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舒服的位置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89章 舒服的位置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次明朝北伐,看似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元人赶出去,可是明军的死伤也非常大。
去年镇守北平挡住元帝袭扰的孙兴祖在今年战死,才三十五岁。冯胜去年擅自回师,导致大将于光在兰州城下被王保保砍去手脚惨死。
在此前徐达和王保保鏖战之时,胡大海义子胡德济遭遇袭营时仓皇失措、应对失策之时大军混乱。
朱元璋等人早就习惯了如此,从投身军伍开始,这一路走有不少兄弟、手足战死沙场,哪怕是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将、武艺绝伦的猛将,也逃不掉这样的宿命。
在结束立刻对死难将士的祭祀之后,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
“这元帝和王保保在和林汇合,塞外地域辽阔,我看迟早还是要打一场。”朱元璋看着一众将帅说道,“只是这一战,还得等等。”
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元帝和王保保肯定还是要打,只不过目前的问题是要将西南给平定了。
四川的明升、盘踞着云南的梁王、段氏,那都是接下来的目标,今年就要开始准备用兵,争取一两年的时间拿下。
到那时候,再集结重兵去对付塞外的元帝。
现阶段的朱元璋可不会考虑防御性战略,现在就是在对元朝小朝廷穷追猛打,不给他们任何的喘息之机会。
马寻这时候只需要在军帐中站着,基本上参与不了这样的军事会议的话题,他太外行了。
朱元璋看向徐达问道,“朝廷征讨明夏,你觉得该以何人为将?”
徐达立刻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以汤和为将。”
其他人都不好说什么,明夏基本上就是个小朝廷,理论上来说派遣一员大将率军去就可以灭了。到时候有了个灭国之功,一切万事大吉,汤和就可以封国公了。
马寻一脸的古怪,汤和汤大嘴有不错的军事才华,可是放在明军开国将帅中还不够瞧。
历史上的朱元璋给汤和安排了一大堆精兵强将,给他安排好了详细的出兵路线等等。结果汤和用兵迟缓,偏师的傅友德倒是立下首功。
最为尴尬的是傅友德、廖永忠都打的明夏山穷水尽的主动投降了,汤和还没有赶到重庆。
闹剧就是明升投降,廖永忠坚决不答应,因为汤和没到,只能是汤和去受降。
明明是给汤和安排的封国公的战役,结果汤和搞砸了,全程没有打破一城、无功无过。这一战,倒是傅友德异军突起。
所以说有些时候机会有了,真不一定能把握住。喂到了嘴边的功劳,也可能给吐出去。
看到马寻一直都不说话,朱元璋也不说什么,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马寻在这些话题上参与不了什么,那就别强人所难了。
等到其他人离开,朱元璋将马寻留下,“你吵着要来北平,打算做什么?”
马寻立刻说道,“我准备去看看长城,这几天也让人在收集此地的人文、习俗,准备收集好资料等,说不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朱元璋沉默许久才说道,“你做的事情是正事,只是其他人看不出来你的功劳。”
马寻做的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为了以后的治理打下一下基础。但是这些事情,真的是看不出来明显的功劳。
随即朱元璋又说道,“长城在派人加固,用不着你去多看。”
长城可谓是标志性的建筑,从西周开始就延续不断的在修筑,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现在的状况是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
但明朝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
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厂、亦集乃旧城、东蒙的大宁卫,加上元上都开平卫为前进基地,地处黄河后套的东胜位方进入河套的冲要之地,可谓是三个重镇呈三角形。
元朝现在只剩下岭北行省,还要面对大明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
所以长城现在只是稍微修缮一下,用不着太多的人力物力。等到朱瞻基主动撤离漠南、放弃开平等地,明朝才需要加大修筑长城的力度。
在朱元璋现在的规划中,漠南等地是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塞王戍边,第三道防线才是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长城。
马寻继续说道,“上回就没到这边来,我还准备找人仔细问问这里的特产、矿藏。”
“这些自有当地衙门来办,北平布政使司也会来办。”朱元璋都头疼了,“小弟,你做的事情都是正事,我听着也高兴。不过收收心,看看朝堂之事。”
马寻也头疼了,“姐夫,朝堂上的那些事情我置身事外都不一定能看明朗。我还是不掺和太多,我现在做的事情也是大事啊!”朱元璋希望马寻帮忙掌控兵权、掌控中书省,甚至是让马寻盯着天下文教,因为这些怎么看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可是马寻现在做的那些事情,其他人未必觉得多重要,可是他清楚自己现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这是对整个大明未来说不定都有深远影响的事情。
起码现在的他打下了一些基础,在尝试着播散一些种子,以后有机会开结果。
这些事情他不来做,其他人更加不可能来做了。
朱元璋也不再多劝,主要是劝了也没用。
有些事情在他看来也是顺其自然,到了一定的程度,心思就会慢慢的改变。
当年去濠州投军的时候只是为了活下去,成家之后也只是想要对得起义父的知遇之恩。
等到一再被排挤、猜忌,等到郭子兴病逝,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只是想着要自保。但是当夺下金陵、朱标出生,志向就开始有所转变了。
他觉得马寻也应该如此,现在对朝堂的事情不感兴趣,可是经历多一些、熟悉一点,自然也就不再那么排斥了。
心情还算不错的马寻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李文忠就跑来了,“舅舅,这一次回京之后陛下肯定是要封赏,我受皇恩实在太重,还请舅舅帮忙求情。”
别人都是担心封的官不够高、赏赐不够,所以求情想要得到更多。
但是李文忠不一样,觉得自己得到的实在太多了,是求情想要少得到一些。
马寻就赶紧说道,“我还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让我少兼点职呢,等回到了京城,我请奏陛下卸了大都督府的差事,你觉得如何?”
李文忠想都不想的说道,“那肯定不行,在大都督府我势单力孤,还得和舅舅共进退。”
马寻和李文忠在大都督府的作用很明显,他们就是外戚,是皇帝监管兵权的。
李文忠的军功足够,可是‘辈分’小。
马寻虽然军功不够,但是辈分够,而且和大多数的勋贵往来也不算多,也不用怕得罪人。这就是李文忠没有的优势,这是互补了。
马寻就立刻说道,“你喜欢读书,才学也渊博,那我卸了国子学的差事,你领着?”
李文忠立刻推脱说道,“舅舅,我还要打仗呢,那有时间管国子学!”
看看,这也是个滑头,根本就不愿多领一些差事。
哪怕都知道那些差事也就是去监管一下,不至于耗费太多心神,但是也不想多管。
马寻看向李文忠,说道,“回头封我为国公也就算了,中书省的差事你说什么要帮我推掉。”
李文忠仔细想了想说道,“舅舅,陛下和皇后殿下要是允准,我自然去劝谏。”
马寻欣慰啊,他和李文忠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盟友’,两个人的立场和身份也是一致的,所以真的可以同进退。
现在的李文忠也不觉得自己‘势单力孤’了,不管是在军方还是在中书省,都多了一个可以商议的人。
甚至在有些事情上,他现在都不用出头了,而是马寻这个国舅就可以出面,效果也更好。
马寻和李文忠可不是在自保,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想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加舒适的位置,有些权力对他们来说,不争反而是好事。
权力,他们也根本不需要担心,有心的话自然就可以轻易得到。
身兼多职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不管是马寻还是李文忠,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要是有人可以分担的话,那自然最好不过了,他们就可以去做自己钟爱的事情了。
朱元璋在率领着一众大将在巡视着北方防线,安排着一些卫所、要塞的布置。而马寻带着一队人马在记录着风土人情、矿产或者民俗传说。
检查水利、分析土壤田地等,他现在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不管别人怎么说,马寻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正经事,都是关乎着未来的大事。
短期内看不出成绩也没什么关系,先将事情做了再说,以后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做了,也求一个问心无愧,他终归是努力在改变着一些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