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巨型都市级避难所
作品:《末世天灾:从打造避难所开始》 第330章 巨型都市级避难所
在地表建造避难所。
最大的好处是施工难度无限降低。
只要拥有足够的原材料,苏武甚至能上演一天建造一层的奇迹。
至于坏处。
首先自然是来自心理上的不习惯。
一座主体不在地底的避难所,总会让苏武下意识的有些缺乏安全感。
原本在地底待得好好的。
无论遇到什么灾难,都会先由上边的大地过滤一遍。
现在跑到地表大肆发展。
成为唯一耸立于平原上的存在。
那再遭遇灾难。
就不能继续躲在后边,只能由自己的避难所独自承受。
体验上完全不一样。
而除了在精神和心理状态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外。
位于地表的建筑越高大,在战斗中的防守压力就越强。
也是一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未来再次爆发和紫晶体的大规模战争。
那高高耸立在平原上的避难所。
就成了最好的靶子。
紫晶体甚至都不需要用心瞄准,只用朝着同一个方向抛射炸弹。
就足够给苏武带来大量的麻烦。
“不过,虽然有着这些缺点。”
“一座快速成型,能够容纳整个东洲大部分人口的超巨型避难所。”
“依然还是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依靠它本身庞大的体量,还有海量的人口数量,用最简单暴力的手段去应对。”
“完全值得赌一赌。”
理清楚了里边的利益得失。
苏武自然也就知道该去怎么做。
他起身来到金属平台前,打开了农家小院避难所的整体全息投影结构图。
从上到下仔细地扫视了一眼。
整个农家小院。
排除正在建造的地下14层。
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标准圆柱体。
这里边,具体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位于地表,主要以组装车间,种植园,武器弹药仓库和物流中转中心为主,拥有地上1层到地上3层的上城区。
位于地下1层到地下7层,由最初的核心避难所,往周边平行扩充出来,同时也是建造最早的中城区。
还有位于地下8层到地下13层,层高由原本的每层12米,大幅度地增加到每层36米的下城区。
“上城区以组装,粮食生产,防守战斗和收纳地表物资为主。”
“没有普通人居住。”
“中城区主要以最初的江河市,宽江流域的部分民间避难所,还有余安市周边的避难所人口为主。”
“他们主要聚集于地下2层到地下7层之间。大多数居住在标准8人间的集体宿舍,少部分居住在后期改造出来的单身公寓和家庭套房中。”
“总人口数约为5000万。”
“同时中城区的地下一层,没有人口居住,是一层专门的饲养工厂。”
“用于饲养猪,牛,羊,鸡鸭和淡水鱼等等。是整座避难所中唯一大规模生产肉类食物的地方。”
“下城区最为庞大。”
“它的每层层高,是中城区一层的三倍。”
“因此不要看在避难所的编号中,仅仅只占据了地下8层到地下13层,总共6层的位置。”
“实际上的空间,却相当于中城区的2到3倍。”
“可以看作是当前避难所的主体。”
“下城区中,地下8层和地下13层是功能区。”
“建设有大型游乐园,大型公园和水族馆,是整个避难所最大的娱乐休闲区。”
“其中地下8层还有避难所中,价值最高的球状闪电控制仓,最大空间的水库和常规物资仓库,工业生产核心的1号超级工厂。”
“以及仅仅只能容纳几十万人的最高等级居住区。”
“地下13层则另外建设有大型核电站和2号超级工厂。”
“而从地下9层到地下12层。”
“属于清一色的居住区。”
“其中地下9层,是整个避难所中唯一的,全部由单身公寓和家庭套房构成的普通居民区。”
“聚集了目前避难所中,在某些方面素质最出色的那一小部分中产阶层。”
“居住密度相对较低,整层仅有1000万居民。”
“地下10层到地下12层,”
“属于纯粹的模块化标准宿舍居住区。”
“每层在上城区种植园支援部分粮食的情况下,可容纳四千万人常住生活。”
“目前其中地下10层,安置了来自于镇海市的居民。”
“地下11层,安置了来自萧江行省的人口。”
“地下12层,暂时还无人入住。”
“等到后续第3批和第4批从萧江行省出发的商队列车,将更多萧江行省的人口运输过来的时候,预计可以将这一层填满一半左右。”
不知不觉中。
农家小院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
仅仅粗略巡视一遍。
其中复杂繁琐的信息,就足以列出一串长长的报告。
而现在。
伴随着七代战机的诞生,以及晨光级运输舰的出现。
它又要迎来新一轮的进化。
由庞然大物,跨越到另外一个更加宏伟的层次。
“综合计算。”
“农家小院位于地底的部分,实际深度达到325米。”
“其中300米是内层高度,25米是每层之间浇筑的水泥板的厚度总和。”
“如果把此视作地基。”
“理论上位于地表的部分,最高高度可以达到1公里或者3公里以上。”
1公里,这是个极其夸张的数字。
按照地表每层50米的层高计算。
足以建设20层出来。
将整个东洲大半的人口容纳进来,都绰绰有余。
更不用说3公里。
那是足以收容半个世界的高度。
只是想想都令人心潮澎湃。
“如果是以容纳人口作为主要目的进行建造的话。”
“每层的高度最好设计为72米。”
“层高越高,生活在里面的人,精神上就越不容易感到压抑。”
“而这样一层,也正好可以容纳8000万人口。”
“只需要一口气建造12层。”
“就能完成下一阶段的主线任务,让避难所人口增长到10亿。”
“当然,实际不可能真的只建造12层。”
“至少还需要两层专门放置种植园生产粮食,一层负责生产肉类。”
“才能勉强达成平衡。”
“满足这些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就着农家小院避难所的全息投影结构图。
苏武直接在上面删删改改。
添加了新的15层建筑。
将其确定为接下来的一期建造工程。
而伴随着他的确定。
农家小院地表外,再次升起一蓝一红两层半透明的浩瀚护盾。
将仍然肆虐在地表,超越音速的风暴隔绝在外。
临时开辟出一块安全的空间。
同时,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
开始乘坐内部交通轨道和升降平台。
陆续抵达避难所地表建筑部分的顶端,当场启动施工。
“原有的地上三层。”
“大致上可以保持现状。”
“不过里边的种植园,需要全部搬迁到即将建造起来的地上4层。”
“腾出一些空间,用来存放越来越多的运输舰。”
目前在两座超级工厂的运转下。
每天都能生产出2000艘冰湖级运输舰。
哪怕它们中的大多数,平常都活动在外界,不占用避难所的空间。
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最终也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不提前做好规划,很容易会出现混乱和不必要的损失。
而更高一级的七代战机和晨光级运输舰。
它们体型庞大归庞大。
限于有限的原材料和冶炼工艺。
短时间内,数量很难增长上去。
反而相对容易解决。
“然后,地上一层的出入口。”
“最好每隔500米就增加一个。”
“方便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供应更多的冰湖级运输舰出入。”
“提高物资转运的效率。”
以农家小院7公里的直径,外墙周长大约在22公里左右。
总共可以建造44个出入口。
等到全部建设完成,足以同时容纳上百艘冰湖级运输舰出入。
效率至少是目前的10倍以上。
同时,这也是当前农家小院的极限。
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就必须打其它层的主意。
难度会提高不少。
并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毕竟内部装卸货物,还有转运到仓库的速度也都有上限。
“还有,等到地上4层建造完成,”
“七代战机和晨光级运输舰的出入,就变得有些麻烦了。”
“地上一层的出入口,在设计大小的时候,可都没有考虑过它们的通过需求。”
苏武的目光在位于地表核心区,空天母舰制造厂上停留了一会儿。
然后又移动到了它的上方。
前三层不好改动,并且层高也有些低矮。
那就在第4层上进行改造。
第4层可以将同样面积的核心区,预留给下边的空天母舰制造厂。
然后以此为中心。
按照东南西北4个方向,制造出四条直通外界的通道。
以后新生产出来的七代战机和晨光级运输舰。
甚至规格注定会更高一级的基地车。
都可以通过这四条专用的通道,离开避难所。
“空天母舰制造厂,名为工厂。”
“实际总面积达到了300万平米。”
“足以容纳下100多艘晨光级运输舰,或者更多数量的七代战机。”
“如果算上多层结构。”
“实际能够容纳的数量,至少还要翻几倍。”
“预留4条直通外界的通道。”
“能够增加战斗时,受到损伤的七代战机返厂维修的效率。”
“变相的提高综合战斗力。”
“算是一种积累战斗底蕴的设计。”
“另外,如果只是平常用于运输物资和人口的话。”
“其实没有必要让它们返回工厂。”
“直接在外边卸货,更加安全。”
能够飞行的晨光级运输舰。
对于停泊的港口并不怎么挑。
随便建在哪一层都行。
苏武在略作考虑后,打算在未来的第9层和第10层的外墙上。
直接建造一座可以折迭收回的空港。
平常的时候。
空港会呈现展开姿态。
供多艘晨光级运输舰和七代战机临时停靠。
位于内部的乘客和物资,从港口下来后,可以通过那两层内复杂的内部交通轨道。
快速地分流到其他避难所层。
而万一遇到不可抗拒的灾难。
这座空港则会自行收缩起来,隐藏进避难所的外墙内部。
到时候,恢复了完整的圆柱形体态的避难所。
将可以以最强大的防御姿态。
直面任何威胁。
“农家小院避难所,一直维持着整体规则的圆柱体外形。”
“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物理抵抗能力。”
“虽然不希望,也未必会用到。”
“但用不用是一回事。”
“有没有,又是另外一回事。”
设计完了一期的避难所建造规划。
苏武又开始将视线,放到空天母舰制造厂上。
“目前手中的资源。”
“总共可以生产出5艘晨光级运输舰。”
“建造周期在三天左右。”
“五艘的话,差不多也够用了,”
“暂时不需要太过着急进行扩产。”
“另外,晨光级运输舰,实际上等于是商队列车的上位替代品。”
“从现在开始。”
“商队列车可以停产了。”
“之前生产出来的商队列车,全部就地转为运输物资,”
“以后运输人口,都是晨光级运输舰的事。”
5月14日。
徘徊于农家小院地表的超音速风暴,开始有了逐渐减弱的迹象。
它的主体,开始往西北方向移动。
然后又被那里密集而又广阔的山脉挡住,层层削弱。
从超音速状态,跌落回到亚音速状态。
接着再逐渐回归到常规的风暴之中。
天空都甚至因此变得明亮了些许。
一场席卷了小半个东洲的灾难,就此渐渐消失。
而伴随着地表的环境不再那么恶劣。
笼罩农家小院的淡红色能量护盾,首先被撤除。
然后淡蓝色的电磁防护力场。
也相应地降低了一部分的功率。
在保证避难所安全的基础上,将维持的电力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这一天傍晚。
来自萧江行省的商队列车。
重新开始驶入农家小院避难所内。
将它们最后一次负责运载的人口,带入避难所。
以后,萧江行省剩下的那些避难所居民。
都会由晨光级运输舰负责接手转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