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促进武侠文化的发展

作品:《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673章 促进武侠文化的发展
    金镛古龙之后,华人社会的武侠小说就真的没落了,虽然原先历史上还有梁羽生、温瑞安、黄易等等,这些人名气也不低,但比起前面两位,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而这批人之后,武侠小说的创作更是几乎断层了,可能也是因为香港社会经济崛起之后,娱乐行业起飞,有能力写小说的人,都跑去当编剧了,毕竟当编剧只需要讲故事,不需要那么费力的将每个字都写出来,赚的钱也不会少。
    这一点是真的很可惜,武侠文化没有持续传承下去,这甚至也导致了未来内地的武侠电视剧,除了《水月洞天》、《天下第一》等少数原创,其他的就是重复性的翻拍金镛那几本小说,几年一次,看的人都吐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杨文东也希望能够以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武侠小说行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不管是给自己还是给其他无数亿华人,都能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
    同样,从资本层面,如果精彩的小说更多、或者出一个类似金镛古龙这样的年轻武侠小说作者,那对于香港娱乐产业乃至未来内地娱乐产业,都是受益巨大的,光是tvb就能再改编多款小说,对外更多的输出香港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了。
    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至于了多少钱,只要后续能够有成果,那也绝对不会亏,甚至自己的报纸也是需要小说的。
    金镛与古龙各自思考了片刻,古龙同意道:“杨生,这个想法看起来很不错,如果能够在未来引导更多的人成为武侠小说作者,也算是一个成就了;
    只是这件事该怎么操作呢?”
    杨文东道:“具体怎么操作,得由你们来决定,我也不是专业的,不过从经济层面,我的想法是以报社刊登小说的名义,吸纳一些人投稿小说,然后经过你们或者专业团队的审核,通过了便可以上报纸。”
    金镛则道:“可实际上香港的报社,都有这样的举动,有什么区别?”
    在金镛靠着小说,将明报建起来后,香港的其他报社自然有样学样,都在拼命吸引各种有天赋的人写武侠小说;
    虽然在成绩上远比不过金镛的产品,但这种竞争不是工业品,买了这个就不可能买那个了,而是可以重复的,读者看了金镛的小说,也不影响看其他人的,只要质量都好就行了。
    杨文东摇摇头道:“还是不一样的,首先各个报社的审核人员就没几个是专业的,而你们组成的团队我想肯定专业很多;
    第二就是我们有培训机制,如果你们发现了写的还行但没到上报纸的资格,那也可以安排专业人沟通指导,或者直接吸纳进来,专门培养,培养成功了再回收这个成本;
    第三,我这边会尝试联合多家报社,组合在一起,就能提供足够的上报机会。
    如此一来,在效率上必然比很多报社单独行动要强的多。”
    组合香港的报社资源、有潜力的人,聚集在一起,那肯定比这些组织与个人各自联系,要强的多;
    如同音乐行业,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再有专门的娱乐公司前来挑人,那肯定比让有天赋的人去随机寻找公司要强的多;
    金镛听完后,也点点头道:“也是,杨生的这个协会,只要成功了,效率方面必然比以前强十倍不止啊,厉害,有这种想法,看来杨生也是真的喜欢武侠了。”
    “哈哈,其实我也喜欢科幻与神话,不过这种太少了。”杨文东笑了笑道:“武侠的话,我喜欢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是有经济收益,能够拍成电视电影,只有足够的经济回报,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作为前世的网文读者,他自然更喜欢玄幻仙侠,至少这种世界是可能活的更久,甚至还有永久长生的,如《盘龙》《吞噬》等。
    不过这些小说进行影视化后,就没几个不是扑街的,虽然这也可能与当时的影视公司太菜有点关系,但世界观过于宏大的,难以拍摄;
    而武侠则简单多了,虽然有武功,但其实主打的还是家国情仇、儿女情长等等,容易拍摄也容易代入。
    金镛也笑道:“是啊,经济收益高,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
    这是最显眼的道理,在这个社会,任何行业想要发展,都必须能够赚钱,指望热爱那是不可能有成果的。
    杨文东又道:“文化层面交给你们,经济层面交给我,一方面我会促进小说上报纸,不过香港的报纸版面有限,所以我还会专门成立一些武侠书刊,将一些小说直接印刷成本子出售,增加收益;
    另外,如果有好的小说,我也会让tvb尝试拍摄电视剧,或者安排人指导他们如何更改,给这些作者的回报也是不低的;
    额外,我也会出一笔钱,当做一定的生活最低保障,给那些有点天赋但还没成绩的作者,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不用担心自己的基本生活,甚至住宿与吃饭,我也可以承担。”
    这些对于杨文东来说,都是小钱,完全不太在意的;
    别说成功之后经济回报更高,就算没有,只要自己了这些钱,能够有一些好的作品出来,能够娱乐自己,那就很划算了;
    实际上这些年来,有些时候,他也觉得挺无聊的,甚至即使是前世,有那么多娱乐,有的时候抖音也刷腻了,还是得去找到文字小说看看,因为文字能够描述的世界,比电视剧要好的多。
    “如果能这样,那这个协会,肯定能够办好。”金镛笑着说道。
    其实如今香港小说的问题就在于对于作家来说,只有一个报社稿费,至于拍电视剧之类的,实在是太遥远了。
    但这也没办法,毕竟这是个小市场,只有一些传媒资本参与进来,且这些报社基本上还要吃大头,对于给作者的稿费也是非常少;
    没有经济回报,那自然没多少人愿意参与;
    不过如果杨文东真的按照所说的来做,那就可以直接将小说作者群体的收益扩大十倍乃至百倍,那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杨文东笑问:“那两位是答应了。”
    “我这边没问题。”古龙答应道;
    他本身就算是长兴传媒与tvb的长期合作伙伴了,也算是半个给杨文东打工的,多了一个工作,且还有一定的权利,自然乐意,且本身他未来也会面临金镛同样的问题,年龄大了之后就写不动小说了,那这个协会也算一个很不错的后期职业了。
    金镛则道:“我也可以,不过我有明报,在这个协会就只能做个兼职,我就当个副会长吧,熊生来当会长,如何?”
    “可以,内部职位你们自己安排。”杨文东对此也不干涉;
    跟古龙不一样,人家金镛可是有正经事业的,怎么可能来自己这边参与太多时间;更不要说未来金镛还会加入政界,那估计就更忙了;
    倒是古龙,是真的很适合这个位置。
    金镛笑道:‘那就好。’
    杨文东接着说道:“另外,我们这个协会,名字是中华,而不是香港,所以不仅仅是香港人写的小说,外面湾湾、东南亚华人,甚至以后内地有华人投稿,我们也都需要接受,
    总之一切看质量,写的好,那就算人在美国,也可以,只要是以中文写的武侠小说,就行,甚至非武侠的,偶尔也可以接受一点。”
    其实未来的内地,人群数量足够,哪怕平均文化水平低,但只要有外汇收入,在80年代的环境下,肯定也会有很多文学大师的;
    如果能够吸纳这些人,那至少互联网时代之前,中华文明的武侠文化必然会的很好;
    这也算是杨文东的终极目的了:促进武侠文化的发展。
    金镛想了想道:“内地?以后有可能吗?”
    杨文东笑道:“一切都有可能,如今内地与西方交好,与香港的各种贸易也越来越多,我想未来在各方面必然更加开放的;
    不过短时间之内,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先将香港内部做好就行了。”
    改开其实也就6年了,甚至改开之前,香港与内地的接触就已经很多,包括广交会,国内也是非常欢迎香港以及海外公司来参加的,因为国内也需要外汇;
    特别是明年,内地将会大规模采购大型工业设备,虽然这些大采购,香港资本是插不上手的,但却也是一种象征。
    金镛点点头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挺好的,内地很多文化人,在各方面还是很强的。”
    “当然,我也希望能够与这些人合作共赢啊。”杨文东也说道。
    内地改开之后,非常重视理科,这也正常,毕竟科技工业的发展就是需要数理化。
    这也导致了文科一定程度的被没落,这种事杨文东自然干涉不了,不过只要香港的娱乐产业够发达,那或许也能够帮助一些文学方面有成就的人;
    当然,如今也只限于跟娱乐有关系的,太过于有哲学的,那就没办法了。
    ps: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