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文和入朝
作品:《虎贲郎》 第130章 文和入朝
弘农,华阴。
白波四将首级用盐硝腌制后,就遣使快马送到这里。
一并送来的还有段煨的弘农郡守任命,以及征贾诩入朝担任太仆。
段煨、贾诩这两个武威老乡颇有默契,第一时间都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反而派人去安邑调查。
对段煨来说,接受弘农郡守的任命,就要遭受李傕的攻击。
李傕郭汜不擅长经营,而段煨跟随董卓时,就被委派到渭南、华阴一带。
段煨有长年边军服役的经历,边军不能指望朝廷的军饷、粮草后勤生活。
戍边军队进行屯种,几乎是一种常见的驻防模式。
因此这些年段煨身先士卒,一直在渭南、华阴军屯,百姓多来依附,现在综合实力不比李傕弱。
可真打起来,郭汜肯定会参与进来。
光是段煨治下积蓄的粮食,就值得郭汜介入、拼命。
因而对于弘农郡守的任命,段煨保持谨慎。
贾诩就更简单了,他不派人去查明白才是怪事。
终于,侍中赵基声讨公卿后的第七天,贾诩的使者才返回华阴,也带来了伏完、赵彦的亲笔信。
《讨汉大贼状》也跟着一起送来,贾诩不由迟疑起来。
虽然觉得赵彦骂的很痛快,可又觉得公卿不会轻易倒下。
他不认为赵基有这个素养、手段发动兵谏,包括三省六部制,都应该是赵彦筹谋的。
至于所谓的稷山赵基,大概就是赵彦拉来的打手,用来拉拢河东人的一个媒介。
再算上以尚书迁拜侍中的裴茂,所以这段时间安邑的纷争渐渐平静后,表露出的真相很简单。
那就是赵彦、裴茂联手,以河东虎贲为核心,发动了一场针对公卿的兵谏、政变。
至于赵基……天下人对这个人不熟。
贾诩对赵彦的提议非常意动,至于伏完这里依旧是公卿职位的许诺,可赵彦许诺他尚书右仆射,兼兵部尚书的职务。
贾诩就问使者:“列位公卿如何?”
“俱在小赵侍中营中,三日前,天子出城与列位公卿检阅小赵侍中所督各军,军容齐整,服色鲜艳,吏士喜悦,市井间多云朝廷兴复有望。”
使者明显收了钱,伏完可没钱给他,就继续说:“天子率公卿百官与城外各军植树十万八千株,又立蝗神庙在禹王庙之侧。事后天子回城,公卿留在小赵侍中营中。”
贾诩又问:“卫氏金库如何?”
“小赵侍中交给中宫仆伏德监管,伏德麾下守卫军士以河东人为主,至今不曾开启。仆听闻五铢钱不下十亿,也不曾往外输运。仅是剿灭的卫氏、范氏、北郭氏三家钱粮,就足够朝廷支用。”
仆从的语气满是羡慕,他不敢想象十亿五铢钱能有多少。
贾诩听着则抬手抚须,他想到了三辅目前仅存的大姓,平陵苏氏。
这个位置很妙,非常的妙。
西边是郭汜驻屯的郿坞,东北是李傕驻屯的黄白城。
李傕、郭汜恐怕不会再被苏家的小礼物糊弄,两人若是联手进攻苏氏坞堡,这根本挡不住。
苏氏覆灭是小事,但这两个人会借此重新合流。
有卫氏为鉴照,三辅各处的军队也会参与进来,以求分赃。
军队聚集后,再想要退出,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吃掉苏家,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是段煨。
无法攻灭段煨,也会逼迫段煨上缴人质,做出停战约定。
再然后,李郭贼兵就能渡河进攻河东。
段煨会怎么做?
段煨已经老了,除非舍弃渭南的军屯据点,全军撤入华阴,依托潼关据守。
否则很难挡住合流后的李郭联军。至于往日的同僚情谊……相信这个的樊稠,已变成了白骨。
贾诩感觉这仗多少能打,朝廷有难,又遣使来征,不去的话,以后就上黑名单了。
赵彦勾结河东人发动兵变,也不会直接释放公卿。
也就自己这种与各方牵连不深的西凉士人适合劝和,大不了以后朝廷迁入雒阳,赵氏守在河东,保持安全距离。
赵彦跟李傕、郭汜可是解不开的死仇,不可能屈服于李郭联军;河东人敢发动兵变,又怎么会轻易向李郭臣服?
现在李傕、郭汜已经成为三辅、西州秩序恢复的最大障碍。
哪怕是昔日同僚,此刻也手软不得。
否则,早晚会牵连到自己身上。
甚至时间长了,其他人挖呢挖呢,也就把段煨的罪孽挖出来了。
眼前就是个好机会,李郭渡河后,想要再回来,可就难了。
贾诩拿定主意,又针对性询问安邑政变后各个方面的变化。
他不想跟自取灭亡的蠢货合作,拿了赵彦红包的使者也尽可能公允的讲述各方面的军事。
最后感慨:“小赵侍中武勇冠绝河东,其所督虎贲尽皆骁猛敢战,不亚当年飞熊士。”
“不要再说飞熊士。”
贾诩警告一声,就他使者又说:“最为难得是小赵侍中不贪钱货,河东新编各军吏士无不景仰其威德。以仆观之,其麾下不愧是天子之师汉家虎贲。再操训数月,当在西园禁军之上。”
西园禁军早完了,还被董卓收编了。
贾诩瞥一眼这人,才想起来这这家伙好像就是西园军出身,后来选入飞熊士。
“嗯,我这就去见段忠明。”
贾诩烧毁伏完、赵彦分别写给他的书信后,拿着帛书誊抄的《讨汉大贼状》出门,前去找段煨。
今年干旱,段煨忙完春耕后,就开始带人疏浚水利。
而段煨的弱点也在于这里,核心军屯区在渭南,汲水方便。
董卓最初让段煨屯守渭南,抵御的是来自潼关以东的敌人。
而渭南西北两面,无险可守。
若是放弃渭南去华阴、弘农,就能依托潼关反封锁关中的李郭联军。
这样的话,会放弃稳定的粮食产出。
依附段煨的足有五六万人口,这么多人迁到弘农,以弘农的储粮底蕴,以及今年的干旱来看,得饿死大半。
在一处河渠边上,段煨裤腿挽起,双脚泡在流动的浑浊渠水中,头戴一顶破旧竹笠,打扮亲民。
贾诩也好不到哪里去,是半旧的衣衫,只能说洗的很干净。
贾诩坐在一边马扎上,感慨说:“赵元明此人不声不响竟然做下这么大的事情,忠明公如何看?”
“我能怎么看?”
段煨面无笑意:“赵元明四个孙子护卫天子阵殁殉国,他人在暮年,可以发疯,我不能。这里有我段氏宗族三百余口,部曲千户,依附来的流民两万余户。我若放弃渭南,多少人会饿死?到时候饥民作乱,吏士虚弱,李傕小儿派遣偏将就能擒我。”
认真看着贾诩:“我可以受领弘农,但恕我无法与李傕交兵,今年的夏粮,我还会上缴他三成。若是赵元明能挫败李傕攻势,我自然能举兵响应。”
举兵响应是一回事,是否主动进攻李傕还要看具体情况。
见贾诩沉默,似乎很理解自己艰难的处境。
段煨也就长叹一声:“文和入朝后,还请与赵元明讲述明白。待时局好转,我自会讨伐李傕,为朝廷诛灭此极恶之臣。”
贾诩拱手应下,询问:“那赵元明所羁押的公卿重臣,忠明公可否书信一封,为公卿求情?”
段煨听了呵呵冷笑:“杨琦、杨彪的命是命,我兄有殊功于国,他的命就不是命?我觉得赵元明骂的很对,我家中子弟也深以为然。若不是这些尸位素餐的禽兽操弄权柄,国家又怎么会败坏到这样的地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