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退缩

作品:《寒门国舅

    第641章 退缩
    张峦父子在宫里,算是鸟上青霄各得其所,既宣讲了自身立场,又巩固了跟宫中各方的良好关系。
    然后父子俩一起往宫外走。
    “也没个人来送。”
    张峦回头看了一眼,有些郁闷道,“让咱父子自己出宫,你姐夫倒是丝毫也不客气。”
    张延龄抬起头,看向前方巍峨的城门楼,笑着道:“之前不是你说的不用送么?我这姐夫就是这么实诚,他觉得你所说的都是真心话,你说不用送那就真不送,一点儿都不矫情。”
    张峦傲娇地道:“我还说不想入阁呢,他不照样要给?吾儿,你让为父等西北那边有了动静,再说入阁与否的事,你是觉得,李孜省和朱永这些人,真能在那边有所作为?让为父在朝中争口气?”
    张延龄侧过脑袋打量便宜老爹一眼,轻笑道:“要是他们没本事,甚至折在西北了,不正好如你心愿,不用当文官了?”
    “唉!你别说气话啊。”
    张峦轻叹一声,然后问道,“还有那个什么盐税改革之事,你真跟你姐夫说了?延龄啊,不是为父信不过你。只是咱入朝时间太短,你姐夫当上皇帝还没半年呢,咱做的事,会不会太多了点儿?”
    “什么跟什么嘛……”
    张延龄不以为然地道:“我还觉得做得实在太少了,甚至要抓紧时间做事呢。”
    张峦瞪了儿子一眼,道:“就这样还叫少?为父觉得咱得步子跨得未免太大了……一个户部右侍郎我都当得如履薄冰,又让我入阁!你这边倒好,那个什么琉璃、望远镜的事刚刚过去,你就又发明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如今织布还在进行中,你又要搞盐税改革……这一桩桩一件件,不累人吗?”
    “爹,盐税改革之事,不是你亲手推进的吗?怎么又变成我的事情了?”
    张延龄反驳道。
    “嗨,我懂个屁啊!最后不还得靠你?”
    张峦颇有自知之明,脸色一沉道,“话说,这事在户部部议时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我听说了,现在户部为了钱粮之事,早已经焦头烂额,能改革当然好,因为以后银子全都入了朝廷的库房,统一分配,如此可解了户部的燃眉之急。
    “可问题是,马上要廷议了,这事能通过吗?”
    张延龄道:“能为朝廷赚钱,让徽商和晋商赚得盆满钵满,还能让百姓吃到低价高质的雪盐,为什么不行?”
    “咦!?”
    张峦诧异地看了儿子一眼,问道:“之前是谁说的,一件事能否过廷议,得看是否符合朝臣的期望。如果单纯因为是好事就能为那些个文臣所认同的话,为父何至于现在被人攻击到这般地步?”
    张延龄笑道:“放心吧,盐税改革之事,一定会顺利通过的。”
    “为什么?”
    张峦皱眉不已,问道,“你说这件事会很顺利?我不信!我看呐,那什么怀恩、覃昌,还有刘吉、徐溥,甚至是王恕、马文升之流,一定会跳出来公然反对我。
    “哦对了,你说的那个什么占窝,涉及到王公贵胄的权益,他们也一定会强烈反对。我看咱父子俩以后出门最好都多带点儿人手,随身保护,免得被人捅了刀子,都不知道是谁干的。”
    张延龄道:“爹你有防备之心,这很好。但这件事已势在必行,换作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比眼下更容易获得通过。
    “至于为什么,我说不好,但我觉得,朝中还是有一些大臣,秉承着为朝廷解决麻烦的原则在做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所谓的立场而不顾实际情况胡作非为。”
    “你在说谁?”
    张峦问道。
    “比如说……现在文臣中间,那些个儒官,难道他们就不为大明日益窘迫的财政问题而日夜忧愁?
    “眼下有个解决方案,他们却不采纳,那就是公然与陛下为敌!毕竟这件事乃陛下亲自主导并推进,他们得好好掂量一下,如今新皇初立,他们还没完全站稳脚跟呢,就公然跟皇帝的立场相悖,就这样还想以后在朝中有所作为?”
    张延龄显得很有自信的模样。
    主要是他知道,历史上叶淇改革就是在徐溥等文臣的大力支持下,顶着很大的压力顺利完成。
    只是这次主导的人换成了张峦,如果徐溥等人要坚定立场跳出来反对的话,张延龄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以后自己该如何自处了。
    本来还觉得跟那些文臣能够和平共处,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有争端,求同存异罢了……
    如果实际情况却是你们自己提出来的就鼎力支持,我们父子提出的你们就坚决反对,非得把事情的对错建立在派系立场上,全然不顾大明的死活,那我还有什么理由给你们留面子?
    只能把你们全都打垮,然后咱自成一派,一家独大!
    ……
    ……
    就在张峦父子俩出宫的同时,朝中各衙门也在做年前最后一天总结。
    按照惯例,年后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大臣们会入宫贺正旦,随后皇帝会宣布给大臣们放假,这个假期一般是十天到十五天,中途只有发生大事时皇帝才会举行朝会。
    各衙门仍旧会留下值班的人,但年前能处置的事情基本上全都会处置完毕,绝不留到下一年。
    因为张峦没有回户部,所以有关盐政改革细节,并不是由他去传达。
    户部也跟朝中其他的衙门一样,都是靠听风声来猜测事情进展,因为事情本身也没有放到朝会上公开讨论,所以细则并没下发到朝中各衙门,以至于连户部自身对此都不太清楚具体进程。
    内阁值房。
    怀恩、覃吉、李荣和萧敬四名太监,正在跟内阁二人组作对接,而怀恩也是刚得到皇帝授意,让他在天黑前,把盐税改革之事单独拎出来说,似乎想趁着过年时正式确定下来。
    这让怀恩很彷徨。
    皇帝大有先做出决定再跟大臣说明情况的意思……肯定是知道年后朝臣会放假,就算是有人要提出反对意见,也得等上元节结束后,那时候盐税改革之事都已经贯彻落实了,想收回成命根本就来不及。
    所以怀恩也想到,想要阻止这件事,必须得趁年前。
    当怀恩把这件事提出时,刘吉果然直接翻脸,当面问道:“怀公公,事情如此仓促,是说陛下料定朝会上必然遇到阻力,所以想跳过朝议的环节,直接颁行是吗?”
    怀恩心中暗喜,假兮兮地进行解释:“或许是陛下认为此法应当马上推行,并没有其他意思呢?”
    刘吉再问:“那您立场如何?是支持,还是反对?”
    这问题问到根子上去了。
    连一旁的覃吉都不由往怀恩身上打量,似乎很想知道,这个病入膏肓的大明内相,到底在朝事上是否能完全跟皇帝站在一起。
    怀恩摇头:“如今改革的是盐法,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必定会反复商议和改善,眼下不过是想听取两位的意见,不一定非要你们摆明立场,哪怕是反对或支持,也不足以说明各位对此做法认同与否。”
    刘吉笑道:“我明白了,我等都没有反对的资格,只能商议一下如何改进,不管怎么样年后都会推行!那我就得说说了……我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没什么好商议的,但陛下要认为此法应当变更,那就变吧。”
    这次怀恩没有说话了。
    覃吉倒是有些诧异,问道:“刘阁老,您这话是何意?您看过细则了吗?有认真推敲过?怎就直接认同了呢?”
    刘吉一副生无可恋的神色:“请恕我我才疏学浅,对于盐税之事认知不多。倒是这位徐阁老,曾多年浸淫朝中大小事务的研究……时用,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下覃吉恍然了。
    刘吉压根儿就没有打算跟张峦和解,也就是说,刘吉对于盐税改革之事,还是抱着继续找麻烦的心理。
    至于眼前刘吉说完全同意……那是算准了传统文官集团,也就是徐溥以及他背后的翰林体系,以及王恕、马文升等守旧文官,一定不会同意盐税改革。
    所以干脆就让别人来当“坏人”,而他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覃吉心想,你可真让人瞧不起啊!
    你“刘”明明不想让张国丈入阁,反对他的一切主张,就这样还不想担责,只管让别人出来唱反调,你是丝毫骨气都没有!
    徐溥想了想,好似是很犹豫纠结一般,道:“去年一年,西北开中粮远不及预期,盐引发放是不少,粮食却未得几粒,而盐场长久无法支兑官盐,眼下……似乎盐法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
    刘吉听了很不满意,质问道:“你思来想去,就没点儿自己的主见?到底是怎么做事的?以前在翰林院熬资历的时候,就没好好研究过盐法?”
    李荣瞪了刘吉一眼,喝问:“刘阁老,您自己不也没什么意见吗?怎么只会说别人?”
    刘吉黑着脸道:“盐法实行多年,一直都好好的,我长期担任次辅,事务繁忙,本来就未对其展开研究,现在陡然说要改革,我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直接变身成百事通?
    “我只觉得,陛下圣明,既然陛下觉得好,那就可以试着推行。但到底还是需要有人好好研究一下,查缺补漏……时用,你可不能敷衍。”
    徐溥解释道:“我已看过张学士呈报的奏疏,仔细分析了细则,其中提到要将盐引发放,从纳粟改为纳银,骤然听来或许会影响到九边囤粮,大幅度减少边储,但其中也具体说及缘由,感觉……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啪!”
    刘吉猛一拍桌子,显得很生气,“时用,你研究了那么长时间,就只觉得张侍郎说得有理?”
    怀恩脸色不阴不阳:“刘阁老,你有意见就放开说,不要影响我们会谈。”
    刘吉一脸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郁闷脸色,将头拧向一边,似乎是不想跟怀恩争论。
    怀恩看向徐溥,和声问道:“所以说,内阁对此并无意见?如此的话,咱家会将你们的意思传达到朝中各衙门。”
    刘吉闻言立即回头,问道:“怀公公,你这话是何意?传达一下?真不放到朝会上去商议了?哦,也对,明日朝会就暂停了!感情……还真的不用听取他人意见?”
    覃吉皱眉不已:“刘阁老,你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
    刘吉不耐烦地道:“同意同意,我有反对的资格吗?”
    说罢还恶狠狠瞪了徐溥一眼,似乎在说,你这个叛徒,算我错看你了!原来你也是个孬种!竟然不敢代表你背后的势力,去跟那个张来瞻斗?
    我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