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燃眉之急【22】

作品:《汉官

    第147章 燃眉之急【2/2】
    话说郑玄传道授业数十载,门下弟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至于常年伴随左右听课的弟子更是有千余人之多。
    然而郑玄的弟子虽多,但出名的却没有几个。
    除了被称为“东州大儒”的孙炎之外,也就是国渊当前名气最大了。
    不过相比于孙炎,国渊走的却不是治学之道,而是仕途路线。
    魏哲灭高句丽一战全程都由国渊负责后勤,这才使得此战得尽全功。
    是故在高句丽国灭之后除了魏哲声威大振之外,国渊也名声在外。
    现如今青州谁人不知,国子尼精于内政,有廊庙之才!
    若非当前洛阳忙于党争导致朝政混乱,光凭此功国渊都足矣为一方太守了。
    甚至于往日在青州名声不显的氏仪、孙邵等人如今都颇有名望。
    如此这般情形,郑玄门下弟子自然难免心动。
    他们不是圣人,读书治学无非就是为了出仕做官。
    眼下辽东机会那么多,他们自然也想效仿一下师兄。
    所以相比于去徐州和当地士族豪强抢官位,他们更愿意投奔魏哲这个乡党。
    是的,本来只是青州女婿的魏哲如今已然被青州人视为乡党了。
    谁让魏哲不仅祖籍东莱,封号还是不夜侯,而且朝堂还以青州乡土为其食邑呢!
    更别说自魏哲出仕之后还频频征辟青州人士,麾下多有青州官员。
    在这种情况下,青州人拿他当乡党实在正常不过了。
    郑玄倒是不拘泥于这些乡党之谊,但他却重视师生之情。
    见门下弟子眼中多有期盼之色,他略做沉吟也就改了主意。
    辽东就辽东罢,也好,就当换一个地方讲学。
    由于国渊、孙炎等人都在辽东为官,郑玄也没有太过犹豫。
    本来辽东苦寒还是一个问题,但这些年随着魏哲的声名鹊起,火炕也从辽东传入了青州,郑玄宅中便整治了一座。他用过,效果很不错。
    甚至郑玄觉得有些太过于安逸,使人昏昏欲睡,不利于治学。
    故此以往入冬之后他从不在白日烧炕,只在夜间使用。
    有这玩意儿在,郑玄倒是不用担心辽东苦寒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郑玄这一千多人想要前往辽东也不容易。
    抛开不其山外正在肆虐的青州黄巾,一千多人光是渡海就是件麻烦事儿。
    而当郑玄做下决断之后,崔琰等弟子便开始集思广益起来。
    一开始他们还想找不夜侯府的人帮忙,毕竟魏哲食不夜、不其、当利三县,此地应该有侯府的属吏留守。
    然而崔琰等人冒险出去打听后才知道,留守的侯府属吏早就走了。
    准确的来说,是侯府属吏带着三县吏民一起投奔自家君侯去了。
    没办法,青州上下官员实在太废物,三县百姓已经失望透顶了。
    相比于留在青州苦熬等死,他们更想投奔魏哲这个侯国之君!
    毕竟这三县之民勉强也算是魏哲的国人。
    结果魏哲的食邑明明只有六千户,但是这两年断断续续却足有两万多户百姓携老扶幼的前来投奔他,加起来有近十万人之多。
    除了极少数有坞堡可以依仗的豪强选择留下捡便宜之外,其他百姓大多都选择去辽东闯荡一番,寻一条生路。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和魏哲存在特殊的从属关系。
    在青州其他郡县魏哲就没有这样的号召力了,至少没那么大。
    不过也幸好崔琰等人命不该绝,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却碰巧遇到了朱虚管氏的车队。
    ……
    “康成公?”
    当听闻崔琰表示郑玄竟然在不其山中之后,管岳连忙道:
    “快快请来……不,待吾亲迎。”
    不是管岳沉不住气,而是郑玄的地位非同小可。
    就这么说罢,也就是如今的郑玄已经志不在官场了。
    否则但凡他愿意出仕,按照以往的惯例三公之位几乎是肯定稳了。
    和郑玄相比,管宁这个同门师弟还真不算什么。
    于是在管岳的命令下,本来准备前往黄县的车队当即便转向朝着不其山而去。
    见此情形,这几日一直焦躁不安的崔琰这才放心下来。
    有了朱虚管氏的帮忙,海船应该不成问题了。
    而当他放松下来之后,才发现管氏的车队有点夸张。
    这不像是商队,倒像是搬家。
    其实崔琰猜的也没错,管岳这次确实是准备搬迁到辽东去。
    朱虚县管氏肯定还是会留人的,甚至管氏的商队都还在继续运转,只不过如今几乎全走水路罢了。
    但是为了家族成员的安全考虑,辽东显然是一个更加理想的住处,在这一点上朱虚管氏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夸张的说,管氏去了辽东说不定会发展的更好。
    如果不是管岳一心想为自家女婿的大业多出点力,他恐怕早就搬迁到辽东混吃等死去了。
    不过此刻管岳却忍不住暗自庆幸起来。幸好他走得晚,要不然估计就要错过郑玄等人了。
    说实在的,当得知郑玄师生也准备渡海前往辽东躲避兵灾时,管岳差点没笑出声。
    如此一来别说幽州了,辽东文教之盛恐怕都能冠绝北地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
    中平六年,夏六月,辛酉日。
    洛阳百官葬孝思皇帝刘宏于文陵。
    与此同时,魏哲则襄平城外迎来了郑玄一行!
    说句老实话,当魏哲收到丈人信件时甚至以为这是他人伪造的。
    当再三确认无误之后,魏哲方才失声大笑起来。
    怎么说呢,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而且掉的还是金馅饼!
    如说过去魏哲有信心让辽东郡学成为幽州士子向往的圣地,那么郑玄来了之后他就有把握让辽东郡学成为整个北地的学术中心!
    在太学荒废的当下,他甚至觉得辽东都能成为绝大部分大汉士子心中的桃源圣地。
    其实眼下已经初见端倪了。
    郑玄在东莱还没有登船,他要来辽东的消息就已经在辽东四郡传遍了,估计现在都快传遍整个幽州了。
    不过辽泽以西人员来往不方便,故此今日在襄平城外迎接的大多都是辽东豪强。
    而当魏哲看见一个须发白的小老头走下马车时,连忙快步上前亲自将他扶了下来,并且关切道:“康成公,一路奔波可有不适?”
    郑玄闻言倒是爽朗一笑道:“劳烦记挂,并无大碍。”
    说罢郑玄忍不住仔细打量了魏哲一番,然后忍不住点了点头。
    说来郑玄对魏哲也是闻名已久,并且他对这个能让国渊心悦诚服的年轻人十分好奇。
    “听闻君侯也治《礼经》?”
    魏哲闻言当即自谦道:“谈不上治学,不过自家琢磨罢了。”
    说到这里魏哲又笑道:“前几日卢公也曾问过此事,若不是近日公务繁忙,恐怕卢公已经在郡学之中讲学了。”
    见魏哲这么一说,郑玄心念一转便猜到了卢植所想,当即忍不住暗自吐槽卢植不讲武德,竟然连先来后到的规矩都不讲。
    于是郑玄也顾不上矜持,当即笑呵呵的拍了拍魏哲的手背道:“君侯既然对《礼经》感兴趣,日后若有疑问尽可来寻老夫。”
    说罢郑玄还自嘲一笑道:“未来数年老夫少不得要留在辽东叨扰君侯了,如此倒是正好方便你我相互交流。”
    在和郑玄聊了两句之后,魏哲这才有空和丈人见礼。
    管岳倒是一点都不在意,反而笑眯眯的在一旁充当陪客。
    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反正管岳现在怎么看都觉得魏哲身上有一种莫名的天子威仪。
    在和魏哲谈笑的时候,管岳甚至都不敢如过去那般随意了。
    而就在几人寒暄的时候,周边的人群亦是一脸期待的看着此处。
    毕竟在当前大汉朝,像郑玄这种学术明星是真的老少通杀。
    尤其对于辽东这种曾经的学术荒漠来说,郑玄的诱惑力就更大了。
    于是两人这边还没入城,城门口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了。
    魏哲见状只能无奈的招来郡兵开道,亲自将郑玄一行护送至辽东郡学之后,方才安心离去。
    实际上为了能安置郑玄的这群弟子,魏哲临时征用了一批房屋。
    因为财货都是小事儿,把人才留下来才是大事儿。
    没有穿越到东汉,都没办法想象一千多位门人弟子是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这些人不仅仅是会识文断字那么简单。
    能常年伴随郑玄左右听其讲学,说明这些弟子春秋决狱基本上都是懂的,而这就足以担任乡里小吏了。
    其中较为优秀者,充当一地的乡啬夫了估计也没问题。
    魏哲现在最缺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王佐之才,而是大批的事务官。
    因为随着大量青州移民进入辽东,在给辽东郡府带来充足的人力之外,也给他们带来不少管理上的麻烦。
    要知道先前辽东郡户籍人口不过才八万人,即便经过魏哲几年的打击豪强,又重新梳理出一批人口,也不过才十五万人左右。
    可这几年随着魏哲招揽流民以及移民的主动涌入,辽东郡人口已然逼近三十万大关。
    而多出来的这些外来移民魏哲自然不能放任他们自行其是。
    否则待他们相互抱团之后,魏哲想要再拆分就难了。
    但是想要编户齐民、重新安置,却需要大量的小吏来执行。
    而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培养大量人才。
    辽东郡学两年的培养成果,肯定不如郑玄多年教导有效果。
    所以郑玄的到来给魏哲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长期的收益,当下就已经让魏哲吃得盆满钵满了。
    当晚,大喜过望的魏哲便在自家府邸中宴请郑玄与管岳两人。
    而就在魏哲心怒放的时候,郑玄在辽东郡学落脚的消息开始在幽州各地迅速发酵,并且渐渐向着并州、冀州等人传播。
    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嫉妒辽东人的狗屎运。
    毕竟同为边郡,他们别说郑玄了,连个像样大儒都留不住。
    不过嫉妒归嫉妒,在骂完之后有些人还是老实的收拾起行李。
    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辽东已然形成了人才虹吸的现象。
    幽州诸郡无论有没有意识到,都开始有大量有才之士向着辽东聚拢而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