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朝堂质询

作品:《寒门国舅

    第634章 朝堂质询
    一大早。
    朝会开始前,大多数文官通过同僚之口,才知晓皇帝派保国公朱永带三千兵马,协同自京师及周边地区抽调的一万役夫,完成往西北运送钱粮之事。
    这个消息在文臣中掀起轩然大波。
    我们都还没来得及提出反对意见呢,事情就这么落实了?
    这么不给面子的吗?
    以至于朝议开始后,还没等开启别的什么议题,就以户科都给事中张九功为首,出面参劾国丈张峦,反对皇帝在西北用兵。
    朱祐樘听到弹劾之言,神色间显得极为不悦。
    但他没有说什么,而好像生闷气一样,坐在龙椅上冷冷地看着下方,默不作声,甚至在张九功把话说完后,他都没有解释的意思。
    怀恩看了皇帝一眼,然后往前走了一步,大声道:“因今年西北之地气候苦寒,宁夏、延绥等地更是接连暴雪袭击,以至于道路断绝,再加上过去数年西北边储严重匮乏,导致地方救灾不力。
    “这个时候,朝廷派大员前去赈灾,乃理所应当之事。另外,以保国公领兵西进,是为护送粮草往宁夏、延绥等处,确保中途不为外夷所阻。
    “至于对外夷用兵等事,实乃无端猜测,若是鞑靼不主动来犯,也就不会有兵祸出现,更谈不上有人唆使朝廷对外用兵。”
    怀恩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向朝会现场的文臣武将做解释。
    送大批钱粮去西北,派出三千人马沿途护送,这样做很过分吗?
    你们别听是风就是雨,要攻击张来瞻,是不是应该先把事情调查清楚再说?尤其等年后……最好是西北真有战事发生,恰好朱永和李孜省等人在西北用兵不顺甚至受到挫败,再去参劾呢?
    你们现在这么做,打的不是张峦的脸,而是公然跟皇帝制定的军政策略公然唱反调,这样还想得到新皇的认同?
    站在文官队列第二顺位的徐溥走了出来,朗声道:“陛下,以臣看来,调运粮草往边关事,自有法度和规矩,完全无须额外派出人马协同。
    “另外,以方士出身的礼部尚书,去兼都御史衔,协同朝廷兵马运送粮草和军服等,也无先例可循。此事应当酌情叫停,或是另做打算。”
    徐溥这番话完全就是冲着反驳怀恩的言辞去的。
    谁说大军只是为护送钱粮安全才去的西北?
    明明皇帝还安排了个不学无术的李孜省为右佥都御史,再以覃昌为监军中官……皇帝摆明了有跟鞑靼人交战的打算。
    我们先不说仓促开战是否有必要,就算你真要出兵,是不是也先跟我们文官商议一下,由我们来推荐人选,经廷推、廷议后再斟酌决定?
    提前论证过此事是否可行,有个结论不管输赢我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这种情况,要是出了事算谁的?
    如此刚愎自用的事情,怎么可能是我们亲手教出来的那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太子所为呢?
    还说不是受奸人嗦摆?
    怀恩解释道:“徐阁老,西北雪灾延续到现在,钱粮筹集工作一拖再拖,京师太仓拮据得更是连二十万石粮食都拿不出来,如今勉强凑出这些钱粮,运送到赈灾第一线,当然要保证中途的安稳。
    “既然要确保钱粮运送到位,就必须要有官员对此负责,为什么不能以李孜省为都御史来主办此事?如今他人已在西北,有关他的任命可是经过朝议通过的,眼下不过是给他增加了个差事,有何不可呢?”
    怀恩就差明着跟徐溥说,你们这次反对得太早了。
    你只管让李孜省负责去。
    他办成了,也不会有功劳。
    若是办不成,半道上那些用以过冬的布料和粮食被鞑靼人抢了去,那李孜省背的黑锅可就大了。
    就在徐溥稍微侧目,准备让其他人出来接力,集合众文臣的力量让皇帝收回成命时,左都御史马文升走了出来,问道:“既然并无私意,为何主张此事的户部侍郎张峦,不在朝班中呢?”
    怀恩看了看小皇帝,发现朱祐樘脸上怒容越来越盛,只好大声道:“张侍郎年前有伤病在身,经陛下特批,不用入朝商议。”
    马文升义正词严:“如此大事,就算先做好安排,也该在事后接受群臣质询,若当事人不在,很难对功过进行评论。
    “臣提请陛下将张侍郎传召至此,我等愿意与他当面对质。”
    言外之意,我们在这里说什么,都好像是在攻击皇帝本人。
    所以你怀恩才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样,一直在跟我们唱反调,不断向我们解释。
    只要皇帝下旨让张峦前来,我们找到攻击目标,或许就可以一致对外了。
    到时让张来瞻哑口无言,道理不就辩明了吗?
    怀恩再次回头望向朱祐樘,征询地问道:“陛下,您看……?”
    朱祐樘扫视群臣一眼,强压怒火,轻描淡写道:“岳父有伤病在身,朕已经允诺他不必入宫参加朝议。正所谓君无戏言,你们为何一定要朕违背承诺呢?真有什么问题,就算我那岳父不在,也一样能说清楚。”
    论护短,朱祐樘从来没怕过谁。
    你们公然反对我和岳父商量大计,就是在反对我的决策,那我岂能如你们所愿,把我岳父叫来受你们围攻?
    有什么本事,尽管冲我来!
    众大臣怎么也没想到,登基后一直温文尔雅,跟朝臣关系相处非常融洽的皇帝,竟在涉及西北出兵,以及国丈张峦的问题上,态度强硬至斯。
    大有一反常态之意。
    怀恩瞬间就知道自己应该保持如何立场了,他挺直身体,迈上前一步,扯着嗓子道:“诸位臣工,陛下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过去一个月,西北各处都有鞑靼游骑来犯的奏报,若朝廷不有所防备,会令前线将士无所适从,但凡有哪一处边塞沦陷,都会丢朝廷的脸面。
    “但若是有都御史李孜省,协同临时委任的延绥总兵官保国公朱永,以及内官监军覃昌,三人可以协同西北用兵,一旦发生鞑靼来犯之事,就可以统调一切积极应对,不至于出乱子。”
    马文升质疑道:“既然都御史的职位如此重要,为何要坚持用李孜省,而不等朝廷商议后再定人选?”
    说到这里,其实算是打明牌了。
    我们在这里哔哔一大堆,到底在争论什么呢?
    还不是因为陛下您擅自决定出兵不说,还给李孜省安排了一个看起来级别不高,甚至连巡抚官职都不到的职位,却给了他一路上可以随便调兵协同,以及随时可以调遣兵马抵御鞑靼来犯的权限?
    这只是个运粮官吗?
    简直就是三边总制啊!
    如今西北除了各军镇有巡抚和总兵官外,并不设三边总制和宣大总制等职位,也就是说,有跨区域调兵和协同调兵权限的人,如今宣大和三边一线只有他李孜省一个人!
    这事可就大了。
    一介佞臣出身,连个进士都不是,更没有任何带兵经验,就靠国丈张峦上唇碰下唇的不靠谱举荐,就让李孜省领这么大的差事,我们岂能安心?
    先不说他会不会因此造反……当然这种可能性近乎没有。
    也不论他这次是否能取得成就,凯旋而归。
    就说这次举荐和任用官员的流程,根本就不合规矩,等于是还没跨入弘治年呢,您这个皇帝就开了个非常不好的头,关上门私下讨论过就把谁去治军领兵之事给定了下来,那还要我们朝堂上这帮人作何?
    满朝文武被陛下您和那位张国丈耍着玩呢?
    怀恩道:“马总宪,具体用谁不用谁,按理的确应该反复斟酌后才能做决定。但往西北运粮和扼制鞑靼来犯之事,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容不得慢慢商议。再者,从京中再调都御史前去西北,时间太过仓促,根本就来不及。”
    马文升反驳:“粮草和护送人马都是现从京师调的,为何都御史就不能从京师调遣?既然如今保国公所部人马尚未出京,为何就不能在今日朝会上,另定他人?一定要用如今人在西北,且军事上无任何成就的李孜省呢?”
    怀恩道:“所以说,马总宪,你反对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反对李孜省这个人,是吗?”
    马文升黑着脸没有应答。
    换作以前,他会觉得怀恩是个大善人。
    但这次的事情,他只觉得怀恩跟那张峦根本就是一个鼻孔出气的奸佞。
    反倒是之前无为而治的覃昌,成了他们推崇的内官,因为覃昌先前跟张峦斗争中彻底失势,被贬出京,而怀恩却成了那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这会儿马文升和徐溥都有些镇不住场面。
    怀恩也看出来了,他要是继续跟马文升争论下去,很容易把文官集团全给得罪了,那可不是他的本意。
    毕竟从一开始,他就反对张峦胡来。
    怀恩随即望向旁边一直默不作声的吏部尚书王恕,问道:“王尚书,您有丰富的治军经验,对西北军政事务也非常了解,您认为这件事应当如何裁定呢?”
    既然徐溥和马文升都难以服众,就得让一个话语权更重的人出来说话。
    王恕虽然回朝没多久,但他声望在那儿摆着。
    论资历和能力,他比首辅刘吉都不遑多让。
    当然这会儿怀恩是绝对不会去问刘吉意见的……此时刘正闭目养神,立在那儿装局外人呢。
    王恕出列道:“老臣也不知陛下因何突然决定以李孜省和朱永二人完成西北运粮兼领兵抵御鞑靼之事,只是老臣认为,任用这二人……似有不妥。”
    怀恩问道:“怎么个不妥法?”
    “用兵事,讲究恰如其分,火候过了或者不足都不行。正所谓猫有猫道鼠行鼠道,无论陛下任命的人是否能力超群,但在未曾验证其能力前,就要有所收敛,不能妄自决断。”王恕道。
    朱祐樘听到这话,很不高兴。
    你这话分明在抨击我!
    意思是我外行领导内行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