘴,旁边跟着的是孙博。
    “刘院士,这个东西确定能公开发表吗?确定要公开发表吗?”
    孙博手里拿着的赫然是他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如果用一个课题来形容他的这项研究,那用这个名字是再合适不过了——《如何驾驭类思维ai——以euv光刻机的研发进程为例》。
    是的,刘向东院士带队攻克研发euv光刻机,孙博一直在跟着同时进行数据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在研究着自己的课题。
    “这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刘向东院士内心高兴,说话都流利了不少:“一会儿纪总过来,你请示一下他吧。”
    “嗯。”孙博并没有正式加入卷耳智能科技,还是以科学院工作组的名义在工作,但内心里,他就认可自己是卷耳的人了。
    虽然这项成果,是自己在使用中总结和归纳的,而且卷耳智能科技的ai也渐渐的在公开,但毕竟事关重大,必须问问纪弘的意见,别到时候坏了大事儿。
    “来了!”孙博正想着呢,老远处就看着纪弘和几個人朝这个方向走了过来,两个人也是赶紧迎了上去。
    但有人比他们俩更快,那就是鼎佳微电子的领导。
    与常态不同,卷耳智能科技收购鼎佳微电子之后并没有动原有的任何一个领导层和技术人员。
    甚至,原老板都还在——他就是鼎佳微电子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技术核心。甚至在euv光刻机的研发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的他是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鼎佳微电子终于出息了,从一个捣鼓二手光刻机的贩子,摇身一变,瞬间成为了国内光刻机领域的佼佼者。
    甚至,直接连euv光刻机都能造了,这在以前,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而忐忑的是,老板来了,更关键的,来的不声不响,甚至都没有通知这边的人,车都进市区了才给刘向东院士打了一个电话,要不是刘向东院士通知他,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纪总,我是申再平,鼎佳这边的负责人。”申再平其实也很无语,鼎佳被收购之后,陈继业征询他的意见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
    因为他本身就是技术出身,而且一直在技术一线,对鼎佳要研发euv也是兴致十足,哪怕只仅仅是参与其中,就与有荣焉。
    陈继业当时咨询了纪弘之后,得到了尽量维持原团队的完整性之后,也是大手一挥——分公司继续交给申再平负责,直到现在,分公司的法人还是他呢。
    但就是这么一个分公司“一把手”,没有见过老板,放在其他任何集团,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
    纪弘好一会儿没说话,申再平也是有点儿摸不准他的脉——他本来就是技术人员,雷厉风行、直来直去的那种。
    纪弘当然不是故意冷落他,什么驭下之术之类的更是不存在,只是纪弘一时之间确实没有想起来他是谁,他跟这边的联系一直是通过刘向东院士这个真正的项目负责人,至于企业的负责人,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是陈继业在处理的。
    “申总,”纪弘终于想起他是谁了:“我过来主要了解一下光刻机的相关情况,一会儿先去厂房看一看,其他的所有工作一切照旧。
    “你跟着一起,有什么问题和需要随时提,让其他人散了吧,先各自照常工作。
    “然后明天上午你安排一个会议室吧,大家一会儿一起开个会,所有的公司高层和核心技术人员参与。”
    “好!”纪弘迅速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安排。
    申再平也是第一次和纪弘打交道,不过仅仅几句话,他就知道,纪总和传言无误,是一个专注于技术,从没有什么乌七乌八的事情。
    那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什么事儿都不用考虑那么多,认真干活就行。
    几个人迅速的换好防护服进入了厂房,这个时候的厂房还不是商业生产的厂房,整条线,光刻机也仅仅只有一台,只是作为验证在使用。
    纪弘也是一边了解一边听着刘向东院士的介绍:
    “这款光刻机的光源是来自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的钛蓝宝石激光器驱动的极紫外和软x射线高次谐波激光光源……
    “该光源系统在30 nm波长附近实现了大于120μw的平均功率……”
    “整体大小,桌面大小……”
    “……”
    纪弘看着眼前的大家伙,也是兴奋异常,听着刘向东院士以及申再平的介绍,他不住的点头,但实际他并没有完全懂。本身他在这方面就不专业。
    但是他想知道的不是这些,而是,ai在这里边究竟做了什么。
    “孙博,来,介绍介绍你的成果。”孙博原本是跟在一群人身后的,直接被刘向东院士拽到了前头。
    “做的最大工作其实配合组装。”孙博也是对着纪弘笑了笑,他们见过机密那,主要是一直快语有联系,也算熟人:“你们也知道,euv光刻机这个东西,它最大的难处其实不零部件,而是组装。”
    孙博介绍着,其实不用孙博介绍,纪弘也知道个大概。
    早在好几年前,阿斯麦交付第一台euv光刻机的时候,他就了解过相关的技术,虽然流于表面,但仅仅只是表面的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这个大家伙不好搞——
    它足足有几十万个零件,一百多吨!
    别说设计和制造了,用阿斯麦的说法,啥都干好,光组装都得组装半年之久!
    “所以,我们怎么干的呢?”孙博介绍道:“先说具体情况……”
    “这个厂区现在有十几万人,我们几乎把国内能够聚拢的力量,全都聚拢到了这里,包括卖二手光刻机的,研发低端光刻机的,甚至零部件供应商大批量的人全都吸纳了进来,让他们能干点啥干点啥。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么多人怎么管理啊?工作任务怎么分配啊?协同工作怎么处理啊?
    “你让一个人带十个人工作他可能能干的很好,出类拔萃,但带一千人一万人呢?不好搞啊!”
    孙博说着还卖起了关子,不过,纪弘也是看出来了,这肯定是利用了ai来实现的。
    这里使用的ai可是最新的版本,甚至每一次升级都没有漏掉他们。
    “设计方案这一块儿,ai给了巨大的帮助,它将整机系统分成了若干个难易不同、功能分门别类的模块。
    “然后又把这些模块儿按照同样的原则分成更加细小的模块儿,如此循环,直到这个模块儿能够让一个中等三十到五十人的团队进行研发和组装。”
    模块化的研发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任何一个大物件事实上都是这么做的。
    而且这种思维可不是产品独有的,开发一个软件同样是这样的思维——将功能剥离开,分成一个一个模块。
    然后将模块再剥离开,最终形成一个个的函数和方法。
    这其中耗时最长的,是方法和函数的编写吗?不是的!而是功能的分析和模块儿划分。
    光刻机的研发虽然是硬件,但道理也是同样的——只不过最复杂功能分析与模块儿衔接被ai给搞定了!
    剩下的人就是按照ai划定的任务去按部就班的完成就行了!
    这当然快了!
    “不仅仅快,而且,这些模块全部搞定之后,直接组装,其中的衔接甚至非常顺畅,一开机,诶,还真成功了!”
    孙博如此说着:“直到现在我其实都非常迷,也不知道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是运气还是实力。”
    不仅仅是孙博,包括刘向东院士和申再平在内,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迷惑——成是成了,但是怎么就成了呢?
    “咱们捋一捋哈,”纪弘也有些费解了:“整体方案是谁设计的?申总?”
    “是我!”申再平说道:“是我带团队设计的,但是,我之前接触的最先进的光刻机是阿斯麦的1980di。
    “拆过不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是,euv我没机会接触过!属于赶鸭子上架的类型!
    “我按照duv的架子,然后融合了各个零部件的性质和参数,进行了一些调整。按理说,这是不可能成功的,至少不可能一两次就成功。”
    申再平很实诚,事实上,他也不认为这玩意儿是他的功劳,如果euv的研发有这么简单,那沪上微电子这么些年干了些啥?
    把duv的架子,换成euv的部件,就成euv光刻机了?离大谱好不好!
    “再有就是各个零部件的参数和性质以及3d立体图了,这些东西作为资料输送给ai了!”
    ……
    纪弘一边听着介绍,心里也不断的在思索着,
    “来,将从一开始,ai所有的训练、决策、结果记录全都整理出来,我来看看!”
    纪弘这个时候心里大约已经知道是怎么一个过程了,但是他还需要确认一下——ai已经形成了帮助方案进行迭代的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