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这一战,没有谋略,只有硬刚!!!
作品:《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171章 这一战,没有谋略,只有硬刚!!!
营帐之内,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烈火。
众人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当下到底该如何是好。
突然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位将领猛地站起身来,满脸涨得通红,大声喊道:
“大人,陛下都如此英勇无畏,我们怎能龟缩在这城中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陛下在外与建奴浴血厮杀?”
“依我看,不如主动出击,突袭建奴的阵营,然后与陛下的军队会合,里应外合,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高声附和:
“对!”
“我们不能当缩头乌龟,大不了拼上这条命,也要为陛下、为大明尽忠!”
一时间,众人纷纷响应,情绪激昂,士气空前高涨。
祖大寿看着眼前群情激奋的众人,心中满是欣慰,他微微点头,随后又神色凝重地说道:
“诸位,你们恐怕还不知道,就在刚刚,建奴不知道从哪里带来了三万大明百姓。”
“但这些百姓根本不是用来做后勤补给、或者修筑防御工事的。”
“依本大人看,皇太极这是想用这三万百姓当作挡箭牌,逼迫陛下就范。”
“一旦皇太极真的驱使这些百姓打头阵,陛下出于仁慈和对百姓的爱护,肯定不敢轻易发动攻击。”
“如此一来,我军可就陷入两难的困境了。”
众人听到这话,一时间被震惊的都说不出话来了,似乎没有想到皇太极居然会想到如此狠辣的主意!
一位脾气火爆的将领顿时气的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子大骂道:
“该死的建奴,竟然如此卑鄙无耻!皇太极,你这个老贼,怎会如此狠毒?”
“建奴果然没一个好东西!”
“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其他将领也纷纷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情绪激动得甚至连皇太极的十八代祖宗都一并骂了个遍,以泄心头之恨。
祖大寿见状,连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随后神色严肃的说道:
“皇帝陛下御驾亲征,既是为了收复辽东失地,保卫大明江山,也是为了救我们这些被困在此地的将士!”
“事到如今,我们唯有以死相报,方能不负陛下的信任与恩情!”
众将听后,纷纷抱拳行礼,齐声说道:
“大人,你就下命令吧!你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祖大寿满意地点点头,随后目光坚定地沉声道:
“既然如此,本大人也就不再废话了!你们等会回去之后,立刻整备军队。“
“各自从军中挑选出敢死之士,组成一支骑兵冲锋队伍,随时等待本大人的命令。”
“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便立刻发动突袭。”
“若是此战能够成功,你我皆是大明的功臣,名垂青史都不在话下!”
“但若不幸失败,那你我便血洒疆场,长眠于此,也算是为大明尽了最后一份力。”
众将听后,齐声大笑。
“理当如此!愿为大明死而后已!”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中,这些将士最终没能抵挡住建奴的进攻,而选择了投降。
但并不能因此就片面地认为他们都是贪生怕死的叛徒。
毕竟在这场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是为大明坚守了整整两年之久!
最终也是在弹尽粮绝,且毫无后援的绝境之下,他们才被迫选择了投降!
倘若崇祯没有御驾亲征,那么在弹尽粮绝的那一刻,他们或许还是会选择投降。
但如今,这种事情永远都不会再发生了.
因为伴随着崇祯御驾亲征,他们深知此刻自己已没有了退路。
唯有拼死一战,才是他们这些武将唯一的选择!
除此之外,再无第二条路可走!
随后,众人又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的商议起突袭计划。
一时间,营帐内满是紧张而又振奋的气息,一场突袭之战即将发生.
夜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褪去,东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
柔和的光线缓缓地洒落在明军的营地之上。
营帐内,士兵们早已从睡梦中苏醒,随即迅速地整理好自己的装备。
伙房里,炊烟袅袅升腾,浓郁的饭香弥漫在整个营地。
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匆匆用过早餐后,便在军官们的指挥下,迅速各地归队!
一时间,营地内军号声、口令声交织回荡,士兵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朱慈烺这会儿也和崇祯出了杏山堡,随即带领着这大军,如同一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地朝着之前挖掘的壕沟进发。
在和之前驻扎在壕沟旁边的军队汇合之后,大军这才依次迈过了这条壕沟,朝着松山的方向浩荡进军。
松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整座城池宛如一座坚固的磐石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对于明军来说,只要进入这片区域,便等同于真正踏入了这场决定国运的战场!
朱慈烺骑在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上,他身着华丽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铠甲上的金属片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凝视着前方的道路,朱慈烺心中不禁热血沸腾。
因为他知道,这场战争终于马上就要开始了!
随后,他策马扬鞭,跟着队伍缓缓前进。
按常理来说,之前建奴挖掘壕沟的时候,松山的将士理应前去阻拦才对,可他们为什么什么都没做,眼睁睁的看着建奴挖掘出这条壕沟呢?
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之前建奴在挖掘壕沟的同时,还派遣了大批精锐兵力将松山包围了起来。
这就导致松山守军根本无法冲破包围,也无力阻止建奴挖掘壕沟。
毕竟松山守军的兵力总计不过五千,在建奴绝对优势兵力的包围下,若贸然出击,无疑是以卵击石。
到时候不仅无法阻止建奴挖掘壕沟,弄不好还会导致松山失守。
而一旦松山沦陷,整个战局都将陷入被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所以,对于松山守军而言,坚守阵地,守住松山,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其他的,他们还真没法去管了.
松山守将早已得知大军将要到达松山,所以一大早,他就派出了数百人的哨骑前去打探消息。
哨骑们得到命令,随即便直奔杏山的方向而去。
没过多久,他们便看到了那浩浩荡荡迎面而来的二十万大军!
这等壮观的场面,当真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漫山遍野的士兵,旗帜飘扬、刀枪林立,仿佛是一片钢铁的海洋正向他们袭来。
愣了好一会之后,他们这才迅速回过神来,派了一些人回去报信之后,剩下的人则是前去接应大军了!
松山守将得知消息后,即刻召集自己麾下的将士们出城迎接。
临近中午的时候,他们终于见到了那浩浩荡荡的二十万大军以及御驾亲征的崇祯!
“臣松山守将王博朗,参见皇帝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见到皇帝和太子,松山守将与其他将领连忙跪倒在地。
崇祯骑在马上,目光扫视了一眼跪地的众人,声音颇为沉稳的说道:
“都起来吧,不必多礼。”
众将听到这话,这才各自站了起来。
紧接着,大军在松山周围驻扎,朱慈烺和崇祯则是带着净军、锦衣卫和腾骧五卫入驻松山。
有一点必须要说明一下,那就是真实的御驾亲征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可不一样。
在电视剧中,御驾亲征的皇帝往往带领将士们直接冲锋,并且永远冲在最前面!
但真实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毕竟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肩负着天下苍生的重任,绝对不会一到战场就贸然率领士兵们冲锋陷阵。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极少数会直接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皇帝之外,大多数皇帝在御驾亲征时都会选择坐镇中军大帐!
通过精心的谋划、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指挥,掌控着千军万马的行动。
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才是皇帝该做的事情!
毕竟谁都知道,战场之上危险重重,而身为军队最高统帅的皇帝,一旦在战场上受伤或不幸阵亡,那么整个军队便会瞬间陷入混乱,不战而溃。
最终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甚至有可能亡国!
朱慈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他可没有直接带人上战场的打算。
当然,崇祯也不能上!
不然崇祯要是挂了,他这个太子就得灵前继位了!
就在以前或许是一件好事,现在眼下,却真的称不上是一件好事儿。
就在这时,朱慈烺已经带人来到了松山的城墙之上,正用千里镜观察着锦州方向的情况。
只可惜距离还是太远,他什么也看不到,只能零散的看到有一些建奴正在不远处活动着,显然是来打探消息的。
此地距离锦州不足二十里,而锦州,正是建奴的大军所在之处。
这也就是说,明军现在与建奴仅仅相距二十里之遥。
只要建奴愿意,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
眼下的局势,可谓是一触即发!
不过朱慈烺对此并不担忧,因为只要有热气球在手,他就能时时刻刻掌握建奴的一举一动。随即,朱慈烺对着一旁的李若琏吩咐道:
“开始吧!”
李若琏瞬间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随即便冲着身后的士兵们招了招手。
嗯士兵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
只见他们熟练地打开装着热气球部件的箱子,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组装。
不一会儿,松山城墙上便缓缓升起了两个巨大的热气球。
热气球上绘制着醒目的龙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龙纹仿佛活了过来,不断在空中飞舞着,显的十分威风!
此时已经临近中午,阳光变得愈发炽热。
眼看着对面的建奴暂时没什么动静,明军这边也开始埋锅造饭,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不多时,营地内便弥漫起了饭菜的香气。
而明军这边的动静,自然也被建奴的哨骑尽收眼底。
虽然知道明军有热气球,在情报侦察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建奴还是派出了很多的哨骑打探情况。
因此,早在明军开始行军时,皇太极便得知了此事。
不过皇太极对此并不意外,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此时,皇太极的营帐中,气氛显得十分凝重而压抑。
众多将领齐聚一堂,包括代善、岳托、以及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还有鳌拜等人。
本来按照原本的历史记载,此时皇太极的其他几位兄弟,比如多尔衮、阿济格等人也应在此。
不过因为之前朱慈烺的分兵战略,导致他们分别前往了蒙古和盛京,所以皇太极这边一时间倒是显得有些人才凋零了。
皇太极不是傻子,他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之前的两次分兵很可能是明军精心策划的阴谋。
为的就是迫使他们分兵。
但即便明白这是明军的阴谋,他也无可奈何。
毕竟,当时的局势迫使他不得不做出之前的那些决策。
再者说了,虽然没了五万兵马,但不是还有充当肉盾的三万汉人百姓吗?
在皇太极看来,这三万百姓可能比五万兵马还要好用!
紧接着,皇太极神色冷峻地扫视众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后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诸位,多余的话朕就不多说了,今日这一战,关乎我大清国运,生死存亡皆在此一举!”
“你们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有丝毫差错!”
“此战,我们不但要拿下辽东地区,若运气好,或许还能擒获大明皇帝,进而夺取大明江山!”
“到时候,大明的江山可就是咱们的了!”
“等拿下大明江山之后,你们想要什么,朕都会给你们!”
众人听到这话之后,心情自然也是一阵激动,纷纷拱手道:
“陛下放心,我等必定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此时此刻,就连之前对此事有些动摇的代善,在听到皇太极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后,也顿时打起十二分精神。
因为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唯有拼死一战,才有可能为大清赢得未来!
随后,皇太极站起身来,大手一挥,下令道:
“各部开始整备军队,即刻出发!”
若是在以往的战争中,皇太极肯定会施展一些计谋、或者精心部署奇兵突袭之类的战术。
但如今,这些计谋都没用了。
因为明军的热气球一旦升空,周围十里内的动静都能尽收眼底。
这就如同明军拥有了一双千里眼,无论他们如何精心部署突袭队伍或施展其他计谋,都会被明军迅速察觉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既然如此,皇太极索性也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
这一战,没有任何谋略,单纯的就是正面硬刚!
当然,那三万被当做肉盾的百姓不在此列
与大多数人认知不同,满清的八旗兵并非单纯的重甲骑兵,而是一支由重甲骑兵、轻甲骑兵、步兵、火枪兵、炮兵组成的全能作战军队。
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战磨合,各兵种之间配合默契,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
只是由于之前两次分兵,目前这支队伍中,重甲骑兵仅有两万余人,轻甲骑兵也只有两万余人,步兵一万八千人,火枪兵、炮兵加起来约有三千人。
除此之外,本来还有一些汉八旗和蒙八旗,但他们都跟着多尔衮去了蒙古打阿布奈。
另外还有临时从义州那边临时征调过来的青壮,这些青壮大多未曾上过战场,仅经过两天的短暂培训,便被匆忙编入了军队之中。
当然,并非所有军队都要跟随大军与明军决战。
毕竟锦州还没拿下来呢!
皇太极深知锦州的战略重要性,他可不希望自己与明军激战正酣时,祖大寿突然从锦州城内杀出,给自己来个背后突袭。
真要这样的话,那可就糟糕了,整个战局都可能因此而扭转。
所以,锦州的防守至关重要,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
因此皇太极打算在开战之时,派一万兵马继续包围锦州,以防止祖大寿突围!
一万人看起来似乎有些少,毕竟眼下锦州城内的明军差不多还有一万五呢!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皇太极早已经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彻底包围,还在锦州城四周挖掘壕沟、设置营垒。
而且锦州城外的壕沟可比杏山外的壕沟更宽更深,并且纵横交错,深不见底。
若是没有大军从外面接应,里面的人是不可能突围出来的。
之前几次洪承畴之所以会突围进去,完全就是因为双方配合的结果。
但现在可没有人来配和祖大寿了,所以这一万人应该是够了!
除去这一万人,皇太极此次的总兵力大致为八万左右,若是再加上那充当肉盾的三万汉人百姓,就是十一万人!
与二十万明军相比,兵力的差距还是很大!
更别提明军还有热气球和新式火炮和火器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此时撤退都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但如今到了现在这一步,再说这些也没什么用了!
眼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多时,大军整顿完毕,皇太极一声令下,大军即刻开拔,朝着松山方向进发!
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赫然便是数不清的汉人百姓。
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哭喊声不断,眼神中更是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因为他们大概已经知道他们要去干什么了
可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被建奴驱赶着前行。
有不想走、或者试图逃跑的,都会被后面的建奴即刻斩杀!
为防止明军开炮轰炸,还有不少百姓被拉到队伍中间,成为建奴的随身人肉盾牌。
有的建奴甚至直接将百姓绑在马后,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
就这样,大军刚开拔,便已有数百名百姓被当斩杀
这些百姓原本是辽东地区的普通人,却在这场战争中沦为了无辜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战争的洪流无情地裹挟着,只能随波逐流。
但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
与此同时,锦州城内,祖大寿正带领一众将领站在城墙上冷冷地看着这一幕。
他身后的那些汉人将领早已愤怒至极,恨不得立刻出城解救这些无辜的百姓。
但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此时不能冲动。
因为现在并非突围的最佳时机。
若此时突围,面对的将是多尔衮的几万主力大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毫无胜算,只会全军覆没!
而到那时,不仅他们性命不保,还会让锦州城落入建奴之手!
锦州一旦失守,整个战局都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这场战争就更难打了。
所以,他们只能强压怒火,将这份愤怒深埋在心底,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报仇雪恨!
直到皇太极率领的大军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之后,祖大寿这才带着的众人返回城内。
而此时的锦州城内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突围,无数门板和房梁被士兵们拆下,用绳子和铁钉改造成一个个巨大的“门板桥”。
长度都在十米左右、宽度都在两米左右,使用的时候可以组合起来使用。
为了让这些“门板桥”更加结实,他们甚至连祖大寿的府衙都给拆了。
这是为突围时跨越建奴挖掘的壕沟准备的。
毕竟总不能冲出去后先费时间填壕沟再突击,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祖大寿看着眼前这一幕松了口气,随后回头看向身边的将领,目光坚定地问道:
“之前交代的事情,都准备好了吗?”
将领们连忙拱手,恭敬地答道:
“大人放心,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此前祖大寿交代过,但凡准备跟随他突袭之人,都要将自己的名字、籍贯写在一张纸上,统一存放在安全之处保管。
这样一来,待战争结束,既能统计人数,了解战斗的伤亡情况,也能让牺牲的士兵得到应有的抚恤。
当然,若明军此战彻底失败,这一切也就毫无意义了!
不过在众人看来,明军此战必胜!
毕竟皇帝御驾亲征,这无疑是给他们所有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他们心中,根本不存在失败的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