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试探底线的扩张
作品:《末世天灾:从打造避难所开始》 第275章 试探底线的扩张
“有些用力过猛了。”
连苏武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在竭尽全力的产能爆发之下。
居然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地步。
以至于新增的武装力量,大部分都毫无用武之地。
只能要么暂时存放在农家小院的武库仓库之内,要么化身为生产工具,参与避难所内的各种生产建造任务。
但同时,苏武又不敢真的放缓这种产能爆发。
紫晶体给苏武带来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它不可被摧毁的起源之地,以及未知的数量。
考虑到它们所在的地幔软流层,厚度在100到350公里之间。
而海洋的平均深度也不过在4公里左右。
如此广阔的世界里,到底能够孕育出多少数量的紫晶体。
只要想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最坏的情况。
说它们可能超过末世前,地球地表所有体型超过一毫米的生物数量总和,都一点也不奇怪。
面对这种令人绝望的数字。
苏武不全力以赴的话,根本没有坚持到最后的把握。
“既然生产不能停。”
“那就只能想办法增加收入了。”
苏武打开整个东洲的全息地图。
目前通讯信号塔覆盖的宽江流域,以及余安市周边一带。
在他直接控制下的那些附属避难所之中。
除了大约还有3000多万等待转移的人口以外。
就只剩下维持他们生存所需的食物和基础设备,还有燃料一类的低价值物资。
等到将人口全部转移之后,或许通过回收设备和建筑材料,还能最后再收割一波。
但在此之前。
已经基本没有太大的价值。
“宽江流域一带。”
“那些官方避难所暂时还不能动。”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还在联邦卫星网络中拥有一个可以联络的账号。”
“没有彻底切断与联邦上层的联系。”
“不过底下那些民间避难所。”
“都可以尝试收编。”
不要看苏武的互联网络,覆盖整个东洲。
活跃用户数以亿计。
但作为整个互联网的主人。
只要他愿意。
任何消息都不可能从他的网络上泄露出去。
甚至这种封锁,站在那些发布消息的人的角度,都不一定能发现。
他们依然能看到自己的帖子,依然能与其他人互动。
只不过和他们互动的要么是人工智能,要么是经过人工智能篡改关键词,已经彻底扭曲原意的回复。
在这种网络上严密封锁,现实中干扰通讯的双重手段下。
想要几座同在一座城市里的避难所,无声无息的消失。并不是什么难事。
并且最关键的是,这些消失的民间避难所。
本身其实也早已经被联邦放弃。
收回了他们直接向联邦求救的渠道。
哪怕当地的官方避难所,有心想要庇护他们。
大概率也不会引起联邦的注意。
“就算退一步,完全猜错了联邦的态度。”
“以农家小院如今的体量,也足以抵挡住联邦的怒火。”
“争取到谈判的机会。”
“试错的成本,不至于高到无法承受。”
宽江流域那一带的民间避难所。
或许在资源积累上,可能只有当地官方避难所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但这也架不住他们的数量足够庞大。
如果将他们全部吃下。
苏武大约可以获得相当于1到2个行省的资源。
收益大,又不怕失败的后果。
苏武越是斟酌,越是发现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
“然后东洲其它区域。”
“那些被标注为反人类阵营的避难所。”
“也都可以开始一个一个的动手清除了。”
如今的苏武,手中90支商队基本已经全部扩编完成。
每支商队,一次性可以运输上万吨的物资,又或者8000名乘客。
而如此恐怖的运力,仅仅用在宽江流域和余安市周边的转移上。
已经有些过剩和浪费。
“单单是用那些普通改装车辆,一次大规模的转移下来。”
“就足够将三四百万的人口,迁移到农家小院。”
“而农家小院为了安顿这些新增的人口,也不得不舍弃其它大部分功能区域。”
“集中力量建设标准宿舍。”
“在这种情况下。”
“商队完全没有必要再参与进去。”
“还不如拿去别的地方创收。”
“在剿灭其它区域的反人类阵营的时候,顺便再把交易网络在整个东洲铺开。”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这将会比他收编宽江流域那些民间避难所,收益还要更加巨大。
只不过耗费的时间和风险。
同样也会比后者要多出许多。
苏武必须做好,有商队出现折损的心理准备。
“另外,搜刮其他避难所里的资源,终究只能作为短时间内的应急。”
“后边获取资源的大头,还是要落在挖矿,还有回收建筑废墟上。”
随着高频振荡仪的出现。
苏武在各个矿场挖掘矿石的速度,又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这还不够。
他需要更快的挖掘速度和更多的矿场。
以满足后续高速扩军下,那近乎无底洞一般的资源需求。
“看来,得让那些驻守在通讯信号塔附近的哨兵。”
“加快对周边地质的勘探速度。”
“尽可能多的找出一些矿物资源。”
苏武对于矿物资源的大小,没有要求。
哪怕是隐藏在群山深处,一堆仅有几十吨的铁矿石。
他也不嫌少。
反正,凭借着庞大的空中运输队伍,能够无视大部分地形的蜘蛛机器人,以及可以迅速粉碎地面的高频震荡仪。
不管在任何地方。
都能于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地建造出一座有模有样的矿场出来。
区别无非是规模大一点的。
会专门建造一条到几条地下运输通道。
将里面的矿石产出,运送到最近的附属避难所里,提炼成成品。
规模小一点的。
则干脆由蜘蛛机器人,又或者青空级运输无人机。
把它们手动运到外界。
而除了天然的矿物资源以外。
那一座座在末世前建造起来,如今大多数都已在地震和低温暴雪中变成废墟的城市。
也是一座座人为制造的巨大矿场。
值得苏武去投入大量的力量进行开采。
在全息地图上。
标注出一个个需要外出或采集,或掠夺的资源点。
苏武忽然发现。
原本他手中看似有些过剩的蜘蛛机器人军团。在这些庞大的需求面前。
又变的不够用了。
“等到把这些标注的资源点,全部开采完毕。”
“或许,就算紫晶体数量真的以兆亿计算。”
“我也能将农家小院这一小片地方,稳稳的守护下来吧。”
苏武眼中带着一丝期望。
许久后。
他才收回看向全息地图的目光。
重新来到控制台前坐下。
开始准备进行今日份的研究工作。
相比于单纯提高基础资源的数量。
攀升科技带来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很多时候还要远远超过前者。
就如同样一块金属。
用来制作成刀剑和用来制作成电磁步枪之间的区别一般。
人类拿着成千上万把刀剑造成的伤害,都不一定能比得上一把电磁步枪。
而具体到发展科技方面。
曾经最让苏武在意的是可控核聚变。
只要成功研制出可控核聚变。
苏武就能彻底摆脱,普通核电站对铀等稀有金属的依赖。也不再需要煤炭,天然气等等传统的化石能源。
获得当前阶段近乎无穷无尽的电力。
但在苏武怀着美好的期望,陆陆续续的耗费数千点灵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初步实验和研究后。
他最终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
所谓的可控核聚变,是一项耗尽他目前的所有资源,也不一定能有所突破的浩大工程。
“明明在末世前已经有消息说,人类已经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
“结果真研究起来。”
“这难度也实在太高了。”
“那所谓的成功,该不会是个假消息吧?”
苏武有些怀疑,也有些无可奈何。
只能暂时将这一项研究封存。
坐在控制台前,仔细思索了一会儿。
苏武开始将目光投向收缴的那些紫晶体残骸。
“现在已经确认,紫晶体的残骸在彻底失去活性后,会转变成一种安全的特殊材料。”
“可以以此为基础,尝试研究功率更大的激光,电磁加速轨道和引擎。”
材料是制约科技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而与此对应。
在发现一种新材料之后。
也是最容易基于新材料研发新科技的时候。
并且和其它一般的新材料不同。
紫晶体残骸的潜力更加巨大。
能够应用的研究方向,都直指如今苏武最需要的军事相关领域。
将这三个待研究的项目。
全部添加到工作日志之中。
苏武首先选择了研究电磁加速轨道。
这一项目。
从名字上看,似乎平平无奇。
实际上却是一项相当关键的科技。
一但研究成功。
就能让苏武获得制造超大型电磁炮的能力。
弥补农家小院如今高端战略武器的最后一环。
“伊甸园卫星的天基武器属于最后的底牌。”
“微型机甲的战术核武,基于航天火箭改造,拥有20吨重的金属氢作为战斗部的弹道导弹,属于战略武器。”
“120毫米电磁炮,电磁步枪,金属氢制成的各种火箭弹,手雷和航空炸弹等等,属于常规武器。”
“目前来说,常规武器方面,已经不缺火力。”
“战略武器方面,一个是保有的数量过于稀少,轻易不能发动。一个是打击范围太过巨大,在单位面积的杀伤力上,并不比常规武器高多少。”
“超大型电磁炮的出现,将会弥补战略武器在这两方面的缺陷。”
“也给了一件能够用于打boss战的主力武器。”
“如果紫晶体中,真的存在那种玩意儿的话——”
燃烧掉300灵性。
一路研究到傍晚。
一声短促的警告声,将处于研究状态的苏武唤醒过来。
苏武转过头,看见了不远处的全息投影地图上,秦岭山一带泛起了微微的红色。
他站起身,来到全息投影地图前。
伸手放大了秦岭山的那一部分地图。
并截取了一些位于那里的火力平台上的摄像监控。
只见一片大大小小的紫色晶体。
如同鱼儿一般,不时的从岩浆峡谷的岩浆湖泊之中,跳跃了起来,然后又迅速的重新跌回岩浆之中。
而每当它们跳跃起来的时候。
便会触发苏武设置的预警。
遭到来自岩壁两侧的火力平台的打击。
有些紫晶体在这个过程中被摧毁,也有一些则成功躲避,甚至硬扛住了一击,成功回到了岩浆之中。
“才过了多久。”
“这是又进化了?”
苏武再度感觉到了头疼。
他仔细观察那些跃出岩浆的紫晶体。
并借助峡谷那边的观测设备,对它们展开更进一步的分析。
到了最后,还派遣出了几架快递级无人机。
冒着被下方岩浆翻滚溅射到的危险。
捕捉了一只紫晶体回来。
在岩浆峡谷上方的一座简易临时实验室里,进行解剖和实验。
最终结果表明。
这些紫晶体内部的结构中,多出了一个压缩气囊。
可以依靠喷射气体,获得短暂的跳跃能力。
最高瞬时速度可以达到20米每秒。
“一个遁地,一个飞天。”
“样越来越多了。”
稍微迟疑了一下。
苏武决定继续在岩浆峡谷两侧的岩壁上。
追加200座火力平台,以及1000架作战无人机。
既然紫晶体获得了短暂的跳跃能力。
那针对它们的火力网,也要相应的增加一部分才行。
毕竟打固定靶和打移动靶,难度可不是一回事。
继续对秦岭山一带的外围防御。
查漏补缺了一番
苏武收回目光。
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心情继续研究。
便干脆翻阅起江河市最近的建设报告。
“所有城区附属避难所,空间利用率平均达到了37%。”
“产出粮食达到了供应4500万人的标准。”
“不过肉食产量仍然不足。”
“即使最廉价的鸡胸肉,也仅能保证不足千分之一人口的日常需求。”
“还有肥料,也消耗巨大。”
“得专门再组织一趟,从隔壁图门市运输一批钾肥回来才行。”
空间利用率37%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要知道,一座避难所仅是各种内部建筑,以及维持避难所正常运行的基础设备。
都占据了大量的空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