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古今罕见之奇耻大辱!兵仙之计,韩

作品:《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243章 古今罕见之奇耻大辱!兵仙之计,韩信破项羽,四百年后我破曹操!
    萧和的本意,乃是叫卞氏骂曹操几句,放几句狠话。
    比如曹操你个残暴无情的畜生,竟敢伤我女儿,我就站在这高密城,看着你如何死在那萧和手中。
    曹操一受刺激发兵过河,他这激将法就成了。
    萧和没料到的是,卞氏恨曹操太深,直接来了一道休书!
    自古唯有丈夫休妻,哪有妻休丈夫的道理?
    有那也叫和离,双方和平解除婚约。
    堂堂魏公,被自己妻儿背弃也就罢了,被顺走了传国玉玺也就罢了,现下竟然还被妻子公然一道休书要休了?
    奇耻大辱!
    古今罕见的奇耻大辱啊!
    曹操不气到当场吐血,不气到一怒之下,挥师大举过河再怪。
    “多谢夫人出手相助,有夫人这道休书,和必破曹操!”
    萧和收起冷笑,向卞氏拱手一谢,尔后便令将这道休书,即刻送往西岸昌安城给曹操。
    卞氏福身一礼,又是一番感激之言,便忙进内室去照料曹节。
    萧和则回往外堂,将卞氏休书之事,道与了诸将。
    堂中立时沸腾,众人一片惊喜。
    “伯温军师此计妙啊,曹操见得此休书,不恼羞成怒,挥师渡河才怪!”
    甘宁是哈哈一笑,口中讽刺。
    “所谓虎毒不食子,曹操如此残暴无情,落得妻离子叛,亦是他咎由自取了。”
    张辽一阵唏嘘感慨。
    忽然又想起什么,便道:
    “军师这激将法,定能诱使曹操过河,这一点辽深信不疑。”
    “不过以曹操之智,就算他要过河,应该也能看得出来,此乃军师的激将法,我军等着对他半渡击之。”
    “辽担心,倘若曹操既要过河,又有所准备,防着我们半渡击之,却当如何是好?”
    堂中立时鸦雀无声。
    诸将脸上的讽刺兴奋顿消,皆是眉头微皱。
    “军师,文远的提醒不无道理。”
    “曹贼若有所防备,我军想要半渡击之,只怕未必就能奏效。”
    “且魏军有四万余人,倘若我们不能在岸边将其打垮,让他们顺利于潍水东岸扎稳脚跟,形势于我们就不利了。”
    “毕竟潍水太浅太狭,我水军可以说是全无用武之地,根本无法截断魏军后路。”
    甘宁也点头称是。
    萧和神色淡然如常,只静看着几人道出心中顾虑。
    曹操用兵之能,他又岂会不知。
    他二人所说的顾虑,他又怎会没有想到过。
    “那咱们就出一记奇招,让曹操有所防备也无用!”
    萧和嘴角微扬,目光转向张辽,遂是交待下了一道计策。
    诸将眼中的担忧散尽,转眼化为惊喜。
    张辽眼眸一聚,奇道:
    “当年韩信灭齐一役,曾在这潍水与龙且大战,正是用得伯温军师这一计。”
    “莫非军师欲在这相同的战场,用韩信当年的计策,来破了曹操?”
    萧和面露几分赞许。
    张辽能想到这一段典故,不愧是五子良将中,难得的智勇双全之辈。
    于是萧和便微微一笑,点头道:
    “文远说的没错,我就是要用兵仙当年破龙且之计,在这潍水也破一回曹操。”
    “以曹操的智计,若是头脑还冷静的话,未必想不出此计。”
    “不过卞夫人这道休书一到,气到他头脑发热,怒火冲脑,便未必能想得到了。”
    张辽信心大增,当下便欣然领命。
    于是当晚,张辽便借着夜色掩护,率数千虎贲骑悄然离高密城南去。
    …
    昌安城。
    曹操正脸色铁青,盯着半跪在地的王越,神色不安的汇报着刺杀失利的经过。
    “你是说,你一百多以一挡十的剑士,竟被一个来路不明的老卒,以一己之力杀到溃散而逃?”
    曹操沉声喝问,眼神语气满是质疑。
    王越听出了曹操的不悦,慌忙解释道:
    “非是臣不死战,只是那老将枪法出神入化,其勇不亚于当年的吕布,臣与部下力战不敌,方才不得不撤退。”
    “不过的臣麾下有刺穿了马车,重伤了其中所藏之人,只是不知伤了何人。”
    曹操却脸色阴沉,脸上只剩失望。
    原以为王越夸下海口,以百余剑士就能截杀卞氏母子,夺回传国玉玺,当真是有过人之能。
    王越出发之时,他还真是满怀希望,着实幻想了一阵。
    谁想结果竟是这样。
    这王越一众死伤惨重不说,唯一的收获就是刺伤了卞氏母子其中一人,还不能确定是否刺死。
    看来曹丕也是识人不明,举荐来的这个王越,也不过是个水货。
    “行了,孤知道了。”
    “孤这里不需要你了,速速动身,回子桓那里去吧。”
    曹操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王越心头一酸。
    曹操这是对他失望,视他为徒有虚名之人,要打发他卷铺盖滚蛋呢。
    暗自一叹后,王越只得默默领命告退。
    “若是王越这废物所言属实,那一剑能刺死那贱妇,倒也算老天开眼,不负于孤了…”
    曹操失望之余,心中又萌生几分幻想。
    脚步声响起,虎卫高举一道帛书匆匆而入。
    “启禀魏公,有伪楚使者送来一道书信,声称要呈献魏公。”
    楚国使者?
    书信?
    左右蒋济,张郃等人,瞬间警觉起来。
    心情正不悦中的曹操,想也没多想,只一挥手,随口一声:“念!”
    虎卫遂拆开帛书,当众宣读了起来。
    几句话出口,蒋济等众臣愕然变色,立时一片哗然低议。
    曹操脸色骤变,猛的抬起头,爆睁的眼珠难以置信的看向了虎卫手中那道书信。
    那竟是卞氏的亲笔信!
    还是一道休书!
    卞氏在信中,可是将他骂了个狗血淋头,什么薄情寡义,冷血残暴,虎毒食子…
    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临了,卞氏宣称与曹操恩绝义绝,就此将曹操休出家门!
    “住口,住口!”
    曹操勃然大怒,咆哮起身冲了下去,一把将虎卫手中帛书夺过来。
    迫不及待展开一看,果然是卞氏的字迹。
    这道休书,确实出自于卞氏的手笔。
    曹操眼眸充血,脸色憋到发紫,额头青筋是爆涨欲裂。
    堂堂魏公,竟被自己的正妻,骂了个狗血淋头。
    竟然还被卞氏给休了!
    无论是对一个男人,还是对一国之主,此皆乃奇耻大辱啊!
    后世史书之上,谁读到这一段,不得哄堂大笑?
    “贱妇,孤必杀汝,必杀汝~~”
    曹操将书信撕了个粉碎,愤然大叫道:
    “传孤之命,大军即刻拔营东进,孤要杀过潍水,踏平高密!”
    “孤要杀了那贱妇,孤要将萧和那妖人碎尸万段,以泄孤心头之恨——”
    左右蒋济等众臣,无不是大吃一惊。
    任谁也没料到,那位卞夫人,竟然会写下这样一道休书,来羞辱他们的魏公。
    明眼人皆看得出,卞氏此书定是萧和授意,乃激将之法,只为诱使曹操过河。
    蒋济等人想要劝说,但见曹操正处气头之上,便无人敢吱声。
    当天,四万余魏军便开出昌安,浩浩荡荡的向着高密方向杀奔而去。
    次日清晨时分。
    四万余魏军,进抵了高密以西,潍水西岸。
    举目望去,只见对岸方向,两万余楚军已屯聚于东岸,一副严阵以待之状。
    “魏公,恕臣斗胆直言。”
    “卞夫人那道书信,必是萧和的激将之计,只为激怒魏公,因怒强渡潍水。”
    “楚军显然已早有准备,我军若强行渡河,必会为敌半渡击之一,遭受重创啊。”
    蒋济眼见曹操怒气消了几分,这才敢进谏提醒。
    曹操此时怒意虽未消尽,行军一夜后,终于也冷静了些许。
    蒋济的提醒,不禁令他也警惕了起来。
    这潍水,他是一定要渡的。
    不渡怎么踏平高密,怎么杀了卞氏以消心头之恨?
    萧和的半渡击之,自然也要有所防备,不能傻乎乎被萧和算计。
    曹操思绪飞转,心中算盘着万全之策。
    此时朝阳东升,整条潍水已看得清清楚楚。
    曹操忽然眼眸一亮,马鞭一指:
    “速派一队人马试探过河,且试一试水有多深。”
    一队斥侯领命而出。
    片刻后,带回一个令曹操意料之中的结果:
    潍水水位不过膝!
    曹操嘴角扬起冷笑,马鞭一指:
    “子通,你也听到了,这潍水水位不过膝盖,孤大军无需船筏,涉水可渡。”
    “既如此,那姓萧的妖人,又如何半渡击之?”
    蒋济语塞。
    兵法他熟,半渡击之的精髓,就在于一个渡字。
    渡就到用船筏,到了对岸后,你的士卒就要下船重新结阵。
    对岸的敌军,便会选在你一半人马刚刚登岸,还尚未及结好阵形,立稳脚跟之时,发动突击,将你一举赶下河。
    “魏公所言极是啊!”
    曹真也眼眸放亮,喜道:
    “现下正逢枯水期,潍水水位一直在下降,现下既已降至不及膝盖,我军便可结阵涉水渡河。”
    “我军有四万之众,两倍于敌,只要我们结阵推进过河,楚贼焉能对我们半渡击之?”
    曹真点出了曹操那一问的深意。
    左右诸将恍然大悟,无不振奋激动起来。
    蒋济无话可说。
    曹操则望向对岸,冷笑道:
    “萧和,你想用激将法诱孤过河,半渡而击之,却千算万算,忘了测算潍水水位。”
    “这一次,老天终于站在孤这一边了。”
    “哈哈哈——”
    曹操一声狂笑,尔后马鞭一扬:
    “传孤之命,张郃率骑兵留于西岸,以防楚军骑兵偷渡,趁机袭孤后路。”
    “其余人马,即刻给孤结阵过河!”
    号令传下,军旗摇动。
    张郃统四千余骑,驻留于西岸警戒后方。
    近四万魏军步卒,则结列成大小军阵,排开阵势,浩浩荡荡的向着东岸推进而上。
    果然。
    潍水水位不过膝盖,魏军无需船筏,只靠两条退,便能轻松涉水过河。
    片刻间,魏军主力便已下水,乌压压盖过了河面,向着对岸如墙而进。
    东岸。
    甘宁统帅的两万楚军,肃立于岸边,已做好了迎战准备。
    萧和则立于高密西门,居高临下俯视潍水。
    魏军的一举一动,皆尽收眼底。
    眼见魏军已大部下水,萧和冷冷一笑,轻轻一摆手:
    “点起狼烟,给文远发信号吧。”
    三柱狼烟,转眼升起在了高密城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