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巫觋与士,逐渐宏阔

作品:《从满眼红名开始

    “天下英雄,何其多也!”
    耿煊心中,忍不住再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
    而就在前不久,因为一门“相心术”,耿煊心中才刚转过类似的念头。
    此前,有关兵仙韩白,耿煊也就在《冷窗闲话》中看过一些只言片语的随笔。
    譬如这一则,有关其自悟“点兵奇术”,并痛惜因其身陨,导致这门奇术湮灭于历史之中的记载,笔者甚至还感叹,若是有此奇术传世,九州绝不至于五百多年后依旧纷争不止,早就归于一统了。
    当时,耿煊下意识就觉得这是笔者的夸张修辞,为了衬托笔下故事的分量,拟用一些无法得到真实验证的假设。
    可现在,当耿煊借助特殊的“波纹视觉”,通过高屋建瓴,俯视观察的角度,感悟到了某种潜藏不显的大道真谛。
    并触发了“燧珠”的机制,将本已随着韩白陨落便湮灭在历史中的“点兵术”给重新“钓”了出来。
    耿煊必须承认,是自己浅薄了。
    因为霸王表现得过于光彩夺目,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人,全都衬托得暗淡无光起来。
    可即便与霸王同列,他们的光彩,又何曾真的暗淡过?
    不过是世人以胜负成败看人的偏见罢了!
    譬如这兵仙韩白,他已然走出了一条完全迥异于霸王,同样区别于其他修炼者的一条全新道路。
    霸王之路,是典型的修炼者之路,甚至可以说,后世的许多修炼者,便是以他为榜样踏上的此路。
    这条路,可以概括为“集伟力于自身之道”,这也是当下九州最主流的“修炼之道”。
    而兵仙韩白领悟出来的,却可以概括为“百川汇海之道”,也可以称作为“集众之道”。
    耿煊想到,自己在有挂的情况下,时至今日才稍稍窥见一点“集众之道”的门槛。
    而韩白却早在五百多年前就已明悟此道,且创出了“点兵术”,将之于兵法韬略融合在一起。
    “精彩!”
    “绝妙!”
    一段本已埋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印记,被耿煊从只言片语的信息中窥见。
    他忍不住为之喝彩。
    想到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到的一些脉络,耿煊甚至忍不住为韩白叫屈。
    在最后一役之前,霸王其实已经一点点被以兵仙为首的沐公集团逼到了绝境。
    让霸王在短短数年之间,便从一个意气风发,光芒万丈,元帝缔造的大业帝国的掘墓人,变得势穷力竭,穷途末路。
    若是按照正常的剧本走,霸王授首,九州一统。
    只可惜,最后一役时,霸王开挂了,掀桌了,爆发了。
    结果就是他把敌人杀光了,自己自爆了,留下一个五百多年都没能再次收拾起来的烂摊子。
    而若是按照耿煊了解到的一些脉络,霸王这种“撒泼”的行为,也只有那个时间点破坏力是最大的。
    若是将他与兵仙的争锋挪到元帝之前,那死掉的一定是霸王。
    而若是挪到五百多年后的现在,因为对“先天境”缺乏了解,耿煊不敢完全笃定结果,但韩白的胜率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霸王也更难复制出一人破敌过三万的惊世战绩。
    只因从元帝称帝,到霸王自爆身陨这五十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还另有两个同样极其重要的分水岭,那就是黑帝前后,以及稷公制礼前后。
    在黑帝之前,是并不存在“修炼”一说的。
    只有一些生而奇异,先天便具备一些特殊才能之人。
    或是天生神力,或是皮肤坚韧,或是善射,或是善跑。
    还有一些更奇异的,如善避火,善潜泳,或者愈合能力惊人等等。
    这些特殊才能者,即便是现在的九州,同样存在,且很受重视。
    势力纳新时,都会给他们开放出特别的“人才通道”。
    耿煊成为康乐集的蓝袍护卫,走的就是这条路。
    可在黑帝之前,这些特殊才能者,往往会被其他人赋予一些“神性”,是天生的“英雄”。
    这些特殊才能,在传播中会被进一步夸大,甚至神化,天生神力变成“可负山岳”,皮肤坚韧是“刀枪不入”,愈合能力惊人是“不死之身”。
    善跑,善射,同样会被神化到非人的层次。
    但就耿煊了解到的真实脉络而言,那个时候,不仅不存在“修炼”,“才能者”对自身才能的运用,都非常原始。
    黑帝之后。
    因为两个标志性事件,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黑帝本人完成的“绝天地通”,这在精神信仰层面,结束了混乱,走向秩序。
    二是黑帝子孙开启的大命王朝,将九州彻底的翻开了全新篇章。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融合在一起,“巫觋”这一职业诞生了。
    不是说,黑帝之前的时期,就不存在“巫觋”。
    而是那之前,与那之后的“巫觋”,存在太多根本性的不同。
    那之前,“巫觋”本身的属性是很杂的,军事,正治,文教,日常民生,精神生活,只要有能力,各方面都能掺一脚,权柄极大,甚至可以成为实际上的部族主宰。
    这种混乱,也令其对自身定位极不清晰。
    既是官职,又是神职,加之彼时还没有“绝天地通”,都有着对“神”的解释权,又都没有。
    混乱至极,莫衷一是。
    而在此之后,从大命王朝开始,“巫觋”这一职业变得纯粹起来,专门负责与“祭祀”、“通神”相关事务。
    至于军事、正治这些与国家治理相关之事,只有专业人士负责,与他们再没有任何关系。
    “巫觋”的重要性降低了,可也让这个群体纯粹而专业起来。
    或是家族传续,或是师徒相传。
    因为他们的特殊性,甚至能够跨越朝代的更替。
    譬如大命王朝的巫觋在大契王朝同样受到承认,大契王朝的巫觋,大稷王朝同样会予以任用。
    长久而稳定的传承,专业而纯粹的群体。
    绵延三个王朝,将近两千年的时光。
    在一代又一代的研习参悟之下,在不同的巫觋传承中,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
    譬如善于跟某些动物沟通,善于“相人”,善于观天象,知风,察雨,善于堪舆大地……等等等等。
    在从各种杂书的零碎信息中,拼凑出这样一个脉络之后,耿煊对于元帝集九州之力,用数十年时间,才最终编撰成册的《九流秘术》有了新的认识。
    他不再人云亦云的认为,这是元帝求长生求得魔怔之后的成果。
    这或许是他的目的之一。
    但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价值,其实就是对从大命王朝开始,到大稷王朝结束,九州范围内绵延近两千年的“巫觋传承”的一次大搜集,大汇总。
    这是“巫觋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这同样是对“巫觋体系”的抢救性保护。
    当然,《九流秘术》的涵盖范围,超越了巫觋体系。
    还同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职业体系。
    从药石,到锻造,到耕种,到畜牧,几乎无所不包。
    耿煊甚至怀疑,《房中术》的源头,便来自于某个古老的职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九流秘术》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文化工程。
    是能为元帝的冠冕增光添彩的“明珠”,而绝不是败坏他形象的“污秽”。
    之所以说《九流秘术》是对巫觋传承的抢救性保护。
    一是因为到了元帝时期,“巫觋”的地位渐渐式微,这带来的就是“巫觋传承”的逐渐没落。
    二是在元帝为大业帝国设计的,可传续万万年的框架中,再也没有了“巫觋”的位置。
    也就是说,以元帝为分界线,原本由三个王朝接力供养,但在大稷王朝末期已经开始没落的,成体系、成规模的庞大“巫觋”群体。
    随着元帝时期最后一批逐一死去,自此以后,这一横跨三个王朝,历经近两千年风雨的群体,将彻底退出九州舞台。
    除了零星的传承,什么都不会再剩下。
    而元帝并没有让他们无声无息的退场,反而给了其一个回光返照的机会,将一代代凝结下来的智慧和心力,变成《九流秘术》中那一部又一部篇章的养分。
    “巫觋”的没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这就要提及第二个分水岭,“稷公制礼”。
    “稷公制礼”,并没有立刻让“巫觋”没落。
    “巫觋”的发展,反而是在“稷公制礼”之后的三百多年才达到顶峰。
    但这并不是“稷公制礼”带来的,而是已经蓄势上千年的“巫觋体系”沿着惯性向前的结果。
    “稷公制礼”催生了另一个群体,“士”。
    他们游走九州,既有聪明的头脑,坚韧的心性,也不缺仗剑杀人的血气。
    有活力,有传承,充满好奇心,有探索、开拓和冒险精神。
    热衷学习,也乐于将自己学到的分享出去……
    可以说,“巫觋”有的优点,他们都有。
    “巫觋”不具备的优点,他们也有,且有很多。
    这是一个新生的,比“巫觋”更富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群体。
    而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
    “修炼一道”并非由“士”创造,却是在这一群体手中完善,并逐步发扬光大。
    若要追溯“修炼”的历史,一点不比“巫觋”短暂。
    早在黑帝以前的远古时代,那些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神话人物的“才能者”们,经他们摸索掌握的一些技能心得,都可以归纳到“修炼”一道之内。
    大命王朝,大契王朝,同样不乏“才能者”出现,各种技能心得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但和“巫觋传承”一样,这些传承也都是各自独立的。
    可能是某个家族的秘法,可能是某支军队的特色。
    互相之间,也不兼容。
    直到“士”这一群体的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被改变了。
    或是对既有现象,以及对各个“巫觋传承”封闭体系的总结和反思。
    在“士”群体的推动和完善之下,分散于各家、各军、各州的“秘法”、“特色”、“技能”,融汇在了同一个框架体系之内,“九州开源”。
    自此,有了“淬体五境”,有了概念明确的“修炼”和“修炼者”。
    任何一个修炼者,都可以将自己的智慧心力凝结成一部功法,一门技能,并将之挂在同一棵大树之上,供其他人摘取。
    当然,这一切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相比于“巫觋传承”的偏神秘,高门槛,难传承,且互相之间各成一局,不成体系。
    ——直到元帝编撰《九流秘术》,才勉强将之融为一体,但也只是“勉强”。
    由“士”群体逐步探索、发展、完善出来的“修炼体系”,不仅门槛低,更易推广和入门,且自一开始,便在同一个体系之内。
    虽然,和“巫觋传承”相比,“修炼体系”更加单调朴拙,几乎完全专注于战斗领域,没有太多的样。
    但这在那些统治阶层眼中,却并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因为这意味着更易掌控,可复制,可批量“生产”,这可比金贵的、甚至很可能是具备某种唯一性的“巫觋”好用多了。
    从“稷公制礼”到元帝崛起之前,“修炼”的发展是呈加速度的。
    最开始的几百年,发展还比较慢,到了最后一两百年,速度陡然加快,甚至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变化。
    早期,“修炼”还和“士”这一群体牢牢绑定。
    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被“士”群体奉为圣贤的人物,无不是在多个方面登峰造极。
    一方面,他们都推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另一方面,仗剑九州,游走天下,出入诸侯国主的宫廷如进出自家厅堂的他们,无一不是修炼一道的大宗师,有着超强的战斗力。
    毕竟,按照“士”的传统,用“理”说服人,靠的从来都是两样东西。
    一是嘴巴,二是拳头。
    如果拳头不够硬,单是嘴巴硬,是没资格将自己的学说兜售到诸侯国主的卧室中,甚至是枕头边的。
    可到了大稷王朝最后一两百年,“修炼”一道度过了需要“士”们小心呵护的幼生期。
    开始有了脱离“士”的“庇护”,独自成长的能力。
    军士兵将。
    织席贩履之徒,鸡鸣狗盗之辈。
    屠狗者,骟猪匠。
    市井无赖,间谍刺客……
    “修炼”一道与这些下里巴人,甚至是下三滥的群体迅速融合,并快速“开结果”。
    九州修炼者的数量激增。
    这也是大稷王朝最后一两百年诸侯争霸的烈度陡然提升,动辄杀人数万,数十万的原因。
    这一切的最高潮,自然就是元帝崛起,完成了一统九州的霸业。
    在元帝之前“修炼”与“士”的分离,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
    而元帝称帝之后,就立刻着手,将二者彻底强行剥离开来。
    一方面,元帝推动“修炼”一道更快速的发展,朝着更专业,更体系的方向。
    另一方面,元帝明里暗里对那些想要将信奉学说兜售给他,甚至企图成为大业官学的“士”们极尽压制。
    不论其中是非曲折,这一时期,宗师,大宗师层次的修炼者,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几百年前,大宗师基本都是那些被各派“士子”们奉为圣贤的专属。
    元帝之时,一个看守元京城门的,至少也是个资深大宗师的修为。
    鉴于元京当时“大宗师满地走,宗师不如狗”的现状,元帝还给五境修炼体系重新换了一套皮。
    大宗师变炼髓,宗师变炼骨,大师变炼血,大成变炼肉,小成变炼皮。
    自此,除非真有独到的、推陈出新的创见,再没人敢以大宗师自居。
    宗师、大师,也变成了某一领域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的荣誉头衔。
    修炼者群体的规模和质量,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爆炸性的提升。
    这些强大的修炼者,被元帝当成了最好的兵源和拓荒者。
    因为这个原因,元帝一朝对其他八州的开拓,就超过了以往数百年的总和。
    可也同样是这个原因,元帝崩后,积了满肚子怨气甚至仇恨的修炼者们迅速爆发,前一刻看上去还铁板一块的九州,迅速“天崩地裂”。
    而这些修炼者,又成为紧接着就崛起,立刻就光芒万丈的霸王、沐公刘鹄、兵仙韩白等英雄豪杰“焚烧九州”的燃料。
    霸王自爆,除了将那些与他同列,最有望重整九州的英雄豪杰全部带走,给九州留下五百多年都没有愈合的“伤口”之外。
    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他给其他修炼者炸开了“无双先天之门”。
    这五百多年,陆续有惊才绝艳之人沿着他开拓的道路进入先天境界。
    与此同时,整个“后天五境”,从炼皮,到炼髓,门槛更进一步降低,变得更加容易突破跨越。
    也就是说,对比霸王与兵仙韩白争锋之时,排除那些站在最顶端,最优秀的一批,现今九州兵员的整体实力,比之当时,超过了不止一线两线。
    而兵仙韩白的能力,能将两个战力分别为“1”的兵士,组合起来发挥出超过“2”的战斗力。
    这样的手段,若是放在当下,无疑能够发挥出更强大的能力。
    想到这里,耿煊忽然摇头失笑。
    “我也是魔怔了,难道兵仙还需要我给他平反不成?
    更何况,要是没有霸王那一炸,修炼环境也不会有现在这般宽松。
    那些假设,自然也就不可能成立。”
    ……
    说来话长,这些其实都只是在耿煊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
    耿煊立刻做出了决定。
    “是。”
    念头既定,“燧珠”之内,五点红运快速消失。
    点兵术成功入门。
    相应的知识,感悟,经验,心得,如同涓涓流水一般,涌入耿煊脑海。
    看着这些收获,耿煊心中翻涌起莫名的情绪。
    和其他技能伴随的相应知识,往往是许多修炼此技能之人的综合贡献不同。耿煊知道,自己现在通过“燧珠”“下载”到脑海中的这些知识,全都来自于兵仙韩白一个人。
    感受着种种信息流水一般涌入脑海,耿煊有种兵仙正遥隔五百多年的时空,伸手按在自己头顶,给自己灌顶传功的既视感。
    ……
    许久之后,直到将涌入脑海中的种种精妙奥义吸收完毕,耿煊这才睁开双眼。
    当他再度向下方交战队伍看去,看着那些正在进行生死激战的人群,原本还只是脑海中“灵光一闪”的念头,现在已经变成了自然而然的明悟。
    耿煊同时还生出一个想法,“韩白即便没有修炼‘相心术’,也必然掌握了其他相人相面的能力。”
    因为这是施展“点兵术”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只不过,这种相人相面的能力用在这里,却并不是为了看穿一个人的内心。
    而是通过对一人动作,神态,谈吐,言辞,面相,情绪等各种外在表征的观察,来判断其与其他人之间的“匹配度”。
    确认他们之间,到底是“天性相克”,还是“天性相合”。
    其中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庞杂,而且繁琐。
    耿煊发现,若非自己是通过“燧珠”作弊的方式,直接将“点兵术”入门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全部“下载”到脑海中。
    便是兵仙当面对自己传授,一时半会儿,自己可能都入不了门。
    实在是这与事事都想求一个“标准答案”、“标准流程”的耿煊来说,太强人所难了一些。
    因这有个很玄乎的判断标准,用一句话提炼,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也就是说,只需看一眼,什么因为所以,过程全忽略,直接就能出结果。
    “我瞧着行,这两个一看就有成为好基友的潜质”。
    “这两个我瞧着不行,凑一块准成仇敌”。
    这在耿煊看来,实在太唯心了一些。
    “好在开挂了。”
    “好在我有‘波纹视觉’做辅助。”
    “好在我直接入门了。”
    耿煊有些后知后觉的庆幸。
    耿煊盯着又了一阵,见战线已经一点点推到了自己所在屋顶不远处。
    此刻距离天黑已经不远,敌军的推进节奏,也有明显的降低,似乎今日已经不打算继续推进,而是准备将今日成果彻底巩固。
    耿煊便也没再多留,闪身便离开了所在屋顶,向已经又向后迁移了一段距离,距离清源馆对面的大广场又近了一大截的“临战堂”而去。
    此刻,堂内就洪铨一人,正低头盯着一份笔记潦草的记录,眉头紧皱,似乎在为什么事情纠结着。
    耿煊问:
    “怎么就你一人啊?蒋弘毅还有其他人呢?”
    洪铨一惊,赶紧起身行礼。
    耿煊摆了摆手。
    洪铨答道:“蒋弘毅还有其他几名副堂主,都去了防线附近。”
    耿煊一愣,而后轻轻点头。
    心想,几人应该是见自己当时状态特殊,不敢打扰自己,有意避开了自己所在区域。
    现在,敌兵看似降低了推进节奏,有鸣金收兵,止步于当下的趋势。
    但这同样有可能是对方释放的烟雾弹,指望的就是他们相信这一点,然后趁机来一下狠的。
    即便对方原本已经打算“收工”,可若见到己方反应过于懈怠,同样可能分分钟改变主意。
    所以,这时候己方不仅不能松懈,反而要提起十二万分的警惕心。
    “你在纠结什么?”耿煊又问。
    洪铨道:
    “我在考虑,要不要放开对那些‘高贡献者’们的压制。”
    耿煊想到自己刚才临走前看到的局势,了然道:“兵力不足?”
    洪铨点头道:
    “玄幽铁骑不能动,炼髓战力不能动,那些‘高贡献者’,昨夜得‘奇迹恩赐’后有大进步者,也都被按了下来,不能动。
    这样一来,即便我们已经将全部预备兵力投入一线,今日可用兵力也只有一千八百人左右。
    现在,更是降低到了一千五百不到。”
    耿煊道:“也就是说,今天咱们还是折损了三百多人,对吧?”
    洪铨道:
    “是的,不过,因为早有防范,我们这边的折损,基本都是伤多亡少。
    折损的三百多人中,阵亡的总共将近百人,其余两百多人都是重伤。”
    “整体实力比咱们强,兵力比咱们多,在调动指挥上同样比咱们利害的敌兵。
    因为被咱们占了地利之便,在今日的推进中,同样折损了三百多人,且死多伤少。”
    耿煊听着洪铨的汇报,轻轻点头。
    从战果上看,己方在今日的“兑子战”中,在地势上丢掉了许多,但在“吃子”上却略胜对方一筹。
    洪铨神色,却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乐观。
    “从战果上看,咱们似乎并不是太吃亏。
    但实际情况,却是一言难尽。”洪铨摇头。
    “哦,仔细说说。”
    “敌兵虽然折损了三百多人,可那些最核心的重剑战兵,却几乎没有任何折损。
    咱们杀掉的,或者说,被安排来与咱们对战的,依然是从北八集调集而来的战兵。
    这同样是有意识的消耗。
    用三百重剑战兵,要将其余一千七百战兵掌控住,其实依旧是臃肿的。”
    “今天,我们就能明显感觉到。
    下午,对方无论是在战线的推进上,还是每支队伍具体战术的执行上。
    比之今日上午,都有明显提升。
    所以,对方虽然折损了三百多战兵,但实力其实并没有降低。”
    “而咱们折损的这三百多战兵,影响远比敌兵更大。
    更重要的是,这三百多名战兵去后,接下来如何安排?”
    耿煊道:“不是还剩近一千五百名战兵么?虽然比对方少了些,但也没到安排不过来的程度吧?”
    “那您今晚还给他们‘奇迹恩赐’吗?”
    “他们能在全面弱势的情况下,保持士气不崩,打出这样的成绩,都是因为有‘奇迹恩赐’吊着。
    要是今晚没有了,士气立刻就得崩掉。
    要是有,那今晚的‘高贡献者’是不是也要按下去?
    如果不按,今天被按下去的人心中会如何想?
    如果按,那咱们可调用的战兵数量,那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要比现在小得多。”
    如此一来,被他们努力营造出的平衡局面,只在坚持了一天之后,就会崩掉。
    就在这时,洪铨忽然问:“帮主,‘南四集’的征兵,现在到了什么阶段?”
    耿煊道:“冯煜、樊綦他们的效率,比我想的还要快一些,我想今天之内就能搞定。”
    这并不是他安慰洪铨才说的话。
    康乐集与“南四集”的其他三座集市,相距都不是太远。
    最远的一个,也不到两百里。
    自从樊綦昨日答应他的“请求”,康乐集没有死伤一人,就完成了五百战兵的征集任务。
    然后,这五百战兵便第一时间成为了巨熊帮的临时帮众,加上同样成为临时帮众的,停留在永和坊内的里坊战兵的配合。
    又有冯煜、方锦堂二人率着百骑玄幽铁骑前去相助。
    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对其他三个集市都是碾压性的。
    而就在昨夜,便就有一波氤氲红气,从赤乌山余脉方向朝耿煊掠空扑来,没入他眉心之内。
    此后,今日上午将近中午之时,第二波氤氲红气从乌山余脉方向朝他掠来。
    而就在刚才耿煊准备动身返回“临战堂”之时,第三波来自同一方向的“余气”已经陆续进入他的“燧珠”之内。
    耿煊猜测,“南四集”另三个集市的征兵工作应该已经顺利结束。
    就在这时,程辉匆匆来见。
    他将一张卷纸递到耿煊面前。
    耿煊扫了一眼,便将纸卷递给洪铨,笑道:
    “南四集的两千战兵,已经全部征集,在那边发飞鸽传讯之时,就已经出发了。
    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赶来此处。
    最迟明天的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在清源集。”
    听着耿煊的说话,看着纸卷上的情报内容,洪铨神色稍稍放松了一些,但还是有些顾虑的道:
    “也就是说,咱们还要靠手中这点捉襟见肘的兵力,再守一天?”
    耿煊笑道:“不用担心,我有办法。”
    办法?
    帮主还能有什么办法?
    洪铨心中如此想,琢磨帮主又能拿出什么令人瞠目结舌的东西。
    没多久,洪铨也确实是“瞠目结舌”了。
    不仅是洪铨,连蒋弘毅,以及另外几名副堂主,都被“苏瑞良”的操作搞得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他们看见,“苏瑞良”带着他们在已经从临战一线退回到安全据点的一个个营地中走了一圈。
    并看似随意的对现在分配到各个队伍中的战兵,进行调整腾挪。
    知道“苏瑞良”手段了得的众人,都没有胡乱开口。
    只是静静的看着。
    并努力去揣摩这种调整背后蕴藏的规律,以及可能存在的深意。
    可一直到“苏瑞良”一遍调整完成,他们都没有看出任何潜在的规律来。
    自然也就无从知晓那可能存在的深意。
    更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如洗牌一般,对现有队伍进行了一遍重新调整之后。
    “苏瑞良”只是在原地静静的站了一会儿,也不知道那一刻都有什么样的念头在他脑子里闪过,他当即开始了第二遍调整。
    这不是玩人吗?!
    才刚经历了一整天的战斗,不让人好好休息,将大家调来调去,有这么折腾自己人的吗?
    可让他们这些旁观者感到最无语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身处局中,被“苏瑞良”折腾来,折腾去的战兵们,居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情绪。
    反而一个个兴致盎然,认真配合。
    你们难道也有病吗?
    还是说,“苏瑞良”掌握了某种控制人类,迷惑人类的邪门手段,能让“受术者”心甘情愿的配合他的玩弄?
    当有人想到这种可能,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没有人问当事人原因。
    若有人问,他们其实很乐意回答。
    因为原因很简单。
    就像是老师临时起意,要给每个人调整宿舍。
    要是调到一群无感,甚至彼此一看就感觉讨厌,绝对相处不来的人做舍友,自然会很不耐烦。
    别说连调两遍,一遍都不可能顺利推下去,就必会有人炸刺。
    而他们甘愿连续两次配合,便是遇到了正好相反的情况。
    遇到了一群合眼缘的好舍友呗!
    第一次调整时,这种感觉还比较淡。
    当第二次调整完成后,这种感受就非常清晰了。
    此前,本就是故交的并不多,反而是没有任何接触的占多数。
    可明明是这种情况,可就是互相瞄了几眼,忽然感觉好开心有没有?
    要不是大家对自己的取向很自信,要不是大家都很确信,这并非什么扭曲病态的情绪,说不定已经有人忍不住要由直变弯了啊!
    ……
    连续两次调整之后,耿煊没再继续。
    之所以会连调两次,不是他故意折腾。
    只是一遍之后,他感觉“点兵术”入门阶段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已经被他尽数消化。
    他便立刻耗费十点红运,将之从入门提升到小成之境。
    然后,他便看见,已经完成调整的各支队伍,还有更进一步调整的余地。
    他不仅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生”与“克”。
    还能在这“生”、“克”之上,看得更加清晰。
    与此同时,在“点兵术”晋入小成之后,耿煊还发现另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
    此术入门阶段时,他只能看出两人的“生”与“克”。
    而此术晋入小成之后,他却能看出三人的“生”“克”关系。
    奇妙的发现,就在这里。
    若是两两去看,某三人的相生关系似乎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存在相克的情况。
    可若将他们纳入同一视界,却能发现,他们居然能够组成一个奇妙而稳固的铁三角。
    因“波纹共振”带来的奇妙羁绊,居然比那些两两相生的三人凑一起的关系,可能还要铁。
    这让耿煊感觉奇妙的同时,自然也给了他更多的调整空间。
    完成连续两次调整之后,耿煊对洪铨、蒋弘毅等人道:
    “接下来,还是你们来安排……另外,告诉他们,今晚的‘恩赐仪式’挪到明晚。”
    洪铨有些担忧的道:“他们……会同意吗?”
    “放心吧,只是挪后一晚,他们会答应的。”
    说到这里,耿煊忽然道:
    “哦,下次战斗开始时你们要多加关注,若是他们表现得太好,注意控制力度,不要让对面感到太大的压力。”
    “???”
    听了帮主特意的叮嘱,洪铨,蒋弘毅两人一头雾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交代完的耿煊却没有留下来与二人仔细解释,转身便离开了。
    耿煊心里在琢磨另一件事。
    随着康乐集征集的五百战兵,以及永和坊的一千里坊战兵全都成为临时帮众之后,他又得到了十点白运。
    当时,便有十点黑运从“燧珠”内消散而出。
    耿煊此后一直都在留意敌营方向的动静。
    预备任何幺蛾子的发生。
    但一直到现在,敌营都在按照既定的路线在向前走。
    并没有新的“劫数”参与进来的征兆。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条线能够降下来的黑运劫数,已经到顶了?”
    元京徐家的先后两支援军;
    一支真正的,实力强大,足以轻易荡平赤乌山周边的玄幽铁骑;
    “北八集”另外六个集市的战斗潜力……
    一次又一次的“黑运劫数”,几乎将对面的潜能全部榨干了。
    但耿煊并没有因此就感到安心,反而多了一些忧虑。
    “绝不可能无事发生。”
    “不应在此处,就要应在彼处。”
    “不过,只是十点黑运,情况应该还不会太糟糕。”
    ……
    就在耿煊心中如此想之时。
    南四集。
    从另三集征集而来的一千五百战兵,加上康乐集以及里坊各五百负责“押送”的战兵。
    ——永和坊安排了五百随行押送,另五百继续留守永和坊。
    再加上在大黄及五小的帮助下,从四座集市地下清除的百余位“隐藏兵种”,百骑玄幽铁骑。
    浩浩荡荡将近三千人规模的队伍,冲入通往“东五集”的荒野之中。
    在这支队伍过一线峡之时,赤乌山余脉的丛林中。
    几道身影,正默默的,用冰冷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