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薛宝钗不错

作品:《红楼兵圣

    第211章 薛宝钗不错
    通惠河初阳里,运河的梆子声正催着船夫抓紧落帆。
    那艘八百料的大船压得河水打颤,船头的烙痕擦着岸边半截拴马石掠过,等船只停靠了码头,岸边的苦力档头已经上去交涉。
    朱胜功面色平静,没有以往的满面春风,与王信两人打量河西集市外的码头,络绎不绝的车队和行人,足以说明此地的繁华,只不过时间尚短,假以时日,许多房舍拔地而起。
    虽然看到了此处的利益,朱胜功却没有动心。
    朱胜功好奇的问道:“那些人把码头经营的滴水不漏,你也不管管?别看他们穿着破烂,苦哈哈似的,暗地里什么坏事都做。”
    王信点了点头,笑道:“他们有他们存在的必要。”
    “哦?”朱胜功越发好奇。
    他对王信接触的多,比较了解,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王信带兵打仗的本事,朱胜功却知道,此人点石成金的本事同样令人震撼。
    越是清楚王信的厉害,朱胜功越是看重此人。
    河西集市的利益,朱家没有伸手,对王信的看重,这方面也是原因之一。
    王信没有隐瞒,说道:“外头有大量的流民乞丐,任由他们冲击码头,原来那些靠着码头吃饭的苦力,变成最后都没得吃,于是苦力们需要帮派这样的存在,阻止流民乞丐们对他们的冲击。”
    朱胜功摇头道:“岂有此理。”
    王信没有再说话。
    一个朝代的稳定富庶,看的不是富裕的群体,而是看弱势群体。为什么卷,因为还有大量的贫民,大周不把贫民当人,苦力和乞丐流民为了自身利益,于是对立起来,一个为了自己的饭碗,一个为了活下去。
    打打杀杀难所避免,有了利益,就有了阴暗,这就是人性。
    朱胜功见王信没说话,内心以为王信担心他们朱家打起了这里的主意,心里反而高兴,主动笑道:“我来到河西集市,重点并不在你的河西集市。”
    “河西集市不是我的。”王信解释道。
    朱胜功没在意王信的否认,河西集市主要是金陵的薛家,还有扬州商帮,有勋贵子弟,也有江南的乡绅,势力并不算强大。
    朱胜功向王信挤了挤眉头,显得亲近,笑道:“河西集市的未来可期,不过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没打算插手。”
    “提督遇到了难处?”王信内心猜测,问道。
    朱胜功一脸无语。
    此人的脑子怎么长的,真想打开看看,无奈道:“难处也说不准,圣人最近不是复起了武军都督府吗,我父亲担心这件事。”
    王信了然,若有所思,内心隐隐认可,口中说道:“提督担心是对的。”
    听到王信的话,朱胜功收起了笑容,一脸认真的追问:“你也这么认为?”王信的头脑,朱胜功内心相信,感觉到失态的严重性。
    自己一个游击将军都被盯的死死的,何况东军提督朱伟。
    王信理所当然的说道:“兵部与戎政衙门主导京营改革,从十二团营、禁军、京营三合一,再到双方抢夺主导权,提督占了许多便利,如今水到渠成,局势落地,提督的权利必然被消减。”
    王信态度平静,朱胜功却按耐不住,恨恨道:“周道丰张吉甫他们过河拆桥。”话里却不敢提太上皇。
    朱胜功想到了什么,不禁看向王信,奇怪的问道:“你既然猜到了,朝廷必然会对付你,难道你没有做准备?”
    谈不上对付,不过是收拢权力罢了。
    而且自己的方法,的确无法向朱胜功解释,下意识看了眼面板,王信含糊道:“如今东风大,硬抗不合适。”
    朱胜功点点头,评价道:“差点忘了,你是个忠臣。”
    听到忠臣二字,王信感到无语。
    自己当兵的而已,谈什么忠诚不忠诚,如果非要定个目标,自己只对天下忠诚。
    朱胜功也不再试探,直接问道:“我是不愿意家父去五军都督府的,必然要和朝廷争取,你可不要帮朝廷啊,我们朱家没有对不起你。”
    王信的能力,没有人质疑。
    朝廷有王信的配合,在大同能掀翻冯胖子,那么在京营也能掀翻自己的父亲,这是朱胜功父子最大的担忧。
    不知不觉,眼前的王信变成了搅屎棍啊。
    怎么就这么讨厌呢,朱胜功不禁想到刚才王信对码头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倒是像个流民乞丐,自己什么都没有,所以朝廷给块骨头,他都尾巴要个不停的跑去向朝廷效忠。
    王信点了点头,答应了朱胜功。
    朱胜功松了口气,说实话,他生怕王信不答应,原来那个引起自己感兴趣的小小都司,如今已经变成能动摇各方势力的大炮了。
    就像此人引进的夷人大炮,闹得动静极大。
    朱伟做事有分寸,多半会和朝廷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不像是冯庸,何况朱伟掌握的东军,是京营实力最强的一支,于情于理朝廷必然要控制的。
    就像河西的集市。
    王信再次看过去,朱胜功看到王信的目光,也顺着看向河西集市,说实话,河西集市的利润不小了,听说王信每年能拿到个万把两银子。
    啧啧,万把两银子不算少了,这可不是损公肥私,喝兵血等手段,这些个手段吃的是朝廷的利益,上下都要分润,真正落到手里的其实也不高。
    十万两银子的款项,京城各部与太监们就要拿走一半,地方上再过一到手,等到了军队,还能剩下三成就不错了,有时候还动辄拖欠一两月。
    王信在想着薛家,其实薛家是最好的合作对象。
    任何事都是有主的,就像大周幅员辽阔,可没有一寸土地是无主的道理,同样,商人们也是有主的。
    要么是太监,要么是权贵,要么是乡绅,要么是宗室,要么是豪族.
    薛家的规模不小,但是因为落败,皇室那边渐渐靠不住,户部那边也靠不住,至于扬州商会,那是属于地方大户乡绅的,怎么可能被自己控制,一个陆仲恒就绕不过去。
    他们要支持,也只会支持从他们之间走出去的文官,屁股决定了立场。所以河西集市里,自己真正能做到影响的只有薛家商行。
    如果只是普通的商业行为,但是是追求效率和利益,可经商是为了军队,不同的目标,追求都不一样,行动上怎么可能一样呢。
    要么把薛岩请来京城?
    想到这个主意,王信很快又放弃了。
    薛岩是真正的商人,恐怕他比薛蟠都要难对付,王信皱起眉头。
    ——
    朱伟要和朝廷扳手腕,对自己有利,王信与朱胜功达成一致,回去了凸碧山庄。
    没想到山庄里还多了客人。
    厅之中,平儿晴雯和薛宝钗正说笑。
    王信看到薛宝钗后内心有些意外,很快又想到,自己前番和薛蟠闹得不愉快,薛宝钗可不是普通的女子,难道她会是为了这件事?
    心里头猜测,王信笑道:“宝钗姑娘今日怎么有兴致来凸碧山庄?”
    平儿和晴雯纷纷看向薛宝钗,她们两个心里头不好直接问,没想到信爷直接开口。
    薛宝钗怔了怔,又很快恢复平静,轻声道:“听家里说河西集市的事,信爷与哥哥有不同的意见,我哥哥这个人心直口快,其实没有坏心思,要是有得罪信爷的地方,我替哥哥向信爷赔不是。”
    这话说的轻描淡写,要么是薛宝钗会说话呢。
    薛蟠的确是薛大傻子,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自己和王子腾之间如此严肃的政治事件,他一个皇商,而且是个不管事的纨绔子弟去凑什么热闹,自己也能猜到薛蟠的想法。
    无非是想要在王子腾那里证明下自己,以及对自己的顾忌,担心自己吃干抹净,不遵守约定。
    后面的事,完全可以从别的事情入手,非要掺和政治,岂不是找死。
    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自己激进点,甚至都可以把薛家从河西集市驱赶出去,可如果把薛家从河西集市赶了出去,那市场就被扬州商会包圆了。
    到时候不是扬州商会受制于自己,而是自己受制于扬州商会了。
    所以王信才烦恼,薛蟠真他娘的是个大傻子,这外号是谁给他取的?太对了。
    王信淡淡说道:“你应该劝劝你哥哥,让他不要乱伸手,生意上的事情,多听听你们家大揽总张德辉的想法,实在来不及,听你的话也可以。”
    听到王信指责自己的哥哥,薛宝钗有些不开心,等听到后面的话,好像是夸自己,薛宝钗哭笑不得。
    薛宝钗耐心道:“我哥哥还没有经验,不过给他点时间,相信哥哥能做好。”
    王信摇了摇头。
    事实是没有做好,薛家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还要指望媳妇的嫁妆。
    王信想到了什么,直勾勾的盯着薛宝钗。
    薛宝钗忍不住羞红了脸,如果不是信爷与舅舅闹翻,可能舅舅已经提出自己与他的婚事,不少人知道这件事,他会不会也知道了?
    想到这里,薛宝钗越发坐不住。
    王信看着眼前肤白貌美的薛宝钗,其实薛宝钗性子不错,做生意就是要多想,薛宝钗比起她哥哥薛蟠,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可惜是个女孩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