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臣立言:不复故地誓不回!

作品:《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543章 臣立言:不复故地誓不回!
    “他严绍庭和严家到底要做什么?”
    “难道他们真要当好人,做那庙里的泥菩萨?”
    今日朝廷休沐。
    南城金鱼池旁一处观景极好的阁楼上。
    大明内阁大臣李春芳,满目不解的低声呢喃着。
    楼阁上,丝竹悦耳,歌舞不歇,酒香四溢。
    席间多是官样十足,却又穿着儒服、道服,出自东南一地的休沐官员们。
    个个都满脸伟光,光正无比。
    可又个个怀抱娇体,放浪形骸。
    环顾在场众人,李春芳也早已习惯。
    他只是有些不理解,如今钱法已立,虽说由户部宝钞提举司改来的钱司,因为涉及新政,被高拱一手紧紧的攥着。
    但自己却也往金行里塞了不少人,甚至还谋取了一个副行长的职位。
    可就是如此,严家竟然是分毫没有反应,好似看不见自己和朝中清流旧党往金行里塞人一样。
    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
    即便周围莺歌燕舞,李阁老也没有半点寻欢作乐的心思。
    离着他最近的一名官员,则是低声开口,笑着说道:“李相稍安勿躁,我等都听说了,严绍庭如今整日在京营里,和戚继光带着人操练兵马,他们不都混出了京营大魔王的骂名。我等还听说,严绍庭这一次也要亲自领兵出征,等他走了,少了这个碍眼的人,这北京城里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周围一旁休沐的东南官员,无不是举杯附和着,意欲拉李春芳一同吃酒作乐。
    对他们而言,现在只盼着严绍庭能早早的离开北京城,离开京师朝堂,离开他们的视线范围。
    没了严绍庭在京中碍眼,便万事大吉,顺风又顺水了。
    李春芳却没有这样的看法,只是默默的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人。
    “这一次朝廷立钱法,改钱司,设金行,还是要多加留意,本官总觉得严家还留着后手没有使出来。”
    李春芳说的是忧心忡忡。
    虽然这一次钱法是严绍庭提出来的,他上奏的钱法详细,自己在内阁也过目了,并且还否了不少条。
    但李春芳还是觉得,严绍庭和严家在钱法和金行这件事情上留有后手。
    可现场却有人冷笑一声。
    “李相多虑了。”
    “不管是钱法,还是钱司金行,这件事我等都议论过。”
    “除了地方上日后明着不能将新币陪葬,与现在并没有多少不同,也改变不了什么。”
    “他严家大概就是看中了铸币厂是建在昌平,他们家好从中赚一份火耗钱罢了。”
    这也是如今朝中大多数官员的观点。
    毕竟铸造钱币,历来都是有一份火耗在里面的。
    严家在朝廷新旧交替之际,提出钱法,铸造新币,无非就是看中了熔炼金银铜,铸造成钱币,这中间的火耗。
    毕竟熔炼金属,铸造钱币,也是需要耗费的。
    更有人在旁说道:“我还听说了,这一次严绍庭意欲领兵出征,还准备奏请皇上,准用新币赏赐军中。这一来一回,怕不是严家一次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说话间,席间众人无不是目露羡艳。
    如果换做是他们的话,领兵一次,定然是要先给自己捞个盆满钵满,然后才是尽忠王事。
    李春芳则是冷哼一声:“你们若是平日里少些吃酒作乐,本官也会在廷议之时,推举你们领兵,可你们谁人敢说能统御十万大军!”
    这话一出,现场的气氛瞬间清冷了下来。
    “去去去。”
    “都退下去。”
    有人挥手驱赶着在场陪酒作乐的女子们。
    等到楼阁上脂粉气一清。
    众人目光对视,这才一一起身,朝着冷脸的李春芳躬身作揖。
    “李相,非是我等不愿在此道出力,而是此等兵家之事,我等从未经历,还请李相息怒。”
    见这群人干事不行,认错却最是在行。
    李春芳也只能是深深一叹。
    队伍不好带啊!
    自己如今在内阁这个位子上,干的那是身心疲惫,好不快活。
    可再如何身心俱疲,身在其位,事情就得继续干下去。
    李春芳语气凝重道:“明年便是戊辰科会试,这一次都好生告诉各家的子弟,安心读书,待明年我东南学子务必要多多高中。徐相虽然已去雷州,但我等却还要有一份继承传下去。”
    他已经没指望如今朝中的清流旧党们了。
    唯有重新培养起一批新人在朝中为官,如此东南清流才有可能费十几年的时间重新夺回大权。
    “我等明白。”
    “李相放心。”
    见李春芳转口说起明年科举会试的事情,众人纷纷面露笑容。
    更有人提议道:“李相才高德重,不如我等稍加运作,明年科举会试便由李相出马,做一回主考?如此一来,李相也能尽收明年戊辰科的两榜进士为门徒。”
    对于这样的提议,李春芳也只是嗯了一声,默默点头。
    算是认同了这个说法。
    ……
    “我不认同这样做。”
    京军大营,严绍庭矢口否决了戚继光方才提出的建议。
    镇远侯顾寰坐在上位,脸上带着笑容,看着这两个年轻人在他面前争论着。
    戚继光却面露不解:“大军出征,开拔之际,激励军心,自然是要发放军饷。如今朝廷正行润物彼时所奏钱法,铸新币,营中将士开拔之际,一人得值钱一两的新币,有何不妥?”
    严绍庭却是笑着连连摇头:“元敬兄所言,我自然明白。将士们操练三月,又要奔赴边关,为的不就是这份军饷,我亦没有克扣弟兄们那份军饷的意思。只是元敬兄说的,却到底是有些不妥。”
    “有何不妥?”
    戚继光很罕见的,会在一件事情上,与严绍庭出现不同的意见。而他也有些不太明白,明明严绍庭知道大军开拔,先发军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何他偏偏说不妥。
    严绍庭则是面色好笑的侧目看了一眼顾寰。
    顾寰瞪了他两眼,而后指向戚继光:“你小子还是好生和元敬解释明白了,莫不然等下他若是要寻你操练拳脚,老夫可不帮你。”
    戚继光操练拳脚,其实说的就是和他单挑。
    这件事情如今在京营里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为了激励军心,戚继光这三个月一直自掏腰包,军中任何人都可以寻他单挑拳脚。
    只要能赢过他,便能得十两银子。
    一时间激起千层浪,无数官兵都来寻戚继光单挑拳脚。
    当然大多数时候,都是戚继光胜。而但凡是能胜过他的人,无不是得了十两银子不说,少不得还要官升几级。
    这么一来,戚继光在京军里头的名声和威望便越来越高。
    反倒是本来总督京营戎政的顾寰,对此没有半点不满,更没有觉得戚继光这是在挑战自己在京营里的权威。
    甚至他还在后来为这件事加注,从十两银子变成了十两黄金。
    有了顾老侯爷的加注,京营算是彻底疯了。
    戚继光被打趴下的次数,也肉眼可见的变多。
    毕竟他戚继光治军练兵再厉害,可也不是真的就军中无敌手。
    见顾老侯爷提到这茬。
    严绍庭赶忙举起双手,急声开口:“元敬兄,我的意思其实是,这开拔银该发!但不能如你所说,发银币。铸币厂的这些新币,一枚银币就值一两银了,军中弟兄们拿到手上,半点分量都没有。我的意思是,这一次的开拔银,全都换做铜币发下去,一串串沉甸甸的,瞧着就有分量!”
    按照明制,一两银其实大概也就是三十克左右,做出来也就是一枚银币大小。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如此一来,换成发新筑的铜币,那可是足足一千枚,一大串的拿在手上可不是瞧着更有分量。
    戚继光被这个说法给弄得两眼一愣。
    半响后才反应过来,然后用一阵哈哈大笑掩饰自己的尴尬。
    顾寰则是伸手虚点严绍庭:“我看这北京城里,就数你最滑头。如今都是当爹的人了,还是这般没个正经样。”
    严绍庭却厚着脸皮:“您老就说,小子这个法子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军中将士?”
    价值不变,但分量增多。
    不过是一个障眼法而已。
    但往往这样的障眼法,就是能起到奇效。
    戚继光则又问道:“那这一次我等出征,将士们斩获敌首,难道也皆以新铸铜币赏赐?”
    严绍庭却又连连摇头:“不不不!元敬兄又错了,这一次的开拔营发新铸铜币,将士们肯定是要送回家中,这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若是到时候在阵前还发新铸铜币,岂不是拖累行军?这时候,就该以新铸金币赏赐军中将士斩获敌首之功了。”
    一枚金币就价值十两银子。
    按照朝廷这些年的军功赏赐,差不多也就是一级十两银左右了。
    戚继光算是被严绍庭这些奇奇怪怪的逻辑给折服了。
    他当即拱手道:“此次出征,我只管领兵冲锋在前,余下诸事皆由润物操办吧。”
    顾寰坐在上方,满脸的笑容。
    这样的场面,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见过了。
    文武和睦,各司其职。
    此次朝廷大军出征,收复河套,自己坐镇京师,想来定然是能听到前线王师捷报喜讯的。
    他当即拍了拍手:“既然你们都没意见了,老夫今日就去一趟国公府,请了三位国公爷出面,再邀上胡阁老、杨尚书,上疏奏请,将这件事情定下来。”
    严绍庭和戚继光旋即对视一眼,两人同时起身,朝着顾寰躬身抱拳作揖。
    其实按理说,这一次朝廷要是大军出征,顾寰这位镇远侯才是最有资格出任主将的人。
    但他却偏偏以自己年事已高,不如坐镇京师拱卫京畿为由,拒绝了亲自领兵。
    严绍庭和戚继光也明白。
    这是老侯爷给他们这些年轻人让路呢。
    不然的话,到时候大军立下战功,这头等功劳自然是要给领军主将的。
    翌日。
    清晨。
    早早的。
    新君就勤勉的从龙床上爬了起来,洗漱一番,简单的用过早膳后,就径直去往文华殿视朝。
    朝廷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在皇极门或者是皇极殿朝会。
    每月也不过那么几日,需要在京官员都到场。
    大多数时候是当天,有事奏请的各部司掌印堂官入宫,到文华殿后由内阁领班,启奏朝政。
    如果没有事情的话,可能当天都不需要入宫。
    算是很人性化的办公制度了。
    而今天,早早的严绍庭就和戚继光走出待了好几个月的京军大营。
    两人各自骑着一匹马,并肩从南城出发,一直到了午门前才下马改做步行入宫。
    至文华殿。
    今日需要奏事的各部司堂官也基本都已到场,见到严绍庭和戚继光两人今天竟然也来了,众人默默的对视了一眼,大抵也知晓了这两人今天过来的目的。
    毕竟京军在城里城外狠狠的操练了三个来月,谁都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可不光光只是为了整顿京营。
    先帝当初召戚继光和山字营北上,可是奔着镇守边关去的。
    想想现在已经三月底,马上就是四月,边关内外也基本都道路坚硬,气温也不会太低,正是大军出征的好时候。
    早一些,北地道路泥泞,大军没法行军。
    晚一些就要到秋冬,北方大雪漫天,也不是征讨的好时机。
    既然知道严绍庭和戚继光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众人悄无声息的,却又默契的将自己今天的事情暂且压下。
    等到高拱领着一众内阁成员到场,众人这才联袂走进文华殿。
    少顷。
    皇帝也在吕芳、冯保的伺候下,到了文华殿。
    一番君臣之礼后。
    朱载坖便看向了今日赫然在场的严绍庭和戚继光两人,顿时眉头一挑,心中也开始不受控制的激荡了起来。
    他们终于觉得京军已经操练足够了吗?
    新君开始幻想着帝国在自己的手上开疆拓土的景象。
    文治武功,开疆拓土,这可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渴望的事情。
    而严绍庭也不负厚望。
    在瞧着一帮人都不开口奏事,明显是要让自己先行奏对,他也欣然接受,躬身上前。
    “臣,太子宾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协理京营戎政,行走参知内阁严绍庭,奏请我皇圣裁,准允臣领兵出征,驱逐鞑虏,收复故地!”
    “阴山、大青山以南,盖追春秋,便为我中原辖地,生民耕种放牧于此。至我大明,太祖立国,成祖北征,河套亦为我朝养马地,设卫屯民。”
    “今朝故地失已百余年,然国事渐盛,先帝临终遗谕,仍不忘故地重归国家。臣蒙先帝简拔,受皇上隆恩,诚不敢忘却王事。”
    “臣立言志,奏请皇上降天宪,允臣出关,收复河套。”
    “若故地一日不复,臣一日不归!”
    …………
    月票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