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外在
作品:《唐奇谭》 第1247章 外在
待到江畋回归的第五天,校阅过殿前各班、内府卫士和拱卫三军,以及五方大营和十八镇戍,外海巡检水师,派来的将校和马队。并按照具体的表现和技艺,例行颁给赏赐和加食之后;对内接管也暂告一个阶段。
接下来,就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大巡洄船团,以及上京朝见的新洲/北俱芦洲的诸侯外藩了。为此,江畋也被专门引到了一处,位于富庭宫大后苑,两座矗立小峰之一的左翠峰顶端,异常广大的一所殿阁当中。
然而长期在内值守的,却是十几名盲眼的内官。虽然,他们已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多年的训练和侍奉经验,让他们剩余的听、触、嗅等其他感官上,养成超乎常人的敏锐和灵活性;甚至疑似还有不错的身手。
而作为某种意义上世代职业,他们日常所守备和看护的,便是东海公室最大的底牌和凭仗之一;也是初代通海公,当年从南海大宗/本家分走的关键家当一部分。一幅囊括了整间殿阁墙面,巨大无匹的海外地图。
以及,根据这幅巨型地图为模板,所制作而成的十几套,模拟现实中的山川地形、城邑聚落,并插满了各种标记物的大小沙盘。其中最大的有数间大小,最小的一副也有两三丈长宽;因此只能通过高座进行观览。
其中密密麻麻的标记,同样也是有新有旧;显然是在历年历代的公室手中,不断的更新和增补的结果。据说在海外还有众多团队负责此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东海公室最珍贵的机密,和核心资产部分。
但是,相对于细分后被标注为:俄州、加州、内州、哥州、尤州的一干地域性沙盘。最让江畋有些绷不住的,则是占据整面墙的总体大地图。因为上面熟悉的标记和符号、数字,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相应的来历。
这分明就是一本高中地理图册,所节选、放大而成的南北美洲地图。因此,上面还原样照搬的,留下来了诸如海拔等高线,南北洋流和冷暖潮、南北回归线;渔场和矿物、农业、牧区,甚至是城市和区划的标识。
乃至就连折迭地图上的合页线,以及使用旧了的折皱和压痕;模糊的页码和大小比例尺,都被一模一样的复制在了大地图上。好吧,毫无疑问,这就是那位穿越者前辈梁公,带到此世的个人物品/珍贵的圣遗物。
只可惜的是,按照殿内最为年长的老宦说词;当年分家出镇东海诸藩时,带过来的也只是一份精细复刻的副本而已;大图原件作为先祖梁公为数不多的遗宝,此时正供奉在南海本家的宗庙内,世代享受香火祭祀。
当然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校准和勘测,以及东海公室几代人的经营。现有这份远洋海域和上下新洲的巨大地图,才是理论上最为准确和真实的版本。甚至连南海本家所掌握的完整地图部分,都是远远有所不如的。
或者说,外间各路诸侯、藩家流传的相关各色地图,林林总总的委实不少;但能够与之媲美的绝无仅有。但是这份高中地理图册,精准和明确的同时;却也就带来了另外一中,潜在的后遗症和连锁反应式的影响。
就是前往新洲开拓这片陌生大陆的人,都会依照地图标记进行地域划分和命名;乃至在披荆斩棘的扎根下来,建立了相应城围/据点之后;同样也会将最初的藩领,参照初始地图的标示,起了一堆奇奇怪怪名称。
比如,出现在西海岸化州境内的首府华盛屯,据说就是当地建立的第一个据点;取义为华夏大盛于外域的美好祝愿。还有位于洛基山脉中的爱州、科州、蒙州,因为开拓的较晚而城邑较少,但同样出现了盐湖城。
而其他的落山鸡,新旧金山、伯特览、文蛤、盛蝶阁等城异;同样赫然历历在目。在洛基山脉以东的广大中西部平原地带,则被打上了殷遗之地的统称,又具列和细分出归化殷族、安人等大小土族各部的标记。
其中还混杂有吐谷浑、党项、奚族、契丹、铁勒、突厥别部等游牧部帐的符号;而在广大内陆的山地、水泽和丛林地带中,又有来自中土南方各族的武陵夷、泸水胡、白马羌、乌蛮和白蛮、骠人、占婆等零星存在。
这些分布在上下新洲之间的新旧城邑,密密麻麻延伸向内陆的开拓据点,也将偌大的新洲东部沿海,到广袤的中部旷野,染成了数条不规整的层迭异色地带。这就是百年间,往来不绝的一船船移民和义从的成果。
而通海公/东海公室,最初就是作为这些,勇于海外开拓进取的团体和势力,最为坚定的后盾和支持者;而被另立门户、分封在了夷州大岛,这处尤为关键的海陆中转地;也由此形成了利益紧密的东海宗藩体系。
其中分布在上新洲/北美洲,共计六十七家诸侯/外藩,又有三四十个归化的土族部落和聚居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主要集中在被赐姓为李,梁、孔、高、卫、韦、薛、杨、魏、程、土突等十几家大姓、巨族中。
当然了,他们的祖上渊源,可以上溯到梁公主政的时代;专门要求相关的部属、臣下和亲族,组织了好几批年轻子弟,前往新洲/北俱芦洲开拓的产物。再加上家门扶持,很容易在当地最先站稳脚跟、脱颖而出。
同样也与身为宗藩的东海公室,长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纽带。而在下新洲/南美洲的开拓进度,就要略输一筹了;但同样也有四十三家诸侯/外藩,以及被称为殷遗南方别种的马亚人,所建立的土族城邦、聚落。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被成为马氏诸脉的一系列大小诸侯、藩家;他们都是源自首次发现新洲大陆的初祖。源自乾元泰兴年间的克复定难功臣之一,岐州扶风郡公马璘膝下的第四子,人称“当世祥瑞”的伯庸公。
因为,当年中土大唐派往外海大洋的探索船队,前后有十多批次;但是无不是遭遇风浪折戟沉沙,或是偏离了航线,跑到了其他地域去。唯有这位年轻而幸运的伯庸公,在茫茫大洋中遇到了可以停驻修整的大岛。
还以联姻的方式,获得了岛上土族番长的协助;最终历经无数险阻和风浪、海潮,发现了无边无际的新洲大陆海岸线。然后又在当地的土族帮助下,在上下新洲间的大湾地(加勒比海),建立了第一处唐人据点。
因此,他的子孙也通过与土族的不断联姻,开枝散叶在温暖湿润的上、下新洲沿海各处。而且,相比唐人在上新洲/北美洲的高歌猛进,归化了大量土族部帐;下新洲的沿海,则是山丘与雨林密布不利大军征战。
因此,以马氏后裔为主的唐人征拓者,采用了小股的武装渗透和打击,那些野蛮不化的嗜血、人祭部落;又用林间物产的贸易和部落通婚,笼络和归化了好些土族城邦;最终移风易俗的将其纳入唐人的宗藩序列。
因此,马氏子弟的藩邸、聚邑,也由此遍布下新洲各处;以生聚和招徕之唐人、土族和归化民,受封世爵公、侯、伯、子、男不等;堪称是当地枝繁叶茂的第一大氏族;但同样因为跨洋贸易,对于中土仰赖甚多。
其次是新洲孔氏的别支,依靠世代深入雨林、深山和高原的艰险之地;传播中土教化和归化土族。依靠一手四书五经,一手仗剑而行的本事,以及世代孜孜不倦的牺牲和前赴后继的传道,同样建立起许多的藩领。
其中以复古的三代之治,圣王、大贤勤耕于民的传统;以宗族而居、集体劳作和共享祭祀,操习六艺和有教无类的耕战传统;吸引和聚附了许多土族部民来投。在当地更是伐山破庙,革易了血腥野蛮的风土民俗。
也将能征善战、交涉无双的孔圣后裔之名,传扬于外域各方。而这一系列的运作和开拓背后,同样也存在着东海社,以及占据其中重要分量的,东海公室的潜在影响。甚至连传道的教材,都是在夷州境内刊印的。
但与此同时,江畋也同样注意到,在上下新洲/北俱芦洲的东海岸线;大片未被标注过的空白中,居然还有若干带有特殊标记的小点。随即他当场询问得知,这是西牛贺洲跨海而至的藩夷聚落,也被称为多毛人。
因为其形貌奇特、体毛浓密,须发异色而得名。但也因为新洲的地域广大,东西海岸之间距离太远;故而目前还尚无多少接触和了解。仅有一些多毛民的部众,因饥荒和时疫沿海逃亡流窜,到大湾地才得知所在。
好吧,这显然是比正常的历史线,更早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却不知道在东海岸,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江畋不由想起在西大陆时空,听说圣王国和不列颠群岛、科尔多瓦王朝,在新大陆殖民地乱斗的零星传闻。
也许,自己还有机会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