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高铁考察并准备引进

作品:《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73章 高铁考察并准备引进
    “您好,请问能给我们讲讲这架桥机吗?”
    “密仰”高铁的某个施工段上,国内来的桥梁专家看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路段,问起身旁陪同的全解阵方面的工程人员。
    他们之前只在收集到的国外的工程类杂志和相关报刊上看到过某些报道,知道此时国外的某些发达国家在架设桥梁时,已经摒弃传统的方法。
    而是预制箱梁,然后通过吊机或者架桥机,将预制梁架到已经硬化完成的桥墩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的减少桥梁的建设周期。
    比如预制箱梁的工程可以和桥墩修建工程同步进行甚至是提前进行,两者之间不受施工程序制约。
    而传统方法则必须等到桥墩完成浇筑并硬化后,才能顺着桥墩为支柱,往上搭建模板,然后再扎钢筋,最后再浇筑水泥。
    这种方法实在是非常耗费时间,并且施工的时间段还必须是少雨的天气,有时候,钢筋都扎完了,遇到连绵的雨天,还需要把钢筋做一定的防护避免生锈,然后还得等雨停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另外预制箱梁的制造成本也会比传统的方法低不少,毕竟大规模进行预制时,可以在某几处适合运输水泥沙石和钢筋等原材料的地方。
    那些模板也可以重复利用,几乎不需要搬运。
    传统方法制造这种铁路桥梁,很多建筑物资都要在崎岖的地方运输,成本是非常的大。
    “可以啊,领导已经交代了,你们所有工程建设和设备使用上的问题,我们都会尽可能的回答。”
    “那非常感谢哈,不怕你笑话,我们以前还真没看过这种架桥机实物,只看过照片。”
    “没关系,我这就给你们讲解。”
    “我们这种架桥机是双臂式架桥机,是完成预制梁段架设的核心设备,其工作过程融合了机械力学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实现数百吨混凝土梁的精准定位。”
    “它的大致工作流程是
    运梁与喂梁:预制梁先由运梁车运送至架桥机尾部,呐,就是后面那辆正在拉这一根预制梁的工程车。
    等下架桥机的前支腿会通过液压顶升系统调整高度,使主梁轨道与运梁车轨道对接。
    运梁车接着以0.5-1.5 km/h的速度将梁体推入架桥机腹腔,由前吊梁小车锁定梁头,后吊梁小车同步跟进,确保梁体水平受力。”
    “提梁与纵移:前后吊梁小车的液压绞盘启动,以每分钟0.5米的速率同步提升梁体至主梁轨道上方。
    主梁通过液压马达驱动齿轮齿条系统,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沿桥墩纵向移动。
    此时中支腿与后支腿交替锚固桥墩,形成“三点支撑”确保稳定性。”
    “横移定位:当主梁移动至目标桥墩正上方时,横移机构启动。
    两侧横移台车通过变频电机驱动滚轮,在横向轨道上以毫米级精度调整位置,配合激光定位系统修正横向偏差。
    此时梁体悬吊高度保持距桥墩顶面50 cm,便于微调。”
    “落梁与锚固:液压系统控制吊具以0.1 mm/s的微速下降,梁体底面接触桥墩橡胶支座后,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荷载分布。
    当四角压力差小于5%时,启动预应力锚杆张拉设备,以800 kn的预紧力固定梁端,完成单跨架设。”
    全解阵的施工段领导,按照脑机芯片可调集的资料,对国内的桥梁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过程中极少有停顿,显得他非常的专业。
    这让几名桥梁专家记录的笔都停不下来。
    原本他们还以为工地上的施工负责人懂得有限,可能只说一下大概的东西,没想到全解阵下属的工程建设公司的员工这么有专业性。
    想到这,几名专家又是一阵感慨。
    此时国内也正在搞大建设,但是只有某些国家重点工程才有科班毕业的工程师指导,其他工程基本都是草台班子在管理。
    某些已经退休的7,80岁的老专家不得不亲临一线,帮忙把关一些关键工序。
    但是施工事故的发生频率还是非常多,某些工程的质量说实话是勉强合格的,使用年限是压着最低标准过的。
    这种状态在这两年开始慢慢的好转,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开始陆续毕业。
    再经过1,2年的高强度实地培训后,至少能确保大部分的重点工程能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了。
    “您好,这些资料你都背下来了?”某位桥梁专家忍不住好奇的问。
    “这个,我们确实有专业的培训的,基本都记下来了。”全解阵的工程师挠挠头,故作不好意思的说道。
    其实也没说错,脑机芯片可以随时调取权限之内的技术内容,可不就跟自己记住了一样吗。
    “非常了不起啊!你们整天在工地上盯着施工,还要参加培训,并且还记住这么多专业的内容。”
    “还好吧,我继续介绍下?”
    “好啊!麻烦说慢点,我们写得没你说的快哈!”
    “那我说慢点,刚才说的是架桥机的工作流程,现在我再说说这款架桥机的核心技术原理,很多技术都是我们独有的,比德日意三国的还先进。”那名工程人员自夸了一下自己的架桥机,然后接着介绍起来。
    “第一项就是采用了自平衡结构力学技术:架桥机采用“双主梁+三支腿”空间桁架结构,主梁由q345b高强度钢板焊接成箱型截面,抗弯刚度达1x10 kn·m。
    前后支腿通过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实现荷载动态分配,确保单腿最大承载力不超过设计值(通常为1,500吨)。”
    “第二项技术是多自由度协同控制:由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集成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吊点高差(精度±2 mm)、轨道偏距(±1 mm)及液压压力波动。
    采用pid算法调节各执行机构,实现纵移、横移、起降三轴运动误差小于3 mm。”
    “第三项就是采用了抗倾覆安全设计:在8级风载工况下,通过重力式平衡重(约占整机重量30%)与桥墩预埋抗剪键共同作用,抵抗倾覆力矩。
    风速超过15 m/s时,风速仪触发紧急制动,架桥机自动转入刚性锚固模式。”
    “怎么样,都写下来了没?”全解阵的工程人员讲解完成后,特意问几名来访的专家。
    “**工,这pid算法是什么?”
    “这是我们软件组为这款架桥机编写的一套计算机程序,具体的程序内容我不了解,不过功能就是我刚才说的调节各执行机构的误差。”
    “计算机程序啊?这种设备用到计算机控制的?不是工作人员手调参数的吗?”国内来的专家惊诧的问道。
    此时国内只有某些进口的大型工程设备才有计算机控制,不过那种计算机还是非常简单的,只是将某些原来由工人手动按一个个按钮,变成由计算机控制。
    “没错啊!我们的大部分工程设备都安装了电脑以及空调,比如这款架桥机,就有bim模型预先模拟桥梁线形参数,生成架梁轨迹文件导入控制系统,减少现场调整时间30%以上。”
    那名工程人员又说了一些听不懂的专业词汇,这让国内的专家尴尬不已。
    但是他们那种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保持了镇定,接着将不懂的问题问对方。
    全解阵的工程人员对于能回答的都是尽量回答,一些实在不属于他的专业应该懂的内容,系统也不会给他开查阅权限,他就实实在在的说不了解,可以去问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员。
    在另外一处隧道施工段,相应的场景也在发生。
    几名隧道工程方面的专家看着缅甸方面用这么大直径(13米)的盾构机,都非常的震惊。
    他们其实早在60年代就看过甚至用过。
    当时是从苏联引进的。
    但是那种设备是以简易机械为主(如手掘式盾构),主要用于城市地下工程试验段。
    比如上海地铁早期的试验工程就用过。
    它的直径也才4米多,效率比传统的钻孔爆破法高不了多少,有时候遇到某些地形,还得换用传统方法施工一段。
    在几年前,国内的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引进了美国罗宾斯(robbins)双护盾硬岩tbm,用于穿越吕梁山脉的硬岩地层,但因地质适应性问题中途停用了。
    那台盾构机的直径才是这台的一半,工作效率也差不少。
    看到这么大的工作面,几名专家不由得关心其掘进速度了,如果速度也非常快的话,那么国内就非常有必要引进这种设备了。
    “**工,您好呀!这盾构机的掘进效率大概是多少啊?”
    “这台设备的日均进度是:软土地层20-40 m,硬岩地层5-15 m。”
    “这么快的啊?比传统爆破法高几倍了。”那名问话的国内专家惊叹道。
    “就是要这么快,才赶得上我们的规划进度呢,你们还在用传统的爆破法施工吗?”全解阵的那名工作人员有点好奇的问道。
    他是传统的缅甸人,之前的老一辈有跟他们说过中国的情况,形容他们是天朝上国,所以他的印象里,中国是非常强大的。
    “哈哈~,是啊!,不过我们正在引进这种盾构机,不知道你们的这种款式能不能出口?”
    “啊?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只了解怎么用,里面大概用了哪些技术,出口方面你应该问我们的相关部门比如对外经贸的部门。”
    “好吧,我们能到里面看看施工面吗?”
    “可以啊,先戴上这个头盔,还有就是得先接受一个培训,了解注意事项,不能随便走动和动里面的各种按钮装置。”
    “好,没问题,我们只看,绝不动手。”
    接下来,几名专家接受了一个20分钟左右的培训,然后在相应人员的陪同下,走进这台正在运作中的盾构机。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毛毛虫一样,一节一节的往前移动。
    每移动一节,就代表着向前掘进了1~2米。
    里面的各种管道,就跟毛毛虫的肠道和食道一样。
    前面的刀盘就如同毛毛虫的牙齿一样,将泥土和岩石咬碎。
    然后喷入了水的碎岩或者喷了泡沫的软土,被皮带机和泥浆泵运输到后方的车辆。
    几名国内的专家边走边感慨。
    这么大的盾构机,走在里面就跟走在一个大房子里似的。
    虽然各种设备在轰隆作响,切割岩石的噪音也比较刺耳,但是听在专家们的耳朵里,却是那么的亲切。
    几人一直走到刀盘后方几米远,才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停止前进。
    看着比5层居民楼还高的巨大刀盘,几人非常的震撼。
    刀盘转动的速度不是很快,大概是每分钟5圈左右。
    巨大的切削头比一个成年人都大,黑色的凸起部分就是这台巨大毛毛虫的牙齿,将前面的岩石嚼碎。
    里面的工作噪音在主动降噪系统的作用下,使得他们可以戴着耳机交流。
    他们边看边提问,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非常专业的回答。
    去到“密仰”高铁的几个考察团队每天都记录好几本笔记,回到驻地后,互相借阅,避免出现漏记和误记的。
    3天之后,几组考察队到此时的缅甸首都曼德勒汇合。
    他们将考察情况向某副*级的领导进行了汇报,希望能引进缅甸的这种高速铁路和全套的施工设备。
    考虑到此时国内的经济支撑能力,他们提议能否学着缅甸的做法,先建设一段试验性高速铁路。
    “建设试验性高铁?咱们目前的四横四纵普速铁路都还没有建设完成啊,又上马这种高速铁路,会不会浪费啊?”领导问道。
    “我们希望能修改铁路总规划。
    部分客运线路为主的铁路,不如直接修建这种高速铁路。
    货运为主要功能的铁路,可以保持原来的建设规划,但是要为今后的提速做好准备。
    我们都觉得今后高速货运列车也是能发展成熟的,虽然不可能跟客运线路一样跑3,4百公里每小时,但是120公里到180公里的时速是有可能的。”
    “嗯,你们的建议我了解了,回头你们组织相应的专家提交一份报告,回去之后就上会讨论。
    考察期间,我授权你们跟全解阵方面谈某些技术引进的问题,相关的谈判专家我让人协调,技术方面你们为主,条件方面以谈判专家的意见为主,注意互相配合。”
    “好的,我们这就回去写报告并准备技术引进的事情。”
    待铁路方面的考察人员汇报完后,另外一组钢铁工业方面的专家也完成了考察,等待总团长的接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