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作品:《知否:我是皇太子

    第488章
    “哈哈,正是因为没有理会,那些官员越想把萧太后送走。”刘炳成哈哈一笑说道。
    “嗯?”哪个契丹官员闻言很是疑惑。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刘炳成微微摇头,懒得解释。
    辽国和大宋的体制根本不一样,根本理解不了汉人官员和皇室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
    汉人王朝,官员都有默契的想要限制皇权。
    这次的事情,对于大宋官员来说,还属于占理,那些官员怎么可能放弃。
    …………
    “大相公!”
    申相公叫住了韩章,快步上前道:“可否打扰大相公一会?”
    韩章闻言沉默了一会,道:“老夫最近得了一些新茶,申相公来尝尝看。”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申相公微笑道。
    韩章带着申相公来到公房,拿出茶叶,烧水做起了茶。
    “尝尝看。”
    韩章把做好的茶,推到申相公面前,然后为自己做起了茶。
    申相公端起茶盏,呷了一口,仔细品味了一会,称赞了几句,放下茶盏,看向低头做茶的韩章。
    “在其位谋其政,大相公还未致仕,就对朝中之事不管不问,这可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大相公。”申相公说道。
    韩章搅茶的手顿了顿,继续搅了起来。
    “之前老夫跟陛下聊过,你可知陛下心中接任大相公的人选是谁?”韩章说道。
    “是曾庆轩吧?”申相公虽然是在询问,可是语气却很是确定。
    韩章辞官的事他知道,官家虽然没有同意,可韩章的年纪在那摆着,也就这一两年的事。
    他自然考虑过韩章致仕后,谁会接任大相公,思来想去,曾庆轩的可能最大。
    因为曾庆轩没有任何底线,为了讨好赵兴什么都做的出来。
    这在他们看来是奸臣,可在官家眼里却是听话的表现。
    “不是。”
    韩章微微摇头道:“官家的人选是你,最近老夫把很多事都交给你处理,难道你就没有猜出一些么?”
    “是我?”申相公有些难以置信,道:“怎么可能是我?”
    最近韩章确实不怎么管事,把好多事都往下面推,他做的还是最多的那个。
    可是他从未往这方面想过,毕竟他去年前往江州监督赈灾处理的并不完美。
    而且很多事情上,他都不认同赵兴的决策。
    “这是官家亲口对我说的,其实我开始也以为官家会让曾庆轩接任大相公。”
    韩章沉吟了一会,说道:“我们都有些小看陛下了。”
    他仔细想过,得出的结论是赵兴很理智。
    赵兴有意把朝堂变成一言堂,却清楚大相公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虽然大宋实行的是多相制,大相公权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可大宋重文轻武,大相公依旧可以算是百官之首。
    把大相公换成对赵兴唯命是从的人,看似好处很大。
    可是这样的人必然野心勃勃,唯命是从的同时,也会在朝中培养大量亲信。
    这一点即便赵兴知道,也无法避免的。
    毕竟赵兴需要大相公来帮他掌控朝堂,大相公就需要在朝堂有足够的话语权。
    若只是唯命是从,以大宋这种多相制度,只是一个大相公,并不足以压下朝堂的反对声音。
    但是赵兴清楚这种危害,所以并没有这么做。
    反而选择了申相公这个不怎么听话的人。
    这样有理智的皇帝,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是赵兴不会因为有人反对他,就不管忠心与否。
    而坏处是,赵兴的一些想法观念很坚决,一旦做出什么决定,别人很难改变。
    申相公也听出了韩章话里的意思,沉默许久道:“陛下沉迷辽国太后,问道有多严重,大相公应该清楚,大相公难道就这么放任么?”
    “你真的觉得陛下是被萧太后给迷住了?”韩章反问道。
    “我也不信,可陛下之前纳过一个和离的女子,陛下到底年轻,萧太后用手段迷惑住陛下,也不是不可能。哪怕有一丝可能,都要杜绝。”申相公说道。
    一个朝代,只是某一个皇帝昏庸,造成亡国的例子非常少。
    秦朝隋朝二世而亡,除了皇帝的因素外,还有着别的因素在。
    可皇帝痴迷一个女子的危害,比皇帝本身昏庸的危害还大。
    “可陛下后宫妃嫔不少,只有那么一个和离过的。或许陛下喜欢人妇,可陛下登基这么久,并没有纳过人妇,足见陛下有着自控力。萧太后要是真有手段,也不会被赶出来了。”韩章摇头道。
    “可陛下从登基开始,哪怕皇后诞下太子,都没有荒废过朝政这么久。”申相公反驳道。
    他也不愿意相信,可是赵兴的表现让他不得不怀疑。
    “我们先不论陛下是否被萧太后魅惑了,你觉得萧太后如何安置为好?”韩章问道。
    “这…”
    申相公闻言一时有些语塞。
    对于把萧太后交给辽国,他是认可的。
    可是这是建立在赵兴被魅惑的情况下。
    若是没有这回事,他虽然还没有妥善处理萧太后的办法,但却不愿意把萧太后交给辽国。
    无论耶律乙辛如何清洗,只要萧太后和小皇帝还活着,对于辽国就是一个隐患。
    甚至耶律乙辛因为这个隐患,会大肆清理辽臣,还会疑神疑鬼,对辽国臣子不信任。
    “萧太后和小皇帝不交给辽国,对于大宋是有利的。可是如此一来,耶律乙辛必然不会愿意,只要不交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无非就是早晚罢了,申相公认同么?”韩章问道。
    “不错。”申相公点了点头。
    “要么交人,要么打仗。你觉得朝中那些人会怎么选?”韩章有些讥讽道。
    韩章虽然一直主张坚持重文轻武,可他本人却是个主战派。
    当年西夏自立,朝中大多数都支持出兵讨伐。
    但是在怎么讨伐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是以范相公为首的,主张往边境增兵,以守为主。说白了就是逼迫西夏也往边境增兵,和西夏比拼国力。
    若是西夏撑不住,出兵攻宋,大宋以逸待劳,还有城池之利。
    另一种就是以韩章为首的,主张主动进攻。
    韩章看不起的只是武将,但是在军事上一直主张的是打,并不怂。
    但是韩章清楚,大宋满朝文武其实都不想和辽国打仗的。
    哪怕是现在辽国经历过内乱,元气大伤。
    申相公沉默许久,震惊道:“大相公的意思是,陛下故意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辽国对大宋动兵?”
    “不错,辽国先出兵,大宋就是不得不战,满朝文武也没有借口反对了。当然了,这只是老夫的猜测。”韩章说道。
    申相公张了张嘴,猜测毕竟只是猜测,可是他仔细想想最近发生的事,又觉得韩章猜测的很有可能。
    之前百官也曾跪劝过,可是那次赵兴因此大发雷霆。
    这次却没有,还让人盯着,一有官员昏迷,立即就被送去了太医院医治。
    原本他以为是赵兴理亏,可是现在想想,赵兴若是被魅惑了,怕是会反应更激烈才是。
    “可跟辽国交战,对大宋并没有任何好处。大宋现在并不具备直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实力。”申相公说道。
    太宗当年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已经打下了大半,可是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了,夺回的城池,后面慢慢也丢失了。
    那次的经历,已经让大宋明白,除非能够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把辽国彻底赶回草原,否则意义不大。
    “陛下这么做的目的是北方长城。”韩章说道。
    “若是打仗,北方长城必然会被破坏,陛下…”
    申相公说到这里,脑中灵光一闪,道:“我明白了,辽国元气大伤,辽国此时也不想和大宋交战。可萧太后和小皇帝在大宋,耶律乙辛不可能不出兵。陛下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消耗辽国实力,延缓辽国恢复元气的时间?”
    看似申相公说的有些矛盾,既然大宋是想拖延,而辽国也不想和大宋交战,为何辽国还要出兵呢?
    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态度的问题了。
    辽国向来强势惯了,要是这种事都忍了下来,不仅辽国内部的那些贵族心有不满。
    也会给大宋和西夏一种虚弱之感。
    大宋或许不会出兵,那么西夏呢?
    毕竟当年辽国可是趁着大宋和西夏交战,不仅威胁大宋增加岁币,还把西夏彻底赶出了草原。
    西夏不是辽国的对手,但是趁着辽国虚弱,从辽国手里夺回当年丢失的草原还是可能的。
    “没错,野兽在受伤后,都会不断发出吼叫,为的就是震慑。
    辽国是以契丹族为主,可草原还有很多部落只是依附辽国罢了,这些年没少被辽国剥削。
    耶律重元当初能够得到草原上那些部落支持,就是这个原因。
    一旦辽国露出虚弱之势,很多人都会选择上去咬一口的。”韩章说道。
    “可是这些毕竟只是猜测,要是万一呢?”申相公还是有些担忧。
    “先看看,要是猜错了,最后再劝说陛下交人便是。陛下就算不愿意,太上皇不还在么?”
    “辽国就算出兵,也是为了威胁,此时也不敢轻易激怒大宋,直接攻城的可能微乎其微。”韩章微笑道。
    申相公闻言沉思许久,起身躬身道:“我比大相公还是差远了。”
    “你太自谦了,这些你其实也能想到,就是太急了。”韩章摇头道。
    以申相公的才智,只要认真想想,不难想明白。
    可是朝中那些大臣,都猜测赵兴是被魅惑了,劝说他带头去规劝赵兴,人云亦云,先入为主,影响了他。
    “大相公的职责不仅是替陛下处理政务,还要协调陛下与百官之间的关系。太偏向于陛下,会被百官当做奸臣,可太偏向百官,也会惹得陛下不满,当年吕相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韩章说的吕相公,就是太上皇的老师,在太上皇亲政前担任大相公,太上皇亲政后,还担任了好些年的大相公,最后被人弹劾,导致罢相。
    吕相公被弹劾的理由是把持朝政,可实际上是吕相公事事以太上皇为主,太上皇对其非常信任,导致吕相公权势太大,引起朝中很多人不满。
    “多谢大相公告诫,受教了。”申相公躬身道。
    …………
    萧太后把一颗樱桃喂入赵兴嘴里,微笑道:“陛下如今戏演的差不多了,本宫可以出宫了吧?”
    “怎么,着急了?”
    赵兴把核吐出,新鲜水灵的樱桃甜甜的,带点微酸,确实好吃,他伸手端过装着樱桃的盘子,拿起一颗塞入嘴里。
    “本宫在宫里这么久,怕大哥他担心。”
    “你是担心你那个儿子吧?”
    赵兴含糊不清道:“朕很好奇,董毡到底和你说了什么,你居然放心把儿子留在河湟。”
    “陛下说笑了。”
    萧太后拿起一颗樱桃,咬在嘴里,俯身喂给了赵兴。
    赵兴吃了一颗并不满意,觉得萧太后嘴里肯定不止一颗,仔细搜查了一番才放过他。
    “甜么?”萧太后掩嘴笑道。
    “甜,比朕之前吃的都甜。”
    赵兴笑着伸手滑入萧太后衣襟,道:“不过没有这个甜。”
    “嘶~”
    萧太后倒吸了一口冷气,推了推赵兴,嗔怪道:“轻点。”
    赵兴又加重了几分力,道:“你还没回答朕的问题呢。”
    萧太后疼得眉头皱起,按住了赵兴的手:“本宫之前不是都说了么,浚儿病了,不能舟车劳顿。”
    “你应该清楚,朕问的不是这个。”
    赵兴淡淡道:“朕想知道,你到河湟后,董毡和你说过什么?”
    他不相信萧太后和董毡之间没有什么协议,否则即便辽国小皇帝真生病了,萧太后敢把他就这么留在河湟么?
    这几天他也多次试探过,有时候是在兴头上突然停下,有时候是在事后,可是萧太后很警觉,一直没有说。
    赵兴现在已经有些失去耐心了。
    “本宫说了难道陛下就会信么?”萧太后反问道。
    “你不说怎么知道朕不信呢?”赵兴慢慢揉捏了起来。
    萧太后眼神迷离道:“董毡说,等本宫复国,让本宫划分一块地盘给他,封他为王。”
    “河湟地盘可不小,你会舍得给他划分这么大的地方?”赵兴冷笑道。
    河湟地形狭长,但是长可是有一千多里。
    辽国虽然疆域大,可除了草原后,其实也没多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