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975【千古一问】
作品:《九锡》 第977章 975【千古一问】
这一刻姜晦终于切身体会到当世名将的凌厉和凶狠。
设身处地一想,姜晦觉得陆沉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如果直接否认,陆沉便能掌握谈话的主动,接下来无论许佐提出任何要求,他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推脱,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也无需背负一道道无形中的束缚和枷锁。
因为许佐不是普通人,他是能够代表宫里和朝廷的中书右相,他的表态足以让陆沉拥有对抗世间非议的底气。
简而言之,许佐否认那些传言等于认证陆沉是一位真正的忠臣。
既然是忠臣,当然可以拒绝乱命。
反之,若许佐承认他也怀疑陆沉有不臣之心,那么陆沉不反也得反。
原因很简单,连许佐这样顾全大局的宰相都这样想,朝中其他重臣难道还会相信陆沉?
这种猜疑之心一旦浮现,陆沉功劳再大也难逃一死,而他从来不是引颈就戮之人,更何况他手握二十万雄兵,与其被人以逆贼之名夺权诛杀,何不挥军南下直取永嘉?
姜晦心中颇为苦涩。
透过那层层迷雾,他终于看见隐藏在其中的杀意。
此刻他无暇顾及自己的心情,而是十分担心自己的恩师,不知他能否从容化解陆沉的单刀直入。
短暂的沉寂之后,许佐面无惧色地迎着陆沉的注视,坦然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姜晦的性情素来沉稳内敛,但是此刻听到这个简短的回答,他险些便忍不住击节赞叹。
这句话妙就妙在没有回避陆沉的问题,只是巧妙地转换了视角,把问题的核心从陆沉是否对朝廷忠诚,变成朝廷如何对待陆沉。
这让陆沉从主动选择转为被动应对,使他不必背负过于沉重的压力,从而尽最大可能消弭了堂内的杀气。
此言以退为进,深谙四两拨千斤之道。
陆沉微微偏头,似乎是在沉思,片刻之后看着许佐问道:“什么意思?”
姜晦微微一怔。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面前这位战无不胜的年轻郡王莫说科举,甚至压根没读过几本圣贤书,传闻当年高宗皇帝不止一次说过他不学有术。
也就是说,陆沉并非装模作样,他确实有可能听不懂这句圣人之言的深层含义。
许佐不以为意,平静地解释道:“这句话是说,君王信重臣子,以礼待之,给予其应当的信任和尊重,臣子必然会忠心耿耿。正所谓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礼之不至;事君不患其无礼,患忠之不足。君臣有义绝非愚忠之义,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
“许相。”
陆沉不得不打断他,略显哭笑不得地说道:“我本来快明白了,又被你说得有些迷糊。”
“郡王见谅。”
许佐微微一笑,然后直白地说道:“其实圣人先贤之言的道理很简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十分荒谬,君臣之间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这才是真正的微言大义。君臣一体两面,如果你觉得这个朝廷不值得效忠,那么反与不反全在你一念之间。”
“原来如此。”
陆沉点了点头,感慨道:“所以当初听闻先帝乱命,许相愿与我同进退,后来又说服淮州宋刺史,允许陆家商号插手各项民生,只为保证在先帝和朝廷继续胡来的前提下,边军将士能够不受掣肘,这就是你遵循的君臣大义。”
姜晦心中讶异。
他没想到自己的座师居然会做到这一步。
要知道在先帝驾崩之前,陆沉的权势和名望虽然无法和现在相比,但是在江北已经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欠缺的只是各级官府的实际支持,确切来说只要江南朝廷掐住后勤,陆沉麾下的十余万边军就会寸步难行。
那时许佐身为定州刺史,有他出面说服淮州刺史宋琬,允许陆家商号直接和官府配合,将触角深入民生行当,等于是补上了陆沉最大的短板。
姜晦强行平复心绪,今日既是他第一次亲眼看见陆沉藏在和煦外表下的刀锋,也对自己的座师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许佐不着痕迹地看了姜晦一眼,随即对陆沉说道:“当日所为,虽是形势所迫,我心中并无悔意,即便重来一次,我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只不过,我也想问郡王一句,当今太后可有行差踏错之处?”
姜晦知道这是一次温和却有力量的反击。
陆沉单刀直入,许佐便连消带打。
这位右相先前已经明确表态,他会以黎民苍生的大局为重,因此在君上昏聩的时候,他不会无条件地愚忠,哪怕因此会背负骂名。
譬如他曾经在定州刺史任上做过的事情,如果当时传扬开来,他养望二十年得来的清名不说毁于一旦,至少也会染上一层厚厚的污垢,难免会被人认为他和陆沉沆瀣一气心怀不轨。
但是先帝已死,朝中虽然发生过一些不太和谐的事情,宁太后已经果断地处置,并且是丝毫不留余地,只为给在边疆苦战的将士们最大的支持。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朝廷始终尽心尽力,在后方替陆沉解决绝大多数需求,宁太后、两位宰相和朝中大部分官员在这一点上问心无愧。
宁太后不是李宗本,她对陆沉的信任举世皆知,她也尽到了一位掌权者的职责。
这便是许佐愿意北上的根源,也是他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
在姜晦紧张的等待中,陆沉坦然道:“如果没有太后和朝廷在后方始终如一的支持,我和边军将士很难取得如今的胜果。”
他就算用兵如神,也不可能带着一群饿着肚子的将士去和敌人厮杀。
诚然,这本就是宁太后该做的事情,然而翻开煌煌史书,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举的君王难道还少么?
那样的君王自然不值得效忠,许佐先前所言便是此意。
许佐凝望着陆沉的双眼,真心实意地说道:“郡王是明理之人。”
陆沉笑了笑,从容地岔开话题:“许相此番亲自北上,想必太后有不少叮嘱,还请明言。”
许佐便将宁太后交待的两件事娓娓道来,其一是朝廷决定将迁都大计提上日程,但是江南赋税重地不可轻忽,在禁军要保护天家和满朝文武北上的当下,需要陆沉调一支精兵组建江南大营,这样既能保证江南不乱,也可继续震慑妄图侵占大齐疆土的南诏国。
其二则是关于将来的河洛防务,宁太后希望以禁军精锐护卫皇宫,河洛城防则由陆沉、沈玉来、刘守光和陈澜钰共同负责。
陆沉思忖片刻,徐徐道:“第一件事比较简单,我让霍真领兵两万南下即可。禁军原有五万人,不需要全部北上,许相可以让沈玉来挑选出两万核心精锐,护卫天家前往河洛,将来便由这两万人守卫皇宫。其实禁军的成分很复杂,沈玉来也清楚这一点,他最多只能把握住核心的两万人。其余三万人再剔除一些老弱病残,可以悉数调入江南大营。”
许佐没有反驳,点头道:“我会禀明太后,再和沈侯商议此事。”
“至于第二件事……”
陆沉脸上泛起一抹浅淡的笑意,道:“原则上我不反对,但是临江侯陈澜钰另有重任。许相不知,前段时间我已上奏太后,于青州境内、渭州和灵州交界处各设一座大营,分别由陈澜钰和范文定坐镇,这等要职交给别人我不放心。不过这既然是太后的旨意,我总不能直言拒绝,不如这样,让张旭代替陈澜钰,与我等共掌河洛防务,许相意下如何?”
许佐无法反对。
景军虽然退回到泾河以北,但是他们在骑兵上的优势没有完全消失,依然有可能越境袭扰,边军大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陆沉需要主持军方大局的前提下,陈澜钰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主帅人选。
而且用张旭替代陈澜钰,或许对于天家来说是更好的结果。
稍作权衡之后,许佐赞同道:“郡王之议甚为妥当。”
两人相视而笑。
这一幕看得姜晦懵懵懂懂,好像之前几乎摆在明面上的争锋没有发生过,那令他几乎窒息的氛围只是幻象,他的座师和对面年轻的郡王相谈甚欢,宁太后的要求也相继得到落实,这一切进行得无比顺利。
状元出身的年轻官员并未注意到,他的座师眼底深处那抹忧虑。
“许相,姜修撰。”
陆沉微笑道:“我让人在隔壁给二位准备了下榻之处,还请二位稍事歇息,晚上我携妻儿为你们接风洗尘。许相放心,只是一顿家宴,保证不会坏了你的规矩。”
他将话说到这个份上,许佐自然不好拒绝,原本准备谈得更深入一些的打算也只好作罢。
但是也不必急于一时,反正还有足够的时间。
想到这儿,许佐便点头道:“郡王相请,自然却之不恭。”
三人随即起身向外走去。
将要出门之时,陆沉忽然转头看着许佐,问道:“许相,都说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可如果这头老虎失去了牙齿和爪子,人会给它一条活路吗?”
许佐默然。
跟在后面的姜晦猛地心中一紧。
陆沉发出爽朗的笑声,道:“玩笑而已,许相莫要当真。”
望着他挺直如松的背影,姜晦不知为何感觉到几分苍凉之意。
许佐当然不会将这句话当成一句玩笑,但他也没有顺着说下去,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这位宰相似乎做出一个决定,缓缓道:“郡王这几日若有空闲,能否引我在这古县境内四处走走?”
陆沉脸上笑意不减,但是此刻终于多了几分真诚的意味,点头道:“求之不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