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谁家忠臣为了诛宦而攻打皇宫?
作品:《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66章 谁家忠臣为了诛宦而攻打皇宫?
兖州,鲁国,汶阳县
朱苗所率人马为射声校尉部二千人,卫将军府兵千人,以及三河良家子万人。
其中卫将军府的府兵则是化整为零,编入三河良家子组成的大军担任各级军官。
黄忠为裨将,沮授为军长史,卫将军府长史乐隐担任参军,华歆为主簿,张郃、颜良、文丑与卫将军司马卫兹四人分领这万余大军。
一万三千人的军队,相较于四五万大军而言,规模不算庞大。故而在行军速度上,不似大规模军队那般迟缓。加之中原地区道路平坦且畅通无阻,不似黄巾之乱时需时刻戒备,只需专注于赶路即可。
大军的行进路线,是经由尚书台以及卢植、皇甫嵩、董卓这三位名将共同商讨后确定的,大致上是沿河流进军,直扑泰山郡郡治奉高县。
途中借助鸿沟、濮水、汶河之便利,转运粮草辎重。
如此安排,不仅能以最为便捷的状态行军,也能减少粮草转运途中的损耗,同时减少了所需征召的民夫数量。
因此朱苗所节制的军队每日可行军六十里,从雒阳至汶阳,路程约摸不到千里,算上中途休息一日,共计行军十八日。
得益于河沟转运的便利,大军在行进时负重极少,故而千里行军虽有疲倦,却也算不得劳师远行。
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刘洪各率一千五百郡国兵则先行一步,进攻大军前进路途中的第一座城邑——泰山郡的巨平县。
而汶阳县属鲁国境内,故而鲁国相陈逸率一千五百郡国兵于汶阳城外迎候朱苗的大军。
当朱苗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抵达汶阳城外时,早已在汶阳县筹备多时的鲁国相陈逸,早早出城迎接,并提前在城外为大军安置了营地和帐篷,准备好了士卒的饭食和战马所需草料。
待朱苗大军临近,陈逸赶忙整理衣冠,快步上前,对着骑在马上的卫将军朱苗俯身行礼,高声道:“鲁国相陈逸,恭迎卫将军!”
然而,陈逸却见这位外戚出身的卫将军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笑意,似乎全然没有要下马还礼的意思,反倒依旧坐在马上,侧过头与身旁一位背着两张弓的将领低声交谈着,时不时还发出几声轻笑。
陈逸见状,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中闪过一丝愠怒。
这帮外戚,果然都是一群上不得台面的东西,竟然如此无礼。
他可是陈蕃的儿子啊!
陈蕃是谁?
乃是当今天子即位之初,受辅政重任的太傅、录尚书事者,是天下士人楷模!
是年近八十,却不顾体弱,带领属吏及太学生,以诛杀宦官为名攻破皇宫承明门却不幸被杀的大汉忠良!
就在陈逸心中对朱苗鄙薄暗骂之时,耳中却捕捉到弓弦震颤之声,不禁下意识抬起头,却见一道寒光飞射而来。
陈逸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方欲开口呼救,箭矢便已然贯入胸口,整个身躯向后倒射而出,重重地摔落在地,溅起一片尘土。
“汉升好箭法!”
马上的朱苗抚掌大笑,这一路上他是彻底对黄忠的箭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而且黄忠的领兵之法亦非同寻常,在军长史沮授的辅弼下,这支大军的一静一动都颇具章法。
“这五十步的距离,哪里值得卫将军如此褒赞呢?”黄忠微微抱拳,神色平静,语气中没有丝毫的骄傲。
他并非故作谦逊,而是觉得这五十步的射程,实在没有值得称道之处。
“奉太子命,鲁国相陈逸,勾结泰山郡叛贼张举、张纯,欲勾结叛贼夜袭朝廷大军,今斩之以儆效尤!”
宣布旨意的是沮授,身披轻甲,头戴缨盔,手持一封诏书厉声高呼道:“鲁国之兵,未参与谋反者放下兵器,太子诏令免除尔等罪责!”
底层的士兵们哪里知晓其中的详情,只知道诛杀鲁国相的是卫将军,当今太子的舅父,皇后的亲哥哥,这样的人难道还能是叛贼吗?
况且人家还拿出了诏书!
那没错了,鲁国相才是叛贼!
底层的郡国兵们想法就是如此简单,不少人当即惊慌失措地丢下了兵器,生怕被归类到了叛贼一方。
然而有三名参与了陈逸谋划的将校,互相对视一眼,立即拍马逃窜。
“子善、伯益,你二人率轻骑去追,不可使其脱……”
朱苗话未说完,却见黄忠迅速换上一张三石弓,左目紧闭,稍作瞄准,右手猛地松开弓弦,箭矢离弦而出发出一声尖锐的呼啸。
随后,黄忠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从马腹旁的箭壶中取出一根箭矢,几乎在同一瞬间又是一箭射出,也不去在意第二箭是否射中,便又迅速射出第三箭。
竟是三星连珠箭!
而接连三箭射出,三名逃跑的将校刚跑出二十余步,便被黄忠射下马来,纷纷栽倒在尘土之中。
眼见黄忠神射,方才只是畏惧朝廷而丢下兵刃的那五百余名郡国兵也彻底老实了,老老实实抱着脑袋蹲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任由朱苗的部众将地上的兵器收缴。
不多时,张郃押着两名鲁国兵中的文士前来拜见朱苗,从这几人口中,朱苗也核实了陈逸谋逆的事实,获悉陈逸竟打算配合张举所部,于夜间军士疲惫之时袭营。
“倒是有赖贾御史的情报了,没想到这鲁国相竟敢勾结叛贼张举谋逆。”朱苗不禁感慨道,脸上露出一丝庆幸之色。
他虽只是粗知些许兵法,却也知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军被里应外合夜袭的后果。
“确实,若非绣衣使者的情报,某也想不到……”
沮授也是点了点头,他从前颇为厌恶绣衣使者,觉得这些人不过是以检举他人为生的奸佞小人,却没想到绣衣使者竟能发挥这般作用。
但沮授却是没有将心底的话全部说完,他本想说陈逸毕竟是名士陈蕃之子竟也会谋逆。
但陈蕃虽是党人所称道的贤士,可于天子和太子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逆贼。
毕竟……谁家忠臣为了诛杀宦官,胆敢攻打皇宫?
而且陈蕃实际上是死于当今天子与太后窦妙、大将军窦武以及士人的多方争权的政变之中的。
孝桓皇帝病逝,当今天子被迎立,太后窦妙摄政,以其父窦武为大将军,以陈蕃为太傅,共同辅政。
窦武与陈蕃达成了政治同盟,威胁了窦太后的权力,于是窦太后便设立女尚书并培植心腹宦官,引起二人不满。
于是窦武与陈蕃决定诛杀所有宦官,再废天子重新迎立他人,因此当今当今天子在乳母赵娆、宦官曹节以及张奂等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挟持窦太后并杀死后知后觉带领属吏及太学生攻破承明门的陈蕃。
尽管至今士林中仍旧宣传陈蕃的壮举,但无论是太子还是天子,对于这样胆敢攻打皇宫的人,都只会给出一句“逆贼”的评价。
沮授微微摇头,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与感慨。
他是吃太子饭的,自然不能再夸赞陈蕃。
昔日作为太学生和孝廉之时,未曾执掌权力,也曾憧憬过陈蕃这等人物。
但如今执掌了些许权力,又是在京师雒阳为太子效力,自然也渐渐明白陈蕃这等人物对于汉室的危害,实则更甚于张角这等人公然举兵反叛的逆贼。
倘若天子都能被随意废立,臣子一念之间便可率兵攻打皇宫,那这天下将会陷入何等混乱的局面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