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多尔衮:本王的计划十分完美,根本没有破绽!
作品:《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158章 多尔衮:本王的计划十分完美,根本没有破绽!
至于孔有德,此刻则是低垂着头,眼神空洞。
他自知必死无疑,早已经心如死灰,哪怕见到崇祯,也已没了反应。
片刻之后,崇祯也骂累了。
随后挥了挥手,当下便有锦衣卫上前,将孔有德拖下去关押了起来。
又过了好一会儿,兵部的一位官员匆匆赶来,向崇祯汇报人头清点的结果。
“启奏陛下,人头的数量无误,每一颗人头的模样也都符合建奴的特征,只是”
前来汇报的官员说到这里,突然面露难色,有些欲言又止。
崇祯见状皱了皱眉头,说道:
“有话直说,不要婆婆妈妈的。”
官员这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说道:
“陛下,这些人头中,有一千多个是女人和孩子的人头。”
听到这话,周围的文武百官纷纷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了不忍的神色。
虽说大明与建奴正处于交战状态,但对女人和孩子下手,实在是过于残忍了。
当下,便有一位随行的御史挺身而出,他挺直了腰杆,义愤填膺地指责道:
“郑芝龙和黄蜚此举实在是太过残忍,他们不该杀害女人和孩子,这有悖于我大明的仁义之道!”
“臣请陛下下旨,责罚郑芝龙和黄蜚!”
其他官员虽未言语,但从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中也能看出,他们内心对此事也是深感不满。
崇祯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他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冷笑道:
“建奴还算是人吗?他们数次侵犯我大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同恶鬼一般!”
“对待他们,就要效仿成化犁廷那般斩草除根!不分男女老幼,尽数斩杀!”
“不然,如何对得起那些正在与建奴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
“又如何对得起被建奴残忍屠杀的无辜百姓们?”
“朕告诉你们,这是朕的意思!郑芝龙和黄蜚只是遵令行事,此战,他们有功无过!”
“谁要是再敢弹劾他们,就别怪朕心狠手辣了!”
崇祯这话说的极为冷冽,吓的刚才那个说话的御史身体微微颤抖,却最终不敢再吭声。
其他官员虽心有不满,觉得此举太过残忍,违背了他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但在崇祯的威压之下,此时也都选择了沉默。
朱慈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冷笑。
这帮读书人,平日里读着圣贤书,满口仁义道德,却在此时如此迂腐。
大明眼下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群家伙居然还对建奴抱有不切实际的同情心,简直愚蠢至极!
真该把他们全送到辽东去,让他们亲眼见识见识建奴的残暴!
不过好在接下来,这些人总算是变乖了些,没有再说出什么让崇祯不高兴的话了。
忙完了建奴首级的交接之后,众人各自散去。
崇祯回了后宫,朱慈烺也返回东宫。
至于郑芝龙上交的那些金银财宝,则是送到了朱慈烺的后库之中。
这些金银财宝的数量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二十箱。
朱慈烺心中明白,本来肯定是不止这么多的,应该有一部分被郑芝龙和黄蜚用来打赏士兵们了。
不过朱慈烺并不在意,毕竟立下了如此多的功劳,这些小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再者说了,郑芝龙这次可是包揽了所有的销、甚至包括战死士兵的抚恤。
等于说是大明一毛钱都没出,就顺利赢下了这场海战。
有了这件事情,这些小事儿朱慈烺压根就不在乎。
接下来的几天,朱慈烺全身心地投入到御驾亲征的准备工作中。
他深知此次出征意义重大,关乎大明的兴衰存亡,因此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
他先是在东宫召见了内阁和六部尚书,然后交代了一些自己和崇祯离开京城之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首先就是这个月郑家从海上运送的粮食就要送到大明了,按照之前的计划,这批粮食会直接送到天津港口,到时候需要兵部和户部去接收。
接收的时候,必须当面付清银子,不得拖欠,更不能用什么大明宝钞之类的东西结算!
毕竟郑家这次本来做的就是亏本买卖,不能让他们再亏了。
除此之外,还有那十万亩即将成熟的红薯和土豆,这可是大明的救命粮。
到时候户部和兵部需一同加派人手,加强监管,确保红薯和土豆收获之前不出什么乱子。
另外就是关于城外灾民的事情,必须严格按照朱慈烺之前交代的方法执行,确保不会发生瘟疫。
对于朱慈烺所交代的这些事情,内阁和六部尚书自然也都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就算朱慈烺不说,他们也不会忘了。
不过随即,他们又是一脸的无奈。
因为朱慈烺居然也要跟着崇祯一起去辽东!
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和太子同时御驾亲征的道理?
向来都是皇帝御驾亲征、太子负责监国的。
可是眼下他们都要去辽东,这万一有个闪失,大明的江山社稷可怎么办?
但这些话,他们只能憋在心里,谁也不敢说出口。
毕竟谁都清楚,这位太子爷决定的事情,可不是他们这些臣子可以改变的。
除了这些,关于兵力的调配,朱慈烺也早已做好了周密的规划。
此次出征,兵力包括净军两千、锦衣卫三千、腾骧五卫一万、白杆兵一万、京营三万,合计五万五千兵马。
若是加上仪仗队、厨师、御医之类的随从,人数将近六万。
其余兵力则留守京城,确保京城的安全稳定,以防敌人趁虚而入。
此外,还有一部分勋贵也将随行出征,张世泽便是其中之一。
朱慈烺还给了他一个建威将军的头衔,让他率领三千兵马。
本来按照惯例,皇帝御驾亲征,朝中的大臣们多少也是要随行的,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兵部尚书!
不过考虑到李邦华年龄太大,实在不适合长途跋涉,再加上了朱慈烺早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也不需要人商议,所以此次朱慈烺没有带大臣们随行。
只是怕崇祯路上孤单,然后给他找了几个御史。
终于,又过了两天,出征的队伍一切准备就绪。
出发前,朱慈烺照例给每对位将士赏赐了十两银子。
崇祯得知朱慈烺给将士们赏赐银子后,一时间心疼不已。
因为他觉得现在国家战事吃紧,正是用钱的时候,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实在是太过浪费。
但朱慈烺却只是笑了笑,并未多言。
因为他知道,打仗本就是烧钱的事情,这点赏赐与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付出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而且,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赏赐能够极大地鼓舞将士们的士气,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奋勇杀敌。
此次出征与之前两次不同,为了更好的鼓舞士气,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结束后,大军从正阳门出发。
而京城的百姓们也早已从大明日报上得知崇祯御驾亲征的时间,纷纷自发来到路边夹道欢送。
崇祯坐在龙辇之内,透过窗户看着周围热情的百姓,心中也是一阵激动。
就这样,大军正式向着辽东进发,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蒙古草原上。
原本静谧祥和的氛围,被一阵突如其来、而且富有节奏的震动瞬间打破。
极目远眺,只见远方尘土漫天,如汹涌的黑色浪潮一般遮天蔽日而来。
不多时,一支约有两万人的骑兵赫然出现!
正是多尔衮亲自率领着两万建奴骑兵,他们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向着草原深处席卷而来。
那密集的马蹄声,恰似密集的战鼓,重重地敲打着草原的每一寸肌肤,让人心惊胆战。
本来蒙古草原辽阔无边,再加上蒙古人有迁移的习惯,所以按理来说,多尔衮应该是找不到阿布奈的部族。
即便找到,那也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然而,此时的多尔衮却如有神助,只在短短不到五天的时间里,便精准无误地锁定了阿布奈藏身的那处草原。
随后带着大军席卷而来。
这等惊人的速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仿佛多尔衮早已洞悉了草原上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一来是这次出征,多尔衮没有带任何的后勤部队,全军仅仅携带了维持三天的粮草,便冲着蒙古草原而来。
一路上,他们如同凶狠残暴的恶狼,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只不过这次倒霉的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
多尔衮这次采用了以战养战的方式,一路上大肆掠夺遇到的所有蒙古部落。用他们的物资供养自己的部队!
在多尔衮的眼中,蒙古人不过是砧板上毫无反抗之力的鱼肉,只能任其宰割!
即便他们已然灭掉了蒙古,却从始至终都未曾将蒙古人视作自己的同胞,仅仅将这片草原及其蒙古人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罢了。
只要有需要,随时都能来的掠夺一番!
因此,大大加快了多尔衮的行军速度!
再者,多尔衮的队伍中也有不少归降的蒙古人。
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背叛自己的族人,而且他们对阿布奈的行踪可谓了如指掌。
毕竟其他人不知道蒙古人会聚集在哪里,他们这些蒙古人还不知道吗?
在他们的指引下,多尔衮的大军犹如天助,很轻松的就找到了阿布奈目前所处的草原!
此刻,多尔衮的大军暂时在一片水草相对丰茂的地方停了下来,进行短暂的休整。
士兵们各自忙碌着,有的在喂马,有的在寻找干净的水源,还有的则忙着埋锅造饭。
一时间,草原上升起了袅袅炊烟,那烟雾缭绕的场景,宛如一幅宁静而又独特的田园画卷。
只可惜,这次来的可不是什么好人.
多尔衮此时正站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小山坡上打量着远方,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片刻之后,他向身边一个蒙古模样的士兵询问道:
“此处距离阿布奈所在草原还有多远?”
那蒙古士兵听到这话,赶忙恭敬地回答道:
“回王爷,不到五十里。”
多尔衮听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冰冷而又充满杀意的冷笑。
因为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见到阿布奈了!
对于这个被崇祯册封为蒙古大汗的家伙,多尔衮心里可是恨的牙痒痒!
明明蒙古都被他们灭国了,结果阿布奈这家伙还不死心,非要投靠大明。
既然如此,那他也会让阿布奈知道和他们作对究竟会有怎样的下场!
反正他们已经灭过蒙古一次了,也不介意再灭一次!
当然,多尔衮也不是白痴,他知道这次来要面对的可能不只是蒙古大军,还有明军!
如果情报没出错的话,甚至还是五万的明军!
所以他不会盲目发动攻击,而是采取持续骚扰和拉扯的战术,确保既可以将他们的军队拦截在草原之上,又可以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
毕竟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这么打算的!
想到这里,多尔衮微微一笑,随即转身离开。
在他看来,他的计划十分完美,找不到一点破绽。
可怜的多尔衮,还不知道就在他带着两万骑兵向着蒙古草原进发的时候,就已经上了朱慈烺的当了.
而在不远处的一处草原上,阿布奈此刻也刚刚收到了多尔衮率兵前来的消息!
毕竟阿布奈也不是傻子,拥有这么多的军队,怎么可能没有哨骑。
哨骑在发现多尔衮的大军正在向他们这边赶来时,就迅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阿布奈!
阿布奈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人瞬间如遭雷击,震惊得差点连下巴都掉了下来。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的计划到底是怎么泄露的?
因为知道的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他做了非常严密的保密工作,为的就是计划不被泄露出去。
结果没想到建奴那边非但已经得知了消息,而且还派了两万骑兵过来!
要知道他这边还没有准备好啊!
实际上,这个计划当然不是阿布奈这边泄露出去的,而是秦良玉和洪承畴泄露出去的。
一来是为了配合朱慈烺的计划。
至于这二来嘛!
那就是可以借机消耗蒙古的人口和资源!
毕竟,蒙古的实力若是一直强大,即便日后大明成功打败了建奴,蒙古也势必会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时刻威胁着大明的边境安全。
所以不如趁着现在借助结建奴来削弱蒙古的实力!
这对于大明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阿布奈很明显没有想到这里。
此时此刻,他虽然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但面对多尔衮的大军压境,他已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准备迎战了!
没办法,多尔衮的大军距此不过五十里,再加上哨骑回来需要的时间,没准儿此时此刻,多尔衮的大军都快要打到家门口了。
这个时候逃是逃不掉的,毕竟他这里不只有军队,还有大量的妇孺和牛羊,这些东西根本没法在短时间内转移。
要是丢下他们不管,那他这个蒙古大汗还怎么让族人臣服?
所以此时此刻,除了打,没有任何办法!
于是乎,阿布奈强装镇定,迅速召集自己的人马,准备迎接这场即将到来的残酷战斗。
没过多久,多尔衮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抵达了这片草原。
而在不远处的地方,阿布奈同样率领着三万大军严阵以待。
从兵力数字的对比上看,两万对阵三万,阿布奈这边似乎在人数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胜利的天平仿佛正悄然向他们倾斜。
然而,阿布奈骑在战马上,眉头此刻却紧紧地拧成了一个‘川’字,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因为他知道此次这次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军队,而是那曾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蒙古铁骑打得落流水、丢盔弃甲的建奴骑兵。
在过往的战争中,建奴骑兵展现出的超强战斗力和凶悍的作战风格,让整个蒙古都为之胆寒。
这就导致蒙古人在面对建奴骑兵时,心底总是不自觉地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恐惧。
但此刻,阿布奈已没有任何退路,他唯有奋勇拼杀,与敌人决一死战。
在战场的另一边,多尔衮身披战甲,身姿挺拔地站在高坡之上,目光如炬地望着不远处那严阵以待的蒙古大军。
紧接着,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轻蔑的笑容。
在他眼中,这三万蒙古大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根本不值得他耗费太多心神。
与此同时,阿布奈深吸一口气,咬了咬牙,猛地抽出腰间的长刀,高高举起,大声嘶吼道:
“勇士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亲人,冲啊!”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蒙古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澎湃地朝着多尔衮的大军冲杀而去。
马蹄声如雷,大地都为之震颤。
多尔衮见此情景,眼神中闪过一丝凛冽的寒光,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果断下令:
“迎击!给本王狠狠地打!”
刹那间,他麾下的骑兵们如离弦之箭,朝着蒙古骑兵猛冲过去。
不多时,双方骑兵瞬间冲杀在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就此展开。
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撕裂。
刀光剑影闪烁,寒光凛冽,每一次兵器的碰撞都溅起耀眼的火。
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惨烈的战歌。
虽是如此,但其实蒙古大军的伤亡还是远高于建奴大军,基本上建奴这边死一个人,蒙古这边就会死两个人。
伤亡不可谓不大!
但是人都是有血性的,一想到建奴非但灭了他们的国家,现在还要来屠杀他们,这些蒙古人的眼睛瞬间就红了,更加不要命的厮杀起来。
没过多久,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双方士兵们的尸体。
建奴大概损失了五百人左右,蒙古这边这是损失了超过一千人!
“呜”
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的关键时刻,一阵号角声突然自远方响起。
听到号角声的时候,多尔衮的心中猛的一惊。
因为这是他们的哨骑发来的警报,是在告诫他们有大军正在向着这边进军!
除了明军之外,多尔衮实在想不到还有其他军队了!
下一秒,没有丝毫的犹豫,多尔衮冷声道:
“撤退!”
紧接着,身边的士兵立刻吹响了号角。
“呜”
伴随着撤退的号角声响起,建奴的骑兵瞬间撤离了战场,然后迅速收集同伴们的尸体和伤员,快速向着远方奔袭而去。
果然,就在建奴大军刚离开,一支整齐有序的队伍突然出现在了远方。
多尔衮勒马停下,赶忙定睛仔细一看,发现果然是明军的队伍,而且还是由训练有素的边军和白杆兵!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多尔衮就知道自己刚才的决定有多么英明了!
因为秦良玉的白杆兵可不是好惹的!
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和骑兵对战的步兵!
之前的几次交手,他们的军队都吃过大亏。
再加上阿布奈率领的蒙古大军,现在这个时候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若继续硬拼下去,只会落得全军覆没的悲惨下场。
再者说了,多尔衮这次前来,本就没打算和任何人拼命。
他的主要目的只是想把阿布奈和这支明军死死地堵在蒙古草原,不让他们有机会前往辽东支援,从而打乱明军的战略布局。
想到这里,多尔衮冷笑一声,迅速带领大军直奔草原深处而去,只等着下次再偷袭阿布奈!
阿布奈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多尔衮为什么要撤军,直到他看到了秦良玉的大军赶来,这才明白了一切。
与此同时,他的心中顿时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
只要他们双方合兵,没准现在就可以彻底干掉多尔衮和他的军队!
于是乎,阿布奈当下就要派人去找秦良玉商议一起乘胜追击。
可谁能想到,还没等他有所行动,不远处的秦良玉竟然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的大军撤退了。
这一幕,可把阿布奈看得目瞪口呆,许久都回不过神来。
不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前不是说好一起联手对抗建奴的吗?
怎么现在还没打呢?
明军倒是先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