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官职太多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107章 官职太多
当初的李善长是风风光光的告老还乡,可是现在再次回到京城,就显得无比低调了。
不过即使李善长看似非常低调,但是只要他回到京城,肯定就会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他是李善长,是大明的左丞相。
陛下武有徐达、常遇春等人,文就是以李善长为首了,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百官之首。
与李善长低调的回京相比,中书省这边就算是热闹起来了。
即使现在还没有旨意,可是只要李善长回到了京城,必然会被陛下委以重任,肯定会继续参与国政,这都是不用怀疑的事情。
对于不少淮西人来说,这是极为振奋的好消息。但是对于浙东人来说,宛若晴天霹雳了。
洪武三年八月十七日,皇宫里显得非常庄重。
朱樉等人九旒冕九章服,一个个的就乖乖的站在奉天门外。
等到皇帝升座之后,朱标第一时间出班,“宣皇次子等入殿。”
侍卫们不断宣扬传旨,一路传旨到殿外,李贞和马寻立刻领着朱樉等人入殿。
不过李贞和马寻也不是单纯的带路,李贞抱着不到一岁半的朱梓,马寻则是抱着朱杞,这俩孩子今天也要封王。
这两个小的本来是不用来,但是皇帝想要看到自己的亲儿子们风光,就带过来了。一岁半,也稍微懂点事情了,起码简单的话是听得懂。
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朱守谦,这个名义上的郡王,实质上的亲王和朱樉等人穿着一样的冕服。
朱樉等人一到奉天殿就跪下,“儿臣朱樉(朱棡、朱棣)等,拜见父皇陛下。”
李贞和马寻就抱着孩子跪下,他们这两人其实就是带着孩子走过场。因为名义上的主礼官,显然就是朱标了。
“有制!”
朱标打开圣旨,宣读道,“册皇次子朱樉为秦王,皇三子朱棡为晋王、皇四子朱棣为燕王.”
“册皇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圣旨宣读完毕,朱标就开始为弟弟们挨个颁发册书。
一众文武百官看的就是恍惚了,这些事情本该是主礼官来做,但是现在是皇太子在做。这些本该是皇帝直接下旨,但是看似全程都是太子在操办。
可是这一个个的,也都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好似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一般。
正式的诸王册封算是进行了,可是礼仪还没有正式完成。
朱樉等人在接过册宝后立刻谢恩,随后赶紧去柔仪宫。
谢完马秀英,这些皇子再去文华殿谢太子,然后再是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拜诸亲王,这一个个的都非常忙碌。
第一天是忙着仪式、谢恩,第二天诸王还要上朝再次谢恩,百官也需要进筏称贺,帝后也要分别对百官和命妇赐宴。
册封诸王,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这也是正常的事情,毕竟这是大事。
虽然很忙,不过马寻还是比较开心,他的外甥们现在也算是长大了。
朱樉等人无疑是最开心的,以后他们就是有着正式的王爵封号了,出门在外大家要称呼为‘秦王殿下’等,而不是皇次子殿下之类。
一连忙了三天,马寻和刘姝宁吃住还是在宫里。
李贞的小院里非常热闹,这一次多了个李文忠。
说起来李文忠也无奈,想要侍奉老爹,那还要请旨入宫。想要看看长子,还是需要入宫请旨。想要将父亲、儿子接回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保儿,过来。”朱元璋非常开心,说道,“老二说他去了西安就要打仗,你说他该去打哪里?”
李文忠就笑着说道,“秦王要是想要出征,我觉得可能也就是西番了。”
所谓西番也就是西羌,是相对靠近陕西等地。
朱樉就有些抱怨的说道,“西番?那些人成不了气候,我要是带兵去打就没意思了。”
听到朱樉不满的话,朱元璋哈哈大笑,“王保保现在都给赶走了,你还能有什么用武之地?镇压一些西番叛乱就了不得,你还能做些什么?”
朱标就笑着说道,“我觉得老二还有大用,上回舅舅回来的时候还说关中凋敝。老二以后去了西安,肯定是要修城墙、修关隘。”朱元璋也立刻说道,“对,还是标儿想的周到。关中天险之地肯定是要修,这些差事以后就落在老二的肩头了。”
朱樉显然是更加郁闷,他可是想要指挥千军万马的,但是怎么就变成让他去镇压一小股番民叛乱,以及修筑城墙了呢?
杀鸡焉用牛刀,朱樉觉得自己要是去做这些事情,那就是大材小用了!
看得出来朱樉现在有些郁闷,可是即使是郁闷,他显然也没辙。
少年时有着雄心壮志很正常,不过真的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也就是身不由己了。真的要是安排好了一些差事,自然也就是必须要做好才行。
马寻在这个时候看热闹就好,反正这些差事是落不到他头上。而且就算是朱樉等人就藩,短时间内肯定是不会。
至少要过个五年以上,那才有可能让朱樉等人就藩,这也就意味着时间还长着呢。
这几年他只需要好好的做好教育工作就好,不管是对朱樉等人的品德教育,还是考虑发展自己的学院建设等,那都是他要负责的事情。
看到马寻在吃瓜,马秀英就说道,“小弟,这几天李相可没少夸赞你。”
马寻就吐槽说道,“他肯定是夸我医术精湛,我没给他看出来病,现在传的京城里都是这消息。”
朱元璋也无奈说道,“这个李善长最爱的就是造势,你没给他看出来病,他就要让全京城的人知道,要让我也知道。”
“我当初就不该给他看病。”马寻就忍不住吐槽了,“现在我差不多就是大明第一杏林高手了,我说他没病就保准没病。我不认都不行,他李相国认了。”
其他人也都是哄然大笑,上一回是马寻将李善长架在火上了。而现在是李善长直接抽梯子,让马寻下不来台。
而李善长的心思大家也都心里清楚,说到底就是他不甘心在老家养老,还是想着要重回朝堂。
只是现在到底会不会让他再次入中书省,这就难说了。毕竟朱元璋这也是找了个理由将李善长赶回了老家,让中书省的一些格局产生了变化。
现在要是再让李善长回到中书省,那就不太合适了。
“徐达是右丞相,常遇春、廖永忠是平章政事,这还不够。”朱元璋就说道,“此前就说过让小弟入中书省,加个平章政事。”
马秀英也笑着说道,“这是去年就说好的事情,正好他的泰山就要告老。”
刘姝宁看向马寻,而马寻也只能接受,本来去年就提过让他去中书省,只是当时没有急着安排官职。
不过马寻还是说道,“姐夫,保儿可是有大功。”
李文忠现在是大都督府左都督,马寻则是右都督。而徐达、常遇春都是参军国事,在大都督府没有正式的官职。
这也就意味着马寻和李文忠领大都督府事,他们的麾下是陆仲亨、顾时、陈德、王志、郑遇春、吴良这几个都督同知了。
现在的大都督府一众将领,基本也都不再担任中书省的官职了。
这是因为随着皇朝建立,朱元璋加快了政权组织的建。一方面需要对于之前战时军政合一的中书省改制,以达到军政分离之目的。
所以将原先在中书省任职的军事将领转入大都督府,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大都督府成为一个专职的武将领军机构。
中书省军权被进一步转移,大都督府的统军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朱元璋就笑着说道,“保儿虽然有大功,但是现在参与军国大事即可,用不着挂着官职。”
“姐夫,我身上的官职可不少。”马寻就差扳着指头算了,“我是大都督府右都督,太子少师,现在还要加中书省平章政事。我还领着国子学事,我抽不开身。”
“大都督府的事情本就是保儿在做,只是他不好得罪人的时候你出面。”马秀英就笑着开口,“你不在军中经营,又是我弟弟,你去得罪人就好。”
朱元璋笑着点头,马寻在大都督府就是做个摆设,也可以说是威慑,就是用以震慑一些骄兵悍将,毕竟有些人对李文忠也不太敬畏,觉得这就是个小辈。
至于看不上马寻也没关系,他要是出面都不好使的话,马秀英就要站出来了。
李贞和李文忠是开心的,因为马寻的存在,确实可以吸引不少关注。
马寻无话可说,“过两个月就大封功臣了,这些天可是不少人心思浮动,我都准备闭门谢客了。按说大家也都知道自己该封什么爵位,可是还是有不死心的。”
马秀英直接说道,“那你别管,真要是去烦你,你就赶出去。”
朱元璋也不高兴的说道,“这些人呐,就是给再多都嫌少。”
这么说好似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封候拜将那也是一辈子的追求。打了半辈子的仗,追求的也就是这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