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第444章 父亲的认可

作品:《秦时明月之政

    第444章 父亲的认可
    当王侯将相不再有种,这让锁死了阶级的既得利益者如何接受?
    他们将会失去一切,只是快与慢的差别罢了。
    可无论如何,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最顽固的,腐朽肮脏且无能的既得利益者,是注定要被碾碎的。
    聪明人现在早就准备拥抱新时代了。
    而嬴政的所作所为,在有识之士的眼中,更是验证了什么是天命圣君。
    以大秦如今之气象,一统天下已经是势不可挡。
    能直接投秦的早已经直接投秦,剩下的家大业大,暂时还不能直接投,但是也都在积极的和大秦联络了。
    一个个各显手段,用尽了手段和关系,也要提前和大秦联络好,大秦真打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要投啊。
    嬴政的大张旗鼓,也让那些原本并不注意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人,也都正视了这两个工程。
    然后就更绝望了。
    国力差距本身就大,现在这么一搞差距就更大了。
    关东六国得知此事的人,皆是人心思动。
    没错,这是嬴政暗暗传播的。
    嬴政就是要让普通百姓和中小贵族,乃至于所有人都知道,大秦的国力已经强到了他们绝对无法抵抗的地步,要彻底消磨掉他们的抵抗之心。
    面对一个绝对无法战胜的敌人,并且对方的所有待遇都比自己国内要更好,敌国的大王是一个心胸宽广,慷慨大方的君主。
    该做出什么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战国这个年代,家天下的年代,普通平民并没有国的概念,国是大王的,不是我们的。
    以前暴秦的名声比较可怕,投秦生活只有变差,自然还有一些战心。
    可如今不一样了呀,秦国如今的王是天命圣君,上天眷顾的仁君,投靠秦国生活只会变得更好。
    反抗秦国只会被碾碎。
    嬴政刻意传播的信息就是为了在他们脑海中植入这个概念。
    投秦,配合听话,生活变好。
    顽固反抗,死路一条。
    在一统天下中,嬴政并不想多造杀戮。
    因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活着的人。
    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
    至少需要十六年的时间。
    出生就是第一个坎儿,一个不小心就还要折进去一个。
    这第一个坎儿过了,在八岁以前,也是随时夭折,一个小小的疾病就足以夺走他的生命。
    想要安全平稳健康的活到十六岁,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十六年才可以长成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只需要一刀,一箭,这一个瞬间就变成了再也没有任何价值的肉块。
    而他们活着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白白死在战场上太可惜了。
    这以后可都是朕的子民啊。
    都是宝贵的劳动力啊!
    一统天下,杀戮不是目的,统治才是目的,而统治的不是土地,是人!
    即便再怎么鼓励生育,孩提长大也需要时间,耽搁的都是朕的时间!
    能少杀一些就少杀一些,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节省发展的时间。
    现在诸国君主是彻底绝望了。
    不是,没你这么玩儿的。
    你怎么把规矩全毁了呀?
    太不讲规矩了。
    你这样搞,我们就没有一点点活路了。
    嬴政也并不怕诸国狗急跳墙,再次合纵。
    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也没有这个实力了。
    谁挑头就打谁,就这一条就可以让他们没人敢挑头。
    先死和后死,还是有区别的。
    对于他们来说,拖得一日是一日,想要对抗秦国,还不如先吞并他国,能够与秦国东西相抗才是最好的,实在不行,哪怕偏安一隅也是好的,至于去跟秦国拼命,那还是算了。
    燕王喜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阴着脸半天不说话。
    燕丹豁然起身,铁青着脸一言不发,良久才无力的坐下,头颅垂下。
    赵悼襄王冰着脸呆坐着,良久,突然哈哈大笑不止,跑到了后宫。
    今日得意须尽欢,明日愁来明日愁。
    郭开啧啧摇头。
    齐王建幽幽一叹,秦国,只可为友不可为敌啊。
    后胜心中既是庆幸,又是得意。
    现在自己四舍五入和秦王也是亲戚了,而且自己和秦国的关系一向很好,以后照样也有荣华富贵呀。
    魏景湣王心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可最终还是化成了深沉的苦味。
    父王,父王,孩儿到底该怎么办?
    难道大魏的江山社稷就要毁在孩儿的手里了吗?
    孩儿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列祖列宗啊?怎么有脸去见父王啊?!
    已经卧床难起的楚考烈王心中更是苦涩,尤其是看着自己那两个蠢儿子。
    即便是自己新立的太子悍,比之自己当年也是远远不如。
    心凉的不行,自己百年以后,就靠这种货色能对抗秦王吗?
    楚考烈王心中一片悲凉,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实在看不到大楚的未来。
    至于韩王安,他现在无力的坐着,垂着头,眼眸无神。
    当年就是他带着郑国一起去的秦国,开渠之计策,既是疲秦之计又是强秦之计,拖得一时,拖不了一世。当初种下了种子,现在,苦果就已经要吃到了。
    如今秦国万事俱备,只要稍加休养生息,准备两三年,自己韩国这块绊脚石,怕是就不会再被留了。
    如何是好啊,如何是好?
    姬无夜和白亦非就不一样了,他们一点儿都不慌,他们早就准备好投了。
    只要秦国一有异动,只要秦国准备发兵韩国,他们立马就投啦!
    对他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投秦一念起,天地一片宽啊。
    给秦王送的礼物也收下了,这说明啥,已经被领导接纳了,还怕什么?
    与他们心情截然相反的是韩非。
    韩非虽然被禁足,但是还是一直关注天下大事,现在韩非也是真的绝望了。
    他是一个聪明人,像他这样的聪明人是可以看透事物本质的。
    强悍的秦国配上了强悍的王,没得打了。
    战争虽然主要还是看国力,但是更看的是如何把国力更好的用出来。
    一个国毕竟不是真的是王一个人的。
    即便到了今天,秦国国力依旧不可能是六国联手的对手,但是那又如何呢?
    秦国国力一万,用的出八千,诸国加起来一万五,可是就连五千都用不出,更何况单独面对秦国呢?
    而且一味严苛的秦国,竟然已经开始改变路线了,这就意味着秦国自毁的可能性也没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大了会糊锅,火小了会不熟。
    先前秦国便一直是大火,而且是超级大火,虽然熟得快,但是完蛋的也快,一开始就是外熟内生。
    可现在不一样了,炒菜变炖汤了!
    秦王换了个大锅,然后又往锅里加水又加菜,还转了小火慢炖,先前快糊了的饭反而开始入味了。
    这是大火烹出了香味就开始炖汤了,这一下子一切都恰到好处了。
    该熟的都熟了,剩下的只有入味了。
    全天下真的没戏唱了,注定迎接唯一的王。
    而韩国的现状也让韩非彻底绝望,经受的打击让这个天才真正沉淀出了静气,让他也能更加清楚地看清韩国的一切。
    正是看清了,才知道这是真没戏唱了。
    韩非看着自己手中的书,自己的一生心血。
    干,投秦!
    韩非向韩王安自请入秦为官,韩王安沉默半晌,还是允了。
    韩非看得清的东西,韩王安也看得清。
    老九去了秦国也好,现在的韩国待着也没有意义,相反,老九得罪了姬无夜他们,秦国真打过来的时候,若是趁乱干掉了老九,那可真是没地说理去。
    去了秦国,以老九的才华才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秦王是爱才的,也是心胸宽阔,待在秦国朝堂有些名堂,整合韩人势力,也能帮衬红莲,也能为以后做好打算。
    韩非临走之前,只去了相国府邸,见了张开地,推荐张良去了小圣贤庄。
    张开地对于如今的天下形势,韩国面对的局势,也是看的清清楚楚。
    对于韩非入秦他也是支持的,他也在劝韩非,入秦以后可以劝秦王不要攻韩,韩国可为秦国之属国,韩国弱小,又没什么威胁。
    韩非郑重点头。
    和张良相见后,依依惜别。
    张开地送张良去了小圣贤庄求学,这也是为张家留的种子。
    张开地早就做好了与韩国共存亡的准备。
    他的儿子早就为了韩国而死了,只剩下这最后的孙子,是他最后的私心了。
    一个小小的张良又能对如今的韩国造成什么影响呢?
    就为张家留一个种子吧。
    当韩非收拾好了一切,将要离开韩国的最后一个晚上,韩王安找上了韩非。
    这个一向最讨厌自家儿子嗜酒的韩王,此时屏退了所有人,他自己拿着一壶酒找到了韩非。
    韩非躺在庭院草地上,静静的看着星空,这充满了忧伤的星空。
    “老九。”
    韩王安呼唤的这一声,招回了韩非的心神。
    韩非惊讶道:“父王?”
    急忙起身行礼。
    韩王安摆了摆手,让韩非一起坐下,父子两人就在这庭院的圆桌坐下。
    月光披撒在父子肩头,就连寒风都仿佛变得温和。
    “老九,明天伱就要去秦国了,父王给你饯行。”
    韩非心中感动,有太多话想说,最后也只是轻声道了一声:“父王。”
    韩王安摆了摆手:“去拿两个杯子,父王忘了拿了。”
    韩非忍不住一笑,连忙跑进屋内去取了两个杯子。
    韩非正待取过酒壶,被韩王安制止,这第一杯酒,韩王安亲自斟满酒水,这才放下酒壶。
    韩王安举杯夸赞道:“老九,你写的书父王也看了,乃是旷世奇书,即便和那吕不韦名震天下的《吕氏春秋》相比也不遑多让,父王也是与有荣焉啊。”
    “真是想不到,父王能生出你这么天慧的儿子,父王为你感到骄傲。”
    “来,干了这杯。”
    在中原这片土地,父亲的认可,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期待。
    也是最暖心的抚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