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走我的路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83章 走我的路
刘姝宁有些失落,“夫君,我来月事了。”
看着失落,甚至有些愧疚的刘姝宁,马寻笑着说道,“这才多久?没事,有些事情顺其自然就好。”
马寻这么说反而让刘姝宁更加愧疚,因为她的丈夫很体贴,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也非常满意。
这自然就意味着她需要承担起来责任,可是现在月事又来了,这就意味着此前的努力没有成果,还是没有怀上。
马寻看着刘姝宁问道,“如果丈人回老家,大哥也跟着回去,你觉得怎么样?”
刘姝宁有些担心的问道,“是朝堂上对爹不太好?”
“那倒不至于,就是丈人也到了岁数,该颐养天年了。”马寻就笑着说道,“正好刘廌也十岁了,该好好教一教。”
刘廌,这就是刘伯温的长孙、刘琏的长子。
刘姝宁就笑着开口说道,“爹此前也教诲我,说是嫁到了马家,该以夫家为重。夫君如果觉得爹该告老,他要是也有此意,那告老便是。”
马寻就说道,“这样也好,到时候我们还能走亲戚。我现在就不愿意在京城,总想出去走走。”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姝宁也在笑,因为这个事情皇后没少私下里念叨。
不是马寻害怕朝堂争斗等等,他好像有些喜欢云游天下的意思,喜欢四处走走看看。
朱元璋和马秀英也都吐槽,要不是马寻还记得将马太公送回去,估计这小子就一人一驴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
马寻志不在朝堂,提起这件事情不少人就唉声叹气,帝后尤为明显。有些时候甚至担心一个不小心,他就跑了。
要说大明现在最没有上进心的重臣,基本上就是马寻了。
只是对于他的不务正业,大家看似都非常无奈。
不少人用各种方式试图将他引入正轨,想要让他走正确的道路。但是那就是想一想而已,什么样的道路适合自己,马寻比谁都心里有数。
就算是朱元璋和马秀英都没太好的办法,倒不是真的怕马寻跑了,而是很难做到牛不喝水强按头,毕竟马寻不是寻常的臣子。
吃完早饭的马寻闲着没事,也跑到了柔仪宫。
马秀英看了看马寻,笑着问道,“有事求我?”
“我想去北平,只是姝宁还没身孕。”马寻就开口说道,“姐夫肯定不愿意带我去,这不就只能求您帮我说情吗?”
马秀英收敛笑容说道,“不回老家祭拜爹娘,想要去北平,你是怎么想的?”
马寻立刻说道,“我可以先回老家祭拜了爹娘再去北平,也顺路。姐,我就是不想留在京城。”
马秀英看着马寻,平静的问道,“说个理由,能说服了我就行。有理就让你北上,没理就先回老家,再来经常照料标儿。”
马寻赶紧开口,“我留在京城肯定不得安宁,杨宪也好、胡惟庸也罢,肯定要去试着拉拢我。我丈人虽然不拉拢我,但是他的那些同僚就难说了。”
还是怕麻烦啊,这是要去躲清净了。
马秀英就笑着说道,“这个理由还不够,你像以往一样躲着不见那些人,其他人也没法子强求你。你是国舅,谁没事设计你?”
马寻就只能说道,“那我老丈人想要告老呢?我怎么看都是文官这边要清理一遍,我留在京里的话,到时候人情就难了。”
马秀英认真问道,“哪个说的文官要清理一遍?”
“朝堂上的文官好多都是前元留下来的,地方官也是。”马寻立刻说道,“这里很多人看似是主动来投,实际上不知多少是无奈才留下,和咱们不是一条心。”
马秀英就继续问道,“怎么就和咱们不是一条心了?他们是我大明的官,拿着朝廷的俸禄,就该和咱们一条心。”
“姐,我不傻。”无语的马寻直白说道,“当我大明的官可没有当前元的官舒服,当我大明的读书人、地主,不如在前元富贵。”
看到马秀英不说话,马寻直接说道,“朝廷不可能给那些地主、富商包税,那些人心里就念着他们的蒙古主子。前元时期就官场腐败、吏治不清,朝廷肯定要以严刑峻法扭转。”
所谓的郭桓案、空印案等,这不是党争、政见不合,这最大的原因就是吏治出了大问题。
至于牵连的官员很多,有些人就觉得冤枉。
可是如果自上而下全都是贪污腐败的,在大肆鱼肉百姓,为这些贪官污吏喊冤,觉得这些人不该杀,那普通的百姓就理应不管不顾?
乱世用重典,矫枉不可不正。没有很大的魄力,就很难去扭转近百年的一些风气。
马秀英忍不住说道,“既然你看的清楚局势,怎么就不愿帮你姐夫分忧呢?”
“姐,我做的事情也是正经事啊。”马寻就连忙为自己解释说道,“教书育人多好,天下大治肯定需要贤才。我教出来一些读书人,怎么就不是帮着姐夫?”
马秀英一时间也不好反驳,可是觉得不对劲,“你不去国子学,怎么就是在教书育人了?你真要是有那个志向,就不是现在这样子。”
“教的路不一样,教的书也不一样。”马寻就笑着说道,“姐,肯定是能帮着姐夫。再说了,我这不也是帮姐夫分忧了吗?”
马秀英头疼起来了,就这么个弟弟、马家就这么个指望,她要是不宠着,也没人宠了。
另一方面就是岁数,马寻到底才二十一,相差超过十五岁呢。
马秀英仔细想了想,随即问道,“你姐夫去北平是有正事,你不管是留在京城还是跟着回老家,也没人能找你麻烦。”
“我想去北边看看,有些事情还是搞不明白。”马寻就说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各处走走看看,总好过一直在京城。”
马秀英继续劝道,“那标儿呢?你留在京里,还能给标儿帮帮忙。”
“我不给他添乱就好,朝堂上的争斗我可不如标儿。”马寻就笑着说道,“姐,我想要去看看黄河故道、看看北平的情形,以后说不定能帮忙。”
马秀英问道,“帮忙,你能帮什么忙?”
马寻直接说道,“北方人心啊,总不能一直都是南人、北人吧。这都是汉人,可惜北边好多人不认。姐夫要弥合南北,我也想出把力。”
这一下马秀英也不说什么了,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不只是她和朱元璋明白,满朝文武也都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可是明白归明白,怎么样让北方的百姓认可自己的身份,这可就是有难度了。
燕云十六州已经有四百年不在汉人政权下了,南宋以后淮河以北可就丢了,元朝时期是整个神州皆沉。
往远了说,唐末就是各处割裂,上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就是唐朝。
沉默许久的马秀英才说道,“那我去和你姐夫说说,准不准你同行还要看他的意思。”
有马秀英这话,马寻就放心了。如果是一些军国大事可能还难说,但是在准不准许跟着北上这件事情上,没什么难度了。
看到马寻喜笑颜开的样子,马秀英催促说道,“你和姝宁还是得抓紧才好,标儿明年就要成亲了。”
马寻用力点头,大明在快速的走上正轨,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多的规矩、仪式也都在完善。
太子朱标的大婚,那也会是无比重要的大事,这不只是单纯的国本等,这也是对功勋利益集团的一个笼络。
大封功臣是一回事,开始联姻又是另一回事了。
开国将帅的子女大多数也要到婚嫁的年龄了,皇子和公主们也陆续到了成亲的年龄,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学问了。
马寻都逃不开一些政治联姻的属性呢,更何况这些皇子皇女呢。对此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要有一些‘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看着马寻欢天喜地的离开,马秀英笑着开口,“聪明倒是聪明,就是太没志气了。”
拿着本书的朱元璋从里屋走出来,“本想躲个清闲,哪知道还有个比俺还能躲清闲的。”
“还不是怪你,这一趟中书省斗的厉害,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马秀英就叹气说道,“要我说淮西的这帮老弟兄靠不住,杨宪和浙东人更靠不住。”
朱元璋就郁闷的说道,“这个杨宪太让人失望了,太过得意忘形、嚣张跋扈,他是想要当下一个李善长呢!”
“浙东的那些人不是想着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想着延续元廷对他们的招揽优待。”马秀英也没好气说道,“他们要是主持中书省,朝上全是南方人。”
虽然淮西的那些人也未必就是多好,可是现阶段来看,也很难有什么群体能够比他们更适合让朱元璋稳住朝堂了。
马秀英随即说道,“这一次你带着小弟北上,路上记得敲打一下他。有那个聪明劲只想教书、当工匠,也不多学点正事。”
朱元璋也跟着急,“他看局势倒是看的明白,就是没上进心,本还想着给标儿留个亲舅舅,小弟这样哪能帮忙辅佐朝政!是得敲打,要不然真不上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