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君臣奏对

作品:《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444章 君臣奏对
    进入武英殿,扑面而来的凉爽几乎让陆云逸屏住了呼吸,
    略显蒙眬的眼睛也在这一刻变得明亮。
    他现在身上还穿着甲胄,风尘仆仆的模样像是刚从战场上下来。
    他又努力吸了两口气,希望将胸中的火热喷吐而出。
    很快,他就发现,
    当他的鞋子踩到武英殿那略显华贵的地毯上时,出现了一个漆黑的脚印。
    这让陆云逸的脚步略显停顿,
    可很快,他脸色又变得怪异,
    因为在他前方,同样有着一个泥土造成的脚印,
    步子很大,脚也很大,应该有个四十五码。
    陆云逸马上意识到了,先前大将军曾说,
    皇帝每日都要去皇城中的试验田,这应该是皇帝的脚印。
    见他步伐停顿,一旁迎接的大太监顷刻之间就懂了他的顾虑。
    上前两步,低声道:“陆将军,无妨,走便是。”
    陆云逸听后,有些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大太监长得白胖,皮肤紧致,四十多岁,脸上笑容和煦。
    陆云逸点了点头,心中闪过了然。
    太监是宫中皇帝的化身,眼前这太监这般和煦,便意味着今上对他没有那么多的敌意。
    或许,这还是一种示好。
    思绪之际,三人已经进入武英殿,
    这里没有奉天殿的气势宏伟,反倒像是一个书房。
    在上首,宽大的御案傲然屹立。
    “臣蓝玉,拜见陛下、太子殿下。”蓝玉躬身一拜。
    一旁的李景隆亦是如此,陆云逸也连连跟着参拜。
    上首的陛下以及太子都没有说话,显得气氛有些沉闷。
    陆云逸保持姿势不动,静静盯着前方香炉的三脚,
    打量着其上的云纹以及龙纹,觉得精细极了。
    或许,再过个千百年,这就是难得的文物。
    就在他思绪之际,上首传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中气十足:
    “起来吧。”
    直到此时,陆云逸才直起了腰,
    看向上首,见到了洪武皇帝的真容。
    相比于上一次在奉天殿,这一次要看得更加仔细。
    还是安徽大汉长相,圆脸粗脖子,胡子很长带着白,脸上有些老态,但精气神十足。
    更让人引人注意的是,扑面而来的惨烈气息。
    这让陆云逸觉得,自己面前的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
    与之相比,身旁的太子殿下就显得和煦许多。
    一身天青色长袍,上面绣着龙纹,
    虽然站在一侧,但温文尔雅的模样更像皇帝。
    “九江,听说你谋反了?”
    声音滚滚而来,带着威严。
    李景隆丝毫不惧,有些跳脚,像是被踩到了尾巴的猫:
    “陛下,您可莫要听信歹人谗言,我怎么可能谋反?再说了”
    说到这,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像是有些委屈:
    “就算是谋反,我也得有那个胆子才对。”
    洪武皇帝皮笑肉不笑,给他补充:
    “不仅如此,谋反要在关键的地方关键的时间。
    比如现在的应天,若是在岳州谋反,那可太蠢了,当年的张士诚都没有这般蠢。”
    “是极是极。”李景隆听后连连点头,继续说道:
    “陛下,有乱臣贼子意图谋反,
    臣抓紧回来护驾,四天就从岳州跑到了应天!”
    “哦?朕怎么觉得,你不是来京城救驾,反而是惹了祸抓紧跑回家避祸。”
    此话一出,一旁的太子朱标哑然失笑,连连摇头。
    李景隆则脸色一僵,最后泄气一般地点了点头:
    “陛下,有人要害我啊,您得帮我做主啊。”
    洪武皇帝冷哼一声,嘴边浮现出淡淡的笑容:
    “你这孩子,平日里窝囊地跟个鹌鹑似的,
    谅你也没有胆子当街杀人?杀的还是朝廷命官!”
    说到这,洪武皇帝挪动眸子,
    看向站在一旁陆云逸,视线扫动,上下打量一番:
    “倒是年轻,胆子也够大,北地边民都有如此胆量?”
    陆云逸连忙躬身回答:
    “启禀陛下,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陈志泽当街纵容城防军杀戮百姓,
    臣为大明军伍,承保家卫国之责。
    若无法庇护百姓,保大明平安,这兵当得也太窝囊了一些。”
    一旁的李景隆连忙开口:
    “陛下,这事是我二人一起合计,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若是再拖下去,那些力夫的家人也要被砍了。”
    太子朱标见他说得义正词严,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九江,莫要逞强,以你的胆量万万不会如此行事。”
    李景隆嘴唇嗫嚅,嘟嘟囔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
    洪武皇帝朱元璋轻哼一声,看向陆云逸:
    “此案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陆云逸连忙恭声,从怀中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文书,将其横放于双手,
    “启禀陛下,这是此事的前因后果,
    微臣已经详细记录其中,事无巨细。”
    一旁的大太监连忙上前,将文书拿了过来,仔细检查后呈了上去。
    洪武皇帝拿过文书,快速将其打开仔细查看。
    渐渐地,他略微勾起的眼角沉了下来!
    面相从刚刚的冷峻变得面无表情,白的胡子以及眉毛随风而动,让他威势更甚。
    预想之中的大怒并没有出现。
    他将文书默默递到了太子朱标身前,
    此举反而让武英殿的气氛凝重的要滴出水来。
    太子朱标接过文书,快速翻看!
    呼吸略显急促,眉心狂跳,怒而出声:
    “岂有此理!!!”
    “逆贼!都是逆贼!!”
    他看向身旁的父亲,沉声开口:
    “父皇,那手推车乃是利国利民之物,
    却被他们说成了奇技淫巧,还引动民变,此乃谋逆!”
    朱元璋没有开口,依旧面无表情,像是在想着什么。
    太子朱标看向李景隆,给予肯定:
    “九江,此事做得虽然不合规矩,
    但天理人情不必细诉,
    对于此等逆贼,干脆利索地杀了反倒是便宜了。”
    这么一说,朱元璋淡淡瞥了自己儿子一眼,
    知道这是他在为京军开脱,便轻笑一声:
    “一码事归一码事,陈志泽官逼民反,自有朝堂法度惩处。
    而你们为军伍中人,当街杀朝堂命官,同样有法度惩处。”
    而后他看向朱标,吩咐道:
    “太子,着令三司联合查办此案,幕后一应真凶一个都不能跑,
    那陈志泽等人若是意图谋反,
    该杀杀该判判,到时将结果传阅天下。
    死在事端中的百姓要妥善处置,不得寒了人心。”
    “是,儿臣遵命。”
    太子朱标站在身旁,微微拱手。
    朱元璋点了点头,转而看向李景隆与陆云逸,冷哼一声:
    “私设公堂,你们倒是好大的胆子,停职查办,罚俸一年。
    事情未有结果之前,不得离京,不得掌兵!”
    此话一出,下首的二人微微拱手,齐声道“是”,心里松了口气,
    此举无异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接着,李景隆脸上凝重起来,朝着朱元璋拱了拱手:
    “陛下,经过这场战事,
    臣才知道当年父亲与陛下当年行军打仗多么辛苦,
    以往臣一直不懂,不就是坐在军帐中发号施令嘛,能费多大劲。现在臣懂了,行军打仗操劳至极,您与父亲都太辛苦了。”
    不知为何,在他说了此话后,武英殿的气氛突兀变得柔和起来。
    朱元璋嘴角隐隐有着笑意,颇有意味地瞥了一眼太子:
    “当年太子也是这般想的。
    认为朕每日坐在御书房里好生快活,可当他开始处理朝政之后,也是叫苦不迭。
    你们这些孩子都是这样,
    父辈走过的路不重新走一遍,不知道辛苦啊。”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陆云逸,有些意味深长地打量着他,道:
    “倒是你,年纪轻轻吃得了苦,心智也成熟,这是你父亲教的?”
    陆云逸心神凛然,微微躬身:
    “回禀陛下,父亲乃洪武三年举人,行事古板沉迷书籍。
    微臣耳濡目染之下,学到了几分。”
    一旁的大太监有些怪异地看着陆云逸。
    在他印象中,京中的年轻人除了曹国公之外,
    对于陛下都显得诚惶诚恐,拘束无比。
    眼前这来自边疆的将军,倒是大大方方。
    他微微侧头,见皇帝脸颊上的皱纹舒展,心中大定,便知陛下此刻心情极好。
    朱元璋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你父亲能以举人之身到关外传学,尽是如此,就比这天下不知多少读书人要好啊。”
    陆云逸恭敬回答:
    “启禀陛下,自麓川一战后,微臣算是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对待边民,一味地怀柔又或刀兵镇压都不可取。
    而是要让他们通读经书,读书识字,明白道理,
    知道大明乃天下中央王朝,让他们从见识上认同大明。”
    此言一出,太子朱标有些诧异地看了眼陆云逸,旋即露出笑容:
    “此言极好,如今边镇百姓对于大明略显懵懂,
    甚至有一些山村到现在还不知外面改朝换代。
    想要让他们归心,难如登天,
    最好的办法就是传播王化,教化万民,
    你能看到这一点,极好!”
    朱元璋也有些欣慰,问道:
    “你父走科举,行教化之道,为何你反而从军了?”
    陆云逸陡然变得尴尬起来,不自在地挠了挠头,支支吾吾开口:
    “回禀陛下,微臣也只是能说一说大话,
    若是让微臣去学那四书五经,也是一窍不通。
    在庆州时,父亲就对微臣的字颇有争议,动辄打骂,
    后来大概父亲也觉得微臣无药可救,便从军了。”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你倒是实诚。”朱元璋嘴角露出些许笑容。
    这时,大将军蓝玉笑了起来,沉声开口:
    “陛下,您这句话可就说错了,这小子只是不读四书五经,
    但整日钻研兵书,于行军打仗一途天赋异禀。
    臣觉得,陛下行武帝之事,威服四方,
    而此子,亦有冠军侯之风,行军打仗从无败绩。”
    “哈哈哈哈。”
    朱元璋不知为何大笑起来:
    “蓝玉啊,今个在场的都没有外人,说一说也就罢了,出去了就不要说了。
    把朕说成武帝,朝野上下又要说朕穷兵黩武了。”
    蓝玉却毫不在意,继续开口:
    “陛下,那些书生懂什么家国天下,
    天天拿着圣人书说事,殊不知,
    圣人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这次岳州之事,若是不干脆利索的杀人杀了,安定民心,
    还指不定要生出什么乱子。”
    朱元璋的眸光在蓝玉以及陆云逸身上来回扫动,轻笑一声:
    “行了,事情办了也就办了,不要声张了。”
    “是”
    蓝玉拱了拱手。
    李景隆与陆云逸长长地舒了口气,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双方眼中的放松。
    朱元璋坐直身体,神情也有几分郑重,问道:
    “甘薯的发现,你居功至伟,说说你是如何发现的。”
    陆云逸笑意收敛,转而变得严肃。
    他在心中组织好语言,沉声开口:
    “启禀陛下,对于农事微臣了解甚慰,只能浅谈一二。”
    “说。”
    洪武皇帝摆了摆手,不远处的两位小太监提笔记录。
    等到他们准备完全,陆云逸沉声开口:
    “启禀陛下,甘薯的发现只是一个巧合。
    那时甘薯被认为稀罕物件,只有麓川军中将领能够食用,
    臣便想着,麓川人吃得,我也吃的。
    臣又偶然发现,甘薯只需要放在水旁,
    凭借自身就能发芽,而且嫩芽长得极快。
    后来,臣觉得此等新奇物件需要钻研一二,
    就找来了军中擅长农事的军卒看看,
    这一看便发现了甘薯的端倪,才有了之后的事。”
    洪武皇帝朱元璋点了点头:
    “麓川人将甘薯种在了水里?”
    “回禀陛下,正是。
    也正因为如此,甘薯才成了稀罕物。
    在水里种植的甘薯个头不大,一株中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大的能够食用。”
    朱元璋嘴角出现一丝讥讽:
    “麓川人还真是抱着金山要饭啊。
    此事你于国有功,甘薯钻研已经有了些成效,
    高福生可是在奏疏中夸你有农学天赋,对于推广种植,你有什么打算?”
    陆云逸面露异色,想了想沉声开口:
    “启禀陛下,大明地大物博,土壤、气候差异较大。
    甘薯或许不着急全面铺开,可以在一地试种,
    找出甘薯喜欢的土壤、肥力、降水、气温等,
    另外还觉得,
    甘薯对于大明朝来说是新物件,而通常的作物都有一些疾病,
    稻谷、水田皆有,但已经被历朝历代的农学者解决,
    而甘薯则还没有找到其疾病,
    若是贸然铺开,可能会因为当地的一些作物,而使甘薯染病,
    到时导致歉收、绝收,那就得不偿失。
    至于如何种植还请陛下恕罪,臣对于种地一窍不通。”
    “嗯,你的提议朕知道了,朕会命农政院的人操持此事。
    到时候甘薯的试种地点中,会加上新城卫,
    那里山地、平原、水田旱田都有。
    旁人不知甘薯有多贵重,你知道,交给你来种,朕放心。”
    陆云逸面露古怪,原来是在这等着他呢。
    不过,就算是朝廷不下命令,
    他也要在新城卫种,这一次来,他可是带了好多种子。
    深吸了一口气,陆云逸微微躬身,沉声开口:
    “多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辱使命,将甘薯种植成功。”
    “嗯,沐英再有十几日也到京城了。
    等他到之后,此行麓川战事的叙功再行开始,你也不用着急。
    犯错归犯错,立功归立功,一码归一码。”
    说话间,朱元璋扫向李景隆,示意他放宽心。
    “多谢陛下。”二人齐齐躬身。
    “蓝玉。”
    “臣在。”
    朱元璋声音沉重,叮嘱道:
    “此番回来的京军不少,都督府要好生照料,好吃好喝伺候着,
    军卒打了胜仗,不能亏待了他们。”
    “是,还请陛下放心,臣定然安排妥当。”
    朱元璋挥了挥手:
    “九江留下,你们退下吧。”
    “是!”
    蓝玉与陆云逸拱了拱手,
    留下李景隆呆愣在原地,求救一般地看向二人。
    蓝玉没理他,
    陆云逸则给了他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表示自己没办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