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太学之见

作品:《三国:我不是曹睿

    十月初一,洛阳城南,太学。
    上午时分,集贤堂内。
    此前尚显空旷的集贤堂,如今已经有些拥挤了。
    太学第一年招生五百,毕业一百。
    第二年依旧招生五百,毕业人数还是一百。
    第三年还是招了五百人,但从第一期读满三年、还未毕业之人,却还是需要离开太学、各返本郡的。
    这也没办法,人材在精而不在多。
    太学设立的初心,本就是用以寻找大才,而非做成官员培训班的。
    达不到标准的各回原籍,有了在洛阳的求学经历、回到郡中也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
    曹睿面对着一千三百名太学士子的期盼目光,说了许多前程远大的鼓励之言。
    在郑博士的主持下,太学里日常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忠君爱国。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每日都要学习忠君爱国之道的年轻士子,当你毕业之时、皇帝亲临太学当众演讲。
    这会引起多大的狂热?
    基本上曹睿每说几句,下方就会自发的响起一片掌声,以至于演讲不得不中断了好几次。
    曹睿演讲已毕,郑称郑博士高声喊道:“陛下讲演已毕,现开始太学问政。三问、三答,一如既往。”
    郑称话音刚落,太学生们便蜂拥般举起手来。
    都到了太和三年了,谁还不知问政时最容易出彩、最有可能被皇帝看中?
    人都是有分别心的,皇帝也不例外。
    既然人数众多、后面的人都看不清面孔,那就从坐在最前、甲阶的学子中来挑选。
    司马昭本是凑热闹一般的举手,在皇帝伸手一指、郑博士又高呼自己名字的时候,司马昭站起来的时候,整个人的脑袋都是懵的。
    郑称继续把控着流程:“学子行礼,做自我介绍。”
    司马昭躬身一礼:“拜见陛下,学生司马昭、河内温县出身,现年十八。”
    司马昭一站起,几乎堂中的所有士子都在盯着司马昭的后脑勺看。
    司马懿也有些意外,怎么就挑到我家子上了呢?
    曹睿看着司马昭的拘谨样子,笑了两声后看向司马懿:“是司空家的二公子吧,朕认得相貌,今日便考校一番才学。”
    司马懿拱手:“犬子鲁钝,年幼无知。臣也不知他能问些什么来,还望陛下莫怪。”
    “无妨。”曹睿转过头来:“司马子上是吧?朕知道你,可以开始提问了。”
    太学问政已成固定流程,年轻的士子们、在毕业之前,往往会聚众猜测问题与提问之人。
    司马昭自然也听了一些,再度行礼后出口问道:“学生请问陛下,太学的教授们称陛下曾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前两届太学生皆前往陇右、雍州管理屯田之事,而此后的太学生、还有哪些能为大魏效力之处呢?”
    曹睿点头:“朕的确说过这句话。司马子上,学子们在太学中、可否理解朕这句话的本意?”
    司马昭拱手答道:“禀陛下,博士们称此言乃是说,为官者需要明习庶务、懂得百姓疾苦,为国治民之时才能称职得体。”
    曹睿道:“博士们教的没错。但朕今日要与太学生们多说一句。”
    “朕方才在想,今日集贤堂中的太学生们,有朝一日会出多少两千石呢?会不会有刺史、尚书,会不会有六部九卿呢?”
    “朕对你们、对太学生们的期望是无限的。这便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另外一层含义了。”
    曹睿话音刚落,集贤堂内一千多年轻士子们又得到鼓舞、热烈而又急促的鼓起了掌来。
    曹睿听着掌声,倒没有因太学生们的拥护而自满,而是感慨太学生们的活力与激情。
    年轻就是好。
    整日在宫里、在朝堂上,与这群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人老成精的臣子相处,哪里有与学生们相处来得轻松?
    郑称抬手、掌声瞬间停下。
    曹睿又道:“方才问到有哪些可以效力大魏的地方,朕今日明白告诉诸位学子。”
    “凡是太学毕业的学子,为太学郎、皆需在各地屯田、水利、农业之处任职三年。”
    “非如此,不能明农桑之艰难、国力之来源、万民之所想。”
    “三年期满,考评通过,则太学郎们皆转为五百石,前往洛中各官署、各州郡任职,同等情况优先升迁。”
    曹睿话音刚落,又来了一波热烈的掌声,惹得曹睿都有些审美疲劳了。
    今日光禄卿杨阜也一并来到现场,曹睿与郑称对视一眼、又指了指杨阜。郑称当即会意,叫停了掌声后、高声道:“诸位学子,现在由光禄卿杨公、当众公布今年太学学子去向。”
    杨阜从后缓缓几步上前,集贤堂内顿时鸦雀无声。光禄卿杨公素来以严厉著称,面对这位执掌所有太学郎前途的人,并没有学子敢触他的霉头。
    杨阜朗声道:“经朝廷议定,第三期毕业的太学学子,为太学郎后、尽数前往许昌负责屯田之事。”
    “明日,太学教习就会通知各位学子、前往光禄寺报道,学子们听教习指挥即可。”
    学子们不鼓掌了。
    左右只是一百个毕业生的去向,与大多数人是无关的。
    而杨阜又当众公布今年去向是许昌,作为颍川郡治、大魏五都之一,许昌听起来就没有陇右、关中那般遥远,那般能出成绩。
    站在皇帝左侧一丈远的司马懿,此刻倒是意外了起来。
    昨夜在府中之时,司马懿与儿子猜的乃是淮南。
    司马懿推断此事的理由也很简单。
    任职陇右、关中的两批士子,具体一些的岗位,都是在管理归化羌人的屯田之事。
    羌人不服王化,治理羌人需要有威望手段、还要讲方法人情,比寻常的屯田之事要难上许多,正是磨炼这些年轻士子们的好去处。
    如今除了陇右、关中两处,只有淮南的屯田正由蒋济搞得热火朝天。
    不去淮南而去许昌,莫非陛下是因为年初要去许昌,而将豫州诸郡的屯田事、放在了淮南之前?
    看来皇帝对巡幸许昌颇为上心啊。
    郑称宣布结束第一问,司马昭行礼后复又坐下。
    继司马昭之后,皇帝又点了和逌、夏侯惠两名士子出言提问。
    就在夏侯惠提问之时,侍中辛毗被人唤到门外、接过了一封文书后,快步上前、将文书递给了皇帝。
    曹睿也只是打开看了一看,并没有什么反应,继续回答着夏侯惠的发问。
    夏侯惠此人亦是夏侯渊之子,但他为人行事却没有半点武将家风,处处都像个文士一般。
    据郑称说,夏侯惠极擅文学、才学在太学中为人称道。
    随着夏侯惠的问题结束,第三期太学生也就算是正式毕业。
    结束了此处行程的皇帝,走出太学之门、骑上白马,还未起驾之时,面色就忽然从沉着变为哀伤。
    司马懿目睹这一刻,一时间脑中警讯大作。转头看了眼辛毗,发现辛毗也是同样的哀伤之色。
    司马懿来不及多想,凑近皇帝身前问道:“陛下,陛下,出了什么事情?”
    曹睿强忍着心中的悲伤之意,将手中文书递给了司马懿:“曹弃出发两日后,大司马在寿春薨了。”
    “朕下午不去武学了。”
    “先回宫,朕要一个人安静一会。”
    “西阁东阁安排一下。”
    说罢,曹睿抖动马缰,纵马疾驰了起来。身后随着的虎卫骑兵也一并随之跟上,反倒是司马懿、辛毗、杨阜这些随员,都被留在了原地。
    司马懿持着文书,看向众人哀叹了一声:“大司马于寿春薨了,陛下先行回宫。”
    “我与侍中带着仪仗回宫。其余诸位同僚,陛下并无安排,还请诸位各回官署吧。”
    与皇帝的哀伤反应不同,站在此处的大臣们倒是颇为淡定。
    都是在皇帝身边待久了的老臣,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
    汉室亡了都见过,曹操、曹丕死了都见过。
    夏侯渊、夏侯惇、曹仁、夏侯尚、贾诩、王朗……国家重将重臣死的还少吗?
    这些站在司马懿附近的大臣们,经历了汉魏易代、经历了曹氏祖孙三代的政治波折,早就对这种事情近乎免疫了。
    曹休死了又如何?
    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做的。
    长叹几声以示惋惜,追忆一下曹大司马的丰功伟绩,更有甚者还抬手抹了一抹不存在的眼泪。
    这也就够了。
    司马懿带着三名侍中与皇帝仪仗,一同往北宫的方向行去。
    曹休去了,议论谥号、爵位继承、扬州军中安排……他们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