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武装力量大教堂

作品:《1444,拜占庭再起

    第391章 武装力量大教堂
    时间飞逝,君士坦丁堡进入到温和的春季,暖阳带来了生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狄奥多西城墙北段,以撒带着亲卫队走出黄金门,沿着沥青碎石路向西南方行去。
    沿途的百姓自然看到了以撒的车架,他们激动地挥动着双手,向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帝王献上欢呼。
    一驾马车上,以撒握着象征皇权的节杖,静静思索着心事。
    西地中海的冲突已然结束,航路就此而开,东罗马帝国开始将重心转向东方,准备向安纳托利亚继续进军。
    东罗马帝国全身心投入西地中海的这几年里,东方的白羊王朝有所异动,乌宗哈桑在明里暗里给以撒添了不少麻烦,还差点在战场上杀死了他的次子阿莱克修斯。
    在这之中,最让以撒感到烦闷的还属马穆鲁克王朝的重新统一,根据情报,这其中同样有着乌宗哈桑的幕后推手。
    东罗马帝国与巴塞罗那同盟全面开战后,乌宗哈桑起了别样的心思,他没有直接与开罗的苏丹取得联系,而是盯上了从开罗被排挤到大马士革的马穆鲁克贵族喀伊特贝,此人在马穆鲁克军官中素有威望,是坚定的军事强权派,与那些被奢靡生活腐蚀斗志的马穆鲁克官僚有很大不同。
    当时,白羊王朝的叛乱王子乌古鲁逃往叙利亚,喀伊特贝好心招待了他,暗地里却与他带来的溃兵进行接触,在乌宗哈桑的帮助下取得了几名头目的信任,在半年之后诛杀了乌古鲁,将他的尸体交给了乌宗哈桑。
    作为回报,乌宗哈桑向他提供了一些雇佣兵,还为他提供了一些奥斯曼式的火炮和火枪,用以攻打城池。
    但是,直到这时,埃及内部也仍然四分五裂,喀伊特贝压根挤不进去,东罗马帝国安排进去的两大佣兵团不断膨胀,操纵战争,企图让分裂局面持续下去。
    然而,埃及最终还是迎来了统一,两大佣兵团瞬间丧失了存在基础,在埃及的地位岌岌可危。
    当然,这倒不是因为埃及人太过勇悍,也不是因为两大佣兵团出现了内部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
    新航路开辟以来,印度洋商品开始由大西洋进入地中海,埃及的商品中转地位有所衰减,东罗马帝国的贸易重心从东地中海转向西地中海,农业技术的进步和黑海贸易的繁荣让东罗马本土不再需要太多的埃及粮食,埃律西昂农业的畸形繁荣让原本出口到大西洋国家的埃及小麦失去市场,东罗马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的利益纽带逐渐断裂。
    东罗马帝国虽然明面上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但这显然都是欺骗外国人的幌子,对内依然实行了贸易保护,禁止商人将太多埃及小麦运往本土。
    谷贱伤农,粮价太低,反而会让本土的地主们改种烟草,改养绵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开罗的朝堂上,越来越多原本从事印度洋贸易的马穆鲁克商人站到了东罗马帝国的对立面,东罗马帝国在印度洋上的贸易扩张的确砸碎了他们的铁饭碗,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度也迅速减小,难以弥补曾经的空缺,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想要扳倒两大佣兵团也没那么容易——开罗的苏丹还指望着他们抵抗南边的僭越苏丹呢。
    然而,埃及南部突生变故,直接让两大佣兵团措手不及——努比亚人彻底垮了,连带着上埃及的分离势力一起进入了混乱。
    努比亚人信奉科普特正教,曾经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来分裂为三大王国,在马穆鲁克王朝崛起后被迫向他们臣服,在几个世纪里一直忍受着穆斯林的渗透和蚕食。
    十几年前的那场埃及内战中,上埃及的分裂苏丹依靠努比亚基督徒的力量抵抗住了开罗苏丹的进攻,佣兵团和努比亚人十分默契地延长着战争,试图从中渔利。
    但是,好景不长,两大佣兵团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的一系列举措让难以忍受开罗政府剥削压榨的大量穆斯林难民开始南下,冲击着上埃及苏丹国和几个努比亚人的小王国,宗教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演变为全面混乱,南边的军事威胁一扫而空。
    恰逢此时,已经掌控叙利亚局面的喀伊特贝开始向开罗进军,开罗城内的软弱军队根本没有进行任何抵抗,一些支持喀伊特贝的军事贵族直接为他打开了大门。
    喀伊特贝立马在开罗城中展开大屠杀,凡是与东罗马帝国有所勾结的官僚和商人全都遭到毒手,尼罗河几乎就被鲜血染红。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正在与西欧人缠斗,大量军团都不在国内,没办法向佣兵团提供太多支援,开罗的易主和努比亚盟友的覆灭让两大佣兵团不得不收缩兵力,全部聚往亚历山大港。
    以撒对喀伊特贝有所了解,他算是马穆鲁克后期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马穆鲁克军官出身,在原时空里曾在阿达纳之战中击败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将马穆鲁克王朝的寿命延长了几十年。
    他的作风十分强硬,也的确能够将那些对两大佣兵团不满的穆斯林势力团结起来,采用最为粗暴的方式破除了政治上的一切抵抗。
    与两大佣兵团勾结起来的埃及人里,有富商巨贾,有贪官污吏,就是没有军方人员——佣兵团抢了他们的饭碗,关系自然好不起来。
    事实证明,当军人们选择采用最暴力的手段清洗政府时,那些玩弄钱袋子的和操控笔杆子的毫无半点抵抗能力。
    你跟我谈利益?你跟我谈治理?你跟我谈规则?抱歉,我只跟你谈刀剑。
    现在,喀伊特贝正在整顿马穆鲁克内政,直接放弃了一片混乱的南部边疆和仍然分离在外的马特鲁地区,试图把最为富庶的下埃及和叙利亚整合起来。
    令以撒感到比较欣慰的是,这位作风强硬的新苏丹没有选择与东罗马帝国直接交恶,而是以内战结束为名要求两大佣兵团撤离国土,回归帝国。
    至于两大佣兵团,以撒也不愿苛责他们,喀伊特贝向埃及进军时,他们的兵力还分散在各个城市的城堡中,上层政治盟友的骤然崩溃让喀伊特贝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了开罗,佣兵团的城堡立马遭到了围困,驻守于此的佣兵在不久后便接受了喀伊特贝的条件,放弃城堡,进入亚历山大港的总部,准备乘船返回帝国本土。
    对于喀伊特贝的要求,以撒准备以拖待变,先看看那位果敢善战的马穆鲁克苏丹能够走到哪一步。
    他选择重用更加保守的军人,屠杀与佣兵团相勾结的官僚和商人,这种方法当然能够使他在短时间内稳固地位,但也带来了隐忧——政府瘫痪,财政收入减少,庞大的军队越来越难以养活。
    事情的发展也证实了以撒的预测,哪怕喀伊特贝苏丹明确要求东罗马势力撤出埃及,他也没有撕毁曾经的《开罗通商条约》,依然欢迎东罗马商人进行贸易活动。
    当然,以撒也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揣摩一群随时有可能热血上涌的军人,他们发起疯来,那是压根不在乎后果的。
    想到这里,以撒揉了揉眉心,决定不再思考这些难以解决的破事。
    新航路开辟了,粮食问题解决了,埃及对东罗马帝国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努比亚基督徒的衰微是历史的必然,埃及的马穆鲁克官僚更是烂泥扶不上墙。
    喀伊特贝整顿起来的马穆鲁克军队最多可以拉出八万人,但由于财政匮乏,军官腐败,切尔克斯奴隶被东罗马帝国垄断,现在的马穆鲁克已经大不如前,如果以撒愿意,完全可以倾全国之力将马穆鲁克彻底击垮,喀伊特贝压根没什么胜利的希望。
    但是,哪怕历经多年丧乱,哪怕不少附属地区近乎独立,马穆鲁克的实控人口仍然可达八百余万,打下来容易,后续的治理显然是个相当大的问题。
    在以撒的计划中,距离爱琴海核心最近的安纳托利亚是排在第一的,拥有重要宗教价值的黎凡特是第二,基本上没什么特产的埃及则被放在最后,预计将耗费几十年的时间,这还仅仅只是征服,稳定和同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许压根就不可能完成。
    他已经四十六岁,即将迎来五十岁的大关,步入人生的暮年,早就不是当初那个精力无限,志比天高的年轻人了。
    叹了口气,以撒抛开思绪,看向窗外的风景。
    这里是君士坦丁堡的近郊,同样是人口繁多之地,三大卫城分列在不远处的前方,规模同样不断扩大。
    这些年里,有些人建议对君士坦丁堡城进行一次扩建,通过一道更加宽广的弧形城墙将三座卫城连接起来,用以取代狄奥多西城墙,成为君士坦丁堡的第一道防御工事。
    这种“套圈式”城墙算是君士坦丁堡的老传统了,历史上,君士坦丁堡的数次扩大全都是这么干的。
    不过,以撒暂时没有接纳他们的建议,这项工程的消耗实在太过庞大,扩张城市也不一定非得修建更长的城墙。
    随着时代的进展,城墙将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以撒更倾向于采用类似奥斯曼库里耶的“卫城”模式,直接在城墙之外营造建筑群。
    至于防御体系,东罗马控制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西北部是莽莽群山,最容易受到进攻的正北方则拥有多瑙河天堑。
    东罗马帝国在水面上是无敌的,如果海军霸权尚在,外界强敌压根没那么容易打到君士坦丁堡。
    如果帝国海军连保卫海疆都做不到了,那就一切免谈,因为外来强敌会直接绕开层层山脉,从海上登陆最富庶的核心区。
    “陛下,准备上山了,您坐稳!”
    皇室的车夫大声提醒着,用马鞭抽打骏马,快速走上山路。
    山势并不高耸,皇家车骑很快抵达了山上的营地,马车停在了一面沉重的石碑前。
    以撒跳下马车,走向石碑,轻轻触碰着冰凉的碑壁,划过石碑上的刻痕。
    这座小山名为马尔特佩山,与狄奥多西城墙大约有两公里,二十五年前,不可一世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进逼君士坦丁堡,苏丹的金红大帐就驻扎在这里。
    君士坦丁堡之战结束后,奥斯曼大军如潮水般退走,留下了一片狼藉,以撒命人收拾了他们的遗物,在这里立下了一块石碑。
    “奥斯曼止步于此。”
    以撒轻声念诵着石碑上的铭文。
    后来,这座小山成为了君士坦丁堡市民春游踏青的好去处,祖父们常常会带着孙子来到这里,向他们讲述当年的历史,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盛世。
    不久前,以撒继续开启文化工程,试图凝聚民族意识,决定将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小山利用起来,让后人始终铭记,让罗马永不遗忘。
    以撒召集了不少工程师,通过口述的方式让他们绘制出一张雄伟建筑的草图,并立马将计划投入执行,几个月来,奥斯曼苏丹曾经驻扎过的营地已经被清理了出来,各种建筑材料被运往此处,大量的工程师和工人赶到这里,几个工兵团也加入了大建设的热潮中。
    以撒迈步离开,将石碑抛在身后,进入工程营地。
    营地里的气氛十分火热,他们见以撒到来,纷纷鞠躬敬礼,以撒也挥手还礼,在众人的注视中走进位于正中央的大营。
    大营里,陆军大臣易卜拉欣和工程顾问列奥纳多·达·芬奇正在热烈讨论着,时不时对着桌上的草图指指点点。
    “陛下,您来了!”
    达芬奇夸张地鞠了一躬,立马抱怨了起来。
    “您就不能缓我几天假吗?这几年总是为您设计工程,绘制图纸,连堡的温泉都好久没去了!”
    “再辛苦一阵子,如果这项工程顺利完成,我封你为男爵,赐予你五级元老的荣誉,工程大臣职位空缺,文艺大臣也即将设立,两个职位你可以任选一个。”
    “你已经是皇室的御用画家和工程顾问了,以后想要什么就直说,能满足的我全都满足。”
    以撒说完,微微一笑。
    好不容易遇上一个经天纬地的大天才,怎么能不好好利用?
    “这……”
    达芬奇眼神一亮,有些憧憬。
    “陛下,初期的建筑材料基本备齐了,我们正在打地基。”
    易卜拉欣敬了个军礼。
    “列奥纳多阁下说,您规定的建筑高度是否有些太高了?这会让建筑难度大大提高。”
    “不,就那样,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
    以撒摇头否认,坚持了自己最初的意见。
    以撒想要建造的是一座拜占庭式大教堂,建筑规模将比圣索菲亚大教堂更为庞大,每一个数据都经过精确设计,具有历史性意义。
    大教堂的主体建筑宽度是1453罗马尺,用以纪念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穹顶直径是30罗马步,用以纪念即将到来的三十周年纪念日,最大高度则是122罗马步,用以纪念从奥斯曼军队扫除外围据点开始的一百二十二天的艰苦奋战。
    122罗马步约合178米,在15世纪末,这已经是相当高耸的建筑,一旦建成便将成为全世界最高的教堂,距离天国最近的地方。
    截止到目前为止,西欧人已经在建筑高度上创下了不少记录,已经有不少教堂的高度超过了一百米,排在第一位的是始建于1072年的英格兰林肯大教堂,高度约合160米。
    东正教世界不太喜欢建造太高的塔楼式教堂,一般会采用“洋葱头”式的穹顶设计,以撒在保留东罗马风格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高度要求,希望东罗马工程师能够突破数百年前的英格兰人创下的记录。
    比起几百年前,人类的建筑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东罗马帝国更是准备将混凝土结构使用到这次的工程中,在以撒看来,技术阻碍已经不复存在,只要肯投入,绝对能够将纸上的构想变成现实。
    建筑是一门技术,在建造高大建筑的途中,工程师们也会收获更多知识,得到更多经验,一定可以为子孙后代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毕竟,触摸天空,向蓝天寻求更多空间,这种思路必将在遥远的未来大放异彩。
    这座大教堂依然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采用繁复的内部马赛克画和精细的浮雕艺术,让来访信徒沉浸其中。
    但是,比起其他教堂,这座教堂是十分特殊的,按照以撒的要求,大部分的石材将会从安纳托利亚西部的残余清真寺拆卸运来,礼拜堂的表层地板将由金属制成,所用金属全部来源于数场战争中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的刀剑,火炮和铠甲。
    除此之外,这座教堂的壁画不再仅仅描述耶稣基督和十二使徒的宗教事迹,也会描述东罗马将士们拼死奋战的场景,让信徒们不再将尊敬仅仅献给虚无缥缈的神明,也献给那些保家卫国的英烈。
    火炮齐射时的震撼,骑兵冲锋时的豪爽,枪刺方阵挺进时的无畏……他们的功劳值得纪念,他们的历史值得书写。
    以撒为这座大教堂注资十万索利都斯,要求把内部装饰修得极尽美观,正对门口的耶稣基督画像将由荧光石点缀而成,哪怕在夜晚也会发出神圣的辉光。
    除了主体建筑外,大教堂的正对面将会是“奥斯曼止步于此”石碑,背后,左面和右面是环形分部的小型礼拜堂,这些礼拜堂又被称为“军团礼拜堂”,背后的十二个属于十二艘功勋战舰,左面和右面的则分别属于十二支近卫军团和十二支紫卫军团,每一个礼拜堂都带有军团或战舰的特殊符号,具有浓重的军事色彩。
    在大教堂之外的马尔特佩山下,以撒还将整理出一片种满紫色朵的阅兵场,从此之后,东罗马帝国的大军将在紫色阅兵场接受检阅,开赴边疆。
    这一整座宗教建筑将会是东罗马百姓凝聚民族情怀,加强尚武传统的重要精神家园,也是以撒下决心为东罗马百姓留下来的文化献礼,所用资金由以撒个人承担,全部来源于海外殖民地,不会为国内百姓带来一丝一毫的负担。
    在一系列的安排下,这座教堂不再独属于神明,而是属于全体公民,属于全体将士,以撒否决了达芬奇提出的“圣乔治大教堂”的称呼,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武装力量大教堂。
    看着武装力量大教堂的图纸,以撒的内心泛起层层波澜。
    “易卜拉欣,列奥纳多,武装力量大教堂将由陆军部和工程部联合负责,必须给我尽快完成,保质保量!”
    以撒严肃地看向两人。
    “九百年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只费了五年,我想,我现在的国力不逊于查士丁尼大帝,建筑技术也比他更加强大,我也给你们五年时间,1483年的三十周年纪念日前,你们必须全部完工!”
    “是,陛下!”
    易卜拉欣坚定地锤了锤胸口。
    “陛下,我还有一个疑问。”
    达芬奇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依照您的要求,大礼拜堂的表层地板全部由缴获而来的敌军铁器制成,但从现在的库存来看,显然是不够的。”
    达芬奇摊了摊手。
    “您之前也没有预留太多,大部分都用于兵工厂的重铸了。”
    以撒皱了皱眉,思索起来。
    正如达芬奇所说,以撒一向秉持着物尽其用的原则,缴获而来的敌军武器基本上都送进了各大兵工厂,奥斯曼帝国废弃的皇家重炮倒是还有几门,但部分火炮也得存放于武装力量大教堂的展览室中,原材料显然是不够的。
    正当几人沉思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信使进入帐中,单膝跪地,将一封短信递给以撒。
    以撒拆开信件,粗略扫视,嘴角扯出一抹笑意,看向两人。
    “两位,我想,你们的困难也许会迎刃而解了。”
    以撒在胸前画上一个十字,将信件递给易卜拉欣。
    “乌宗哈桑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