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4K】

作品:《汉官

    第140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4k】
    深夜,国内城。
    清冷的月光透过桦皮窗映照在书房之中碎成一地银鳞,只见魏哲手执木棍在简陋的沙盘上勾画着,寒风吹过便听得周围的旌旗猎猎作响,平添一股莫名的杀气。
    “不行,还是不行!”
    半晌之后只听得魏哲轻叹一声,无奈的将木棍丢到一旁。
    已经过去两个月了,魏哲却始终没有攻下丸山城。
    倒不是说无所寸进,实际上这段时日靠着逐渐改进的盾车汉军接连拿下了数道山墙,逐渐逼近山腰了。
    但是同样汉军这边也是死伤惨重,高句丽仆从军几乎伤亡过半,即便是汉军士卒也多有折损。
    魏哲不忍多年积蓄下来的班底就这么消耗了,只能无奈暂时休战。
    可以说高男武不顾一切的豪赌让魏哲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要不,他直接撤军,来年再战。
    这样虽有些前功尽弃,但也不算徒劳无功,至少高句丽已经元气大伤。
    只不过经此一遭,下一次再想顺利的堵住高句丽上层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旦高句丽向更北边迁都,一心蛰伏,对辽东来说还真是个隐患。
    当然,魏哲也可以选择毕其功于一役。
    但这样一来他就得冒着元气大伤的风险。
    这些年他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百战老卒,说不定就要一朝尽丧了。
    若他只是个大汉将军、边郡太守,这倒也没什么。
    毕竟马革裹尸本就是大汉将士的宿命,最多不过一死而已。
    可偏偏魏哲是个脑后生反骨的,这种事儿对他来说就是本末倒置。
    灭高句丽可以,但如果让他赌上这几年的积累,那绝对不行!
    于是月色之下只见魏哲辗转反侧,久久未眠。
    ……
    当魏哲困顿于丸山城下时,幽州这边也没有平静。
    随着张纯之乱发展到现在,有识之士都看出来了,张纯不过就是乌桓人的一块遮羞布,不解决张纯背后的乌桓部落,这场叛乱就没法平定。
    这也是为什么洛阳朝堂要派刘虞当幽州牧的原因。
    不错,公孙瓒确实悍勇,可当丘力居率乌桓各部寇略北地州郡时公孙瓒并无法抵御,只能退居右北平转攻为守。
    毕竟战争不是光凭悍勇就可以主导的,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大汉全盛时当然可以驱使乌桓如猎犬,但现在已然没有当年的国力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虞就任幽州牧之后果断的选择以招抚为主。
    不是他妇人之仁,也不是他想怀柔,而是只能如此!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成熟官僚刘虞的决断并没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在朝堂下诏发南匈奴兵讨伐张纯,却导致南匈奴单于被族人袭杀,南匈奴劫掠河东郡后,刘虞更是坚信这一点。
    打不赢,便只能招抚,就这么简单!
    只可惜一味刚猛的公孙瓒并不认同刘虞的决定,也不想理解。
    初时,由于刘虞精简汉军,罢省屯兵,广施恩信,并且派遣使臣到乌桓诸部中晓以利害,告诉乌桓峭王等部落大人朝廷圣德仁厚,允许叛军投降,愿意给予他们出路,这导致丘力居等人也起了归附之心。
    毕竟这两年下来他们也发现了,汉人这些年虽然衰弱了,但依旧是那个大汉,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越打叛乱区域越小。
    因此之故,当乌桓各部派遣使者前往蓟县找刘虞沟通归附之事的时候,心有不甘的公孙瓒竟然暗自派人在途中截杀这些乌桓使者。
    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他认为就算打得幽州百业凋零也不应该招抚。
    不过此事很快便被刘虞这边发现。
    “使君,公孙瓒此举乃公然犯上。”州牧府内,只见兵曹从事尾敦一脸严肃道:“若不严惩,无异于助涨此人嚣张气焰,长此以往必成大患!”
    然而刘虞闻言却抚须而笑道:“军伍中人一时冲动而已,子渊多虑了。”
    说罢不等尾敦再说什么,刘虞略做沉吟便果断道:“召回各地郡兵,令其各自归郡,至于公孙瓒么……命其率万余步骑屯驻右北平吧!”
    别看刘虞一心招抚乌桓诸部,但他心底也知道不能真的自废武功。
    先前罢省屯兵不过是做给乌桓人看,以示他真的没有继续追究的意思。
    但为了防止乌桓人再度作乱,像公孙瓒这样的鹰犬爪牙还是需要有的。
    一个成熟的官僚便是这样,只要有用他们甚至能容忍桀骜不驯的下属。
    在被剥夺了对幽州各处郡兵的指挥权后,公孙瓒再如何不甘也只能作罢。
    毕竟刘虞才是幽州牧,现在的他只能听令行事!
    而在公孙瓒消停之后,老练的刘虞很快便与丘力居等乌桓大人谈妥,乌桓诸部开始陆陆续续归附刘虞。
    如此一来,张纯乱党顿时便成了孤家寡人了。
    失去了乌桓诸部的支持,张纯叛军很快便人心惶惶,最后刘虞甚至未发一兵,张纯麾下余众便或降或散,见此情形张纯只能惊惶的舍弃妻小,与张举一起逃出塞外投靠鲜卑人。
    刘虞得知之后倒是没有找上鲜卑人,只是重金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二人。
    结果不过短短半个月时间,逃入鲜卑的张纯就被自家门客王政杀死。
    当王政一路潜行回到广阳郡把张纯的首级交给刘虞后,他这才抚须而笑。
    绵延三年的幽州之乱,就这样被刘虞通过政治手段平息了!
    不得不说,在幽州牧的任命上洛阳朝堂确实算是知人善任。
    刘虞或许无征战之能,但令地方稳定却是一把好手,也正是洛阳需要的。
    故此当刘虞的战报送至洛阳之后,无论是天子还是朝堂上的诸位公卿都对刘虞大加赞赏,认为当重赏其功。
    最后朝堂经过讨论,决定以平乱之功授予刘虞太尉之职,封为容丘侯。
    甚至就连暗杀张纯的门客王政,都因功被封为都亭侯。
    反倒是一直拼命厮杀的公孙瓒这次未得什么封赏,连侯爵都没有混到。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屯驻右北平的公孙瓒开始起了别的心思。
    ……
    中平六年夏四月。
    丙午日,日有食之。
    幽州牧刘虞购斩渔阳贼张纯,太尉马日磾免,刘虞为太尉。
    当身处国内城下的魏哲收到襄平的消息时,顿时忍不住长叹一声。
    说实在的,在出征之前魏哲完全没有预料到此战会拖延这么久。
    他想过高男武会避战而逃,也想过高男武会玉石俱焚。
    但却从未想过他会变成一块滚刀肉,硬是和自己杠上了!
    这场高句丽的灭国之战,竟然就这样硬生生打了半年之久。若不是魏哲发现的及时,早早就派人到处搜刮高句丽粮草,恐怕现在已经粮尽而归了。
    不过现在也好不了多少,事实上魏哲只留了一万人继续围攻丸山城。
    至于另外一万汉军则被魏哲派到高句丽各地,分五路就食起来。
    反正留在丸山城下也是浪费,不如趁机把高句丽各地清扫一遍。
    还真别说,这招着实让魏哲回血不少。
    当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时,高句丽各地其实都已经不认高男武这个大王了,他们甚至已经默认丸山城的高句丽朝廷覆灭了。
    结果往往两千汉军就能驱使万余高句丽百姓攻城略地。
    城破之后汉军吃肉,高句丽仆从军则跟着喝汤。
    于是魏哲在丸山城下就看着一车又一车的皮毛、人参以及珠玉财货被送到国内城的汉军大营。
    毕竟高句丽怎么说也都立国两百多年了,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期。
    一个辽东大国两百年的积累,再怎么少那也个天文数字。
    当然了,匆忙之间汉军很难尽数搜刮。
    即便如此魏哲也很满足了,至少这次出兵的军费算是回来了。
    不对,准确来说,他这次还大大赚了一笔。
    不过话又说回来,抢劫归抢劫,高句丽还是要灭的。
    经过这几个月的试探,丸山城的情况魏哲也算摸清了。
    于是次日清晨,丸山城下。
    只见当看见汉军依旧推出数百辆盾车出阵后,石墙上的高句丽守军亦是面色麻木的开始扔起擂石来。
    也幸亏丸山城本就是山城,让守军可以就地取材,不然这几个月的围城下来守军早就弹尽粮绝了。
    实际上丸山城的守军现在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只是苦苦硬撑而已。
    已然越发偏执的高男武甚至打定了主意,若是粮食吃完了他就以人为粮。
    先从最没用的女人和仆役开始吃起,这样足够他继续支撑很久了。
    是故面对汉军的这次攻城,丸山城这边并没有大惊小怪。
    然而当魏哲在正面指挥众将士攻城的时候,太史慈却带着三百余人绕到了西北面。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试探,魏哲发现丸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最为薄弱,是一个难得的切入口。
    所以今天魏哲的战术其实是避实就虚。
    他负责正面佯攻,从而为西北面的太史慈制造机会。
    随着正面的攻城强度越来越大,等待许久的太史慈当即身先士卒,带领三百余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卒,带着短刀长绳便偷偷地顺着山崖向上爬去。
    为了避免暴露,在出发前他们甚至就主动堵住了自家嘴巴。
    这样即便有士卒失手滑落山崖,那么也不会发出太大的动静。
    幸好,一路上并没有出现太多意外。
    虽然有些许士卒在半路失手落崖摔死摔伤,但太史慈等人终究还是顺利到达了终点。
    当太史慈改行当刺客之后,那效果简直不要太好。
    直到太史慈快要杀完西北角的守兵,其他的高句丽守卫这才发现不对劲。
    不过此时已经为时已晚了。
    随着太史慈在山头站稳脚跟,下方的汉军便快速沿着一道道长绳源源不断的爬上来。
    不过半个时辰的功夫,两千多汉军士卒便出现在了丸山城的心腹之地。
    当中军大旗下的魏哲收到这个消息后,顿时畅快大笑起来。
    “此战,定矣!”
    随后果不其然。
    随着山头传来的厮杀声越来越响,魏哲面前的高句丽守军开始无可抑制的陷入了恐慌之中。
    前后皆敌,让很多先前还在顽抗的守军顿时无所适从。
    即便山顶绝大部分依旧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但谁都清楚情况已经变了。
    失去了绝对的地利优势,他们便已经绝对没有胜算了!
    于是太史慈那边虽然还没有拿下高男武,魏哲面前的高句丽守军就已经陷入了溃败状态,令汉军从正面便势如破竹的攻了上去。
    甚至冲到最后,后面的高句丽士卒只要看见汉军就面色麻木弃械跪下,已然没有一丝反抗的意思了。
    然而正当魏哲要彻底拿下丸山城时,最上方的寝宫忽然燃其大火。
    魏哲放眼望去,只见一个骨瘦如柴好似高男武汉子穿着一身华丽的服饰,在火焰中央手舞足蹈的癫狂大笑道:“天命在我!天命在我!”
    那歇斯底里的笑声,听得魏哲都不禁有些皱眉。
    由于火势太大,魏哲也只能看着高男武在大火中渐渐没了声息。
    直到彻底拿下丸山城后,魏哲方才找来左辅于素问道:
    “他怎么变成这幅德行了?”
    于素:“……”
    只见于素一脸复杂的看了魏哲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魏哲见状顿时一噎,也反应过来自家貌似问了句蠢话。
    要知道高男武从一个中兴之主落到亡国之君,可以说是他一手造就的。
    一念至此,魏哲也没有了再审问俘虏的心思。
    “毁了此城!”
    丢下这句话后,魏哲便押送着丸山城中缴获的财货回到了城下汉营。
    闻听此言,戏志才顿时了然,太史慈亦是意会。
    于是片刻之后,丸山城上下被尽数屠之。
    至于原先坚如磐石的丸山城,更是很快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毕竟丸山城顽抗汉军数月之久,这如果都能投降活命,那么日后在高句丽之地汉军的威慑力估计就要大减了。
    夷狄畏威而不怀德,便是如此!
    即便杀戮只能威慑一代人,但没有杀戮则连一代人都威慑不了!
    然而即便魏哲拿下丸山城后第一时间便奏报洛阳,但还是晚了一步。
    夏四月丙辰日,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
    当来自辽东的信使将高句丽王印玺呈送朝堂时,却只能摆在刘宏的灵前了。
    一时间,整个大汉都开始陷入了一种诡谲的氛围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