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数风流人物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85章 数风流人物
    朝堂上的有一些争论等对朱元璋影响不大,当他决定做一些事情,很难有人阻止。
    马秀英坐在凤车上,笑着表达嫌弃,“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说的就是他。”
    刘姝宁不好开口,因为皇后说的是马寻。
    皇后可以表达对马寻的嫌弃,但是刘姝宁要是附和了,那皇后就该不高兴了。
    不知道自己被嫌弃的马寻可不管那么多,银盔银甲的他披着猩红的披风在纵马往来,在仔细的检查着行军的队列。
    而在他的身后是扛着旗、拎着刀的常茂,第一次‘从军’的常茂显然更加激动,比马寻都要来劲。
    这两个一看就是样子货,是那种又笨又勤快的类型,要是他们少帮忙,说不定效果更好一些。
    骑着马跟在凤车边的朱标笑着说道,“娘,就别说舅舅了。舅舅现在长进太多了,其他的不说,小队人马行军等,舅舅是出不了差错。”
    马秀英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去年他跟着文英走了大半年,后来还有你天德叔叔教他。他学了这么久,就学了安排两三千人马行军不出差错,这是长进?”
    朱标一时间也语塞,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也不能跟着附和啊,他要是跟着‘嫌弃’,老娘也该不开心了,也只能是老娘对舅舅嫌弃,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太子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恭送帝后出京,皇后要回宿州,皇帝要去北平,太子再次监国。
    大家对此也都非常熟悉了,这也不是第一次有这类情况了。
    船队刚过江,朱元璋就说道,“妹子,那你们回老家,俺就北上了。”
    “你们注意些。”马秀英就说道,“你盯着点小弟,别任由他由着性子来。”
    朱元璋笑着点头,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
    朱元璋只带着两千多人马北上,看着是人马少了一点,但是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其他人也不觉得有问题。
    北方初定不假,可是元鞑子基本上不敢南下了,大军也在北边,沿途的卫所也不少。而如果有什么匪盗的话,几十人的盗匪都要被剿灭,更别说想要聚齐千人以上了,那就算是作乱了。
    朱元璋的心情不错,看到跟在身边的马寻说道,“小弟的骑术倒是长进了不少。”
    马寻得意的开口,“姐夫,我好歹也是转战数千里,要是再没点长进也说不过去。不说其他,就是我大明骑兵,也不见得有多少人比我骑马走的路要远了。”
    这话应该没毛病,马寻在去年真的转战数千里地,骑术自然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朱元璋就小小打击一下,“现在也就是能骑马罢了,让你骑马作战肯定不行。”
    马寻也不反对,现在的他只是会骑马。让他骑马作战,让他像个精锐的骑兵一般,那就强人所难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马寻就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朱元璋指着前方说道,“想当年大战陈友谅的时候,那也是带着一队精锐昼夜兼程。先解了安丰之围、救了小明王,然后再带二十万大军决战陈友谅。”
    马寻就羡慕了,他到现在最多也就是带着一万多人马,而且基本上还只负责行军而已,这还是建立在有沐英等人帮忙的前提下。
    让他指挥二十万大军,那就根本不要想了,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看着前方的常茂,马寻直接说道,“常茂,带着三十塘骑在前面探查,这些你总会吧?”
    常茂立刻开心的说道,“舅舅放心就是,如果这些都做不好,我以后还怎么领军!”
    看着常茂挥舞着马鞭扬长而去,朱元璋笑着开口,“常茂虽说还算有点本事,只是以后想要当个大将很难,他帮不上标儿太多。”
    马寻就说道,“他也用不着吧?我觉得常茂以后镇守京军就行,他和徐家的允恭、大姐夫家的景隆,这三个在大都督府就好。但凡有一个出息点,军中就有人了。”
    朱元璋笑着开口,“你倒是知道这些,那为何不说你若是有了子嗣,也能帮助标儿。”
    马寻就说道,“岁数差了不少,估计是帮不了标儿。”
    “那倒是,你有了子嗣就接到宫里来,让你姐帮着教。”朱元璋就直接说道,“让你教估计也教不好,以后给俺孙子守着京军。”
    马寻赶紧说道,“我要是有了儿子,哪能送到宫里去。家里还有很多学识,我得自己教。”对马寻的抬杠,朱元璋不是很满意,“你能教出来工匠还是郎中?当你姐的面,那你们马家是诗书传家,她不在跟前,你们马家怎么就饱读诗书了?”
    这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马秀英在跟前的话没人说马家家学不足。可是马家算不上真正的诗书传家,比起一些读书人家的,也确实差了不少。
    朱元璋就有些期待的说道,“和你姐此前也商量过,你有了子嗣,大概是能跟着俺孙子一块长大。到时候都在你姐跟前长大,跟着一起教,以后朝堂安稳、兵权有人控着。”
    朱元璋是不可能将兵权完全给徐家、常家或者李家,互相制衡才是最好的方式,这样皇帝才能够将兵权牢牢的控制在手里。
    马寻有些慌了,“姐夫,我在军中没什么威望。”
    “这和你有没有威望没关系,有本事就出去打仗,没本事就帮着监军。”朱元璋笑着开口,“这事情你做不得主,你姐早就想好了。”
    马寻试着挣扎一下,“不是说等我有了子嗣,要回老家吗?”
    “等你老了想回老家养老,到时候自然放你回去。”朱元璋笑着开口,“你嫡长子肯定要留在京里。到那时应天府留一个、京城留一个,老家也留一个。”
    马寻愣了一下,随即也明白所谓的‘京城’,很大概率是在北方或者关中。
    迁都这件事情是必然的,金陵是六朝古都不假,但是都不是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大明是第一个从南到北完成统一的王朝,打天下的时候以此为都城没问题,可是考虑到接下来的统治重心,金陵就有些不合适了。
    偏安一隅可不是大一统王朝的气象,最主要的是南北分裂实在太严重了,明朝具备着将南北民心统一的任务,在金陵立都就不合适了。
    朝廷迟早会迁都,这是不少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用不着太操心,现阶段以应天府为都城是最合适的,朱元璋此前还想直接将凤阳立为都城呢,好在也就是想一想。
    还是继续北上吧,虽然是皇帝出巡,可是马上天子的优势就是只带少量人马就足够了,用不着有着庞大的随行队伍。
    即使是有着一些太监、侍女,这也都是具备着不俗的能力,都是乱世着跟着过来的,还是可以跟上大军的速度。
    朱元璋看着远处的淮河,说道,“过了这,咱们可就是到了北边。”
    马寻点头,只是有些不太理解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笑着说道,“打天下的那会儿,这可是咱们视作天堑之地。刘福通、关先生在这边打的厉害,这些人要是有些远见就不至于兵败身死。”
    刘福通可是北方红巾军的领袖,那时候不要说朱元璋了,就算是郭子兴等人在他眼里都不够瞧。
    可惜最终的结局还是被张士诚围困,以至于需要向朱元璋求援,这也是跟着韩林儿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江里。
    毛贵、关铎等人纵横山东、山西,最后还攻破了高丽的首都开京,可惜也都是被袭杀了。
    看着马寻还是不解其意的样子,朱元璋说道,“乱世那会儿你也知道,豪强并起、奸雄肆掠,如今这王保保还在北边。你说是该招抚呢,还是去继续打他?”
    马寻谨慎的说道,“王保保这人我看是难招抚,他在为元帝效忠的时候就卷入皇帝和储君的权力之争。而且就算是元朝的齐王,也听调不听宣,这样的人就算是招降了也没大用。”
    “这人能拉起来十万兵马,这也是本事。”朱元璋就说道,“他不死,咱们就难安心。这人是无力南顾了,他要是时常袭扰边塞,就够咱们难受了。”
    这倒也是,王保保这人要是袭扰边塞,虽然不会给大明太大的损失,但是够恶心人的。要是边塞军将一不小心犯错,说不定北边的损失就要比较大了。
    马寻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有些人是畏威不畏德,王保保估计就是这类人。要我说该打还是要打,只是招抚我看就难了。纳哈出那样的估计也是,得给他们打怕了才知道服帖。”
    朱元璋扭头看向马寻说道,“不只是那些鞑子如此,有些人也是如此。你不愿意搅合中书省的事情不要紧,等回头好好收拾一番,就知道这些人想些什么了。”
    马寻一想也有道理,不只是文官需要好好的收拾,一些骄兵悍将也需要约束。
    乱世结束了,要是依然保持着乱世时无法无天、全无法纪的样子,那显然是不行。
    朱元璋指着淮河说道,“小弟,你且看着。南方富庶、北方荒僻,这些放牛放羊的牧场,咱也得给他收拾成种庄稼的良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