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与法正议,刘封的器量抱负

作品:《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第131章 与法正议,刘封的器量抱负
    虽说史载曹丕是在夷陵之战后才三路伐吴,但自孙权被驱逐出荆州后,未来就已经发生了转折。
    即便是刘封也不能预料曹丕会在何时发神经南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城郡又处于汉魏交界处。
    就连柤中夷都知道趋利避害,刘封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
    刘封得在这短暂的罢战期,尽可能的在新城郡囤积粮草、修缮甲兵、修建工事,以应对未来变数。
    原本新城郡上庸四县人口最多,治所在上庸更为合理。
    在考虑到荆山诸夷要迁入房陵,以及柤中夷也会在今年迁入房陵,刘封在与邓范、虞翻等人商议后,决定将新城郡的治所设在房陵县。
    如此。
    西有上庸为门户,东有荆山屏障,北有武当山屏障,南能连通秭归,顺流而下也能直接去取南乡郡的筑阳。
    进可攻,退可守。
    虽然在当新城太守之前刘封从未治理过地方,但刘封谨记刘备的叮嘱:礼贤下士,多提拔有识务实之人,不自恃身份而嫌弃贤士出身。
    又有虞翻这个治理地方多年的五官掾替刘封梳理新城郡的诸吏各曹,诸如主簿、主记事史、少府、门下督盗贼、府门亭长、书佐、循行、干、小史。
    以及管民政的户曹、比曹、时曹、田曹、水曹,管财政的仓曹、金曹,管交通的集曹、漕曹、法曹,管军事的兵曹、尉曹,管治安的贼曹,管司法的决曹、辞曹,管教育的学官,管卫生的医曹。
    等等。
    刘封也庆幸招揽到了虞翻。
    否则如此复杂的诸吏各曹设置,刘封自个儿是搞不清楚的。
    邓范虽然有才,但擅长在于处理新城郡的汉夷关系,以前也没在郡县任职。
    让邓范来构建新城郡的诸吏各曹系统那就真成了赶鸭子上架。
    也正因刘封在短时间内就将新城郡的诸吏各曹部署规范,让新城郡的有识务实之士看到了新城郡潜藏的前景。
    这就好比去一个初创公司入职。
    若是这个初创公司管理混乱,一眼就是小作坊,真正有才能的不会去的。
    可若这个初创公司管理正规,一看就是大手笔,有才能的才会趋之如骛。
    事实也如此。
    前来参加诸吏各曹面试的士子络绎不绝。
    刘封又自食客中提拔了一些才能不足但足够忠诚的人。
    对于忠诚的人,刘封向来不吝啬赏赐。
    在去江陵前,刘封在房陵养了三百食客,征战的几个月,流言不断,这三百食客跑了一大半。
    剩下的百余食客,一部分是没去处,一部分是坚持要追随刘封。
    刘封挑选出了意志坚定的一部分,将其分布到诸县为县乡小吏,充任眼线。
    新城郡虽小,但好歹也有九个县十余万人。
    刘封可不敢妄自尊大的认为九县十余万人都会对刘封忠心不二。
    又数日后。
    孟达和法正自上庸而来。
    这期间。
    孟达积极拉拢新城郡的地方豪族势力,一直跑到了最西边的西城。
    之所以这般勤快,是因为孟达发现自己无望在荆州主事了。
    关羽拿回长沙和桂阳两郡又得了完整的陆口和夏口,开疆拓土的大功已经足以弥补丢江陵的大罪,有这功劳加身,刘备是不会将关羽调离荆州的。
    自然也就轮不到孟达了。
    只要结果是开疆拓土,那么过程中丢掉江陵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再加上刘封在这一战中在荆州的声望太高,即便刘备真要调离荆州也会让刘封接替关羽。
    荆州对孟达而言就更不可能了。
    故而。
    孟达才会拉着法正,在上庸、西城等县奔波。
    大意就是:我的好兄弟是尚书令,支持我就是支持你们的前程。
    然而。
    就在孟达自以为胜券在握时,却在西城骤然得知刘备已经将上庸九县合并为新城郡,并且以刘封为新城太守。
    孟达顿时傻眼了。
    我这辛辛苦苦的从房陵挨个儿的一直跑到西城,一路应酬许诺,期间跋山涉水累计行程超过两千里。
    结果你刘封一来就变成新城太守了?
    那我岂不是瞎忙活了?
    若不是法正相劝,孟达都想给刘备写信请辞了。
    看着一脸寒霜的孟达,刘封不用问都能猜到孟达心中的想法。
    毕竟。
    当初为了让孟达安心守好秭归,刘封可是编了一套说辞去忽悠孟达的。
    如今关羽不仅无罪还有大功,这荆州是轮不到孟达了。
    刘封又当了新城太守,这新城也没孟达的立足之地。
    孟达能豁达才有鬼了。
    虽然孟达很惨,但刘封并未落井下石也未嘲讽。
    一者是看法正面,二者刘封还不至于蠢到去将孟达推给曹丕。
    刘备称王后,派系日益增多,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铁板一块了。
    荆州派要利益,益州派要利益,东州派要利益,元从派要利益,派系内部又都是各有山头。
    人多了,就必然会有争斗。
    然而。
    敌人的敌人,也是可以成为朋友的。
    相较于在西川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地方豪族,孟达也是属于锐意进取的。
    拉拢孟达,也就等于为今后的北伐多一个支持者。
    毕竟。刘封跟孟达之争只是内部之争,内部的问题内部解决,只要能一致对外就行。
    而为了拉拢孟达,刘封也早有准备。
    田七将一个锦盒送到孟达面前。
    在孟达惊疑的眼神下,刘封徐徐开口道:“我知孟将军心有不快,我也无意辩解。诸葛军师曾送我一书,名为《乐毅百战书》。
    据诸葛军师称,此书乃乐毅所著,本有十卷百战。只因流传中遗失不少,内容多有残缺。
    我抄录了其中内容,将此赠与孟将军,希望今后能与孟将军化干戈为玉帛,共建北伐大功。”
    所谓的《乐毅百战书》其实就是刘封胡诌的一个书名,也并非是乐毅所著,同样也不是诸葛亮所赠。
    而是刘封根据百战奇法、三十六计等等兵书理论糅合而成。
    要说其价值吧,有肯定是有的;可要说价值有多大,那就得看孟达的领悟能力有多强了。
    毕竟。
    兵书的理论,往往都是惜字如金,还带有玄学味道。
    说是《乐毅百战书》,加起来内容却不超过三百字。
    就譬如刘封摘录了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内容就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若是对《易》学没点研究,就这句话都没几个人能读顺畅。
    不过。
    内容其实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刘封化干戈为玉帛的态度。
    未等孟达开口。
    刘封又对法正道:“法尚书,我在江陵与父王闲聊时,得知父王有意效仿高祖定三秦,亲引大军北伐。
    然而父王年迈,令我颇为担忧。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我以为父王应该坐镇汉中摇指北伐,而非亲引大军。
    否则途中有个变故,必会令亲者痛,仇者快。我知法尚书曾为父王挡箭,若是法尚书相劝,父王定能听劝。
    还请法尚书去了江陵后,能善言规劝父王。”
    法正本是机敏的人。
    刘封又是给孟达送《乐毅百战书》,又是一语双关提北伐,哪还不明白刘封的用意?
    法正直接应道:“副军将军之意,我已深知。大王召得急,我与子敬就不在房陵逗留了。”
    刘封客套了几句,也不强留。
    既然法正已经听明白了,那剩下的也就不用刘封费心了。
    待得走远。
    孟达这才开口,语气依旧不爽:“刘封拿着不知道哪里寻来的兵书,就谎称是乐毅的兵书,真以为我看不出来吗?”
    法正叹道:“子敬,兵书是不是乐毅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副军愿意跟你和睦相处。
    荆州之事,事发突然,若无刘副军及时应对,不仅荆州会丢,关君侯恐怕也难有生路。
    若没了荆州,大王必会盛怒兴兵与孙权相争,怒而兴兵,胜败难料,若是大王败了,你我还如何返回关中?
    西川的那些人你也清楚,他们只想呆在西川,根本不想出川;想北伐定中原,我们需要荆州人相助。
    在这之前,我希望你能放下跟刘副军之间的私怨。”
    孟达沉默。
    片刻后。
    孟达又问:“孝直,大王对刘封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如今的世子,已经不是刘封了。”
    话音刚落,法正锐利的声音就已经响起:“子敬,休得胡言!你得记住,世子是谁,跟你我无关,我们效忠的只有大王一人!”
    看着法正那严厉的表情和噬人一般的眼神,孟达下意思的缩了缩脖子:“孝直,我就私下问问。”
    法正锐声不改:“问也不行!想也不行!否则我也保不了你!”
    见状。
    孟达心中也有了明悟:能让法正如此忌讳,足见刘封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而在另一边。
    刘封也有了新的判断。
    “法孝直气色红润,并无染疾之态,看来史载的法正之死,应该也是跟君侯丢荆州孟达请辞投魏有关。”
    史载法正壮年而亡,原因不明。
    刘封其实也猜测过法正是不是在当了尚书令后染了恶疾。
    现在看来,染疾的可能性很小。
    综合一想,大概率是孟达叛逃后,身为孟达好友的法正在荆州丢失、关羽被杀、孟达的背叛等事态的发展中,陷入了绝望和无助。
    毕竟法正本就是个争强好胜又睚眦必报的性格,得罪的人不少。
    墙倒众人推,想将祸水往法正身上引的政敌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就如糜竺一般,也是因为糜芳的投降而惭恨病死。
    “虽然法孝直未必跟我同心,但眼下北伐大业才是重中之重,不可焦虑未来之事而荒废大业。
    有法孝直在,即便父王最终决定要亲自率众北伐,身边也能有人相劝。“
    未来事,未来决。
    刘封不想用未来未发生的事来干扰当前的决定。
    正如刘封会主动跟孟达化干戈为玉帛一般。
    当务之急。
    北伐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的刘封,已经不再是初入上庸生死未卜只想活命的心态。
    经历了荆州大战后,刘封的器量变得更宽广,眼光也看得更长远。
    曹魏占据北方富饶之地,的确强悍。
    然而能不能扫荡群雄,也不是仅仅只看谁占据了富饶之地。
    就如曹操昔日能击败袁绍一般。
    曹刘最终谁为王,如今依旧是个未知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