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李治的算计,长孙无忌入套

作品:《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255章 李治的算计,长孙无忌入套
    在李治的有意暗示下。
    苏定方挺步上前,双手合礼。
    “敌患患边,臣愿领一支军卒东出拒敌。”
    李治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意。
    “苏将军北定薛延陀立有大功,熟知兵法韬略,有将军拒敌,朕十分放心。”
    在一众老将被李承乾拐走之后,当今的朝堂之上,苏定方便是顶梁柱了。
    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
    已然成为了大唐军队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臣以为不妥,苏烈受前太子李承乾之恩德,如此领军而去,若是反心跟随李承乾,则社稷危矣。”
    长孙无忌刚要上言,便被落后其半步颠唐俭抢了先。
    两人的恩怨由来已久。
    若苏定方之前是在朝堂之上被引荐,肯定会被唐俭所阻。
    那可是杀身之仇,岂能就此罢休。
    而且,人家唐俭的担忧,也并不无道理。
    倾覆之危,容不得半点马虎。
    那可是统领三军之统帅,一旦真的是李承乾下的暗手,那大唐王朝肯定会轻而易举的就易主了。
    谁都不敢保证,苏定方不是李承乾的人。
    “陛下,臣受前太子李承乾之恩德,确实是事实,臣亦常感其恩德,但这是私恩,如今其举军患边,致使大唐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是为国仇。”
    “何以私恩报国仇呢?孰轻孰重,臣还是分的清,我与国公也有间隙,也希望国公能先国仇而后私怨。”
    苏定方正气十足,据理而争。
    “苏烈,你意思是本国公是为了私仇,才针对你的吗?你那就大错特错了,还请陛下明鉴。”
    “当时,你也是罔顾君命,本国公才上本参奏你的,若无事实,本国公岂不要连坐?你受恩李承乾,出兵辽东,你就说你该不该避嫌吧?”
    唐俭满脸的怒意,他可不会傻,想到无中生有这等蠢计。
    “这…”
    苏定方一时语塞,他确实不能反驳。
    “还请陛下明鉴,臣对大唐绝无二心!”
    最后,苏定方只能看向李治,面对唐俭的发难,他不能拿什么证明,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看李治。
    动嘴皮子,十个苏定方也比不过最牛的大唐外交官唐俭。
    “你是对大唐忠心,但对不对陛下忠心,那就不得而知了,李承乾亦是先帝之子嗣。”
    唐俭再次补刀道。
    见缝插针。
    李治的脸上,也显出一丝丝犹豫之色。
    “各位大臣,以为让苏将军出征,可否?”
    李治询问道,好像没有主见了的少年。
    少年的稚嫩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国之大事,容不得半点轻视,臣以为,从国度出发,另选一位统帅更好。”
    褚遂良也言道。
    “臣等附议!”
    又有几位大臣走出,均不同意苏定方出征。
    不用长孙无忌出马,就已经在言论之上,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大权在握的关陇集团,怎么可能会放心,将军政大权交给苏定方这个顾命大臣呢?
    “如此的话,那众臣以为,该派谁统领大军呢?”
    李治再问道。
    “太尉统领全国兵马,至于派谁而去,太尉大人想必会有推荐。”
    韦挺谏言道,如此时机,更可以此统领节制天下兵马。
    长孙无忌启时便是这天下的无冕之王了。
    “李承乾用兵狡诈,寻常将领,怕恐不是其对手,事以至此,唯有臣亲自统领,节制全军,才能抵御之。”
    长孙无忌一脸凝重的说道,他跟随过李承乾一段时间,每次都是不知不觉间就胜了。
    对于李承乾,长孙无忌是由衷的忌惮。
    无论是战论还是心计,都是不可揣度的。
    如果苏定方不是另外一名顾命大臣,那肯定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远赴辽东,山高路远,太尉远行,朕心甚忧!”
    李治也顾不得外来使者均在,也露出了维诺的神情。
    “为国分忧,是为臣之职责,陛下勿忧。”
    长孙无忌很是感动,支持李治上位,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在他兴奋之时,殊不知,已经掉落到了李治为其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
    长孙无忌虽然能加深对军权的管理,但是却也被支开了朝堂。
    在没有长孙无忌牵制后,李治则更能收拢权力了。
    之前的有意提携苏定方,也只不是一计虚招,顾布迷阵。
    真正的目的,就是支开长孙无忌,让这群朝堂之臣,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从而再一一拔除。
    “如今战况紧迫,实在有劳太尉为此费心了!全国上下的军务之事,朕已无需再过问,所有相关事务,太尉尽可自行决断,不必请示于朕。太尉的命令,就如同朕亲自下达的旨意一般无二!”
    李治再次赋予了长孙无忌至高无上的权力。
    长孙无忌听闻此言,赶忙跪地谢恩道:
    “多谢陛下对微臣的信任与厚爱,臣必定不辜负陛下的殷切期望和重重嘱托,定当全力以赴,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然而,此刻的长孙无忌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皇帝之间应有的君臣之别。
    他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权力之中,尽情地享受着这种被尊崇和倚重的感觉。
    尤其是在这万国来朝、众人朝拜之际,他更是展现出一种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态。
    可是,长孙无忌万万没有想到,这看似荣耀无比的一切,实际上都只是李治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而已。
    正所谓站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也就会越发惨重。
    一向行事谨慎小心的长孙无忌,终究还是因为手中掌握的滔天权势而渐渐变得得意忘形起来。
    “战事既定,还未上贡的国家,继续上贡。”
    李治缓缓地坐回到那张象征着无上皇权的皇椅之上,神态呆滞。
    若此时有人能够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李治如今的神色并非般显现的那般,而是透露出一种历经无数大风大浪之后的沉稳冷静以及深藏不露。
    仪式一直举行到晚上,才走完了一切的流程。
    李治也正式完成了身份的华丽转变,成为了大唐的新皇。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所有罪犯都得到了减免。
    值得一提的是,魏王李泰也被重新召回长安,得以享受亲王之礼遇。
    尘埃落定,李治并不介意给兄弟一个亲王身份,这也更显得其仁德。
    深夜。
    吴王李恪忐忑的站立在太极殿外,等候着内侍的传召。
    新皇迫不及待的召见,让他心有顾虑。
    一众兄弟之中,不召见其他人,唯独秘密召见了他。
    而且,论亲近关系,他显然也是排不上号的。
    而且,之前有关于皇褚之论,他也是有过被提名的。
    于李治而言,他是一个内在的隐患。
    君者,唯我独尊。
    眼里可容不下一粒沙子。
    “吴王殿下,陛下召请!”
    内侍赶来,恭维的将李恪请入殿内。
    “赐座!”
    吴王李恪刚要行礼,李治便急忙摇手,并让侍卫搬来座椅。
    “吴王,请入座吧,朕深夜召你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李治马上屏退左右,开始说道。
    “不敢,陛下有所吩咐,臣万死不辞。”
    吴王李恪惊站而起,心中更加的忐忑了。
    “吴王无需紧张,其实,这也算是朕无能也,先帝在世之时,曾言,除了太子李承乾之外,就属吴王你的能力最出众了。”
    李治也是起身,慢慢走下台阶,边走边说着。
    咯噔一下。
    吴王李恪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差点就跳出来。
    难不成,新皇就要对自己动手了吗?
    亲王之中,能力越大,那也就会越危险。
    “陛下言重,相比于陛下你,臣只不过是萤火之光。”
    李恪低头回道,不敢直视李治。
    皇者也不能直视,那是大不敬之罪。
    李恪是能力出众,但是在运用权势心计之上,则是远不如李治。
    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李恪的气势压制的死死的。
    能力出众者,并不代表能胜任一国之君。
    为君者,可以能力平庸,但必须能精通驭人之术。
    而李治恰好,又善于驭人之术。
    “吴王无需自谦,你之能力,朕心中了然,如今皇室蒙羞,正是要吴王尽力之时,不然,先帝之功绩,怕是都要付之东流了。”
    李治唉声道。
    “陛下是说…”
    见此,吴王的心瞬间就回到了肚子里,原来李治不是为了找他的麻烦啊。
    “吴王,岂不见今天朝堂之上所发生的那一幕幕乎,朕堂堂大唐皇帝,在这登基之日,竟成为了他人耀武扬威之时。朕真是愧对列祖列宗,让皇室蒙羞矣。”
    李治紧握着拳头,由于太过用力,指甲深深地嵌入了掌心的血肉之中,甚至有丝丝鲜血渗出,但他浑然不觉疼痛一般。
    一旁的李恪静静地看着李治愤怒而又无奈的模样,心中已然明白了此次李治召见自己的真正意图。
    只见他微微躬身行礼后说道:
    “陛下息怒,长孙无忌此人确实胆大妄为,目无君父不说,还竟敢公然专权涉政,实乃罪大恶极。然而,如今他在朝中势力庞大,权倾朝野,可谓树大根深。若陛下欲将其除去,恐怕还需从长计议,切不可急躁冒进。”
    李治沉重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道:
    “吴王所言甚是,正因如此,朕才会在会召你来此,在这偌大的朝堂之上,朕能够信任之人寥寥无几,也唯有自家兄弟,可以全心托付之。”
    李恪当即拱手应道:“承蒙陛下看重,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长孙无忌这般专横跋扈,倘若再不加以遏制,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后果必将不堪设想。于公于私,都应铲除之,内忧远甚外患。”
    想起长孙无忌近日里的种种作为,李恪等一众皇室子弟皆是敢怒不敢言。
    “那吴王可有应对此计的策略?”
    李治神色匆匆地急切问道。他双眉紧蹙,目光紧紧盯着面前的李恪,欲要得知,其有何妙计。
    李恪,也是李世民临终之时,让李治善用的人选之一。
    只见李恪微微眯起双眸,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依臣之见,当务之急乃是在长孙无忌擅自统领军务之前,派遣刺客将其暗杀。唯有如此行事,方能平息祸乱。”
    不得不说,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快刀斩乱麻的绝妙计策。
    只要长孙无忌死了,那么整个庞大的关陇集团必然会遭受沉重打击。
    许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皆是因长孙无忌一人的存在才得以构建起来。一旦他轰然倒塌,那些依靠着他所维系的势力网自然也会随之土崩瓦解。
    李治想要集权,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然而,李治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叹气道:
    “此事谈何容易,如今长孙无忌位高权重,身边守卫众多且戒备森严。别说成功实施刺杀行动了,就算是想要靠近他都极为困难。”
    随着手中权势不断膨胀,长孙无忌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其守备力量亦是愈发强大。
    因此,想要通过刺杀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几乎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别人想要行刺他绝非易事,但对于微臣而言,若想接近他身旁,却并非难事。”
    吴王李恪一脸肃穆地拱手说道,眼神坚定且果敢。
    “若是于朝会之际,微臣骤然出手,击杀必成之,长孙无忌此人独揽朝堂大权已久,实乃一大奸臣。微臣身为先帝之子嗣,实在不忍心目睹皇室蒙羞受辱,故而挺身而出,将此贼刺杀。届时,满朝文武大臣想必绝不会怀疑到陛下的身上。”
    说到此处,李恪挺直身躯,视死如归。
    然而,李治闻听此言后却是脸色大变,猛地一挥衣袖,怒喝道:
    “何至于此!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奸佞之徒罢了,怎值得我大唐的一代亲王如此冒险行事,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呢?”
    “陛下,以臣之命,换取国家社稷安定,值得。”
    李恪再次进言道,为天家之人,何曾怕死过。
    热血未干,可杀国贼。
    李恪眼神坚定,就算李治不答应,他也会坚决执行。
    “吴王,切莫不可冲动行事,实不相瞒,对付长孙无忌之对策,朕已然谋划好了,不过,还需吴王的鼎力相助。”
    试探过后,李治也开始交底了。
    他在此时,也真的担心,吴王李恪会为大义,而刺杀长孙无忌。
    这不但会打乱他所有的布置,更会损失掉自己的一只臂膀。
    那就得不偿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