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什么精神?
作品:《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99章 什么精神?
贝恩·比昂是想第一时间购买蛤蟆先生,只是遇到了一个复杂的病人。
病人发现了自己的父亲不是亲生……不对是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根据蛛丝马迹发现了母亲的出轨对象以及生父。但他又不想家庭破裂,可父亲对他真还好,又不想瞒着父亲。疯狂拉扯之下,孩子抑郁了。
“听我说男孩(16岁),你为什么会认为你不该活在这世界上?”贝恩内心已拉响警报,但脸色还是有条不紊。
“如果没有我,母亲出轨还能挽回。”他这样说,“如果没有我,我的父亲也不会被欺骗十六年。”
都说儿童心理学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因为在形成三观的阶段,不正确引导会造成两个极端的后果。
首先是一切都是世界的错,且不是中二病那种。其次是将一切错因归结在自己身上,眼前的孩子很显然是后者。
今天要加班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上市首日,没有辜负大嘤有关部门的辅助,首日销量达到9万册。2020年最好成绩,甚至超过《威茅斯系列》首日销量三千册。
[顾陆先生对大嘤的热爱,全部在书里了。]
克苏鲁之王(顾陆认证)凯恩,当天下午就在自己推特上宣传。其实吧,他还压根没看,书还在亚马逊快递送来的路上。
真正会第一时间购买书籍的是黑粉菲利普斯,《泰晤士报》记者。同时他也是肖恩的好哥们,更是互联网抵制顾陆的先锋军。他也没什么坏心思,单纯地认为法兰西是蠢蛋。
居然宣传《谁动了我的奶酪》可以拯救经济低迷,简直把人民的智商当猪脑。菲利普斯鄙视法兰西人智商时,发现自己国家也要来这一套,教育委员会说什么“拯救大嘤青少年之书”。菲利普斯身为日不落帝国的公民,压根就不需要华夏作家如何如何!
呵呵!华夏算什么。
“该送给小霍尼什么礼物呢?”菲利普斯路过书店,买了两本蛤蟆先生。为什么是两本呢,他也顺手给自己孩子买一本。
来到好友家里。
他与肖恩是大学同学,不过毕业之后两人发展迥异。菲利普斯靠着万分刻苦和努力,以及一点背景进了大嘤最权威的报社。至于肖恩,成了辛苦的码农。
抵达肖恩家里,前者正在准备今日的晚餐。值得提及一句,肖恩的妻子,就小霍尼的母亲,非常忙碌,有时甚至半个月都不在家。
“霍尼送给你的礼物,”菲利普斯拿出一本书。
“谢谢菲利普斯叔叔,”霍尼很有礼貌地道谢,只不过对方再继续聊两句,就有点紧张了。
因为小霍尼记得,有次一个阿姨问他生日,一时之间忘记了,被父亲骂了。直接导致,再有大人做出询问的架势,小霍尼依然会下意识地紧张,哪怕当下父亲肖恩并不在。
“父亲,我来帮你忙,”即便这个叔叔经常来,小霍尼与之单独相处也挺紧张,他跑进厨房。
菲利普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今天有他关注的球赛。
结果他支持的队伍踢得太差了,甚至达到不忍直视的地步。拿出给剩下一本蛤蟆先生。
反正要骂执政党,顺带着要骂顾陆,无聊时看看也可以。
怎么个蛤蟆先生,菲利普斯看完导读,惊奇地发现,整个故事背景居然是《柳林风声》。
怎么形容柳林风声这个童话故事呢,在2016年,还在大嘤热销榜前五十挂着。成书有一百来年,改编过动画片、舞台剧、有声广播等等形式。硬要代还,柳林风声在大嘤选民中的认知度,等同于西游记在华夏人民的认知度。
故此,菲利普斯瞬间就有亲切感了。
同时小伙伴们应该也能理解了,为何作家要进行心理学科普,非要套用个童话小说的背景。这种动物拟人化,太容易原创了。
光是科普心理学的,你愿意看吗?
如果是借用孙悟空、猪八戒,科普心理学,是不是阅读兴趣就高多了?相同的道理。
菲利普斯阅读兴趣被吸引起来了,“顾陆还算是有点小聪明,柳林风声的故事,还是我小时候听我妈妈给我讲的。”
一开始,菲利普斯是带着笑容的,但后面的,脸色慢慢凝重了。
因为他感受到顾陆好像玩真的。
借苍鹭先生之口,提出了儿童时期会遭遇的情绪有四种类型:“你好,我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
身为记者,菲利普斯不懂什么心理学,但对人性是懂的。他虽然不认同,成年人的个性完全来源于儿时经历。但也确实,童年时期,长期用哪一种情绪应对周边的事,就会形成以来。长期是第一种,也就是面对父母和周边的人,长期以你好就行了,我不好也没什么,长大后确实会自卑、敏感。
菲利普斯想起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感觉小时候选择的情绪坐标应该就是第二种。非常容易愤怒,并且对手下的记者非常挑剔。
而童年坐标长期选择第三种,就是一开始贝恩所说的那样,要么极度自卑,要么极度自大,并且很容易过激行为。
“第四种情绪坐标,这得多难啊。”菲利普斯感慨,只有第四种作为情绪坐标,长大的小孩,才容易情绪稳定,并且欣赏他人。
“顾陆,他好像是认认真真地,想要拯救伦敦的青年……”菲利普斯沉默了,八万多字,他大概看了一半,好友肖恩和小霍尼就从厨房出来了。
小霍尼端着玉米片,而肖恩端出来的是披萨、炸鸡以及坚果。菲利普斯看得很明白,这披萨是明显的半成品,就是街口森宝里超市买的。
两个好友喝点啤酒,然后畅聊一些话题。小霍尼喝的是果汁,他乳不耐受,所以没办法喝牛奶。
当谈到,肖恩以前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个记者时。
“很明显,霍尼需要照顾,所以我要选择离家近的工作。”肖恩这样说。
举着果汁的手颤抖了一下,小霍尼低着头。
如果是之前菲利普斯这样关注,准确说,他来好友家里一起喝酒聊天好多次了,都没注意孩子。
可看了蛤蟆先生,他注意到了孩子。
“霍尼,明天我们去拳击训练,你一定要努力训练。”肖恩说。
“我一定会很认真的,也会多交朋友。”小霍尼马上说。
闻言,肖恩高兴地喝了一口啤酒,见状小霍尼也开心起来。
坐标是你好,我不好吗?菲利普斯经常来家里,也大概知道,小霍尼的兴趣爱好肯定不是拳击,但为了让父亲开心,哪怕做不喜欢的事,也开心的做……
“还好我没有让班尼学拳击,我给他选择的是画画……”菲利普斯内心突然一滞,他的孩子班尼,真的喜欢画画吗?不确定了。因为好像喜欢画画的是他自己。
记者是他一生所追求,但画画是兴趣爱好啊。他从小就有画画天赋,因此感觉孩子班尼也会遗传自己的天赋。
身为父亲的菲利普斯,从未这样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过事。
看看现在的小霍尼,活生生的例子,这么小就已经有“自卑”“唯唯诺诺”的雏形。
“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东方作家,为了大嘤的孩子们,特意写了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什么精神?”菲利普斯内心对顾陆的印象是一百八十度大逆转。
“菲利普斯?”肖恩叫喊了两声,对方没有反应。
被叫喊声召回来,菲利普斯感慨,“顾陆先生才是真正胸怀世界的作家,执政党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肖恩疑惑的看着对方,有一种对方被鬼魂附身的感觉,明明之前还一起批评来着。
“肖恩,我送给霍尼的书,你也看看吧。”菲利普斯这样说。
说被征服有点夸张,可在地球这本书被誉为大嘤国宝级书籍,能在心理类书籍高挂榜首,是因为真的很适合欧洲。
看过的都说好。
《小王子》是写给大人看的童话,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其实也是写给大人看的科普作品。
看完书,大多数都会有所感悟。
无论是有孩子,还是没孩子。
无论是有心理学储备,还是没有心理学储备。
接下来要说的是有心理学储备的读者。
“我道歉,我向顾陆先生道歉,蛤蟆先生是一本好书,谢谢先生。”
“上帝保佑,难怪我明明三十多岁了,但同事和朋友一旦大声说话,我还是会感到恐慌,原来是这样。谢谢你,让我知道了,我不是一个胆小的人。”
“我记得我家旁边医院的心理咨询师,一小时60磅,有这本书,真的为我们解决了太多麻烦,十分感谢顾陆先生。”
“为前面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郑重地道歉,顾陆对大嘤的爱是真实的,对大嘤的尊重远不是一个威茅斯系列可以代表的。根据英统计署的数据自2000开始,大嘤本土自杀率每年都在提高,要关注心理健康。顾陆先生是真正想要拯救大嘤的人。”
……
糟糕糟糕!
贝恩脸色大变,他看到互联网上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评价,他感觉都已经有好多同胞被“蛊惑”。
要赶快写完,对书里面的错误进行纠正,晚一秒就越多人相信,抱着这心思,贝恩都没有启动汽车,车辆更不可能从车库里开出来,放下手机就在驾驶位上,看着蛤蟆先生。
首先蛤蟆先生好的一点是,书里并没夸大心理医生的作用,蛤蟆先生用了十次咨询,才弄清楚了自己的问题。
正是弄清楚了,蛤蟆先生的状态才好转,他决定跟自己和解。
没错,心理医生是没办法消除心结的。好的心理医生是让病人找到心结是什么,并认识到为什么会出现心结,真正在治疗中起到关键因素的是病人自身。
“嗯?”
“流程正确。”
“引导正确。”
“心理疏导正确。”
“这本书……全部正确?”
难以相信,一个心理学外行人,能够写如此工整的心理学科普作品。
“这……”贝恩默默上网搜索了顾陆的履历。依照顾虑的知名度,维基百科上早就有他的全部资料。
明明没有心理学的任何资料。
等等!
“2013年,顾陆拜访剑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沃森教授。”贝恩找到了一条,顾陆和心理学的接触。
沃森教授?难不成顾陆去请教了对方。同行是冤家,贝恩和沃森经常在公共场合争斗,对其经常不务正业进行攻击。
但贝恩对沃森的专业能力还是不怀疑的。
“可恶,这次沃森……赢了。”贝恩半晌才吐出这么一句话。
那么几年前,顾陆第二次来伦敦找沃森干什么呢?因为沃森写了一本《福尔摩斯是反社会型人格》的书。因为引用到了不少福尔摩斯先生的段落,就邀请顾陆过去。一来是想要个授权,二来是送一本书给顾陆。
这下子就误会了啊。
话分两头,大嘤顾陆的新作在狂飙,国内顾陆别说狂飙了,走路都难。
“你要听话,放开我的腿。”顾陆准备离开,但死死地抱住他的大腿。
认真来说,也没怎么用力,只要顾陆稍微用力也能拔出来,可哪舍得啊!
“顾专家,是喜欢你。”研究员助理小溪后半句没说,因为顾陆每次来,都是陪着玩,此外还会给喂好吃的。
当然就这临时研究基地,饮食方面的资金是不缺的。主要是为了熊猫健康,很多东西不能多吃。而顾陆就是“例外”。
别看短腿,但她很聪明。
“你这,唉!”谁能抵抗得了熊猫撒娇啊?大多数人连猫咪撒娇都抵抗不了。顾陆就暂时放下手上的事,先陪陪国宝。
咕噜大王当前参加童教授的一个课程“伤痕文学发展史”。余华的《活着》是伤痕文学吗?当然不算,只能说在题材上沾一点边。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不过若是咕噜大王要收集资料,参加这个可成的准备项目是非常合适的。
顾陆也是参加了项目才知晓,原来伤痕文学这名字是来自作家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卢新华当时还是大学生,发布这个短篇一举成名。即便这位作家此后再没有值得一晒的作品,可谈及伤痕文学他的名字都会被提及。
言归正传,顾陆是参加了《伤痕文学发展史》这本书的编撰工作。当然他主要是起到核对工作,因为20世纪七80年代,很多书没有确切的出版时间,而咕噜大王在国内出版行业的人脉,那是相当丰厚。能够为童教授节省非常多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