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朱棣:朱应他原本是我北平军的!

作品:《大明:逆天属性,我杀敌捡取长生

    第110章 朱棣:朱应他原本是我北平军的!
    对于此刻的纳哈出而言。
    愤怒。
    绝望。
    精心布局这么久,竟然失败了。
    “如何败的?”
    “阿礼失里人呢?”
    纳哈出压抑着心底的愤怒,嘶哑着问道。
    “回禀太尉。”
    “大将军,他不幸战死了。”
    “被明军战将朱…朱应所杀。”
    观童脸色难看的禀告道。
    “战死?”
    “又是那个朱应?”
    纳哈出睁大眼睛,此刻他实在是有些想不通了。
    他精心布局之下,完全是给铁岭城的明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几乎是没有漏洞的,在那等包围下,明军纵然有逃生的,但绝对不可能超过千众。
    十五万大军的精心围困,如何能够破开?
    “你给本太尉详细说。”
    “究竟是如何兵败的?”
    “此番布局如此严密,怎么可能落得一个这样的结果!”
    纳哈出沉声问道。
    不过。
    在得知阿礼失里已经战死后,纳哈出的怒意也是稍稍平复了一些,毕竟统兵的大将军都已经战死了,他又能如何?
    “回禀太尉。”
    “我们少谋划了明国的大宁边军。”
    “此番之败,一切就是因为这大宁边军,因为那大宁边军战将朱应。”观童咬牙切齿的道。
    随后将围困铁岭,点燃铁岭后的情况一一向着纳哈出禀告。
    随着铁岭城被点燃,原本的胜局已定,朱应率军冲杀而来,破开了围困,并且还指挥着明军对他们设伏的大军进行了反包围。
    这一切的一切。
    原原本本禀告了出来。
    听到这!
    纳哈出的脸色异常的难看。
    “我将蓝玉十万大军算上了,也将傅友德十万大军算上了。”
    “却唯独没有将这大宁边军给算上。”
    “区区数万兵力。”
    “竟让我最后一击败了,原本必胜之局,竟然败了。”
    “我十五万大军,一击而溃!”
    纳哈出脸色极为难看。
    如此胜果!
    没有了。
    “太尉。”
    “虽说这一次败了,我军也损亡不少,但也有不少儿郎从铁岭逃出来了。”
    “只待重整军队,我军仍可据守辽阳而战。”
    “这些年我们积攒了足够的粮草辎重,绝对可以坚守下去。”
    “大不了,我们就与明军死战到底,拖也要拖死他们。”观童咬着牙,一脸疯狂的道。
    纳哈出神情平静,已经没有任何的朝气。
    “这一次有多少儿郎从铁岭逃出来了?”纳哈出声音低沉的问道。
    “有三四万弟兄逃出来了。”观童立刻回道。
    “十五万儿郎。”
    “逃回来不过三四万人。”
    “我辽东,没有机会了。”
    纳哈出苦笑了一声,脸上尽是挫败之色。
    十五万啊!
    而且十万都是他从辽东各处整合而来的老兵,可以说是整个辽东的精锐战力。
    如今惨败。
    哪怕逃回来了。
    他整个辽东真正的可战之力已经锐减,如今就算算上盖州的七万兵力,加上辽阳驻守的一万多大军,辽东总共可战之力已经不到十三万了。
    而且其中半数还是新兵,被纳哈出下令强行征召而来的。
    “太尉。”
    “难道你要放弃了?”观童不甘心的道。
    “无外援!皇命更是不允撤离。”
    “唯有与明军死战到底。”
    “传本太尉令,将自铁岭撤离的儿郎全部聚合归辽阳,哪怕是败,吾也要败得轰轰烈烈,哪怕是败,吾也要让明军付出代价。”
    “大不了,同归于尽,以报皇恩。”
    纳哈出一脸疯狂的道。
    “末将誓死相随。”观童当即道。
    “去吧。”
    “整合大军。”
    “还有,告诉驻守盖州的洪保保,如若无法守卫,让他撤离至辽阳。”纳哈出沉声道。
    “末将领命。”观童当即领命道。
    随后大步离开。
    “朱应。”
    “先是金城,然后又是开原,如今又是铁岭。”
    “你坏了吾多少好事了。”
    “此子不死,必是我大元未来之大敌。”纳哈出脸色十分难看。
    此刻!
    他已经彻底将朱应放在心上了。
    可哪怕如此,一切都是为时已晚。
    倘若在铁岭设伏时将朱应算进去了,留下一支兵力防范大宁边军,那此战也不会这般轻易落败,终究是纳哈出布策未曾考虑全面,这才有此败!
    ……
    北平城,燕王府!
    “每次自辽东传来密报,王爷就是如此心情,看来这朱应给王爷的感受真的不一样。”
    姚广孝看着手中的密报,微微一笑。
    “此子,每一次看到密报都与他有关,而且每一次他总是能够更为出彩。”
    “纳哈出何等人物,军政皆是上乘,铁岭城一役,在本王看来也几乎看不出任何漏洞来,蓝玉落于纳哈出的圈套也根本并非是他统兵不行,而是这一策几乎是无可避免,毕竟蓝玉肩负着收复辽东之任,进攻是必然。”
    “纳哈出以逸待劳,用了几个月时间来布置,用数万人的死来成就这一策成,反败为胜!此战,如若没有大宁边军,蓝玉必然被全歼。”
    “可……”
    朱棣面带思虑之色,眼中则是深深的忌惮:“这几乎没有任何破绽的伏杀,竟然被这朱应给看破了,而且他还顺势而为,给元军来了一个反包围,重创元军,斩敌俘敌近十万余众。”
    “如此战果。”
    “当真是无法想象。”
    “一个十七岁的年龄,如此了得。”
    “为将悍勇,据传有昔日西楚霸王之勇力,而铁岭一战更是印证了他善于统兵的天赋。”
    “如此文武双全的奇才,本王真的想不到会是一个十七岁的人。”
    “而且他并无任何背景,更无任何臂助。”
    “难道,真的是江山代有人杰出?”
    到了此刻。
    朱棣也不由得有此一问。
    “或许吧。”
    “不过,贫僧看着王爷所牵挂之事并非是这朱应的统兵之才吧。”姚广孝淡淡一笑,似看透了朱棣此刻脸色难看的本质。
    闻言!
    朱棣一抬手,手中还握着另一封密报。
    “你可知朱应的籍贯?”朱棣沉声道。
    “此事只有兵部知晓,王爷不是派人去兵部探查了,却不得果吗?”
    “想来。”
    “如今朱应身份地位与曾经不同了,其籍贯消息都已经被加大保密了,或许是由太子与皇上亲自过问,自然是无人敢外泄。”姚广孝平静说道。
    “朱应。”
    “籍贯在本王的北平府啊!”
    朱棣几乎是咬牙切齿的说道。
    显然。
    说出此话时,已然是动了怒。
    “他籍贯在北平府,为何会去了大宁入伍?”
    姚广孝此刻的表情也是一变,十分诧异的问道。
    “此事定是有隐情的。”
    “不过张玉密报上禀时,也只是从朱应口中知道了朱应籍贯在北平府的情况,具体为何会分配至大宁府,张玉也不清楚。”朱棣沉声说道。
    “如此人才,原本应该是在王爷麾下的。”
    “竟然跑到了大宁去了?”
    “此事,必然是有所蹊跷。”姚广孝沉声道。
    朱棣点了点头:“是啊!”
    “这就是本王今日不悦的原因,如此人杰啊,本应该是在本王麾下效力的,如此能将,如此勇将,若是当初在本王麾下的北平军服役,本王将得一个臂助。”
    “可如今白白便宜了大宁府,也让本王损失了一员智勇悍将。”
    说到了这。
    朱棣简直是心里都在滴血。
    显然。
    在朱棣看来。
    如若朱应在他北平军之中,同样也是可以出彩的。
    毕竟他用人也是十分恪守大明军功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以朱应的能力在北平军内,或许能够取得更大的战功。
    “王爷。”
    “这籍贯之事,或许要去调查清楚。”
    “大明军律,募兵所在,民间子民应征入伍理当优先籍贯地府域,唯有府域所在的兵卒招收满员后,方可前往其他府域入伍,而这一次北平军奉命出征,还有兵卒名额,显然是没有招募满员的。”
    “能够让籍贯所属北平府的朱应前往大宁府入伍,这并非一般的人可以做到的。”
    “必然是权贵勾结,必然是权柄之力。”
    “否则,没有可能。”姚广孝仔细的分析道。
    “你的意思是,朱应是被人害了,故意送到了大宁府入伍?”朱棣细细思量,立刻明白了姚广孝的话。
    “除了这个可能,朱应不可能去大宁府入伍。”姚广孝十分肯定的道。
    朱棣面带思虑的点了点头:“如此看来,朱应或许真的是被人所害,调动至了大宁入伍。”
    “在辽东之战未曾开启之前。”
    “我大明最为危险的府域就是大宁,不仅有建奴在大宁府兴匪患,大宁边军也因为剿匪伤亡不小。”
    “朱应如若真的是被人刻意送入大宁府的,必然是有人想要他的命。”
    “而且还是让朱应死的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把柄。”朱棣细细分析着。
    如若朱应在此听到朱棣与姚广孝的交谈,也会感慨无比。
    凭借一个籍贯所在,竟然分析出了这么多,也不愧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与黑衣妖僧了。
    “王爷。”
    “以此为切入点调查。”“如若能够查清楚,以此可以送朱应一个人情。”
    “或许凭此人情,还能够让朱应归北平府。”姚广孝带着几分谋划的语气。
    朱棣眼前一亮,立刻问道:“如何让朱应归于北平府?”
    “以其籍贯入手。”
    “当然。”
    “还是要等将朱应为何会前往大宁府入伍的原因调查清楚,之后再行谋定,毕竟朱应籍贯如今已经是机密,王爷可不能主动提及,否则应天那位多疑的皇上肯定会对王爷有所猜忌的。”姚广孝沉声道。
    朱棣点了点头:“此事,本王自然明白。”
    “不过你说的没错。”
    “一切还是要先行调查清楚再说。”
    “如若真的可以让朱应归于吾北平府掌军,让他为本王所用,那就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
    大明都城,应天!
    踏踏。
    踏踏踏。
    城外。
    一阵阵急促的踏动声。
    “闪开。”
    “辽东急报。”
    “辽东急报……”
    一匹快骑手持令旗,大声呼喊着。
    看着这阵势,无人敢阻,城门值守的兵卒纷纷让开,开辟道路。
    急报兵畅通无阻入城。
    而城内。
    无数百姓则是惊诧的看着。
    “辽东急报。”
    “难道是发生了什么事了?”
    “不会的。”
    “据说辽东战场上,我大明打的极为漂亮,如今出征辽东已经有半载了,想来很快就可以将辽东平定了。”
    “辽东本就是我华夏汉家疆土,丢了这么多年,终于要重新归于我华夏执掌了。”
    “不错。”
    “皇上文治武功,乃是我华夏汉人之福,重塑我汉家之荣耀。”
    “看着吧,肯定是好事。”
    “或许是辽东将定的捷报……”
    看着疾驰入城的急报兵,无数百姓对此都是敬畏不已,根本不相信这急报会是坏消息。
    这也是朱元璋立国大明后,重塑了华夏汉家的尊严。
    特别是应天府的百姓们,对于当今皇上,对于大明的军队,那是无比的自信。
    皇宫内,奉天殿!
    “报。”
    “辽东急报。”
    “大将军呈奏。”
    急报兵来到了大殿内,恭敬跪下,将手中的急报捧起呈奏。
    “急报?”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标,略带疑惑。
    如今辽东之战已经有半载了。
    各项战果兵部都会直接上奏,若是没有真正紧急的军情,自是不会有急报呈奏而来。
    “呈上来。”
    朱元璋心底有些不安。
    当即一摆手。
    一旁侍奉的云奇立刻快步走下去,捧起了急报,恭敬转身递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立刻将急报打开一看。
    脸色立刻就变得难看了起来。
    当看完后。
    啪的一声。
    朱元璋直接将手中的急报甩在了桌子上。
    顿时!
    整个朝堂上的大臣脸色都是一变。
    站在阶梯上的朱标也是带着疑惑看去。
    “父皇。”
    “发生何事了?”
    “难道辽东有变?”朱标立刻问道。
    “蓝玉。”
    “太让咱失望了。”朱元璋冷冷喝道。
    再次拿起了急报,对着朱标一丢。
    朱标接过来一看,脸色也是略微难看了一些。
    “父皇。”
    “战场之势难以预料。”
    “此番纳哈出筹划严密,而且还以一城之亡来谋划,方有此果伏杀。”
    “永昌侯善于统兵,但未曾想到纳哈出如此心狠,这才会陷入伏杀。”
    “战场之上,胜败乃兵家常事。”
    “也好在此番朱应率领大宁边军及时救援,避免了全军被纳哈出全歼,我军虽有损亡,但也避免了被全歼。”朱标看完了急报后,立刻对着朱元璋说道。
    听到这。
    殿中的大臣们也是纷纷明白了。
    “蓝玉在辽东吃了败仗,最终是被朱应所救。”
    “哈哈哈。”
    “蓝玉嚣张跋扈,横行无忌,自持统兵上乘,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如今竟然也有兵败的一日。”
    “可笑,可笑啊。”
    “这蓝玉当真是活该。”
    “此番如若不参奏他一本,那就太浪费机会了。”
    “必须要参奏,虽说战场之上行军兵败并非死罪,但能够有此机会来针对蓝玉,还有那群淮西悍将,这机会可不多见。”
    “……”
    在听明白了情况后。
    许多平日里看不惯淮西的大臣立刻就有了心思了。
    如此机会,他们肯定不会错过的。
    不过。
    此刻他们还不知这急报的全貌,所以还未曾站出来。
    因为按照惯例,急报入朝,自会引起朝堂讨论的。
    “皇上。”
    “难道我大明在辽东有折损?”
    唐铎站出来,恭敬问道。
    作为兵部尚书,他自有此番提问的权力。
    “纳哈出以铁岭设伏,焚全城,布包围!”
    “蓝玉十万大军落入了这伏击圈内。”
    “差一点就落得全军覆没之局。”
    “幸得朱应率领大宁边军驰援,并且给元军反包围,关键时刻反败为胜,并且歼灭了元军近十万,取得大胜。”
    朱标缓缓开口说道。
    “不知此番永昌侯麾下伤亡多少?”
    “还请太子明示。”唐铎脸色有些难看的道。
    “阵亡接近三万,伤两万余众,其中大多为烧伤,难以活命。”
    朱标脸色也是有着几分难看的道。
    这一次的伤亡比之在辽东征伐近半载的时间都要多。
    伤亡加剧!
    一则影响军心。
    二则则是抚恤加大。
    对于兵部统计,对于国库财政而言,都是大影响。
    所以为何行军打仗,部曲伤亡过大会被问责,原因正是如此。
    战将领兵去博取军功,这就是利!
    而战将领兵有所不为,损兵折将,这就是过!
    本就是两面的。
    随着朱标的话音一落。
    当即。
    就有一个御史站了出来。
    “启奏皇上。”
    “此番大军遭伏,差点落得一个全军覆没之局。”
    “此过,理当问责。”
    一个御史站出来,大声启奏道。
    此话一落。
    立刻就有数个御史站出来:“臣附议。”
    “此番遭伏,定是永昌侯贪功冒进,这才让诸多将士无辜伤亡,此乃罪。”
    “理当追责严惩。”
    “当重惩永昌侯……”
    一个个御史纷纷开口。
    一开始站出来一个,然后五个,然后又是朝堂上一些大臣,纷纷是附和的。
    可见。
    蓝玉在这朝堂上究竟得罪了多少人。
    看着朝堂之上诸多大臣的启奏。
    朱元璋的眉头也是紧锁。
    显然。
    蓝玉此番统兵不利,损亡将士,差点还被全歼,这也让朱元璋有些怒了。
    “蓝玉。”
    “理当惩处。”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
    在这启奏惩处蓝玉的启奏声中,宛若一锤定音。
    “父皇。”
    “虽说此番永昌侯在战场之上大损,但并非有心,而是无心之过。”
    “虽可惩罚,但不可太过。”
    “否则定会动摇收复辽东的军心。”
    “儿臣以为。”
    “小惩大诫即可。”
    “倘若因为此事而重惩,他日危难时刻,只怕无人敢领兵。”朱标则是转过身,不卑不亢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