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心念邺城
作品:《三国:我不是曹睿》 就在曹睿与四名阁臣商议之时,今日当值的散骑侍郎和逌从外轻声走入。
按照皇帝此前和他们四人的说法,凡是六部、九卿、将军及以上的官员请求陛见,必须即刻通禀。
西阁东阁的四人官体得当,即使听到后面有脚步声,都没有丝毫斜视。
和逌施了一礼:“启禀陛下,武卫将军许褚正在宫外候着,请见陛下。”
许褚?
满宠微微皱眉。
大军再有几日就要出行了,许褚这时不应在武卫军中、忙着出征开拔之事吗?如何入了宫?
按照太和元年定下的制度,朝廷三公以下,六部尚书、九卿、诸刺史,以及中军偏将军以上之人,均可请求直接面见皇帝,列侯亦可。
以示言路畅通无阻,君臣互信而不生疑。
曹睿冲着和逌点头示意:“好,你去传许将军进来吧。”
和逌领命而去。
眼看书房内的四人注视着自己,曹睿笑道:“朕也不知许褚有何事找朕。不过正好你们都在,且听许褚如何说吧。”
片刻后,许褚走外缓步走进书房,躬身行了一礼,弯腰幅度之深可谓标准至极。
曹睿点头:“许将军今日有何事要与朕言?”
许褚沉默几瞬,拱手道:“禀陛下,如今已近年关,枢密院令武卫军数日后开拔。”
“臣当然愿意继续带兵、继续为陛下、为大魏效力。可进了冬季以来,臣的精力也渐渐不支,早年战场上受伤的肩膀、手臂,今年疼痛格外难忍。”
说着说着,许褚长叹一声:“陛下,臣已老病,不堪朝廷驱使了。若臣忍着此事不上禀陛下,倘使哪一日臣真倒在了行军途中,那就是给朝廷添乱了。”
曹睿微微摇头,指着满宠身侧的位子说道:“许将军先入坐吧,与朕慢慢说。”
许褚虽然是来辞官的,言语依旧如同昔日一般利落:“臣遵旨。”
待许褚坐定之后,曹睿轻声问道:“许将军今日辞任的想法,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人教你如此的?”
许褚愣了一下,随后从实说道:“陛下,臣月初领命之后,心中一直纠结难定。眼看出兵日期临近,臣昨日去枢密院与王右监说了此事。”
王右监,王昶王文舒?
曹睿目视许褚,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许褚左右看了一眼阁臣们,继续陈述道:“王右监听臣言后,建议臣自来请辞,免得耽误大魏军国重事。”
曹睿微微摇头:“这是王昶原话吗?朕不信他会如此冷漠。”
许褚尴尬一笑:“让臣请辞确是王右监说的,不过他的原话是让臣知进退而晓祸福,效力魏室三十余年,莫要临末生事、留下个不好的结果。现在荣休,反倒能安度晚年。”
曹睿哑然失笑:“王昶还真是这般直率。”
“许将军,卿既然要辞官养老,武卫军谁可继之?不妨向朕推荐一番。”
许褚摇了摇头:“陛下,臣既然要退,就万万再没有管事的道理。武卫军随臣日久,可臣心里分明。”
“朝廷愿意用谁,都不是臣能插嘴的,恕臣不能答陛下的话。”
曹睿叹道:“每每有老臣辞任,朕心中的确不忍。”
“历来臣子老病,武帝也好先帝也罢,从无吝啬官职封赏的。许将军乃是大魏虎侯,今日辞官休养,朕再为你加封百户封邑。”
“你长子许仪今年三十有二,在中军十年,也只做到了千石司马。朕现在擢升他为两千石校尉。”
许褚从座位上起身拜谢,发冠里白的发丝清晰可见,声音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颤抖和感慨:“陛下隆恩,臣实在感怀于心。臣不能侍奉陛下,就让臣子继续在中军侍奉陛下吧。”
“臣实在……”
许褚乃是世之虎将,虽然年老,曹睿还是不愿见他如此神态:“许将军稍后再谢朕,朕还没说完。”
许褚抬头看向皇帝。
曹睿道:“许将军与朕乃是同县的乡人,愿在洛阳养老、还是愿回谯县?你只管选一地,朕来为你置办房屋田产!”
许褚感慨的说道:“臣随武帝征战二十余年,哪里还能回得去谯县呢?臣的亲族都在邺城,当年随臣一并投奔太祖的宗族子弟们,大半也都葬在了邺城。”
“若陛下悯臣,还望陛下准臣在邺城终老。”
曹睿点了点头,似乎并不意外:“邺城吗?”
“许将军且放心,朕会派人安排的。再过几日就是月底前的饮宴了,待朕前往许昌后,你也同时去邺城吧。”
“许将军虽辞官,但武卫之名伴随了你大半生,将军号就留着吧。若邺城有事,随时可以向朕上书。”
“知晓了吗?”
许褚点了点头,言语中似有些未尽的悲戚之意,但还是振作精神,告辞后离去。
看着许褚略显萧瑟迈步而出的身影,曹睿感慨道:“岁月最不饶人,诸卿,每到这种别离之时,你们都是怎么想的?”
满宠第一个出言道:“陛下无需感伤,聚散离合本是世间常理。”
“以臣来看,大丈夫立于世间,无愧君王、无愧己身,就足矣告慰平生了。”
曹睿看向满宠:“只求无憾?”满宠捋须点头:“只求无憾!”
曹睿又向书房门外的方向望了一眼,门已关上,许褚的身影已经看不见了。
许褚辞任而去,六旬多的年纪,却还想着回到邺城安度残生。
如许褚所说,他昔日旧部宗族多葬在邺城。正是这些一个个个体生命的逝去,才垒起了大魏的基业……
司马懿看着桌案后有些走神的皇帝,轻咳一声:“陛下,既然准了许褚辞任,接任其领武卫营的人选也该议定了。距离武卫营开拔的日子已然临近。”
曹睿回过神来:“就让牵招来领吧。”
司马懿见皇帝已经有了想法,拱手进言道:“天子牧臣,臣子牧民,各得其所,合乎天理。”
“临近年关,陛下还是不要被这些小事扰了神念。”
曹睿抬眼看向司马懿:“司空好生豁达!”
司马懿笑道:“非臣豁达,乃是要做的事情太多,又何必思及旧人旧事呢?”
“陛下,雍州刺史和洽昨日传讯前来,称西域大月氏王波调遣使贡献。按照时间来算,此时应该已经过了潼关,年底之前大略能到洛阳。”
曹睿略带惊奇的看向司马懿:“大月氏?是汉武帝遣张骞通西域时,去找的那个大月氏?”
“这个国家还在?”
司马懿道:“此乃和洽之语,具体细情臣亦不得知。”
曹睿点头:“这等西域古国,朕到时要亲自见见。”
“遵旨。”司马懿拱手应道。
……
前朝之事正在紧锣密鼓的安排着,枢密院、尚书台齐去许昌,未去的九卿不免有些被边缘化的喟叹。
后宫也是如此。
毛嫔、孙昭仪二人留在洛阳各自抚育封了王的皇子,无法随陛下前往许昌。
十二月初,又有一名出身京兆万年大族的苏美人怀胎有喜,成为继毛、孙二女后的第三个有孕之人。
宫里庆贺不断,背后的嫉妒与暗恨也不少。
而当皇帝要选五人同往许昌,该选哪些人同往,后宫不免争抢不断,可争抢又有什么用呢?都是在做无用功。
曹睿也只是随着自己的记忆,随意点了五人,郭瑶郭婕妤自然在内。
郭瑶得宠,这是后宫皆知的事情。又以她在五女中位阶最高,被皇帝选为负责后宫随驾之事。
历来后宫琐事,都是由郭太后来管束,曹睿只做个撒手掌柜、并不去亲自过问。
换句话说,就是郭太后作为尊长,平等的管束着所有妃嫔,各女只有位阶上的差异。有了儿子的毛妍、孙鲁班二人,也无半点权力。
皇帝移驾,总不能将太后带过去。
郭瑶作为后宫第一个得了些许权力的妃嫔,在吹了不少枕边风后,得到了皇帝让她去寻太后的指点。
郭瑶得了皇帝之意,前往郭太后宫里拜见。
入内行礼之后,郭太后十分亲切的拉着郭瑶的手,将其领到席上坐下。
郭太后本名郭绮,字女王,常以郭女王之名行于世。她生于中平元年,比先帝曹丕的年纪还要大三岁。
说是太后,可她本人不过四十五岁的年纪。享了半辈子的富贵,若在后世的眼光看来,依旧是一风姿绰约的美妇人。
可做了太后之后,郭女王只能日日居于深宫之内,每日无事、满腹智计只能用来琢磨安排后宫嫔妃。
郭瑶的到来,为她平静的生活中带来了一丝趣事。
日常在众女面前严厉异常的太后,今日竟和颜悦色的拉着自己的手,实在让郭瑶脑子有些发懵。
“太后,妾身今日拜见,乃是按照陛下的意思,请太后指教一番如何管理众人。”
接着郭瑶将皇帝安排的话都转述了一遍。
郭太后笑道:“睿儿也真是有趣,竟叫你来寻我了。”
“如何管理众人?你今日不过是一婕妤的名份,比她们四人又能高到哪里去?哪里要什么管理呢?”
郭瑶不解:“妾身愚钝,未能理解太后的深意。”
郭太后笑道:“你我本是同姓,哀家今日也就多提点你一些。睿儿之意,应是在考验你……”
郭太后难得有人陪同,还说了许多昔日她本人在许昌的见闻,还传给她许多在后宫用得上的处事之道。
郭瑶离开太后宫中回返之时,脑中仍然有些发懵。
后宫的水竟然这么深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