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数芯战略计划
作品:《刚改邪归正,重生成悟性学霸了》 第423章 数芯战略计划
许青山的声音不重,但决心很重。
周其凤在电话那头的声音静了下来,他沉默良久,又深深地叹了口气。
“既然你坚持的话,那我就往上申报了,这件事不适合放在院士会谈里说,应该会私下给你安排一场单独的见面会,你可以先把想法和材料准备好。”
既然劝不动,那就尽力帮忙。
这是周其凤的态度。
同样,他的心中也有一丝期许,或许许青山真的就做成了呢?
要知道现在的许青山可是要比当年的陈进,更有成果,更有份量,也更有潜力,如果是他的话,如果上面能够全力支持的话,说不定还真有可能能行。
“那就辛苦周校了。”
许青山恭敬地答道。
周其凤对于自己于公于私都是仁至义尽,起码在许青山看来,周其凤已经是极为称职的校长了。
许青山耐心地等待这件事的后续。
周其凤也果然没有让他等待太久,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有人联系上了许青山,并没有带上周其凤一起,而是更为隐秘的约谈。
许青山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了英才交流中心。
虽然这次秘密会谈的地点安排在了京城大学内,可周其凤并没有参与这场会谈,这场会谈的参与者只有五个人,许青山是会谈的核心,另外四位,分别来自科技部和工信部。
许青山进屋的时候,就看到这四位穿着打扮并不是很起眼的中年男人正站在一块讨论着什么,自己敲门进门的时候,他们就迎了上来。
“许教授您好,请坐。”
其中一位两鬓略白,发际线比较高的老帅哥扶着许青山的胳膊,热情地请他入座,坐下来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许青山这个时候才知道了这次会谈的目的和参与方。
来自工信部的两位分别出自电子信息司和信息技术发展司,这两位都姓张的领导,这次主要是过来做一个从旁辅助的工作,而那个老帅哥,则是新上任的科技部领导,姓龙,身后那个国字脸则是来自科技部一司的领导。
“周校长已经把大概的情况和我们沟通过了,万部长的意思,是由科技部牵头,工信部配合,来开一个小型方案报告会,深入了解一下许教授你的思路和路径,如果能够通过评估中心的可行性评估的话,我们会尽可能进行多方面综合支持。”
龙藤微笑着朝着许青山介绍了一下大概的情况。
许青山了然。
果然自己现在的名声很大,能在上面直接挂上号了,一向上申请诉求,都会积极地回应自己的想法,只是周其凤所说的汉芯一号事件确实会有影响,许青山听了龙藤对于评估流程的介绍,大致也了解了官方内部的改变。
从几年前那场事件结束之后,官方就重新整顿了项目评估流程,更加严格,更加复杂。
许青山的这次申请,确实也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但是好在许青山的声望要好得多,又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人,这一点让人放心很多。
“我的个人情况,在各位眼里应该不算是什么秘密,我也没有隐瞒过。”
许青山开口就先把基调定下来,主打的就是一手坦诚。
“我个人对于未来几年的芯片行业是比较重视的,我也知道我们国内一直都在努力,但实在是得不到关键性的突破。”
“如果说互联网是未来的新世界载体,那芯片就是新世界的基石,这种类似于命脉的关键性技术,还是应该要牢牢地抓在我们自己手里才好。”
“我在去年接触到梁溪尚德的案子的时候,心里就已经萌发了这方面的想法,最近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得到的突破,也有应用到芯片制作领域的可能。”
“从我在京大开办的科研项目和团队组建情况,以及创办小米公司,以及在鹭岛统合的半导体产业,不难看出我的目标就是模块化拆分整个制作产业,降低欧美方面的警惕后,逐步地移植技术,进行底层架构的破解再开发。”
许青山并没有和往常那些专家们一样,开口自研,闭口自研。
龙藤他们显得有些意外,好奇地问道。
“许教授想走的只是纯粹的复刻生产路线么?如果是那样的话,如果国外对我们进行专利追责和新技术封锁的话,我们可能会有不小的麻烦,这对于华夏芯片制造似乎不是一个好的思路。”
他有些为难地说着。
如果许青山只是打着搞研究的想法,实际上是想为了他自己的手机集团服务的话,龙藤觉得这样的提案大概率是没有办法通过评估中心的评估的。
毕竟,当初多的是打着为国的旗号,为自己谋求私利。
哪怕许青山此时的国民地位很高,他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也不会因此网开一面。
许青山摇了摇头。
“对于我们华夏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做出来,必须要先实现芯片制造流程的全国产化,完成初步的技术复刻,这样我们才能利用统一性原理,完成全流程的本土化改造。”
许青山娓娓道来,谈及自己对于芯片生产的见解。
“科技的进步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在跟进的基础上,能完成本土化移植,那就能更好地吃透底层逻辑和核心原理,再反过来开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想要在短时间内追上并且超越,我们的路线就需要如此。”
许青山是能够预见到未来的芯片发展情况的。
“在目前芯片市场尚且比较混乱的时候,我们还有借机抬头的可能性,等到未来消费市场稳定后,欧美形成完全垄断,到时候想要寻求突破,并且让市场适应,所需要费的就是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代价了。”
许青山并无虚言。
未来华为每年要烧掉上千亿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就为了能够快速缩短与国际主流芯片性能差距。
起步得越早,方向越准确,未来能省下来的钱自然会更多。
“这是我对于芯片行业的情况整理出来的战略计划书,请过目。”
许青山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来了两份打印装订好的计划书,递给了龙藤他们,他只准备了两份,四人脑袋凑在一起慢慢地看许青山的计划书。
既然能够被派来和许青山初步接触的,那就代表着部里也认可龙藤他们几人的水平,不说他们懂科技研发,但起码的阅读是没有什么障碍的。
心中也能对这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评估。
许久过后,许青山在椅子上打盹,这四个家伙一个问题都没有问他,就光顾着看了,直到龙藤轻轻喊他,他才缓缓转醒。
“抱歉,最近工作比较忙,春天来了有点犯困。”
许青山揉了揉眼睛,看向了四位。
龙藤手里拿着两份计划书,郑重地对许青山说道。
“许教授,这计划书我们已经看完了,我们打算带回部里去研究一下,希望你这边能暂时对计划进行保密,最后的讨论结果,我们会在半个月后告知你。”
“可以,今天辛苦你们了。”
许青山不太意外。
如果这么重要的事情能够一次小会谈就拍板下来,许青山反而觉得不现实。
但他有信心能够得到科技部方面的认可。
在计划书里,许青山就着部分技术提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较为可行的先行想法,那完全是可以在国内作为一个专项课题开设实验室的,但他毫不吝啬的整理了思路和初步方案。
但凡是评估的专家团体水平到位,都能看得出这份计划书潜在的价值。
哪怕最终计划没有成功,这份终极目标为“自产自研,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计划书,也还有缓冲落地的机会,起码能够缓解目前国内芯片行业人才、技术全方位短缺的局面。
果不其然。
4月刚刚到来,许青山就收到了来自科技部的邀请,去参加一场并不对外公开的会议。
这场会议,到场的人不仅有官方高层,同样也有来自华科院计算机所、华夏点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龙芯华科的人到场。
在参加会议之前,与会人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而在会议结束之后,许青山的表情不见轻松,反而是愈发凝重,在走出会场的时候,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抬头望着天空。
官方对于自己这次的计划十分重视。
这一个被命名为“数芯战略计划”的计划,已经被初步完成核高基项目的申报流程。
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是2006年官方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这个预计投入千亿的重大科技专项,承载着国家对于电子产业的信心和期盼。
同时,“数芯战略计划”也被列入了863计划的考察名单之中,只有初步完成计划基础,才能得到863计划的持续性支撑和全局性支持。
这两个项目计划,对于许青山所规划的未来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华夏对比国外其他国家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高度集成的社会制度,能够为某一个项目计划,集中整个社会的力量,助推其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华夏工业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这样的优势。
如果只靠着许青山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许青山觉得自己就算手里有再多的资金,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这个计划。
但如果有国家的全局性统筹助力,他能多出三成信心来。
可这件事依旧不是那么简单。
数芯战略并不是单纯的芯片生产和设计,而是包含了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开发,旨在搭建起华夏在成熟制程领域的智能生态闭环。
用ai技术重构芯片设计范式,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在设计空间优化、验证效率提升和模拟设计加速等方面,强化学习后所搭建起来的ai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预判验证路径,探索最优布局,减少大量的重复步骤和多余损耗。
并且在芯片制造的流程中,针对ai算力搭载做出更加合适的优化。
还能建立起ai芯片开源指令集的新型矩阵,降低生态设计的成本。
简而言之。
许青山要做的事,就是用自己手里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狠狠地降低损耗,减少成本。
说人话。
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
当然,这种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过,有官方的政策支持,还有人员抽调支持,许青山倒是可以好好地行动起来。
在这段时间的准备过程中,许青山早就已经物色好了一些人选,他打算优先攻克的,都是华夏出身的年轻专家,他们有比较强烈的归国欲望。
其中,今年刚刚入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孙楠,就是许青山颇为看好的人才之一。
这位02年入学华清,06年获得学士学位,去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在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拥有很独到前卫的见解,他对于智能控制芯片功耗方面很有兴趣,许青山就着这一点,写了一封小论文,提及了自己关于ai驱动芯片验证系统的设想,并且邀请他到京城大学来进行短暂的访问和交流。
除此之外,对于封装测试环节拥有深度造诣,目前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就读材料科学的何军博士,也是许青山的目标之一。
但许青山在简单的联系后了解到,目前英特尔也在追逐这位年轻的博士。
不过。
最让许青山头疼的,是身在大洋彼岸的苏妈苏姿丰。
作为全球在半导体领域最有名气的芯片专家,苏姿丰此时正处于一个飞升期。
她在9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德州仪器,又在第二年进入ibm担任研发主管,07年成为飞思卡尔半导体首席技术官。
可以说,她一个人对于半导体行业的了解和掌握就能和华夏掰手腕了。
可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她不太认为华夏拥有芯片发展的空间。
明年就会加入amd,从而让amd扭亏为盈,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半导体公司的苏姿丰,此时同样在虎视眈眈地搜罗着市面上的半导体相关人才。
虽然许青山并没有和她直接对话过。
可他在主动接触了不少边缘技术的学者时,都有从他们口中听到了苏姿丰的名头。
这让许青山的抢人拐人计划,难上加难。
但他自然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放弃。
成名专家拐不到,那就多找超级潜力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