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儒道修心,心学亦是修心!

作品:《红楼:香火神道,从神京城隍开始

    第307章 儒道修心,心学亦是修心!
    “快,噤声!“
    “肃静,听先生讲学!”
    众多学子,谁也没想到文侯法身才一现身,便直接开始讲学!
    说是讲学,实则与当众演法无异。
    浩然文气于九天之上翻涌,演化万千文字,带着玄奥的伟力。
    威严声音中,蕴含着微言大义。
    两者结合,助力诸多学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侯法身所讲内容。
    方才刚刚突破的学子此刻也来不及感激,只能躬身行礼之后,默默地席地而坐。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起初文侯法身所讲,还很笼统杂乱,颇有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
    多是参考贾琮前世的心学,加以转述。
    不过以文侯法身天赋,执掌儒道规则。
    渐渐地,开始形成体系。
    加上了自己的理解。
    是讲学,更是修学!
    待到一句“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讲出之后。
    “嗡!”
    虚空一震!
    漫天青色文气涌现,连绵数百里!
    苍穹之上,一尊尊伟岸虚影显现!
    心学现世,不仅改变了儒道格局,更是将过往无数年里儒道诸多显学的论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有了一个立足的根基点!
    心即是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无论是诸子百家经意也好,儒道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诸多美德也罢!
    世间善恶,万事万物,皆是由心而起,向心而行!
    儒道法则震动,古圣先贤虚影显现!
    先躬身对文侯法身行了一礼!
    而后坐于高空,做出静静听讲的模样。
    “古圣求学!”
    “嘶……靖安侯这尊法身可为众圣之师!”
    “这是靖安侯第几次引起古圣先贤显化降临了?”
    儒道规则,是为儒道所生。
    平日里隐匿在天地间,无形无相!
    唯有在发生了足以影响儒道格局的大事之时才会显化出来。
    每每出现,便是足以让天下士林都为之轰动的大事。
    寻常人能够引动一次,便足以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可是细细想来,贾琮却已经引动了数次。
    如何不让人感到震撼。
    三十余万读书人,年轻的仅有十三四岁儒道刚刚开蒙的年纪,年老的已经过了古稀之年。
    众多读书人所修儒道说是涵盖百家都不为过。
    这般庞大的数量,怎么可能全都是来诚心求学的。
    眼看着儒道规则显化,至少有上千人脸色猛地一变。
    ……
    讲法一直持续了三个时辰,一直到天色将近黄昏时分,文侯法身清朗的声音这才逐渐减弱。
    不算文侯法身刚一现身时候给诸多学子带来的机缘。
    单是这三个时辰里,便又造就了十余尊大儒。
    一来,大世到来之际不仅天骄辈出,修行起来也比以往更为顺畅,更容易突破瓶颈。
    二来,文侯法身乃是贾琮以神道法相和两成儒道规则所斩出。
    乃是受天地所认可的儒道之神,生来便是为了执掌儒道规则的权柄。
    外人尚且算了,未入此门,见之如井底之蛙抬头见月,井口狭隘,难以窥之全貌。
    只知第五境强者实力恐怖,一念之间,山河变色。却不知其到底强在何处。
    可对于修行儒道的人来说,入得此门,那可是真正的蚍蜉见青天!
    宛若直面儒道规则一般,其境之高,其语之奥,高山仰止,得之万一都足以受用终生了。
    “我于此地顿悟,得儒道百家之精义,创立儒道新学!”
    “以方寸心,体天下物!”
    “此学名曰:心学!”
    “尔等心中若有何不解,可于此刻提出!”
    待到讲学完毕,九天之上儒道规则显化的古圣先贤虚影深躬一礼,而后缓缓散去。
    文侯法身开口轻轻说道。
    一时间,下方众人竟然没有一人敢开口。
    当着三十余万学子的面,若是提的问题浅薄了,顷刻间便可沦为笑料。
    “在下斗胆请教先生!”
    “方才先生所言,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儒道修行,第五境方才可称半圣,若真如先生所言,岂不人人皆是第五境?”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黑色儒衫的年轻书生起身朗声询问道。
    “黑色儒杉,这是墨家门徒!”
    “听闻墨家曾与北孔联手设伏袭杀靖安侯,最后却铩羽而归。”
    “没想到今日竟然还敢派人前来捣乱!”
    一瞬间,无数道或是好奇、或是惊讶的目光投向了开口的年轻人。
    墨家来人,还在此刻开口提问,任谁都能看出是刻意来捣乱的了。
    “我问你,何以为圣?”
    “亦或是说,何以为圣道?”
    与手段狠辣的贾琮不同,文侯法身虽与其乃是一体,却有着自己的性格。
    明知墨家来人是为找茬而来,也语气温和的反问道。
    “回先生话,圣道、自然是圣人之道!”
    “我等修习先贤文章,领悟先贤精义,践行先贤美德。”
    “心中坦荡,文气自生,如此方才是圣道!”
    “所以,于你而言,圣道便是文气,便是力量?”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满天下九成九的读书人,修行儒道,便是为了力量,为了利益。
    目的直白且干脆,只是自古以来谁也不敢将话说的如此赤裸,如此的“庸俗”乃至于“有辱斯文”。
    文侯法身轻语一声反问,却直接让墨家门徒一张脸憋得通红。
    没有理会语竭词穷的墨家门徒。
    文侯法身转而随意看向了东篱书院外前来听讲的一个第二境巅峰的中年儒生。
    “你最早读书是为了什么?”
    “我……我幼时听说乡里的举人老爷不用缴纳赋税,更不用服丁役。”
    “我便想着,若是有一天我能考上举人,便能让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了。”文侯法身目光中仿佛带着奇妙的力量,直达本心,让人无法说出谎言。
    只听第二境儒者巅峰的中年书生开口说道。
    免除赋税、徭役,这理由在自诩斯文、淡泊名利的仕子们听来实在有些粗俗可笑,但是在此刻肃穆的场所下,却谁也笑不出来。
    “你最早读书是为了什么?”
    文侯法身将目光转向另外一尊第二境儒者巅峰的儒生。
    这名儒生看起来比方才的那个年龄还要大,两鬓已经斑白。
    “昔日父亲说读书科举,入仕之后可以做大官,青史留名,被后人传唱。”
    “你最早读书是为了什么?”
    “回先生话,在下实在是记不清了,只记得幼时贫困,同县的赵举人家里每日却有着吃不完的饭菜被扔出来。”
    “后来一场饥荒,家祖三日未食,将最后的粮食留给我。”
    “想来,应是不再饿肚子?”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一连三个第二境儒者巅峰的书生吐露真心话!
    免除徭役!
    入仕做官!
    不饿肚子!
    没有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
    更没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种理由,看似可笑,但此刻听在耳里,却让人忍不住有一种心酸之感。
    “我再问你,如今可曾中举?可还需要服徭役?”
    文侯法身又将目光转向第一人!
    “回先生,开元年间,学生侥幸孕育文胆,中了举人!”
    “那你呢?”
    “学生曾任武昌府嘉鱼知县,为官十年,吏部考评皆是上上等,后辞官隐退!”
    “回先生,文胆有成之后,家中置办良田二百亩,已经许久未曾体会过饿肚子的滋味了。”
    第三人未等文侯法身询问,便自觉开口回答道。
    “善!”
    “所谓圣道,不在于高屋建瓴,亦不在于五经正意,唯在于一心也!”
    “你们三人,一个为了让家人免除徭役之苦!”
    “一个是为了科举当官,青史留名,被后人称颂!”
    “一个是为了不再饿肚子!”
    “心怀良知,行之所向,避恶从善,即可为圣道!”
    ……
    三人闻言,俱是身体一震。
    年纪最大,已经两鬓斑白的儒生颤抖着说。
    “先生是说,我等求学之心不纯也算践行圣道?”
    “所谓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良知在人心,如日之在中。致良知,便是让此日光照耀,无幽不烛。”
    “既有良知,且行且践,因何不为圣道?”
    文侯法身所言,绝对是颠覆以往儒道尝试的离经叛道之语。
    可是众人听来却是震耳欲馈。
    致良知,行善举!
    便为圣道!
    不在四书五经,不在诸子精义,只在于一颗善心!
    同理之心!
    见到家人受苦,努力改变!
    想要青史留名,用心为官!
    不想忍受饥饿,尽力改变!
    在场众人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哪里还听不出来文侯法身所言的,实则是《论语·为政篇》中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学,不仅仅是儒道之新学问!
    更是融合儒道百家之大成之学问!
    完美的为百家学说找到了立足之基,这才是真正恐怖的。
    亦是文侯法身想要表达的意思之一。
    驳斥心学,便是在驳斥百家!
    尤其是方才被文侯法身提问的三人,本就是第二境儒者巅峰,距离大儒只剩半步。
    只不是心中始终有着心结,昔日求学之初衷目的不纯!
    此刻被一朝点拨,心中芥蒂进去。
    三股汹涌文气生气!
    困扰了三人不知多久的关隘,顷刻间便被瓦解。
    今日破境大儒,再添三尊!
    “多谢先生!”
    突破之后,三人深施一礼,尤其是年纪最大,两鬓斑白的那名儒生。
    已经眼角含泪,浑然没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一窥大儒之境!
    “你可曾明白什么?”
    文侯法身微微颔首,然后将目光转回到方才开口提问的墨家门徒身上。
    本就词穷的墨家门徒亲眼见证文侯法身三言两语间便点化三尊大儒破境,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修儒,养气!”
    “归根结底,便是修心!”
    “心境契合圣贤经典,方可成就大儒!”
    “至于第四境鸿儒,便是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道……”
    文侯法身没等墨家门徒开口,便自顾自的说道。
    “你连自己的本心都不敢承认,将来如何能够成就大儒?”
    一句话,像是一句重锤,击在墨家门徒身上。
    更是击在了在场众多士子的心上。
    “嘶!”
    “修儒即是修心,先生竟能一语道破儒道真谛!”
    “这心学竟然……”
    “靖安侯这尊法身,实在是了不得!”
    “自今日起,儒道百家再多一显学!”
    “不,准确的来说,百家格局都会被心学改变。”
    这一刻失态的可不光是听出文侯法身言外之意的学子们。
    更有见多识广,来自于法家、南孔、还有其他百家学派的书院教习。
    修儒即是修心!
    即是修心,诸子百家中又有哪家学派的修心之能能比得上以“心”为名的“心学”呢?
    对比百家学说,心学简直犹如泥石流一般存在!
    追寻圣道之人,心学浩渺,无数玄奥可以挖掘!
    追寻力量之人,心学炼心,破境远胜其他学派!
    这!
    才是心学真正的杀伤力!
    ……
    “先生神通广大,手段高超,以第五境实力助第二境儒者突破大儒,学生佩服!”
    “只是若是诸多问题,都以一心来解释。”
    “千篇一律,如此讲道,恐难以让人信服!”
    本以为一场论战会就此结束,不想那名墨家门徒干脆就连最起码的风度和面子都不要了。
    言语间竟然开始耍起了无赖。
    名为佩服,实为讥讽。
    将方才文侯法身所讲的一切都归功于实力境界上高超的原因,毕竟对于第五境半圣来说。
    助力第二境巅峰儒者突破大儒不算难事,无非就是所需要耗费资源的多少罢了。
    这话才一出口,便直接引起了众多学子的怒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