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灰暗中的喜讯

作品:《重生东京1986

    第290章 灰暗中的喜讯
    既然答应了校长们的请求,春节过后,竹下雅人立马将去年制作好的扩招内容发给公司高层。
    其中主要目标是星海科技、星海高科、星海生活,以及还未集团化的操作系统、通讯设备、软件工程等方面负责人。
    至于星海娱乐,以及星海资本只是凑热闹的。两家公司扩招的人数加在一起,才勉强超过200人。
    单单是发给大家还不行,青年又将大家叫到一起开会。
    “一家公司,单单是赚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当下日本大学生就业困难,我们集团就要展现出奉献精神。所以我没做太多考虑,直接答应了各大学校的请求,扩招8000多大学毕业生,以及1万左右的社会岗位。”
    “大家一定要发扬精神,尽可能在我规定基础上多招收人手。”
    “当然,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更大规模招聘。一定要事先设计好,尽可能补充进公司需要的岗位。”
    “星海高科、星海科技不一直说人手不足吗?还有正跟在高通后面研发cdma技术通讯项目小组,不也一直喊缺人吗?”
    “这次公司给你们机会,全部给我补足人手,尽量将公司所有产品做到世界顶级。”
    cdma技术才刚刚展开,高通也没多少核心专利。星海集团现在大手笔进入,最少也能分得高通三分之一蛋糕。
    如果真的搞出绕不开的基础性专利,甚至有机会分得更多。
    竹下雅人可不希望,自家公司在cdma技术上面被高通卡脖子,成为高通的赚钱机器。
    听到自家会长那严肃而威严的声音,大家知道青年是玩真的。
    每个人都正襟危坐,不敢向平日里开会那样轻松惬意。
    必须扩招,满足会长的最低需求。
    实在不行,就将招来的新员工重新培训,改造成计算机、电子等工科方面员工。
    是的,就是要改造后重新进行培训。
    没办法,各大学失业的重灾区就是文理科学生。尤其是文科方面学生,更是严重拖学校后腿。
    扩招的部分,也主要针对文科方面学生,以及部分理科学生。
    当然,这是1993年,日本科技行业整体还在进步。
    等到1995年之后,什么科都不管用了。
    学工科的同样大把失业,并且学历越高越惨。
    很多博士生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在学校当临时教师,渴望有一天能成功转正。
    多微薄呢?
    每年200万出头薪水,日本贫困线附近徘徊,都不如那些打零工的高中毕业生。
    要知道日本平均工资是在400万日元以上。
    就算是最最普通的服务员,年工资至少也能达到250万。
    博士生工资不如最底层的服务生,要不是后来真实发生,没人敢相信这一切。
    简直魔幻。
    更惨的是,后来日本经济持续不见好转,政府对高校的拨款进一步减少。最后政策一刀切的直接规定,临时教师取消转正机会。
    就这样高学历贫困,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一个专有名词。
    它和女性贫困,一起成为日本就业冰河期两大特殊现象。
    只能说这个世界太疯狂,高学历也能成为贫困的原因。
    会议结束后,郭士纳拿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名单找到舛冈富士雄。
    “舛冈桑,日本大学生就业情况你应该有所耳闻吧?”
    “是的,我母校今年就有人求我多招几个研究生、博士生。”
    舛冈富士雄想到老师的请求,最后也不得不跟招聘那边打招呼。
    人只要还生活在俗世,就免不了各种圈子和人情往来。
    “是这样的,咱们会长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准备让集团再多接收8000以上大学毕业生。”
    郭士纳露出委屈的表情,希望能借此表明自己的无奈。
    “这么多?”
    “是的,就是这么多。”
    “那我想想。”
    舛冈富士雄很能体量别人,他没有想过埋怨会长和社长。
    “这样不行,这样也不行。嗯,还是不行?”
    舛冈富士雄左思右想,也感觉塞不下8000多新人。
    太多了,根本管理不过来。一口气都招募到实验室,简直是在坑人。
    郭士纳这时注意到,自己的话貌似有歧义。
    他连忙打断舛冈富士雄的思考。
    “不是我们公司8000多人。是整个集团一共扩招8000多人,其中我们星海科技4500多人。”
    “这样啊,那应该没问题。单单是星海电子和星海芯片,今年就可以再容纳3000人。其余1500人,星海晶圆、星海制造、星海硬件等公司一分,很容易消化掉。”
    “嗯,那就好。”
    郭士纳长舒一口气,然后想起会长不久前说的话。
    “会长说了,如果公司能增加人数就尽量增加,现在这只是保底名额。”
    多招募一位学子,可能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竹下雅人希望星海集团以后被人提及就竖大拇指。
    “嗯,没问题,我会尽量确定好科研方面人数的。”
    “好,我们文职这边也会再扩招一些。”
    星海科技也有文职岗,但数量不多。并且很多文职,都是由理工男转变来的。
    这也是星海科技的特色,由理工科毕业生主导。
    当然,星海科技的最高层,文理的力量大致相当。
    一方面是太过理工,风格很容易变得冷酷,失去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是容易形成只注重技术创新,忽视市场发展。
    当然,公司由文科主导也有许多坏处。
    最典型的就是公司不注重技术创新,以及太过追求利润。
    两者合二为一,互相促进着发展才是最大的道理。
    星海科技这边因竹下雅人的一道命令忙忙碌碌,星海生活同样如此。
    松本制造这边大体确认,能扩招的比较少。星海食品、星海服装两大子公司就不一样了。
    星海食品旗下的脉动能量饮料在全球极速扩张,需要招募大量员工。
    本来小林博明是保守进行,但现在会长有要求,他自然要按照比较乐观的规划招人。
    星海服装也是,因为极简主义潮流的推动,公司旗下同名品牌获得最大程度曝光。
    不仅在日本大受欢迎,在欧美地区同样如此。
    公司今年同样要招募足够多的人手,用以经营发展。
    至于星海建筑,则需要看公司可以抢到多少乡村订单。抢的多就多招募,抢的少就少招募。最后小林博明简单计算了一下人数,发现竟然还超标了1000多人员。
    “很好,应该能获得会长的称赞。”
    “哼,想跟我斗,怎么可能?”
    小林博明一想到铃木善介那不老实的双手,就想早日连根斩断。
    除此之外,其余子公司也都想尽办法,尽可能招募生员。
    最后提交给青年的名单,竟然足足有11650人。
    “很好,那公司总部再招收350人,正好凑个整。”
    竹下雅人突然犯了强迫症,直接凑成1.2万人。
    至于社会招聘部分,那针对的是大牛和有经验者,来多少都不怕多。
    此外工厂方面的招收,主要针对低学历者。
    当然,如果高学历人才愿意打螺丝,星海集团也不排斥。甚至相对来说,还更容易升值加薪。
    确定好总数后,青年开始细品每家公司的招收人数。
    “星海科技果然是大头,没想到星海生活也不差。两家公司就贡献了将近9000人,厉害了。”
    “星海娱乐也很不错,竟然能拿出400多岗位,应该是游戏那边发大力了。”
    “果然,扩招主要集中在游戏部分。”
    青年露出果然如此的小表情,然后得意的喝了口红茶。
    “星海高科等公司也很好,招收了2000多人。”
    至于星海投资,青年扫了一眼后直接忽视。招募人数太少,只有规定的50人,没必要关心。
    “潜力十足嘛。”
    星海集团那些杂七杂八的业务看起来不起眼,暂时也赚不到钱,但需要的人数真挺多。
    估计很快,星海高科等公司就会和星海科技形成抢人姿态。
    “真不错,真不错,星海集团要永远处于饥渴状态。”
    星海集团虽然已经是人数超过10万的大型集团,但依旧处于极速扩张时期,对于员工的需求非常之大。
    此次扩招的2万多人(1.2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工厂普工),加上原计划招募的2万多人,依旧可以轻松融入集团内部。
    这也是处于增量时期的好处,大家不会产生太多龌龊。
    等公司发展到达一个瓶颈,新员工再想轻易融入集体,就没现在这么简单了。
    做的好自然要表扬,青年直接召开员工大会,通过电视向每一位员工宣传郭士纳、舛冈富士雄、小林博明等人的贡献。
    同时,也要让大家知道,公司的再次扩招,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困难,而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人。
    在员工心中树立起,公司是负责任公司,领导是负责任领导的形象。
    正能量满满。
    “我希望负责招聘的员工,能最大程度慧眼识珠,不放过任何一位可能的人才。”
    “公司需要更多的人才推动发展,个人也需要公司这个大舞台实现梦想。”
    “我们互相成就彼此,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说到最后,一直脱稿的竹下雅人话语有些凌乱。
    不过大家也不在意,人们只记住了一定要重视此次招聘。
    很快,仿佛是在不经意间,关于星海集团打算在大学生毕业后再进行一次招聘的事情,就传遍各大媒体。
    “您好,我是朝日新闻的记者。请问关于星海集团再招募1.2万大学毕业生的新闻,是真的吗?”
    “是的,公司确实有这份文件会议。”
    “好的,谢谢。那么招聘时间是什么时候,招聘地点在哪里?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面对记者的一连串提问,早有准备的宣传部小姐姐耐心回应。
    “时间是3月17日上午8点到晚上6点,地点是千叶幕张国际展览中心。”
    “主要是需要注意安全,保护好随身物品这些常规事项。”
    千叶幕张国际展览中心,是当下日本最大的展览中心。至于更大的东京展览中心,需要等到1996年开业。
    竹下雅人为了宣传自家集团,也算是不遗余力。
    “好的,谢谢。那个还有……”
    此时星海集团的对外宣传部,直接成为公司最忙碌部门。
    不仅是媒体电视台,就连很多消息灵通的普通人,也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星海集团电话,然后进行相关询问。
    有家庭主妇,有正在工作的中年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连一些获得内定资格的家庭,都忍不住打电话询问。
    星海集团在日本的美誉度,直线攀升。
    “竹下学弟,真是放了个大烟呀,解决了我们不少的问题。”
    小渊惠三消息十分灵通,甚至比媒体都先知道此事。
    “哪里,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国家一时之间有困难,效益好的公司自然要帮帮忙。”
    效益好的公司帮效益差的公司忙,也算是日本公司的一个传统。
    不过也正是这种帮忙模式,导致日本后来的僵尸企业横行。
    当然,现在一切还未发生,大家也没发现其中的危害。
    因此小渊惠三大声赞赏道:“没错,就应该这样。”
    “大家互相帮忙,很快就可以扛过这波危机。”
    青年乐呵呵的应和说:“嗯,我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才多招聘了些毕业生。”
    “不愧是国民楷模,希望星海集团能永远壮大。”
    “过奖了,过奖了,大家实在是抬爱。”
    因为对中国捐款的事情,青年和星海集团的历年捐款曝光。
    大家这才发现,星海集团已经捐了二十多亿美元,青年自己也捐了六七亿。
    自此之后,竹下雅人就有了国家楷模这一称号。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袁绍转世呢。
    青年不想在这方面纠缠,快速转移话题问:“小渊学长突然给我打电话,是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
    原来是早大文学部今年内定成绩太差,有人求到他头上,希望帮忙多招收几位文学部学生。
    “没问题,小事。”
    “那就好,没办法,同学求到头上。”
    “嗯,我明白,理解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