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叔侄释嫌,刘备方面的部署

作品:《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第109章 叔侄释嫌,刘备方面的部署
    刘封闻言转身,却是关羽已经醒来。
    又听得关羽语气中没有责备之意,刘封遂近前行礼:“小侄刘封,向二叔问安,惊扰了二叔清梦,请二叔见谅。”
    关羽微微一愣。
    上回听到“二叔”这样的称呼,已经是十二年前了。
    自刘禅出世且关羽公然称呼刘封为螟蛉后,刘封就没当面喊过一声“二叔”,不论是正式场合还是私下场合,都称呼的是关羽的职务。
    两人的矛盾,在十二年前就已经结下。
    而如今。
    刘封却一句话三个“二叔”,更是以“小侄”自称,听得关羽不由一阵恍惚,有一种听岔了的错觉。
    一时之间,关羽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刘封也知道这声“二叔”有些突兀,遂又道:“二叔不必如此。以前是小侄少不更事,不知二叔难处,误以为二叔嫌弃小侄非父王亲生。
    故而在益州八年,小侄每战先登,只为向父王证明我之才能不会逊色于禅弟,彼时的小侄,也的确对二叔也心怀怨恨。
    后来。
    父王在汉中称王,麾下群臣为立谁为世子而争吵不休,甚至还有人在小侄耳边谗言禅弟曾请巫人咒害小侄。
    父王不欲群臣相争,又兼汉中一战西川众人多有出力者,为抚人心,遂以禅弟为世子。
    恰又逢蒯祺死于乱兵,有荆州人对孟达心生怨言,又借此事与西川人相争,父王遂派小侄去统孟达军。
    小侄平定上庸和西城后,遣使报功,父王又力排众议迁小侄为副军将军。
    那之后小侄才真正明白,即便是父王也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也让小侄明白了二叔往日的难处。
    往日与二叔之争,皆因小侄不识大体而起。
    我为父王之子,父王又与二叔情若兄弟,我与二叔本为一家人,纵有矛盾也应该关起门来私下解决,而非在门外吵闹徒惹邻人笑话。
    昔日。
    二叔本在樊城势如破竹,却派廖主簿呼小侄出兵,这是在白送战功给小侄;二叔有袒护之心,小侄又岂能坐视荆州安危于不顾?
    还请二叔恕小侄往日无礼,今后小侄当与二叔同舟共济,同佐父王,不负父子兄弟之谊。”
    刘封说得巧妙,语气也是真诚无比。
    既表达出了刘备跟刘封父子间的信任,又表达出了刘封今非昔比,已然知事。
    一声声真诚的“二叔”和“小侄”,也听得关羽极为舒坦。
    至于当初是否真有让刘封立功的袒护之心,只要关羽不澄清,那就是有。
    关羽也不是一点情商都没有的傻愣子。
    刘封在私下里都将这话挑明了,即便刘封的话中有一部分都是瞎猜的,关羽都得视假为真。
    有时候,说假话不一定是坏事,亦可能是给彼此一个台阶。
    看着眼前成熟稳重与八年前入川时截然不同的刘封,关羽也不由心生感慨:“贤侄能晓兄长难处,关某甚是欣慰,若兄长得知贤侄在荆州诸事,定也会为贤侄而骄傲。”
    听得关羽对自己的称呼由表字变为贤侄,刘封就知道自己赌对了!
    过程不重要,结果最重要。
    有关羽这声“贤侄”,哪怕今后明面上关羽依旧怒喷刘封为“螟蛉子”,刘封也不会有半分在意。
    不过是演戏给人看罢了!
    叔侄释嫌。
    这后面的话,也就更容易洽谈了。
    刘封又提到给刘备送战报的事,道:“半个月前,我派人走武陵郡绕山路去秭归送战报。倘若一路顺利,战报送达时,父王也应该抵达秭归了。
    父王若得我战报,必会设法牵制宜都的陆逊,让其不敢轻易撤兵;趁此机会,或可骗吓孙权,兵不血刃的夺回江陵城。”
    关羽微惊:“成都远在千里外,且不说兄长能否及时得知荆州变故,即便得知,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引大军去秭归?”
    刘封笃定而笑:“父王无需引大军去秭归,只带白毦兵就足矣!
    以我对孟达的了解,他急于向父王证明独当一面的才能,必会在得知江陵变故后第一时间就派人给父王去信。
    尚书令法孝直又是孟达的好友,小侄料其担心孟达会失城身亡,也会与父王轻舟同行。
    如今坦之兄在上庸也有万余兵马,若父王至,足可分兵去秭归;再有法孝直为父王谋划,牵制住宜都的陆逊,料想也无大碍。”
    事实上。
    刘封的预料也与实际相差不大。
    孟达在得知江陵变故后,就第一时间派人去西川送了两封信。
    一封是给刘备的,誓言要与秭归同存亡,将忠烈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怕刘备会怀疑孟达的忠烈似的。
    一封是给法正的,给法正的信中具言了蒯祺死于乱兵、刘封在上庸三郡的行事、秭归樊友因丢军粮而被治罪、被刘封调往秭归且得到关羽授予的临机便宜之权等等军情,又在信尾呼法正“苟富贵,勿相忘”。
    显然。
    孟达虽然信誓旦旦称的要与秭归同存亡,但其实内心也没多大的底气,更不想真的战死。
    故而才会单独给法正去信,还用上了“苟富贵,勿相忘”,怕法正当了尚书令就瞧不起孟达这个故友了。
    也幸亏孟达送得及时。
    刘备得到信的时候,刚同法正安抚了巴郡士民,正准备离开巴郡走一趟越巂郡。
    只因越巂太守马谡在任期间屡屡上书当地豪族不服《蜀科》,刘备就准备趁着汉中大胜亲自走一趟越巂郡。
    若是晚上一日,刘备得到消息恐怕就得再晚上一个月。
    世事也时常如此。
    早一日和晚一日,都有可能改变事件的结局。
    刘备在得到孟达的急信后,当即震怒。
    以前要谋汉中的时候,孙权跑来夺三郡,导致曹操先一步定了汉中。
    如今关羽刚在襄樊有了点起色,孙权又跑来夺南郡,甚至于还想夺下宜都直接锁死刘备东入荆州的路线。刘备麾下的核心文武大部分都是荆州人。
    若孙权把荆州尽数夺了,刘备又如何跟麾下的荆州人交代?
    故而。
    在与法正商议后,刘备果断的决定亲往秭归,同时又下达了一系列的军令。
    如:令护军陈到引两百白毦兵先行前往白帝城探查军情,并伺机跟孟达取得联系,避免秭归士民因援兵不到而惊慌。
    如:传巴郡太守费观和巴西郡太守阎芝征发各县士兵入白帝城。
    如:派人前往阆中急召张飞及麾下校尉军侯十余人入巴郡江州城。
    等等。
    为避免走漏消息引起变故,刘备没有告知费观、阎芝、张飞三人调兵召将的目的。
    即便是成都方向,都只给诸葛亮送了一封密信,信的大意就是“荆州有变,军师可在成都便宜行事”。
    等张飞自阆中带着十余校尉军侯抵达江州城后,刘备这才带着众人轻舟入白帝城。
    在抵达白帝城后,刘备又留张飞在白帝城整军。
    虽然县兵的战斗力也就维持下地方治安或是剿剿一般匪寇的水平,但有张飞带来的校尉军侯十余人,勉强也能成军。
    刘备的目的也不是拿这群县兵去讨伐孙权,更侧重于虚张声势。
    毕竟。
    鼓吹一起,旌旗一晃,谁知道来的是百战精兵还是乌合之众?
    刘备则是带着法正、陈到以及两百白毦兵先行前往秭归。
    在抵达秭归的时候,秭归的战事已经结束。
    由于刘封斩杀韩当夺船渡江,极大的影响了孙权在荆州的布局。
    以至于孙权不得不采纳吕蒙的第二次谏言,给陆逊送了便宜行事的手令。
    得知江陵有变的陆逊,也果断的放弃了强攻秭归城,而是在夷陵、夷道、佷山三县部署防御,控制江水津口,扼守山关险要。
    避免夺船渡江后的刘封伺机入宜都郡偷袭身后。
    陆逊可不想步韩当后尘,来荆州是来立功振兴家族的,不是来送死的。
    趁着秭归的战事结束,奉刘封军令翻山越岭穿越武陵郡的寇安国,也在刘备抵达的第二日,将战报送到了刘备的手中。
    刘备了解到关平引了军中五十余将校和一万水陆步骑在上庸三郡,顿时大喜。
    由于成都路远,刘备在成都的精兵悍将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来荆州,只能让张飞带了校尉军侯十余人到白帝城训练县兵。
    如今有了关平在上庸的将士,那简直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正合心意。
    而刘封在荆州的表现,也令刘备心喜不已。
    只不过。
    目前刘备方面的军情,刘封并不清楚。
    汉末没有电子信息,无法得知数百里外的军情。
    刘封也没有天眼可以看到,也只能通过现有情报来合理的预测。
    关羽仔细想了想刘封的预测,道:“话虽如此,但我等也要有兄长未能及时得到消息的应变方案。
    慢则四日,快则一日,陆口的蒋钦等人也会逆水而来,不可不谨慎。”
    刘封笑道:“即便父王因事缠身不能及时抵达,最坏的结果也只是与孙权对峙。
    反倒是孙权,他应该期盼着父王能早日抵达秭归。
    父王来了,双方还能有和谈的可能;父王不来,孙权就得担心北方的曹操会不会也来个渡江奇袭了!”
    虽说刘封不知道北方的曹操具体在谋划什么,但刘封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绝对会在背后使坏。
    关羽也明白这个道理。
    然而关羽却又有几分不愿:“倘若关某不想和谈呢?”
    刘封一愣。
    旋即明白了关羽的心情。
    在樊城打得好好的,眼看就能拿下樊城北上宛洛了,结果孙权自个儿在合肥占不到便宜,就跑来荆州讨要好处。
    刚从樊成撤兵那会儿,关羽是真心想着跟孙权和谈的,那个时候军情紧急,稍有不慎就得全军覆没。
    关羽没有不想和谈的资格!
    而现在。
    关羽已经有了立足之势,那谈与不谈,就不仅仅取决于孙权,还得看关羽是否愿意了。
    关羽这是恨孙权断了自己的前程。
    难得遇上天时淹了于禁七军,结果大功劳没捞着家却被偷了,哪怕夺回了江陵城关羽都是有罪无功。
    要说关羽心底没怨气,那就是在自欺欺人。
    断人前程如杀人父母,关羽想刀劈孙权的心都有了。
    刘封斟酌了用词,道:“若有可能,小侄也不想和谈。小侄也想直接在江陵城除掉孙权,再灭了宜都的陆逊大军,然后吞了陆口和夏口。
    可如此一来,江东诸郡必会被曹操趁机窃取,天下大势,也就再无逆转的机会了。
    不过”
    刘封话锋一转:“和谈归和谈,吓还是要吓的,吓到孙权主动求和,方能让父王获得最大的利益。”
    2024最后一天,祝各位2025年更上一层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