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舆论

作品:《永历大明

    第383章 舆论
    广州皇宫,清晨时分,六百名新科进士各自肃立,站在太和殿广场之前
    殿试一般并无落榜之说,除非考生在答卷之时违逆犯上,否则一般不会有人黜落
    此时六百余名贡士经过殿试以后,已经成功变为朝廷的新科进士
    一众新科进士身着蓝罗袍站在阶下,而朱朗则是领着朝中百官,站在太和殿门前
    “自甲申以来,社稷动荡,礼仪沦丧,至今日朝廷终于再次开科取士,延揽贤才”
    “你等既是甲申年后朝廷的第一批进士,也是孤在粤省立朝以后,亲手所取的第一批士人”
    “东虏威逼,国事艰难,朝廷此时取士非为辞章之臣,而为得实干之才”
    “古语云宰相必发于州部,猛将必起于行伍,你等这批进士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今次朝廷所取进士,无论一甲二甲三甲,一年以后都要外放州县历事磨炼”
    朱朗身后,瞿式耜等人脸上却是神色平静,此事监国殿下早已与内阁众臣商议过,而一众阁臣也并无人反对
    瞿式耜也好吕大器也罢,这些历经过甲申之变的大臣,大多都有经略一方的经历,他们也比旁人更清楚,拥有实务经历的重要性
    大明进士的培养过程其实很不合理,第三甲的进士因为名次靠后会外放
    但一甲以及二甲之中最精英的一批进士,在经过馆选后,却都会留在京中培养
    许多馆选进士自考中进士以后,便一直在京中做官,大批尚书侍郎一级的官员在升任之时,甚至都没有过治理地方的经历
    这些一直在京中流转的官吏,谈文章道德拉帮结派自是一把好手,但一旦要处理实际事务,便会漏洞百出
    大明承平之时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在眼下这等乱世,这些只会袖手空谈的官吏根本毫无用处
    明末为什么这么多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士绅官吏,因为这些清流词臣出身的大臣,根本就没有能力组织人力守城御敌
    在乱匪鞑子进抵城下之时,这些人可不就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了吗
    朱朗与内阁众臣商议以后,粤省朝廷对新科进士的培养路线也发生了改动,第三甲的进士在培训三月后,仍要直接外放
    一二甲的进士则先在六部观政历事半年,半年以后,朝廷将派出的资深官吏对这些新科士人进行培训
    一众新晋进士在被教导过刑名,粮赋等基本政务以后,这些人同样全部要外放州县,出任基层官吏
    至于这些人之后能不能再从地方杀回中枢,便要看这些人自己的能力造化了
    朱朗此时是要人去劝课农桑,收取赋税,安定百姓,而不是要一群翰林院的文士在朝中大谈道德,毕竟朝廷总不可能靠着道德节气,把清廷赶出中原吧
    朱朗也不管下方一众进士反应,说完以后便对着身侧的官吏示意一下,鸿胪寺的官吏也是立即上前,高声诵读
    “庚寅年三月十五日,朝廷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监国殿下钦点一甲状元陈永华,榜眼李颙,探顾炎武”
    下方一众新科进士此时终于也是开始骚动起来,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陈永华三人被内臣带上上方台阶
    三年一科,一科三人,朝廷虽然有了进士外放的新规,但名次是做不得假的
    二甲三甲出身可能还没有太大区别,但一甲和二甲的不同却会极为明显
    无论朝廷每年取多少进士,但一甲永远只有三人,一甲之人只要踏入仕途,无论是谁都会对他们青眼有加,在出仕时也必定会享有优待
    陈永华三人被领到台阶之上,陈永华李颙两人脸色涨红,顾炎武毕竟已是中年还能保持情绪稳定,但脸上同样神色激动
    顾炎武本是礼部所呈的头名,只是朱朗取了陈永华李颙两人,所以便将顾炎武排在了第三
    眼前三人中,有两人皆是朱朗知道的名传后世之人,朱朗更是曾经取用过顾炎武后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朱朗看着眼前三人,神色却是颇为平静,他已不是初来此世之人,见过的名传后世之人亦是多不胜数,真要算起来,清廷使团中的正使冷僧机,同样也是个名传后世之人
    朱朗轻声开口说道
    “你等三人乃是孤亲自点中的三鼎甲,尔等策论孤已亲览,皆为一时之选,才出众人”
    “如今天下纷乱,正是你等大展才华之际,望尔等实心用事,早日为我大明栋梁”
    “臣等必鞠躬尽瘁,以报殿下朝廷知遇之恩”陈永华三人跪地叩首,朱朗对着身侧示意一下,李国用很快便捧着三顶金丝乌纱帽上前
    朱朗取过纱帽以后,竟亲自为三人着冠
    下方一众进士看着跪在地上,被监国殿下亲自授冠的三人,脸上皆是神色羡慕
    莫说是进士,纵是朝中阁臣,恐怕也没有人有过被殿下亲自着冠的礼遇,此后这三人只要不犯大错,仕途必然会青云直上
    “你等三人得中一甲,本该独立鳌头,但此处简陋,孤便替你们戴上这进士冠吧”
    “宫中虽无鳌头可立,但夸官游街却还是有的,今日乃是你等金榜题名之日,出街看榜去吧”
    朱朗面带微笑,对着三人挥了挥手,一旁鸿胪寺礼官高呼,一众新科进士三跪九叩,而后便在陈永华三人的带领下向着宫外行去
    皇宫外,街道之上张灯结彩,陈永华三人身着进士吉服,头戴金丝乌纱帽,跨坐在朱鬃马上
    陈永华前方一众差役旗鼓开路,后方则是跟着其余数百名同样登科的进士
    人群之中,道旁百姓看着最前方坐在高头大马之上,手捧明黄圣旨的陈永华,不禁轻声叹道
    “听闻这陈状元今年不过十六岁,这般年纪竟就已高中状元,当真是文曲星下凡”
    陈永华领着一众进士行来,道路之上顿时一片欢声雷动,更远处更有鞭炮鸣响
    道路两旁酒楼之上无数百姓探头观看,欢呼恭贺之声响彻街道,热闹非凡
    一众进士头簪春,在众人的欢呼喝彩中昂首挺胸,行过街道
    天下士子寒窗十年,为的便是有朝一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他们这些人日后的际遇可能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今日的情境都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记忆里
    朝廷开科取士自是大事,朝廷放榜以后,兴明时报也是加班加点
    朝中放榜第二日,兴明时报的科举增刊便已经发了出来
    兴明时报此次所发的增刊,头版报道了监国殿下,在太和殿前会见一众新科进士的情况,剩余三处版面,则是全文刊发了陈永华等一甲三人的文章
    兴明报刊增刊一经发行,立刻便引发了城中士子的抢购,所有人皆是想看看这状元文章,到底是何等模样
    状元楼二楼,一众士子满座堂中,但此时场中却是一片寂静,所有士子皆是埋头看着手中的报刊
    过得不知多久,窗边一个身形瘦削的士子放下手中报刊,开口说道
    “这状元文章,通篇皆在讲钱粮税赋,实是俗气的紧,反倒是这顾探的文章,当真是经义精深,才华横溢”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要我说这顾探,方才称得上状元之名”
    对面一个身形高大的士子此时却是抬起头,开口说道
    “状元也好探也罢,与咱们何干,关键的是我等能从中学到什么”
    “今年庚寅科的状元榜眼两篇文章,皆是立论于朝廷实务,这才得了殿下钦点”
    “此三篇考卷发布以后,下一届乡试会试的考题,必然皆会考经济实务”
    “咱们今后三年便该少做经义文章,多在实务策论上下功夫,这才是正理”
    桌边的瘦削士子闻言先是一愣,而后也是深以为然,频频点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殿下今年钦点了两篇实务策论,更是明发天下,下一届各省出题的考官不可能不受影响
    朝中的士子们关注的是科举命题的改变,而一众士绅却更关注朝中的风向变化
    陈永华所主张的七斗粮制不用说,潮惠两府推行的新制,各方皆在暗中关注
    这七斗粮制下,他们这些士绅竟要与一众百姓一体纳粮,这成何体统!
    七斗粮制令一众士绅不满,而李颙的唯才是举,开放胥吏为官,同样也引得一众士人骂声一片
    李颙认为当唯才是举,选贤用能,但同样有人认为为官先养德
    他们这些士人寒窗十年,学得圣人经义,礼义廉耻,这才能够为官一任,教化一方
    一众胥吏白身不通圣人教诲,每日但汲汲琐事私利,若是让这等不通礼义的小人也能得官,那必定要世风日下,人心大坏
    民间士林各方对状元榜眼文章争论不休,但朝中却是始终一片平静,朝廷众臣对民间的争论一言不发,好像全然不知此事一般
    朝廷管理,殿试完成后所有进士考卷都必须封存礼部,朱朗将陈永华三人的考卷公布出来,实际上是不符合旧例的
    朱朗大费功夫将庚寅科三人的考卷发出来,就是要借着科举这个热点,在朝中与民间掀起舆论声势,他又怎么可能真让内阁众臣就此揭过此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