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1363东海水师
作品:《隆万盛世》 “如果恢复大宁,北方防御确实能变得更厚实。”
此时,在魏广德面前,大宁及附近地图已经摊开,魏广德盯着大宁看了半天,最后还是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宁位于长城和沙漠之间的宽阔区域,在大明没有收缩前,关内和辽东的联系根本就不是现在这样,仅有辽西走廊联接,而是有数百里的地带。
占据大宁,就可以避免游牧民族时不时出现在蓟镇长城附近,自然京师也就安稳了。
不过要守住这片区域,还真得增加数个卫所的兵力,至少两三万人常驻才能稳定局势。
在明初,还有归附的三卫护持,才能保证大宁的安全。
“大宁居遵化北百余里,沿山海关到宣府独石口,一墙之外皆属其地。
独石口、山海关、大宁距离京城都是七百里地,所以国初才建谷、宁、辽三大藩镇屏藩东北。”
谭纶手指不断在地图上滑动,点出京师最外围的防御点,也就是独石口、山海关、大宁三地。
至于永乐后大宁被内迁保定,自不必说,涉及前朝皇帝。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俺答汗带着土默特部突入长城,就是走的大宁辖地。”
魏广德低声说道。
当年事还真就是如此,若是大宁明军不撤,俺答汗根本不可能率兵从大同轻易绕道古北口寇边。
在穿越群山时就会遭遇大宁守军拦截,就算真被突过去,也能为京城争取到提前数天的预警时间。
看着地图,魏广德不由得想到明末,建州女真怕也是从这里绕道躲过的宁锦防线,遵化可不就是当初女真入寇打下的第一个大明城池。
“呵呵.”
忽然,魏广德轻声笑起来。
“善贷何故发笑?”
谭纶皱眉,小声问道。
“我大概琢磨出太宗皇帝放弃大宁的用心了,难怪三卫不敢驻守此地。”
魏广德笑道。
《明史》中,一直把朱棣削藩和退出大宁,描述为当初为了借朵颜三卫之兵为作为犒赏。
但是魏广德也记得看到过记载,那就是大宁虽然退出,但直到朱棣死,三卫都不敢进驻该地。
其实原因很简单,虽然永乐皇帝放弃了大宁和开平,看似让出一块地方,但此地距离长城很近,明军随时可以出兵扫荡此地。
与其说是给蒙古人一块地盘,不如说是一个诱饵。
也就是明军战力下滑厉害,才最后让这个诱饵成为大明的催命符。
不过在当时,大明国力强盛时,朱棣无论如何也是想不到会造成最后严峻结果的。
“兵部可以谋划一下,看若是恢复大宁,朝廷需要派驻多少人马。
单单是看地图,不能确定朝廷要为此付出多少,很难在阁议上获得首辅的支持。”
魏广德开口说道:“至于这次,没必要,若是朝廷真有心收复大宁,其实随时都可以,只要辽东、蓟镇、宣府三地联动,就能轻易完成此事。
这次马芳部东进,首要目的还是给黄台吉一个下马威,暂时没必要节外生枝。
小心因此让青海的俺答汗不满,那可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魏广德虽然对收回大宁,增厚北部防御很有兴趣,可他更知道此地现在实实在在是蒙古人的地盘。
若是大明真在此占着不走,很可能让俺答汗不满,进而影响到好不容易出现的缓和关系。
“好,那兵部下来回仔细策划此事,有了结果再报内阁。”
谭纶闻言只得道。
“兵部还是要把视线放在锦西,那里才是当务之急,切莫大意。”
魏广德开口说道。
“魏阁老,内阁传来消息,首辅大人招魏阁老回内阁,有要事商议。”
这时,门外有兵部官员进来禀报道。
“哦,知道了。”
魏广德淡淡回道。
说实话,这几天他躲在兵部就是想避开内阁的麻烦事儿,没想到张居正还是把他找到了。
谭纶看了他一眼,只能撇撇嘴。
“呵呵,无妨,躲不过就躲不过吧,我回去看看是什么事儿。”
虽然魏广德这几天没去内阁,但消息还是不断传到他耳朵里。
芦布就是他插在内阁的钉子,会时刻关注重要奏疏,然后传递消息给他。
这几天,虽然奏疏飞来不少,但真正有分量的奏疏倒是不多。
最起码,魏广德认为此次反对禁书院的力量似乎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或许,对施观民的处置还是有用的,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坐了片刻,魏广德起身告辞,出了兵部直奔内阁而去。
“善贷,坐。”
等魏广德走进张居正值房,看到屋里只有他一个人,并没有招张四维过来。
“叔大兄,内阁遇到何事了?这几日在兵部琢磨锦西之事,倒是把本职给耽误了,罪过罪过。”
魏广德拱拱手说道。
“现今国内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儿发生,相对来说,现在锦西战事才是最为重要。
我今日招你回来主要是一件事儿,那就是此次蒙古入寇真是黄台吉在指挥吗?”
张居正等魏广德坐下后,直接了当问道。
“兵部根据推测,能调动土默特四万大军,除了黄台吉不会有别人。
俺答汗能做到,可他现在还在青海并没有回到草原上。
而且,锦衣卫的密报也确认了这点,就是黄台吉在背后操控。”
魏广德缓缓说道。
“若是坐实了,那朝廷对顺义王那里该如何做?”
只是没想到,张居正直接反问道。
“嘶”
好吧,之前在兵部,魏广德、谭纶都说的是俺答汗、黄台吉,忘记俺答汗还有朝廷封号“顺义王”。
“锦西之战不可避免?”
张居正再问道。
魏广德想想就摇摇头,苦笑道:“就当前情况看,几无避免可能。”
“善贷,你回兵部的时候给他们打个招呼,所有文书、记档都不准留下黄台吉的名字,只用虏寇称呼。
此事,不能和顺义王搭上关系,否则‘隆庆和议’的成果很可能会丧失殆尽。”
张居正听到这里,果断对魏广德说道。“叔大兄,你的意思是,把黄台吉从中摘出来,给俺答汗留够面子。”
魏广德有些迟疑的问道。
“是啊,只要俺答汗不反,朝廷该给的面子就得给,若是重回嘉靖、虏隆庆朝旧事,整个北边一片糜烂,朝廷这些年的努力可就生生全废了。”
张居正很是担忧的开口说道。
闻言,魏广德默不作声,低头思考起来。
如果朝廷这次真公布打的是黄台吉,那置顺义王为何地?
这个说法,魏广德一开始还真没想到。
弄得不好,还真可能因此逼反了顺义王。
不管怎么说,黄台吉作为顺义王的长子,就目前看来是继承俺答汗位置的第一人选。
魏广德只考虑杀杀这个继承人的野心,让他将来上位后不敢觊觎大明,却忘记还有俺答汗在,他那边会有什么反应。
朝廷布局蒙古这么久,确实不值得为了一个黄台吉就冒这个险。
微微点头,魏广德看着张居正说道:“叔大兄提醒的对,我倒是忽略了此事。
只想着狠狠震慑黄台吉,让他就算将来俺答汗不在了,也不敢小觑我大明,免得他没事儿就来找大明的麻烦,倒是忽略了俺答汗可能的反应。
回头我就让兵部修改相关文档,就把寇边蒙古鞑子当做游牧部族处理。
就算把他们打的再狠,俺答汗那边也不会失了面子。”
“正是此意,如此处置就最好不过了。”
张居正点点头,随即开始询问兵部对锦西一战的布置。
魏广德对此也是知无不言,详细告知了大明这边的兵力部署,包括辽东军起兵四万,蓟镇军也有三万人马北上支援,同时已经下令宣府马芳部约两万人东进,寻机再重创土默特部的计划,都原原本本告知张居正。
末了,魏广德想到谭纶说起之事,于是又开口问道:“叔大兄,兵部有意恢复大宁,只是粗略估计至少需要投入卫所两三万兵马,若是将其家眷一并算上,怕是涉及十万人不止。”
“大宁?”
听到这个地名,张居正刚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皱起。
“大宁是京师和辽西走廊屏障,当初那事儿,若是大宁还在,俺答汗断不可能绕道古北口寇边,进而震动朝堂。”
魏广德提醒道。
此役过去不过三十年,张居正实际上还是亲历者,自然脸色微变。
“因为钱粮?”
张居正随即问道。
“是啊,这么多人过去,就算自己劳动,短期内也需要朝廷提供大量钱粮。
关键此地和蒙古部族接壤,特别是北边,那是直接面对三卫和土蛮等部族,以后战事怕不会比辽东少。
官军恢复大宁,虽然可以快速驱逐当地蒙古实力,但长治久安却是最难办到的。”
魏广德叹气道。
“先谋划,此事倒是不急。”
耗用钱粮,张居正想想就觉得头大,于是就想着拖一拖。
这点,倒是和魏广德不谋而合。
“我也是这意思,虽然大宁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确实不急。
就算朝廷真要收复大宁,依我看,也需要等到俺答汗死后,利用草原权利争斗之时突然出兵方可起到效果。
若此时贸然进场,也可能让朝廷和草原的关系彻底破裂。”
魏广德说道。
回内阁的路上,魏广德就盘算一番,认为官军若真要收复大宁,则俺答汗死后,草原各方势力争夺汗位时出手最好。
一是大汗刚死,草原各方难以统一行动,二就是俺答汗死后,由谁接替他顺义王的王位。
这可是朝廷封的,利用这点也可以确定大明到底支持谁。
在这个节骨眼上,想来几位汗位有力争夺者都得考虑和大明的关系。
对于大明出兵大宁,自然会采用绥靖态度,也就不会激化双方的关系。
听到魏广德给出的时间表,张居正一脸郑重,思考半晌后才微微点头。
有几年缓冲时间,大明内部,特别是清丈田地之事到时候也尘埃落定,朝廷粮税大丰的情况下,只要大宁的消耗不大,倒还真可以尝试一番。
接下来,张居正又询问了缅甸方向的军情。
现在缅甸已经被李成梁完全控制,缅王莽应龙等战俘不日将抵京,对于是否要兴师动众举行献俘仪式,张居正也未知可否。
“礼部倒是说已经找到一批人,愿意去缅甸行教化之事,只是吏部那边,没人愿意去那里为官,倒是有些麻烦。”
张居正听完后就说道。
“此时不急,若短时间内没人愿意去,可仿辽东旧事,设缅甸都司实施军管。
相信面点王稳定后,可则举人等为官,先行前往缅甸,先把府县架构搭建起来。
到那时候,想来会有人愿意去做官的。”
当初明军占据辽东时也是如此,没人愿意去那塞外苦寒之地。
不过明军驻防久了,大家看辽东已经稳定下来,于是巡抚、各府县、巡按御史还不是都渐渐派出去了,都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嗯,确实如此。”
张居正点点头,随即正色对魏广德说道:“善贷,对南面的扩张到此为止,以后不能继续难扩了。
现今不止缅甸,旧港、吕宋和大琉球,都无文官愿意前往,朝廷也只能派出都察院御史每年前往巡视,这并不利于朝廷对地方上的监管。”
魏广德当然知道进士们的想法,都想留京或者去江南富庶之地,没人想去边疆,特别是新附之地为官。
因为有危险。
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了进士,做了官儿,要是因此把命丢了,确实不值得。
这种地方,其实就连举人,若非生活所迫,都是不会愿意去的。
都是好不容易才取得功名,留在国内不香吗?
“现今有吕宋、旧港和缅甸在,已经把整个南洋圈在我大明势力范围内。
虽然还有满次加、吕宋存在西夷,但也翻不起大浪。
整个南洋藩国,应该会紧紧靠向我大明。
就算要扩,也找不到地方了。”
魏广德乐呵呵说道。
这话,其实早前他和谭纶聊天时就已经提到过了,只要这三地在手,就等于把整个南洋握在手中,南海也成了大明内海。
“锦西之战结束后,东海水师也要加快筹建才是,一年后西洋诸国来我大明,面子上断不能有失。”
张居正现在关心起水师建设来,皇帝大婚日子逐渐临近,若不早日完成东海水师建设,到时候大明外强中干的局面就会暴露出来,肯定对大明声誉有损。
“下午我去兵部就商议此事。”
魏广德点点头,应承下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