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来自美利坚的困惑!
作品:《抗战:全球都是基地车》 “羊城终于拿下了,接下来可以考虑清剿周围的城市了。”听闻此讯,陆裕华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这一次周卫国所率领的部队在此次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斗力,交出的答卷远超预期。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日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三个师团被卷入战火,其中两个师团遭受重创,战斗力急剧下降。
不过,第 104师团却显得有些“狡滑”。
在察觉到局势对己方不利的瞬间,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直接选择了撤退。
尽管周卫国在战前精心布置了重重防线,试图将日军一网打尽,但生死关头,第 104师团收起了往日的傲慢与轻敌,以一种极为谨慎的态度全力突围。
保安团虽然英勇奋战,但面对日军一个师团全力突围的强大攻势,兵力不足的短板逐渐凸显。
即便战士们拼尽全力,仍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总体而言,此次战役的成果已经让陆裕华欣喜不已。
战场上残余的日军已不成规模,难以再掀起大规模的风浪。
除非日军愿意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进行增援,但就目前的局势分析,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时的日军正深陷两难的抉择之中。
东南亚战场的巨大利益让他们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在那里,他们所获取的资源与地盘,远远超过了在华夏战场多年的征战所得。
这使得日军高层在战略决策上陷入了纠结。
如果对华夏战场的局势放任不管,任由支那军发起大规模反攻,无疑会对他们的整体战略布局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华夏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一旦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将对日军的野心构成巨大阻碍。
然而,若要对华夏战场进行大规模增援,日军又面临着兵力匮乏的困境。
他们在各个战场都已投入了大量兵力,想要从其他地区抽调出足够的兵力来扭转华夏战场的局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除非他们愿意舍弃一部分在东南亚的既得利益,但这对于刚刚成立并期望在东南亚大展宏图的南方军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因此,日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而陆裕华能够如此果断地对羊城发起进攻,并且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离不开他精心布置的情报网络。他派出的间谍们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日军内部及周边势力中逐渐渗透,不少人已经在敌方阵营中混到了一定的位置。
虽然这些位置并非处于权力核心,但已经足以获取一些至关重要的内幕消息。
正是基于这些情报,陆裕华才对羊城的战局有了清晰的判断,大胆地做出了进攻的决策。
至于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陆裕华选择了暂时等待。
他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期待着美军的加入。
在他看来,美军作为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其介入将极大地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
这种隔岸观火的局面让他感到憋屈,但在现阶段,他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促使美军尽快下场参战。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非战场,亚历山大前线同样战火纷飞。
王军率领的部队正与英军展开激烈的交锋。
王军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回到前线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指挥工作中,不断督促部队加大进攻的步伐,试图突破英军的防线。然而,英军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如同疯了一般死守阵地。
在英军的阵地上,士兵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该死,这些敌人实在是太疯狂了,我们需要援军。”一名英军士兵满脸惊恐地大声吼道,他的眼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援军的渴望。
“援军呢,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另一名士兵焦急地张望着远方,仿佛希望能在瞬间看到援军的身影。
“还没有援军,我们就要完蛋了。”
“混蛋,我快坚持不住了。”士兵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充满绝望与挣扎的悲歌。
英军指挥官坎安宁上将同样被眼前的战局弄得焦头烂额。
他站在指挥部内,紧锁眉头,双眼紧盯着地图上不断闪烁的战火标识,试图从中找到破局的方法。
从本土调集援军已经来不及了,漫长的路途和复杂的局势使得这一方案无法实施。在反复权衡之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遥远的天竺。
天竺,这片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土地上,驻扎着几十万的英印军。
在坎安宁上将看来,这里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希望。
抽调一二十万英印军前来支援亚历山大港,对于天竺的防御力量来说并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而且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还能抽调更多的兵力。
毕竟,在上一次大战中,英印军就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为英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立刻从天竺抽调十万英印军支援亚历山大港。”经过长时间的沉思,坎安宁上将终于下定决心,果断地开口吩咐道。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是,司令官。”通讯参谋迅速回应道,转身便去执行这一紧急命令。
远在天竺的总督林利斯戈侯爵,在收到坎安宁上将的电报后,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
他深知北非战场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如果亚历山大港失守,将会对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立刻着手开始集结部队。
在天竺的各个兵营中,军号声急促响起,英印军士兵们迅速整理装备,集合待命。
与此同时,林利斯戈侯爵还下令全力搜集船只。
港口的官员们忙碌起来,四处寻找合适的运输船只,将这些船只集中起来,准备将英印军运往遥远的北非战场。
一时间,天竺的各个港口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工人们日夜不停地装卸物资,为即将远行的军队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英印军集结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部分士兵对远赴北非作战心存疑虑,他们担忧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对异国他乡的战斗环境感到陌生和恐惧。
一些军官不得不费大量时间来安抚士兵的情绪,向他们强调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大英帝国的荣耀。
而在运输船只的准备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顺。
合适的船只数量有限,有些船只还需要进行紧急的维修和保养,以确保能够在漫长的航程中安全航行。
此外,船只的调度和协调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要确保每一艘船都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搭载士兵起航。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林利斯戈侯爵并没有退缩。
他不断督促手下的官员们加快进度,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十万英印军送往亚历山大港。
在他的努力下,英印军的集结和运输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终于,在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后,第一批英印军士兵登上了运输船只。
他们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天竺海岸,心中充满了对未知战斗的忐忑。
船只缓缓驶离港口,向着北非的方向破浪前行。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这些船只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承载着英军的希望,向着亚历山大港进发。
而在亚历山大前线,王军的部队依旧在持续进攻。
他们不断发起冲锋,试图突破英军的防线。每一次进攻都伴随着激烈的枪炮声和士兵们的呐喊声。
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双方的士兵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殊死搏斗。
英军虽然顽强抵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防线逐渐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士兵们在长时间的战斗中已经疲惫不堪,弹药也逐渐告罄。然而,他们仍然坚守着阵地,等待着援军的到来。
坎安宁上将密切关注着战场的局势,他心中默默祈祷着英印军能够尽快抵达。
他知道,这场战斗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亚历山大港的得失,更关系到整个北非战场的走向,甚至会对欧洲的战局产生连锁反应。
同时,陆裕华也在密切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
他知道,北非战场的局势与华夏战场虽然看似相隔甚远,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场战役的胜负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他在等待着时机,等待着那个能够让他的部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刻。
而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美军高层也在密切关注着全球战局的发展。
他们深知,无论是华夏战场、东南亚战场还是北非战场的局势,都将对美利坚的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也在逐渐调整着自己的战略布局,准备在合适的时机介入这场全球性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战场的局势愈发紧张。
华盛顿白宫那间椭圆形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位肩负着美国命运的总统,眉头紧锁,目光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幕僚们。
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可屋内却感受不到一丝暖意。
“局势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么?”罗斯福的声音低沉而压抑,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
他看着眼前站成一排的幕僚,心中的焦虑愈发浓烈。
“那些叛军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苏军干的么?”罗斯福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疑惑与担忧。
在罗斯福的认知里,苏联有着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在他国制造混乱,以达到其战略目的。
然而,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测。
对于总统的询问,幕僚们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贸然回答。
他们也同样被北非这突如其来的叛军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手中掌握的信息有限,根本无法给出一个令总统满意的答案。
一时间,办公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墙上挂钟指针走动的滴答声,每一声都像是重重地敲在众人的心上。
随即,罗斯福那锐利的目光转向了一旁沉默不语的约翰·埃德加·胡佛。
这位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如今负责情报工作的关键人物,在罗斯福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深知胡佛在情报领域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此刻,他迫切希望胡佛能为他拨开这层层迷雾。
“从目前搜集到的情报来看,是苏军的手笔可能性不大。”胡佛微微低下头,沉思了一番之后,缓缓开口说道。
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但又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犹豫。
在情报工作中,没有绝对的肯定,每一个判断都需要建立在大量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而这次叛军事件,实在是太过诡异,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胡佛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闻言,罗斯福微微歪着脖子,眼神紧紧地盯着胡佛。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胡佛判断的质疑,也有对真相的渴望。
“这么说的话,那就不是苏军的手笔,这就奇怪了,这些土著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是不可能拥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罗斯福一边说着,一边来回踱步。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关于叛军的种种情报,那些叛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他们原本被认为是“未经培训的土著”形象截然不同。
“这正是我们也好奇的地方。”胡佛无奈地双手一摊,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他和他的情报团队已经竭尽全力去搜集关于叛军的情报,但得到的信息却总是零零散散,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清晰的画面。
这些叛军就像是从黑暗中突然冒出来的幽灵,他们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在暗中操控着一切。
“我们必须加快情报搜集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弄清楚这些叛军的背后到底是谁在支持。”罗斯福停下脚步,斩钉截铁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是,总统先生。”胡佛和幕僚们齐声应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