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为其正名!

作品:《1978合成系文豪

    第445章 为其正名!
    “应该是因为《芙蓉镇》吧。”很快有人提醒说。
    《芙蓉镇》首映式的事故,这些天被吵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或许在江弦这一篇文章背后所透露的,正是他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无奈。
    “我就说么,一个首映式怎么会不出席呢?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现在一看,果然是这样。”
    “对啊,江弦当初为了写《环》,连南方前线都不远万里的去了,一个首映式他怎么会不出席呢?”
    “老刘,当初不是你骂的最狠么?怎么样,还说的出话么?”
    “对啊,那会儿说人家《芙蓉镇》剧组态度傲慢,脱离群众,现在怎么说?”
    “啥也不用说,我要是你,我把全宿舍《芙蓉镇》的电影票都给包了!”
    被点到名的老刘老脸一红,“一篇小说而已,能说明什么.”
    他这番辩词没有人在意。
    正如同孔乙己涨红着脸说出那句“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样。
    无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尴尬,迂腐穷酸,又自命清高。
    “咱明天一块儿看《芙蓉镇》去吧。”有人提议说,“这么好的电影,不应该被上面打压,咱们拿几张电影票去支持支持。”
    “我没意见。”
    “行啊,不为别的,就冲着江弦这篇写到我心坎儿里的小说,我也要去给贡献张电影票。”
    一宿舍男人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这时候,苏童幽幽开口道:
    “我怎么觉得,这篇《你别无选择》的背后,还有其他江弦想表达的事情。”
    “其他?”
    苏童拿起手中的《人民文学》,指着杂志最后一页上占据醒目版块的一篇文章,首行赫然写着:
    “关于《人民文摘》停刊整顿的声明!”
    “停刊?”
    全宿舍登时愣住。
    《人民文摘》自创刊以来,就凭其独特的办刊风格,快速打出了在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燕师大也有着极大的名气,苏童宿舍里几乎每月都会买来一份轮番阅读。
    室友老庄凑去杂志面前,仔细的阅读了下这篇声明。
    “尊敬的读者们:
    感谢一直以来对《人民文摘》的支持与关注。
    《人民文摘》自创刊以来,始终以“清新可爱,真切感人”为宗旨,致力于呈现具有先锋性与批判性的文化议题。
    然而,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部分内容过度聚焦边缘化叙事,未能充分考量社会共识与主流价值观的平衡。
    在此,我们向大家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人民文摘》将无休止停刊进行整顿。
    临别暂叙,初心未改。
    《人民文摘》始终与时代共振、与读者共情,此番停刊非终点,待春山可望之时,我们必将携更成熟的姿态重返文化现场。
    ——《人民文摘》编辑部
    1985年3月27日
    ”
    “怎么会这样呢?”
    老庄感到不理解,“《人民文摘》我月月都读,从来没觉得这本杂志有什么过失的地方啊。”
    “是啊。”
    “这他妈也太离谱了,这么好看的一本杂志,怎么能说停就停呢?”
    对于这篇声明,一宿舍人都感到极度的不可思议,也不能理解。
    “《人民文摘》这是被人搞了吧?”
    “我觉得也是。”
    “难怪江弦会写这篇《你别无选择》呢。”
    老庄忽然反应过来,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
    “看来苏童说的对啊!光是《芙蓉镇》的那件事儿,恐怕还不够让江弦抒发出这句‘你别无选择’,加上《人民文摘》被停刊,这就合理了,他这是被逼到了绝境啊!”
    “太恶心了!”
    “‘部分内容过度聚焦边缘化叙事’?这不就是‘莫须有’么!”
    “作协疯了吧,这样好杂志都能停办?”
    正当所有人都为《人民文摘》的遭遇感到不公,群情激奋之际,老刘幽幽来了一句:
    “你们想多了吧,会不会是《人民文摘》真的发了什么不合时宜的东西?”
    “发没发,我们这些读者还不清楚么?”
    老庄猛然想到什么,“对了,孟野!这不就是孟野的遭遇么?江弦已经写在小说里了!”
    孟野正是《你别无选择》当中的一个角色。
    他学业突出,被金教授夸奖为“结构感好,分寸把握好”,但常常不照章办事,喜欢用非常规的方式审视世界,因而总做出各种“不规矩”之事,比如:敢于在大学期间与女友结婚。
    孟野试图在对本初、对既往的反思中,建构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他以其独创性的作品在同学中引起轰动。
    但他创新性的音乐风格,却成了贾教授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贾教授的引导下,孟野那首轰动全校的音乐,成了“杀人犯音乐”、“法x斯音乐”。
    而校方认为,“法x斯音乐”这个说法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所以在评选委员会考虑送出国参加比赛的作品中,撤消了孟野的作品。
    将这一事映照进现实之中,这不正是与《人民文摘》雷同的遭遇。
    因为一些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说法,竟然被勒令停刊。
    “原来如此。”
    听了老庄的解释以后,其他人都没由来的生出一团无名火。
    “我要给作协写信!他们这么做,是在毁掉一本好刊物!”
    “对,写信。”
    另一名室友马上响应,“我明天跟隔壁那几个说说,咱们一起给作协写信,《人民文摘》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
    “是啊是啊。”
    个头最高的老秦嚷嚷说,“那啥,苏童,你笔杆子硬,这样,你写一份号召,明天咱们贴学校布告栏上去。”
    “好主意。”
    一宿舍人群情激奋,嚷嚷着要团结其他同学,一起为《人民文摘》鸣不平。
    至于苏童,答应下写号召的同时,默默的给明天定下两个计划:
    一、买一张《芙蓉镇》的电影票;
    二、买一份《人民文摘》。
    苏童的宿舍,仅仅是《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发行以后的冰山一角。
    小说发行后的几天,《芙蓉镇》稍有些回落的观影热度,又迎来了一波猛烈的爆发。
    影院的送片员们都懵了。
    他们不是没碰到过大火的片子。
    可一般的片子就算再火,在观影热度达到一个顶点以后,就会开始趋于平静。
    但《芙蓉镇》不一样。
    在热度渐渐消散,观众们观影热情开始下降以后,竟然又莫名其妙的迎来了第二波观影热潮。
    这样的结果,也让管意识形态的人傻了。
    观众们越是好评如潮,他们就越担心。
    观众的思维和领导的思维“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可又拿不出什么办法。
    他们担心的重点,不是“社会效果”和“副作用”,而是“导向性”。
    1985年,中国电影界有权威的三大奖:
    百奖、金鸡奖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百奖、金鸡奖不用多说。
    “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是今年刚确定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57年就开始评奖,一年一届。
    后来,改了个名,叫“华表奖”。
    之前出那么一招恶心《芙蓉镇》,就是为了防着《芙蓉镇》将来评选三大奖项,尤其是今年刚创办的“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届时,至少能用这件事产生的负面效果来挡一下。
    如今看来,这一招似乎没了效果。
    哪怕是群叔,在如此热烈的观影热情面前,都得悻悻着作罢。
    另一边。
    中作协也开始收到大量的信件,其中大多是为《人民文摘》叫冤,也不乏一些个性情中人在信里直言:
    “文人相轻,淋漓尽致!”
    “《文摘》何罪之有?这和‘党同伐异,陷害忠良’有什么差别?!”
    “一群活在粪坑里的蛆虫!”
    “.”
    这年头,连春晚被观众们骂了都得上《新闻联播》道歉,如此巨大的民怨,幕后操控此事的偏左派几人当然没办法忽略。
    “都是因为《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搞的事情。”
    “写评论,发评论,给我抨击这篇小说!”
    中央音乐学院。
    叶晓湘放下了手上的《人民文摘》,掩卷沉思。
    她是作曲系的一名学生,师从于杜鸣心这位音乐大师。
    杜鸣心曾为《鱼美人》、《红色娘子军》、《青年圆舞曲》作曲。
    前段时间在《人民文摘》《人民文学》两部刊物上同期发表的《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已经在读者群体中造成了极大轰动。
    他们中央音乐学院也掀起了一阵阅读潮。
    作为国内最顶尖的音乐高等学府、培养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无数怀揣音乐梦想之人心中的圣地。
    可以说,这座学府的学生,是最能与这篇小说感同身受的。
    《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中所写的:
    边狂砸键盘边大喊“他妈的力度”。
    教室上方硕大的功能圈。
    不可超越的贝多芬。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无法释放的音乐激情和创造力。
    可以说这篇小说里一切的故事,都是叶晓湘这些作曲系学生正亲身经历着的。
    因此,这篇小说几乎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每一个学子们的欢迎。
    不管是1985年第4期的《人民文学》,还是1985年第4期的《人民文摘》,在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学校附近的售报点,全都是一书难求。
    至于叶晓湘的这册,其实是被人赠送的。
    她前些天便收到了一封来自江弦的信,信里江弦感谢了她对他创作的帮助,赠送了一部最新期的《人民文摘》给她。
    一切的缘分,还要从叶晓湘和江弦在燕京饭店的那次相逢开始说起。
    那时被高仓健、中野良子视作偶像的作家江弦,与叶晓湘等人搭讪说要来中央音乐学院体验生活,来采风。
    叶晓湘没想到的是,自那以后没过多久,这名风靡文学界的作家,就真的来了一趟中央音乐学院,跟着她们这些作曲系的学生,体验了一星期作曲系学生的大学生活。
    所以看到《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以后,叶晓湘感动到无以复加。
    因为江弦竟然写出了他们这些学生的全部苦闷:
    接受着学院派古典音乐的规训,又试图打破传统的和声学。
    对宇宙的和谐不感兴趣,对十七度三重对位不感兴趣。
    做离经叛道的实验音乐,试图展示断裂和重生,给五线谱加一条线,把钢琴键盘重新排一次队,将作品注入不和谐音,追求自己的力度,自己的风格。
    也有人固守于传统,守着代表作曲领域中概念和规则的tsd“功能圈”不放,选择沉睡和逃避来面对规则与创新、古典与现代、力量与现代之间无可填补的巨大虚空。
    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个人才能和体制之间充满了冲突。
    叶晓湘也深知,在地上世界里,艺术离开了某个系统,就什么都不是,要想走下去,就必须小心翼翼,把握平衡。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自己手中的那把牌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他们这一代人,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却只能华丽地浪费着自己的青春。
    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弥合艺术世界的先锋和激荡,也不知道如何跨越现实世界的苍白和懦弱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个让叶晓湘苦苦挣扎的问题,江弦在这篇小说中给出了她答案:
    规则?创新?古典?现代?力量?古朴?新?旧?
    不论是什么,无论怎样,你都必须走下去,因为——你别无选择!
    “真好!”
    “写的真好。”
    作为江弦写作过程的见证者,叶晓湘对江弦的崇拜上升至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家!
    有着犀利的笔法、深邃的洞察力,文章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路径,唤醒了沉睡的心灵。
    他的作品,绝不是软绵无力,而是每个文字都富有迸发力。
    “晓湘,晓湘。”
    同学周丽找了过来,“你猜怎么着?”
    “怎么了?”
    “不知道谁把《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一页一页抄录下来贴到了咱们学校的布告栏上!”
    “是么?”
    叶晓湘吃了一惊。
    能让学生们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可见《你别无选择》这篇小说的受欢迎程度。
    “晓湘,我还写了一篇文学评论,你帮我看看写的怎么样?”周丽从包里取出一篇文章。
    “你还写评论了?”叶晓湘惊讶。
    “是啊!”
    周丽严重流露出一抹嗔色:
    “我看好多报刊上面都在抨击这篇《你别无选择》。”
    “真是太过分了!”
    “他们根本就读不懂这篇小说有多优秀。”
    “身为一名作曲系的学生。”
    “我要为这篇小说正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