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

作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133章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
    赵云为九江太守,夏侯惇为庐江太守!
    当刘协的话自殿上传来之后,莫说二将本人震惊,便是诸大臣也不由心念一动。
    这两个地盘都是袁术的。
    刘协此举是想引诱曹刘两家去攻袁术吗?
    还是想分化曹刘两家的势力?
    没有人知道刘协是怎么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
    评价一个皇帝,无非就是明、昏、庸、暴四种而已。
    但刘协却很难去界定。
    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掌权过。
    在面对董卓、曹操两大权臣的高压控制之下,刘协都做出过反抗。
    对于曹操,刘协一手策划了衣带诏事件。
    这已经是在刘协这个位置能做到的极限了。
    而在面对董卓时,刘协其实也反抗过。
    他曾秘密派遣刘虞的儿子刘和潜出武关,想召集第二次讨董联军。
    而那时的他,才年仅十三岁。
    在蝗灾四起,百姓饿死之时,刘协也愿意去和李傕、郭汜斗争,让他们拿出粮食来赈济百姓。
    在面对李傕、郭汜的追杀,别人劝刘协先走时,刘协也能喊出:
    ——“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
    愿意与百官同在。
    刘协傀儡一生,奋斗过,尝试过,但最后都失败了。
    或许只有当他退位之后,才是真正获得了自由。
    民间广为流传,刘协退位后,开始从医。
    悬壶济世,踏足乡野,扎针施药常常分文不取。
    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刘协退位后有从医的经历。
    但在今天的河南焦作,却有大量刘协从医的民俗故事。
    百家岩景区的石碑上亦刻有刘协行医图。
    虽然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
    可对刘协来说,或许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自由吧。
    之后,刘协又唤陈王刘宠,国相骆俊至阶下来。
    “骆府君,朕拜你为司徒,兼管尚书台。”
    除了给曹操、袁绍这两个外州诸侯封了三公之外,刘协又给陈国相骆俊拜了三公。
    司徒主管民政,尚书台又是中央极为重要的权力机构。
    此前骆俊在陈国时,本就是他负责治理陈国。
    骆俊也确实有能力,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殷国富,储粮颇丰。
    现在朝廷牵至陈地,刘协非常清楚该以谁为尊。
    给骆俊拜三公,看似是在意料之外,实则却在情理之中。
    骆俊稽首谢恩。
    刘协又将目光落向陈王刘宠,道:
    “皇叔此次勤王护驾,与傕、汜二贼厮杀,有大功于王室,宜当重赏。”
    “朕躬至陈地后,亦见此地国安民乐,百姓富足,可见皇叔将我汉土治理的井井有条。”
    铺垫了很长一段话,众人都在暗自猜测天子要给刘宠封个什么官儿。
    刘协的话自殿上传来:
    “朕拜你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统领全国兵马!”
    唔!!
    当听到刘宠的封赏之后,包括曹操、刘备在内的诸大臣,无不心尖儿一跳。
    在陈国,基本上就是刘宠、骆俊两人说了算。
    可若是出了陈国,那陈国这点家底是根本不够看的。
    “臣跪谢陛下皇恩!”
    刘宠大喜过望,连连谢恩。
    别看刘宠是封王,但他本人更喜欢平野纵马,当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
    早在平定黄巾之乱时,刘宠就自领了辅汉大将军。
    陈国的兵马基本上都在他手里,刘协给他封大将军,总领全国兵马倒也没毛病。
    同时这也是刘协向刘宠释放的信号。
    给你大将军之位,总览朝政,等于是给了你辅政的权力。
    可问题是大将军之位,尤在三公之上。
    此前被封为太尉、司空、左将军的袁绍、曹操、刘备三人,皆被压了一头。
    刘协这样做,是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强调朝廷中枢在天下的地位么?
    众人无不纷纷揣摩圣意。
    虽然这种感觉很拧巴。
    但是包括曹操、刘备在内,都不好说些什么。
    因为本身他们的封赏并不小,还都赐了爵位。
    尤其作为外州诸侯,不能在朝中任职。
    或许刘协此举,是冲着朝臣去的。
    毕竟朝中专权的大臣不少,此前有人想向刘协进献粮米,都被侍中拦着不让。
    刘协把朝中大权交给刘宠、骆俊二人,是想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吗?
    众人纷纷猜想。
    随后,刘协又封赏随同护驾来的张杨。
    张杨进位卫将军,录尚书事,参知朝政。
    刘协此举似乎是想将张杨留在朝中。
    毕竟河内本身不算太平,张杨自己也想谋求一个出路。
    刘协给了张杨一个高位,自然是有拉拢的意思。
    同时,朝中除了原有的文武百官外,刘宠、骆俊等陈国本土官员两相势力还是不够平衡。
    刘协是希望再拉一个手握兵权的诸侯进来,也免得董承、刘宠这些手握重兵,又位高权重的人一家独大。
    刘宠是不是心向汉室,忠于天子,目前接触的时间太短,刘协不好确认。
    但他清楚董承虽为国舅,但却有权臣之心,刘协不得不趁着这个机会,用刘宠来制衡一下他。
    却又不敢让陈国本土派系官员过于强势,万一又把自己架空,则无能为也。
    并且如果两家再起争执,刘协又没法从中制止。
    所以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最好也是手握兵权的。
    张杨欣然接受了刘协的封赏。
    但一面却又感到不安。
    强宾不压主,陈国乃是刘宠的地盘。
    自己带着兵将,若是留在陈国,岂能为刘宠所容?
    于是下来,找到董昭商议道:
    “天子当与天下共之,今有公卿大臣辅佐,我当捍于外难,何事京都也?”
    “不如收兵回野王去。”
    张杨把自己想要调兵离开陈地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董昭。
    董昭却出言劝阻道:
    “今袁绍雄踞河北,龙骧虎步,坐看天下成败。”
    “河内终究不是长留之地。”
    “今既是天子有诏相请,何不就此留在京都,好过将来困于战祸。”
    张杨无奈叹一口气:
    “非是杨不谋前路,不事朝廷,奈何强宾不压主,我带兵在此。”
    “恐不为刘宠所容。”
    董昭却道:
    “我观陈王乃心向汉室之人,今其已领大将军之位。”
    “将军身为卫将军,亦受其节制。”
    “只要不与其作对,既是天子明诏,陈王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相容呢?”
    “况天子留将军在朝廷,想来亦是需要有人节制董承、刘宠等人。”
    “将军手上兵马不少,若是留在陈地,天子定不会亏待将军。”
    张杨听完董昭的分析,顿时似醍醐灌顶。
    握住董昭的手,感谢道:
    “公仁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既如此,我便留在朝廷中枢,至于野王储备的钱粮,我再差人去取。”
    董昭虽然是被张杨强行留在身边的,但张杨对他其实还不错,也算言听计从。
    看在共事一场的份上,董昭也是认真替张杨谋划,劝他留在朝廷。
    因为他非常清楚待在河内是不可能成事的,南北皆受袁曹节制,无地发展。
    况张杨本就缺少进取的野心与魄力。
    留在朝廷,反倒于他是件美事。
    而对董昭自己而言,他也得为自己的前程考虑。
    此前他想在观望一会儿,如今天子幸驾陈国,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观望的心思。
    天下风起云涌,局势变幻莫测,饶是董昭也不敢轻易站队了。
    索性先陪着张杨在朝廷待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天下局势如何变幻。
    这边,
    曹操、刘备在领了封赏之后,各自打算收兵回家。
    刘备出了陈县,点齐兵马,便打算回下邳去。
    李翊催马前来,向刘备道喜贺道:
    “恭喜主公进位左将军。”
    刘备到没有多高兴,毕竟大家都有封赏,都封了,就等于没封。
    尤其刘协这一系列的封赏之中,又暗藏挑拨诸侯间争斗的冷箭。
    这令刘备略略感到有些不安,总觉得要有大事发生。
    “主公接下来,打算去往何处?”
    “自是回下邳去。”刘备不假思索道。
    李翊笑道:
    “难得主公来豫州一趟,就不打算多留一会儿?”
    刘备有些诧怪,问道:
    “军师一向不耽于玩乐,今日怎的心血来潮打算长留?”
    “若换作往常,备能与军师同游,自是乐意之至。”
    “奈何今领大军在外,不便久留。”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打仗最烧钱的地方,其实是补给线。哪怕只是七天的路程,都要消耗近一半的粮食。
    而这个损耗,是随着军队人数成倍增长的。
    刘备这次出来,只是单纯会见天子,自然不需要补给线。
    拜见完了就回去,耽误不了多久。
    所以他的粮草在外面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这才婉拒了李翊留在豫州的请求。
    “若是军粮不足,主公可有想过在豫州筹集一些?”
    李翊牵唇问道。
    “哦?军师这话是何意啊?”
    刘备嘴角微微翘起,他的军师思想向来天马行空,总是能时不时带给他惊喜。
    李翊将自己内心想法说出来:
    “豫州之所以不似其他州郡统一,四分五裂,乃是因为此地多有黄巾贼寇。”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尤其以颍川、汝南为盛。”
    “曹操前不久兵进颍川,已将此地的黄巾贼剿灭干净了。”
    “汝南倒还有不少,主公有想过征讨吗?”
    黄巾贼抢了大量粮食,但是他们没有脱售渠道,只能大量堆积储存在仓库里面。
    曹操在灭了颍川黄巾贼后,不仅得到了大量的粮食,还有农具、耕牛。
    至于战马、皮甲、羽箭、弓弩、骡畜等,不少黄巾贼都储备着有。
    所以黄巾贼经常被调侃成是经验宝宝,新手打它等于练级刷怪,奖励还很丰富。
    简直不要太爽。
    更重要的是,黄巾贼大多出身于贫苦百姓,是充足的劳动力。
    这人口在古代就是兵源与粮源。
    历史上,曹操仅仅就扫荡了一个颍川。
    就直接拉出了几十万人来屯田,供养他的军队。
    一年时间收获了百万斛粮食。
    所以打黄巾,能致富的说法,是靠谱的。
    “陈县往南不远,就是汝南地界,要不了太长时间。”
    陈地本身毗邻汝南,而陈国治所陈县则几乎是挨着汝南边境的。
    就汝南那遍地跑的黄巾贼,不难遇上。
    若是能够灭几家黄巾贼,除了将他们抢夺来的粮食财物纳为己用之外。
    还能把他们迁到沛国东部,陈珪的地界去。
    毕竟这也都是战争潜力。
    曹操在颍川时,就曾从汝南迁了不少人口过去。
    那咱们自然也可以把汝南北边的人口迁到沛国去。
    反正受伤的只有骷髅王一家。
    关羽也在一旁发表自己的看法:
    “兄长,天子王驾就在陈地,若是左近盗匪侵扰,也恐天子受害。”
    “若能清缴黄巾贼,也是于国有功。”
    “是以愚弟以为军师所言甚是有理。”
    刘备颔首,道:
    “既然如此,我们先向南往汝南去,若能遇着黄巾贼,便出兵征剿。”
    “若遇不着,便绕至沛国,回下邳去。”
    商量既定,大军准备向南出发,前往汝南征剿黄巾。
    行无一箭之地,忽有探马来报。
    一队人马正向陈县逼近!
    刘备惊道:
    “前来勤王的众诸侯大多已经离去,王驾方至陈国尚未安定。”
    “此时却是谁来?”
    即命人前去探查。
    少时,探马回报说,似是白波军的人马。
    白波帅杨奉、韩暹皆有护驾之功,天子也承诺过只要还都,就给他们高官厚禄。
    但是杨奉等人见来勤王的诸侯太多,唯恐不能相容,故而没有护驾至陈地。
    不想众路诸侯方走,此二人便率兵过来。
    莫不是想劫驾回渑池?
    刘备正色道:
    “今天子方定,此二人率兵前来,必不怀好意。”
    “不可使其惊扰天子。”
    遂下令,暂时停止向南进军,调头回去截住白波军。
    维护天子的安危,这也符合刘备集团的立场。
    毕竟是刘备集团一手主导的天子东归,幸驾陈国一事。
    如今陈国有难,刘备当然要像当初承诺好的一样,不能袖手旁观。
    行不到数程,忽闻喊声大举。
    杨奉、韩暹领兵赶到,正撞上刘备拦路。
    刘备跃马当先,大叫:
    “尔等来此作何?”
    杨奉出马回道:
    “闻天子幸驾陈地,特来保驾。”
    刘备冷声叱道:
    “天子王驾已定,尔等未得召见,怎敢擅自带兵入侵陈土?”
    “速速退去,否则将尔等一并问罪。”
    杨奉大怒:
    “织席小儿,何得大言?”
    话落,回头冲身后大喊一声:
    “公明何在?”
    一言蔽,徐晃跃马而出。
    刘备驻马观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
    回首冲李翊说道:
    “白波贼中,亦有如此良将耶?”
    李翊现场听得真切,杨奉喊得名字是分明是徐晃徐公明。
    此人此时确实是在杨奉麾下。
    今日遇着,真乃天意。
    “主公可暂令鸣金收兵,我自有计破贼。”
    李翊出声说道。
    刘备从其言,下令鸣金收兵。
    杨奉见刘备撤兵,即挥师掩杀过去。
    刘备军且战且退,杨奉追杀许久,未讨得便宜,暂时收了兵将。
    是夜,回到大营。
    刘备仍对白日见到的徐晃念念不忘,找来李翊等人。
    冲李翊说道:
    “军师白日说有计破敌,备愿闻之。”
    李翊笑道:
    “今日杨奉军中战将,威风凛凛,我观主公甚爱之。”
    “故不忍加兵伤他。”
    刘备背着手,点了点头:
    “是也,我观徐晃形貌,仪表不俗,可惜失身于贼。”
    李翊忙道:
    “若要收之,倒也不难。”
    “我们军中正有人与徐晃熟识。”
    刘备忙问是谁。
    关羽看一眼李翊,李翊亦迎上关羽的目光,
    关羽明白,看来李翊说的确实是自己,不想他竟连这也知道。
    便出列向刘备拱手道:
    “兄长,徐晃乃愚弟故友。”
    “其人少有大志,早年间曾为河东郡吏,今屈身事贼。”
    “绝非其本意,关某愿前往说之,管教他弃暗投明,倾心来降。”
    关羽是河东解良人,徐晃是河东杨县人。
    关羽早年间亡命江湖,与徐晃熟识,以兄弟相称。
    关羽非常清楚徐晃屈身于杨奉麾下,实在是无奈之举。
    人家早年间是妥妥的大汉公务员,是被迫投到杨奉麾下当贼的。
    别看杨奉现在是车骑将军,徐晃也跟着当了骑都尉。
    但杨奉领兵寇略河东时,还是白波贼。
    当时董卓乱政,朝廷根本无力救河东。
    河东被白波贼和匈奴人两家侵吞。
    二者选其一,徐晃只能选择投靠杨奉。
    但他肯定清楚杨奉、韩暹这种贼寇出身,绝不是成事之辈,一定会找机会脱身的。
    刘备欣喜地说道:
    “若能使公明来降,则贤弟大功也。”
    当晚,
    徐晃在营中秉烛披甲而坐,忽有人来报,有故人求见。
    徐晃诧怪,即命人请见。
    关羽突至近前,拱手揖道:
    “大兄别来无恙乎?”
    徐晃惊讶起身,借着火光,熟视许久,乃道:
    “子非解良关长生乎?”
    关羽抚须笑道:
    “今已改字云长矣。”
    徐晃再见故人,又惊又喜,又有几分窘迫无奈。
    “云长何以至此?”
    关羽正色答:
    “关某今已投效刘将军矣。”
    “今日于阵前见得故人,心中实是想念大兄。”
    “故特冒死前来。”
    徐晃心念一动,即请关羽入座。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