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军制改革,大秀肌肉!

作品:《红楼:香火神道,从神京城隍开始

    第314章 军制改革,大秀肌肉!
    同样的事,由不同的人来做,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全面改革军户制度这么大的事,别说是林如海如今内阁次辅的职位了。
    一般来说,便是整个内阁达成一致,也不敢轻易去碰触。
    可落在贾琮头上,众人心头除了震撼以外。
    倒也没有什么别的心情了。
    正如那日文侯法身所讲的话。
    道理讲不通,我恰好还略有一点武力!
    各地卫所的武官将领为了身家性命敢对内阁甚至朝廷做出铤而走险之事。
    但若对贾琮耍个横试试?
    中秋之前,天下一百三十府!
    整整一百三十家世家被屠的事这才过去多久。
    “林爱卿可有什么良策?”
    顺德帝看了一眼贾琮,显然也想明白了其中关节。
    这推行军制改革,名为林如海提出来的,实则背后是贾琮一手主使。
    目的也很简单!
    就是为了有足够人马为南征,甚至将来的西征、东征效力!
    好能继续推广神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我大乾如今发展日新月异。”
    “南方两路大军捷报频传!”
    “无论是新立的各大都护府,还是需要整编的新军、水师都需要大量青壮。”
    “与其让各地糜烂的卫所占据着大量的青壮人口。”
    “还不如直接废除军户制,裁撤其中大部分卫所!”
    “收回卫所屯田,由朝廷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日后朝廷征兵,当以募兵为主而非世袭。”
    “所有粮饷补给,应由朝廷统一调拨!”
    “扩大各省大营规模,整军备训!”
    “十三省之地,各省府县城,只留少数城卫军听从地方官署管辖。”
    “余下大营皆听朝廷调遣,地方官衙轻易不得调动大营兵马。”
    “各地武将无诏不得插手地方政令,真正做到军政分离!”
    “臣粗略估算,各省大营募兵整备之后,天下兵马人数与之前相仿。”
    “但战力至少提升三倍!”
    林如海手持奏章,每一条说的都是铿锵有力。
    一时间,朝中文武百官看向林如海的眼神登时变了。
    废除军户制、裁撤地方卫所!
    收归卫所屯田,扩大各省大营。
    军政分离!
    可以说是每一条,都是大刀阔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若是传出去,不用想也知道要闹出多大乱子了。
    “这……”
    “如此大刀阔斧恐怕会……”
    “此事怕是还需要……”
    林如海话音才落,大殿之中登时响起了一片小声议论。
    任谁都能看出这件事背后蕴含的凶险了。
    换成平时,早就一个个口水横飞。
    恨不得把提出这件事的人喷成筛子。
    可如今,贾琮就站在队伍最前列,背负双手。
    虽没有任何动作,连头都没有回。
    却像是一座大山一样,重重的压在众人心头。
    让众人唯唯诺诺的,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诸位爱卿如何看待此事?”
    顺德帝看了一眼贾琮,知道以贾琮的行事作风。
    既然已经让林如海提出来这件事,定然是早就做好万全准备了。
    “启奏陛下,林大人所献之策,利国利民。”
    “军制如能改革,定然会让我大乾各地兵马都焕然一新。”
    “只是老臣尚有几个疑虑恳请林大人解惑!”
    内阁首辅李阁老见状无奈的叹息了一声从文臣队列里站出来。
    李阁老已经做好了告老还乡的准备了。
    这两个月已经开始逐渐的将手上的政务一点点的移交给林如海。
    若是不出意外,待到今年秋天,便会上奏乞骸骨。
    而后顺德帝三挽之下,待到明年开春,便会真正卸任,将位置让给林如海。
    只是这般场合,也由不得李阁老不站出来的。
    若想推行军制,首先要做的便是让朝中大部分文物达成共识。
    故此上来先肯定了林如海的策略,随后这才继续道。
    “林大人,老夫疑虑有三!”
    “这一来,昔日太祖皇帝在各地建立卫所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屯田,更是为了在各地有变的时候,当地卫所能够第一时间反应!”
    “若是将卫所裁撤,各省只剩一大营,若是再出现变故,难免反应不及!”
    “二来,这天下卫所的屯田设立专门的衙门来统一管理,如此一来,势必会征调更多佃户,去掉佃户口粮,能够给军中提供的,反倒不如之前。”
    “这三来,便是十三省大营全部由朝廷下诏指挥,但南方几省路途遥远。”
    “哪怕是以八百里加急传递朝廷旨意,一个来回也至少要两月时间。”
    很多时候,站出来与你辩驳的,未必是真的要与你为敌。
    李阁老三个问题问完,林如海便知对方是刻意递过话茬。
    给自己一个说服文武百官的机会了。
    “李老心细如发,三个问题皆是老成谋国之见,林某佩服!”
    躬身微微行了一礼。林如海起身继续侃侃而谈!
    “此番军制改革,取缔军户制度,其核心目的便是解放出大量青壮。”
    “如今各地卫所大多都已经糜烂,士气低迷,将士们的战力也远不如开国之初。”
    “就拿这几年先是山东白莲之乱,福建孔家掀起的叛乱来说。”
    “哪怕是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叛乱消息,各地卫所也无力前去平叛。”
    “与其如此,倒不如将其裁撤,强干弱枝,以保证十三省大营的战力。”
    “至于李大人所说的军中粮饷保障问题,南征大军在南方设立十余个都护府,多是土地肥沃之地。”
    “粮食一年足有三熟。”
    “如海以为,我等需做两手准备。”
    “征调调南洋各大都护府之粮从海陆北上,供给各省大军!”
    “一来削弱南洋土人势力,二来,亦可缓解我朝廷粮食压力。”
    “朝廷军屯所产之粮则加以囤积,以备不时之需!”
    林如海说到此处之时,心里却是忍不住感慨起来。
    这次军制彻底改革,不用多说是贾琮在暗中授意。
    可却少有人知,这次收回军屯,征调南洋粮食才是贾琮最看重的!
    正常来说。
    大量粮食从各个渠道涌入大乾,势必会造成粮价暴跌。
    对普通百姓来说倒没有什么……
    大多数百姓皆是自给自足,一年忙碌下来能够维持温饱就不错了。
    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前去贩卖。
    而对于一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猎户渔夫来说,粮价下跌更是好事。
    唯有对坐拥大量土地的豪绅地主之家来说不是好事。
    粮价若真是连着下跌几年,势必会造成地价跟着贬值。潜移默化之下,土地里不再产出大量的财富。
    一些家族便会被迫将注意力转向商业!
    粮价、地价低廉,当诸多世家大族不会再过度看重那些田地之后。
    推行武道的最好机会就来了!
    与东篱书院发展迅猛的扩张姿态相比,顺德帝立主改革的武举制度到现在的发展速度也只能说是一般。
    其中最大的限制便是,无论是肉食、还是精粮!
    习武之人,每日是需要摄入大量养分来维持体力,打熬体魄的。
    况且此事还关系到贾琮心里对大乾还有南洋各大都护府的安排!
    南洋十几个都护府之地,日后便作为大乾的主要原材料资源产地!
    粮食、食盐、矿产、原木等等!
    而大乾境内,则更多的是兴建作坊,用以对这些材料的加工。
    还有便是日后与超凡修行体系相关的产业也要加以鼓励!
    如此一来,牢牢地把持住上游核心。
    大乾一年强过一年,南洋那些都护府,无论如何都翻不了天!
    天下百姓之中,强者越多,死后贾琮所能敕封的鬼神也就越强。
    ……
    “至于第三个,诏令传达缓慢的问题……”
    “陛下,臣恳请紫薇司派遣人手,坐镇各省大营。”
    “定能让消息传达顺利。”
    林如海转向顺德帝躬身一礼,随后朗声说道!
    “轰!”
    顺德帝闻言只觉大脑猛地炸开!
    军政分离!
    朝廷指挥!
    以紫薇司为桥梁!
    将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唯有两个字!
    集权!
    顺德帝无论如何都没想到顺德九年的第一天,贾琮便送上了这么大的礼。
    之前顺德帝多次从内帑调拨银两,先后建立神武大营、神威大营为的是什么。
    说到底还不是想要将军权攥在手里。
    只要军权在手,朝中的文武大臣,即便是吵翻天,甚至是上下沆瀣一气也无法对皇位形成任何威胁。
    只是与贾琮这样的大手笔相比……
    小了!
    顺德帝真正正正的发现是自己的格局小了!
    ……
    “这……此事若是能成,天下兵马焕然一新,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朕允了!”
    “紫薇司不日便会派人前往各省大营,构建消息传递阵法体系。”
    顺德帝强压下心中的激动。
    浑然没想到天下十三省的兵马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要攥到自己手上了。
    转头又看向方才配合着林如海一唱一和的内阁首辅李阁老。
    “李阁老,你怎么看待此事?”
    “回陛下,林大人已经将一切都思虑的周全,有理有据。”
    “老臣再无疑虑,只等陛下旨意下达,内阁会全力支持林大人推行军制改革!”
    “那好,诸位爱卿可还有疑虑?”
    顺德帝闻言点头,俯视下方文武群臣。
    尤其是脸上再也不复往日飞扬跋扈的瓦剌和鞑靼使节。
    只觉得心里说不出来的意气风发!
    今日所议军制改革这么大的事,实则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那边是当着瓦剌鞑靼这两个大乾死对头使节的面,好好秀秀肌肉!
    即便是当着他们的面商议足以改变军政的大事。
    他们又能如何?
    ……
    “……若是各省大营的指挥使最后呈尾大不掉之势……重现晚唐节度使旧事,又该如何?”
    没想到就在这时,不知哪个大臣,竟然下意识的开口说了一句。
    声音不大,却在这寂静的大殿里凸显的极为扎耳。
    “有本侯在,天下谁人再敢叛乱?”
    未等众人找到刚才开口的大臣,从大朝会到现在从未开口的贾琮却今天第一次开口了。
    位列队列之首,背对群臣。
    语气淡漠!
    “军制改革旨意将会在三月开春下达各地!”
    “具体裁撤卫所名录,本侯会与陛下商议处理。”
    “三月开春之前,凡之前贪墨饷银,主动投案者返还贪墨者,撤职归乡,既往不咎!”
    “三月之后,一经查实者,革职流放!”
    “凡胆敢趁机煽起动乱者,抄家灭族,九族之内,全部流放南洋,编入罪囚营,永世不赦!”
    “本侯不管你们到底有多少人拿了好处,只有一句!”
    “银子没了还能再赚,要是命没了,便什么都没了!”
    ……
    “这……”
    “我等明白!”
    殿内文武大臣一听,登时稀稀拉拉的应和道。
    实则贾琮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甚至已经网开一面了。
    主动投案,返还贪墨。
    单是这个返还贪墨,便有太多东西可以琢磨了。
    便是查实也不过革职流放,唯有趁机作乱的,才会抄家灭族。
    说白了!
    为了不耽误后续南征大事,这次军改,贾琮准备让朝廷出面。
    重拿轻放,旁的不重要。
    只要军改之后能给贾琮提供足够的青壮将士来支撑南征就好!
    为此甚至不惜分润给顺德帝大量好处。
    正事说完,接下来的大朝会便如同往年一样,再无什么变故。
    直至午时将至,顺德帝于宫中赐宴。
    贾琮却带着宝钗和黛玉向着门外走去……
    “侯爷,陛下想请您到御书房先……”
    夏守忠见状,赶紧匆匆跑了过来。
    “夏总管,今日旦日节庆,家中还有人等着。”
    “你帮我回禀陛下,军制改革之事若有变故,可前往各地东篱书院还有罗天宗所立的庙宇之中求援。”
    “具体事迹,陛下自裁!”
    “南洋诸岛六大都护府驻扎的兵马,最晚三月就要到位,以免迟则生乱!”
    贾琮开口对夏守忠说道,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
    “还有,夏总管,再转告陛下,若是最近有暇,不妨把昔日荒废的武道给重新捡起来!”
    “奴才明白!”
    “恭送侯爷!”
    “恭送镇北公,国师大人!”
    夏守忠闻言打了个激灵,不敢多想,急忙弯腰礼送贾琮三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