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其烈如火,关羽船战显神威

作品:《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第113章 其烈如火,关羽船战显神威
    【连夏侯尚都去偷袭上庸了,曹操定是时刻在关注荆州的战事,还需设法迷惑,不可让曹操当了渔翁。】
    细思了一阵,刘封想到了于禁临别时那句“倘若刘将军来日再有归北之心,亦可来寻我,我定也会向魏王举荐刘将军”。
    【于禁,或可助我。】
    想到这里。
    刘封立即取来刀笔,信中列出了真假参半的情报。
    如:关羽在乌林用奇兵反道奇袭了公安城,且在江津口大破孙权,驱兵江陵城下。
    如:议曹从事王甫联合督邮石信、门下贼曹李勋、门下督盗贼王琦、金曹掾杨光、兵曹掾刘义、官稷刘忠、船官刘让、库令王忠、输官韩重,欲为内应,反被孙权将计就计,反败关羽。
    如:关羽欲与孙权讲和,孙权用吕蒙计,重金收买了关羽的使者,使者回营后大肆在营中宣传孙权善待诸将士家眷,军心大乱。
    如:关羽不忍诸将士家眷受害,遂放不愿厮杀的诸将士归去,大军十去六七。
    如:孙权趁关羽军心溃散,出城奇袭,关羽被迫退往公安城,刘封则被迫退往麦城。
    如:刘封在麦城击溃吴将徐盛、马忠,欲往上庸,既恐关平怪罪,又忧上庸难保。
    等等。
    又言:昔日我放于将军归樊城时,于将军曾劝我归北,我以父子大义婉言相拒;如今我进不能夺江陵、退不能保上庸,已无颜再回成都见汉中王;于将军若肯助我,可替我呈信魏王,若蒙不弃,我愿引兵北归,替魏王守合肥攻建业,上报魏王知遇之恩,下报汉中王父子恩义。”
    仔细核对了信中内容后。
    刘封唤来亲卫都尉田七,将密信交给田七,又仔细叮嘱道:“倘若于禁在樊城,就将此信亲手交给于禁;倘若于禁不在樊城,就将此信交给曹仁。
    若曹仁起疑,只需论我的忠勇孝义以及对孙权的恨意,必要时,亦可告诉曹仁我阵斩韩当等功绩。”
    刘封深知:只有表现出势穷时被迫投降,才可能让于禁曹仁或曹操相信,而且还不能有一丁点背义忘恩的举动,就如夷陵之战时黄权投降一般。
    仔细交代了细节后,刘封遂让田七引了几个近卫同往樊城。
    随后又将荆山义兵留在了麦城,让白寿与赵累打着自己的旗号虚张声势。
    考虑到白寿和赵累都疏于文事,刘封又派人去荆山急召马玉入麦城。
    待得诸事安排妥当后,刘封只在麦城整顿了一日,就带上众军前往江陵城。
    为了隐藏消息,刘封一路也是偃旗息鼓。
    而在这期间。
    陆口的蒋钦和孙皎也引了万余水军数百战船抵达了公安城下游的云梦泽流域。
    每每想到被关羽用疑兵计硬控了六日,蒋钦和孙皎就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尤其是误判苏非会逃往夏口结果发现苏非直接转身就往公安城方向走,更是将蒋钦和孙皎气得暴跳如雷。
    两人都是常年玩水战的。
    论水战的套路,两人自问不会比关羽差。
    结果两人加起来都没能识破关羽的疑兵计。
    又想到关羽在眼皮子底下提前六日去了公安城方向,蒋钦和孙皎就感觉脚底发凉。
    若是公安城有失甚至于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哪怕蒋钦是孙策旧臣、孙皎是孙权侄儿,也吃罪不起。
    正行间。
    人报前方有战船拦路,旗船上有“关”字旗。
    蒋钦的脸色当即就沉下来了:“关羽也太猖狂了,这是笃定顺风顺水就能打赢我们吗?”
    孙皎的脸色也不好看。
    关羽在顺风顺水位是不争的事实。
    风向和流向,对战船的增益和损减影响是很大的。
    江面的战斗虽然跟陆地上有不同,但也会讲究一个天时地利。
    顺风顺水,亦是水战的天时地利。
    “关羽比我们早到六日,此刻却出现在云梦泽水域,莫非公安城已经失守了?”孙皎喃喃低语,心中泛起不祥的猜测。
    蒋钦则是否定道:“不可能!就连至尊都只敢趁着关羽大军在外才敢去取公安城和江陵城,关羽凭什么能在六日能夺取公安城?
    以我看,关羽应该是跑去武陵郡跟刘封合兵了,又恐被三面围攻,故而想以各个击破之计,先破你我水军。
    此战不败就是胜!”
    蒋钦用最狠的语气说出了最怂的话。
    倒不是蒋钦不想放狠话,而是先前有天时地利的时候都被关羽打得只敢龟缩在陆口水寨,如今没了天时地利,蒋钦更没信心打赢关羽。
    只要能抗住关羽的进攻,不败就是胜。
    孙皎也认同了蒋钦的提议:“关羽虽然陆战厉害,但水战比你我也强不了多少,只要你我谨慎防守,就定能挡得住关羽!”
    上游。
    旗船上的关羽,静静的听了斥候的军情汇报。
    得知吴兵已经在下游列阵,关羽的嘴角泛起了几分冷意。
    若蒋钦和孙皎龟缩陆口水寨,关羽还真没办法攻破陆口水寨。
    可如今。
    蒋钦和孙皎居然带着战船出来了,那对关羽而言就相当于是乌龟没了壳,想怎么啃就怎么啃了。
    随着鼓声的响起,大小战船依次而行。
    临近东吴水军时。
    关羽下达了“焚舟”军令。
    三十余条火船顺风顺水,直冲东吴水军的船阵。
    面对关羽的火船战术,蒋钦和孙皎也不慌乱。
    火船是常见的水战战术,蒋钦和孙皎自然也懂得应对的方式。
    似这等火船无人操控,只能沿着风向和水流直冲。
    只需要如陆战时躲避战车一般错开火船,就能让火船的攻击无效。
    不过。
    理论归理论。
    船令有一条很严格的规定:航行中左船不得至右,右船不得至左,前后次序不得调换。
    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轻者船不能行,重则船被撞沉。
    实际上的躲避对主将的指挥和各战船的船主要求是很高的。
    即便蒋钦带水军多年,也不能完全做到如臂指使。就比如现在。
    按蒋钦的想法,这三十条火船是可以完美的错开的。
    然而。
    意外往往在不经意中出现。
    左边一个船在慌乱中忽然往右移动,导致跟往左移动的船撞到了一起,然后就被一条火船给撞上。
    直接就废了蒋钦两条船。
    由于这个事故,又导致几艘本该往左移动的船无法及时的往左移动,也被火船撞上。
    火势一起。
    不仅蒋钦的指挥受到了限制,不少船主也因大火而心慌,又引起了新的事故。
    仅仅一轮火船攻势,蒋钦和孙皎就损失了数十艘战船。
    这样的损失,气得两人肝火直冒。
    水战便是如此。
    每一艘战船都不是一个人操纵,主将还得将所有战船都统一指挥,这其中的指挥难度不会比陆战指挥小。
    关羽见火船战术奏效,当机立断,下达了“突阵”军令。
    数十艘轻舟快速突进,如同陆战中的突袭骑兵一般,通过突进和穿插,来扰乱敌方船阵。
    若说火船战术是在敌方船阵中划出一道伤口,那么轻舟突阵就是将这个伤口狠狠的撕开再撒上盐巴。
    这个时候,蒋钦和孙皎同样可以派出轻舟拦截。
    不过能否拦截,就得看双方谁先抢占时机以及谁的军士更骁勇了。
    然而。
    蒋钦和孙皎本就逆风逆水,又被关羽的火船战术抢了先机乱了船阵,此刻被关羽以连控带打的方式派轻舟突阵,指挥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见东吴船阵变得混乱,关羽下达了第三个军令“接舷”。
    十余艘大船向前推进。
    若说轻舟突进如骑兵突阵,那么大船接舷就如同披甲士陷阵先登。
    原本复杂的水战指挥,在关羽手中如信手拈来一般。
    其实以蒋钦和孙皎的水战水平,即便敌不过关羽也能全身而退。
    然而今日的蒋钦和孙皎,很不幸的在逆风逆水处遇到了关羽。
    当双方的军力相差不大时,天时地利的优势会让双方的指挥差距无限的变大。
    就仿佛高手弈棋,一步错,步步错。
    当关羽下达了军令“接舷”后,蒋钦和孙皎的脸色纷纷大变。
    倘若关羽的每一轮攻击,蒋钦和孙皎都应对有据,自然不怕关羽的接舷战。
    然而现实是。
    关羽的每一轮攻击,蒋钦和孙皎的应对都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接连被关羽的火船、轻舟冲乱了船阵,这个时候跟关羽玩接舷战,根本没有半分的优势!
    “不能再打了!立即转向!”
    孙皎惊惧大喝。
    一旦让关羽的大船接舷成功,战船靠战船,全都得堵在江面上,不分胜负休想离开!
    陆战还能四散而逃。
    这江面上,四散而逃就只能溺死水中!
    水战经常会有大量的溺亡战损,就是如此。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在江面横渡大量障碍船还能上岸的水性。
    这江面不比陆地。
    不是想转向就转向,也不是想脱离战场就能脱离战场的。
    一艘大船直奔蒋钦和孙皎的旗船而来。
    大船上,岳举和杨兴带着力士百人,每人穿了两件盔甲,冒着旗船左右护卫船的箭矢石头,直接撞上了旗船。
    接舷成功!
    “登船!”
    岳举大喝一声。
    几个力士将早已准备好的木板重重的砸在船舷上。
    岳举更是身先士卒,第一个冲上了蒋钦和孙皎所在的旗船。
    “孙皎,拦住他们!”
    蒋钦还要指挥其他战船,无法分心跟岳举等人力战。
    杨兴则是直接抢先挡住了孙皎,大喝一声:“这人是我的!”
    眼见孙皎拦不住,蒋钦也不得不取与冲来的岳举近战。
    虽说蒋钦也是骁勇之辈,但指挥船阵战斗极大的消耗了蒋钦的精力,这个时候遇上气力生猛又穿了两件盔甲的岳举,也是难以招架。
    眼见抵挡不过,蒋钦不敢恋战,直接虚晃一矛,跳江而走。
    孙皎见蒋钦跑了,也不敢在多留,直接就往江水中一跳。
    看着跳江的蒋钦和孙皎,岳举和杨兴皆是懊恼,两人都是重甲在身,自然是不敢直接跳江的。
    “砍旗!”
    岳举和杨兴各自拔刀,对着旗船上的大旗猛砍。
    不多时。
    大旗自中折断,重重的倒在旗船上。
    见敌方大旗被砍,关羽的嘴角也浮现了笑意,下达了最后一个军令:冲阵。
    数百战船齐出,冲向失去旗船指挥的东吴船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