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侵略如火
作品:《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82章 侵略如火
“安国率千骑夺高陵去了?!”刘禅一时讶然。
他不是没想过这个可能,但这实在太过离谱,比去新丰仓烧魏寇粮草还要离谱,最后被他否决了。
“千骑纵是能夺下城池,又如何能守?”刘禅继续问。
杨条略显拘谨道:
“陛下有所不知,那日天使魏兴带来陛下诏命符节后,臣便迅速命人奔走于各县汉羌豪强之间。
“授以郡吏县君之职,与之连结,最后得步勇四千,骑勇一千,粮秣二万。
“加之街亭已克,安定再无后顾之忧,赵护羌便留五百虎贲与我部两千羌勇守安定。
“之后,引五百虎贲与新募汉羌勇士共五千五百步骑南下。”
“五百步骑?”刘禅的思绪还停留在杨条募得汉羌步骑五千这则消息上。
本以为安定没什么人呢,竟也能攒出五千步骑?
这大汉的雪球越滚越大了啊!
他刚出斜谷时,加上带来的两千汉中郡卒,关中也就只有两万三千部曲。
后面先是来了四千虎贲,李丰带来三千江州军,王平带来五千陇右军,关兴又聚拢四千羌勇。
刨除死伤将士粗略一算,如今关中竟有兵三万四五千人!
栈道马上就修好了,粮草也不缺人运。
俘虏的魏军进上民夫拢共五万多人,民夫直接就能用,俘虏打散后看情况至少也有一半能用。
羌王继续道:
“是的陛下,是有五千汉羌勇士。
“本是为了设伏引匈奴来袭,但匈奴却不中计,于是安国才改变策略,决定冒险擒王。
“其后又让赵护羌继续率部沿泾水南下,以为接应,防止奇袭失败,退无所据。
“但没想到竟一举成功,于是安国便引虎骑一百,匈骑五百,我部羌骑五百东奔。
“说若能联合赵护羌袭夺魏寇渭水粮道的高陵城,那么只待丞相陇右大军一到,便有夺下长安的可能。
“最不济,也能逼得郿坞魏寇退军。”
“竟是如此吗?”刘禅终于恍然大悟,难怪郿坞魏军退了!
这是关兴预料到赵云陈仓之围必然能解,渭水南岸的张郃部曲必然自溃,郿坞魏军见状必然惶恐,最后才借着骑兵的高机动打一个信息差,反应不可谓不快!
又或者说这是关兴与赵统的早有预案!
否则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做下决定?又果真逼得郿坞魏军烧堡而退?
“子龙将军,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是去接应安国,进围长安,还是说派人让安国撤军?”
丞相陇右未克,司马懿又是个兵贵神速所向无前的,这是刘禅收起贪心激进的原因。
但如今关兴与赵统又似乎对长安有些想法,这使得刘禅再次犹豫起来。
然而赵云也是踌躇了起来:
“陛下,安国与混壹若是果真能夺得高陵,我五丈塬大军再速速进军细柳,与高陵成掎角之势,或许真有一战定长安之可能。
“高陵左依泾水,南临渭水,若有三万大军屯于高陵,即可断长安粮道,逼得司马懿大军至高陵以东的新丰就食。
“他千里奔袭,来得仓促,必不带攻城器械,临时打造,则需用时一月,安国与混壹在高陵守一月应该不难,但……”
“但什么?”刘禅一滞。
赵云沉默数息,最后摇摇头:
“但…这有些冒险,我五丈塬大军若是进驻细柳扎寨,司马懿大军一至,必不会选择攻高陵城,而是会来打我细柳营。
“我五丈塬须留守万人殿后,护泾渭二水粮道需留八千,细柳最多只有万人可用。
“届时,司马懿必对我细柳营狂攻不止,万一撑不到丞相陇右大军来援,便会被各个击破,先前积累的胜果与士气便要有所损失。”
刘禅犹豫着点点头。
他听明白了,打下长安的机会不是没有,但风险与机会并存。
风险很大,但机会也不小。
不是刘禅贪心,他先前被董允那么一说,都已经收心了!
只是万万没想到,关兴跟赵统竟去堵长安粮道了!
再加上如今曹军士气大丧,孙权或许马上就要发难,此刻大概真的是争夺长安千载难逢的机会!
任谁都要犹豫再三的。
毕竟等将来曹魏缓过气来,那么长安攻防战必是迁延日久,几年十几年打不下来都有可能。
就像合肥之于孙权,久夺不下,最后彻底把东吴拖垮了。
然而风险摆在那里,就连赵云都如此踌躇,这让刘禅这么个不懂军事的怎么敢轻下决心?
“这样,朕速速给丞相去信,让丞相做决定如何?
“若丞相能在司马懿进关中前回信,我们就按丞相意思办。
“若丞相回信未至,而司马懿大军已出峣关,入蓝田,则命安国与混壹率军退回安定,如此可行否?”
赵云思索再三,刚要点头,然而却又想到了什么:
“陛下,若如此,则我五丈塬大军应立即追上前去。
“一是将从郿坞撤退的魏寇逼回长安,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
“二是立即占据细柳立寨,与高陵成掎角之势,使长安魏寇不敢出城骚扰安国的高陵。
“一旦探到司马懿进军蓝田,先掩护安国撤军安定,我细柳营再从容撤回五丈塬。
“如此便可保万无一失。”
刘禅不假思索地点头:“便依子龙将军的意思来办。
“但如今五丈塬俘虏甚众,杂事烦扰,董侍中、邓扬武二人处置起来颇有些手忙脚乱。
“朕以为当留子龙将军在此地统筹协调几日为上。
“不如先让子均引本部五千,再以傅公全、爨熊、杨稷、宗前诸校尉统军一万追击,如何?”
收降俘虏这种事情董允与邓芝都没太多经验,还是让赵云来统筹处置比较好,否则让俘虏闹出什么乱子来就不妙了。
如此一来,塬上还有兵一万二千,足够应付。
赵云本有此意,微微一笑:
“陛下安排妥当之至!”
…
…
傍晚。
武功。
曹军退军一日,安营扎寨。
将帐之中,诸将齐聚,一个个赫然是面带愁容,郁郁寡欢。
“派出去的斥候还是一个都没有回来吗?”毌丘俭已经开始焦虑了。
已经过去两日了,那往东奔去的一千余汉骑到底去做了什么,谁也不清楚。
而据前日陈仓逃回来的溃卒所言,那日陈仓城下守军,见到是匈奴骑兵来了,都以为是被吕昭派来接应的。
毕竟就连道路上巡逻的都是匈奴骑兵,既有旗帜,又连当日进营口令是什么都知晓,所以一点防备都没有,轻易就把他们放入了营中。
这就很恐怖了。
因为郿坞以东也大抵如此!
路上负责巡逻的几百骑也全是匈奴骑兵!
长安最后两百虎豹骑,则被安排在长安与新丰仓、长安与峣关之间昼夜巡视,防止被烧粮仓,也防止汉军派小股精锐袭夺峣关。
杜袭叹了一气,道:
“所料不错,蜀寇应是去夺泾渭之交的高陵城了。
“匈奴此来负责护粮,尽知我粮道虚实,知晓新丰仓守备森严,必不前去犯险。
“如此一来,高陵便是最易得手,却也最为关键之地了。”
“高陵不是有两千守军吗?”夏侯儒脸色一白。
“或许能抵挡一二,等到长安守军出城来援呢?”
安定叛魏投汉,卡在安定粮道上的高陵自然要派人驻防。
但不多。
长安守军如今都只剩一万二千,高陵派出两千已算是兵力溢出了,加上之前还派了一百多匈奴轻骑在泾水上游巡逻,本来万无一失。
万万想不到那些浓眉大眼的匈奴竟投汉了!
就在众人尽皆沉默之时,一名统属于牛金的牙门司马冲入帐来,惊恐不安道:
“诸位将军快来!东门外有一人自称是虎豹骑都伯蒋通,人快不行了!”
帐中众人骤然惊起,旋即立时朝东门急趋而去。
到了东门,只见一匹战马已然倒毙,而死马腹上,赫然躺着奄奄一息的一人。
待凑近一看,才发现一人一马各自身中数箭。
“蒋通?到底怎么回事?”虎豹骑骑督尹大目冲上前蹲下身,这都伯他认得的。
“尹骑督…”那虎豹骑都伯已是有进气没出气了。
“今日上午突然有两千多骑,三四千步卒出现在霸陵,夺走了六十多船运往长安的粮食。”
“两千多骑?!”尹大目已是惊愕万分,“蜀寇不是只有一千余骑,怎么现在又变出一千多骑?!”
尹大目身后,毌丘俭、杜袭、令狐语等人神色亦是复杂之至,久久不能言语。
高陵在渭水北岸!
霸陵在渭水南岸!
距长安只有三十里!
几千步骑竟出现在长安以东、渭水以南的霸陵,而长安守军竟浑然不察!
“高陵呢?高陵是不是被蜀寇袭夺了?!”吕昭急忙问道。
“我…我不知。”那都伯连连咳嗽几声。
“我本在长安城中,是上午在长安附近巡逻的虎豹骑来报,城中才知晓有蜀寇数千人去劫粮。
“城中大骇,扬烈将军命我与二十骑走小路分散报信…
“结果还是遇上几个匈奴…扬烈将军命你们速速…归…”
未及言罢,这都伯一口气没上来,径直毙命。
尹大目愕然起身:“到底怎么回事?蜀寇四五千步骑怎么就突然出现在长安脚下的霸陵?怎么就又夺走了六十多船粮食?”
毌丘俭、杜袭等人相顾无言,一个个垂头沮丧。
那尹大目又哪里不知?
事实再清晰不过,显然是本来仍在观望的安定叛羌见蜀寇势大,把他们的家底掏出来助蜀寇夺长安来了。
只是其人一时无法接受罢了。
夏侯褒干涩问道:“你们说,这长安还能守吗?咱们还能等到司马公来长安吗?”
夏侯儒登时瞪了那堂弟一眼:
“讲什么丧气话!
“几千步骑就想夺下长安?
“你真当安西将军(夏侯楙)跟扬烈将军(王昶)是吃素的吗?!”
闻听此言,夏侯褒也是没了主意,沉默片刻后看向曹真的军师杜袭:
“杜军师,那我们现在到底当如何是好?”
杜袭看了其人一眼,随后叹了一气,最后沉默思索。
其余诸人如毌丘俭、令狐愚见状,一个个也都神色迷茫,无心打扰。
许久之后,杜袭咳嗽两声清了清沙哑的嗓子,第一个打破了沉寂:
“蜀寇既出现在霸陵夺粮,则高陵应已为蜀寇所夺。
“若五丈塬蜀寇举大军而来,夺占细柳,与高陵互成掎角之势,再屯大军于高陵,则我长安危矣。
“然我大军身后追来的蜀寇只有三四千人,应只是监视我军动向,无意与我军争此地利。
“此乃蜀寇智短之明证。
“我仍有战卒两万四千,明日留四千精锐殿后徐行,另外两万凌晨拔营,速去细柳扎寨筑垒。
“既与长安互为犄角,也能让长安以西的蜀寇无法与高陵蜀寇交通。
“如此,只待司马公大兵一至,则高陵蜀寇自退,否则便是自取灭亡。”
毌丘俭闻听杜袭此言,本来低垂的眼角登时一张,而后重重颔首:
“杜军师所言不错,蜀寇夺占高陵,赫然存了一战夺下长安之意,却不乘胜追击,速占细柳!
“如此行径,足以说明其智穷力竭,快到强弩之末了!”
言罢,其人与杜袭相顾一视,又迅速把目光挪开。
二人都知晓,哪里是什么蜀寇智穷力竭,多半是蜀寇对长安附近的地形如何并不清楚,所以才没能做出正确的部署。
之所以贬低蜀军,也不过是为了抬一抬众将低迷到谷底的士气罢了。
杜袭强自从容,道:
“先前陛下去信问司马公,何以短短二十日便能斩首孟达。
“司马公回信答曰:
“「孟达军少而存粮可支一年,我大魏部曲是孟达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
“「大魏以一月之粮,战一年之粮的孟达,怎能不速战速决?」
“「以四搏一,纵使大半伤亡,只要能胜也是可行,于是不计死伤,杀得孟达部曲震骇,开城叛降。」
“由是观之,司马公用兵之道,乃是侵略如火,为达目的便不惜代价,察敌命脉便所向无前。
“蜀寇若是据守五丈塬,巩固战果,待东方有变再兵临长安,则我大魏确须惧他三分。
“可若真敢此时兵临长安,则足见其志骄气满。
“以司马公用兵之奇,士众之勇,必能使蜀寇所累之胜亏于一篑,所积之功败于垂成!”
众人听完杜袭这位智囊的分析,低迷的士气总算是稍稍为之一振。
然而也仅仅是稍稍罢了。
大将军曹真死了,右将军张郃大概也死了,这位骠骑将军到底是不是真的侵略如火,谁又知道呢?
毕竟刚刚被他打败的不过是孟达这个反覆小人,而关中这边却是亲征以来屡屡得胜的蜀汉伪帝,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难度岂能一样?
众人各自回营,防备蜀寇夜袭,准备明日速速去占领细柳,争夺这长安以北最后一块地利。
次日醒来。
各自拔营。
然而还没离开十里,探马带来了两个消息,听得自郿坞退守的众将尽皆惊愕无状。
一个,是那细柳竟已有汉军在扎营了!
而长安守军竟无人出城阻止!
还有一个,则是身后追来的蜀寇人数,竟是从三四千变成一万还是两万数也数不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