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教育是大事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95章 教育是大事
自家几个外甥封王的事情肯定要记在心上,而李善长蠢蠢欲动想要回到中枢,马寻也不觉得奇怪。
李善长就是不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他就不可能安安心心、老老实实的在老家颐养天年。
想要让他教育好子孙也难,因为他的心思全都是集中在权力上。
如果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宠爱一点是没问题,对于一些人家来说,就算是养出来个纨绔都行。
就怕的是溺爱养出来一个无法无天的混账,到时候就要牵连全家了。
做东的周德兴很开心,他是朱元璋的同乡,是小时候就属于死党。
要说淮西的这批人,汤和和周德兴才是朱元璋真正少年时期的死党,。
而周德兴百战功成、战功卓著,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排名第十、侯爵之中排名第三。
历史上的他本来已经告老还乡了,可是他的儿子周骥在太子朱标的丧期和宫女在宫中淫乱,导致周德兴被株连而死。
要是知道全家被儿子给坑成这样,周德兴不知道会不会后悔怎么就将儿子养成那么个德行。
马寻有些皱眉了,虽然也见过一些熊孩子。但是很明显周德兴宠周骥宠的没边了,小孩也有些没大没小。
孩子顽皮一点没事,可是没大没小、毫无分寸,那就是熊孩子了,这就是父母管教失职了。
周德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国舅爷,孩子小,有些不晓事。”
马寻也笑着说道,“周大哥,我看孩子也不小了吧?这都快十岁了,也该懂点事情了。”
周德兴虽然有些不高兴,不过还是说道,“才九岁,还能和孩子计较不成!”
马寻一下子无话可说,有些熊孩子最终的下场不好,说到底还是家长给惯出来的。
他这边隐晦的提醒一下,周德兴那边就要怪罪说马寻和孩子计较,反正自己的孩子是没错、别人总是有错。
开国功臣的后代之中有出息的、战死沙场的,平庸的也不少,违法乱纪、作奸犯科的也不在少数。
看来教育好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任重道远,马寻也觉得这些人确实得管教。
这几天一直都是在忙着做客,在和一些淮西人家往来,马寻算是忙的不亦乐乎了。
回到家的马寻看到了刘姝宁,笑着问道,“有没有给我外甥选中媳妇?”
刘姝宁娇嗔说道,“夫君又在说笑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无非就是去看看那些闺阁女孩的性情如何,总不能只信一面之词。”
这就是刘姝宁的主要任务了,虽然接下来皇室和勋贵之间联姻是政治属性更大一些。但是有些勋贵的嫡女性情如何,这也是重点关注的。
如果性情不太好,说不定就是侧妃了,甚至是直接不会纳入皇室。
勋贵之间的联姻也不是不可以,看不上的那些人家,只能是想办法内部消化了。
而一些出身好、性情好的,就可以入皇室,而且还是比较显赫的亲王王妃。
“我这段时间倒是看了不少小子,常茂那样的原来还算出息!”马寻压低声音,似乎是怕隔壁的常家听到一般,“这么一想,我都替姐姐、姐夫着急。”
刘姝宁则说道,“常茂还算好,就是脾气急躁了些,倒也没有坏习惯。夫君想必也知道,不说这些勋贵人家,那些富户的公子哥不少都有坏习性。”
马寻就忧心忡忡的说道,“以后子嗣的教育可是大事,能力不够也没关系,品德一定要好。咱们这样的人家,能力平庸不是坏事。”
刘姝宁笑着点头,她也认可马寻这样的说法,自家这样的情况,子孙能力平庸也有富贵。
只是下一刻刘姝宁也忧心忡忡,成亲半年多了,可是还没能怀上身孕,她是真的心里急。
马寻其实也着急,他现在没有一儿半女的,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自由’,时常被催促。
甚至可以说没有子女的话,哪怕是成亲了,很多人也不会将他当做大人看待。
可是这些事情就算是急好像也没用,即使马寻也做了不少备孕的工作,但是目前来看还是效果不佳。
和刘姝宁说着话,该早早安歇就安歇,明天还要去上朝呢。
天还没有亮马寻就起来了,洗漱后穿上官服就往外跑,皇宫外依然是乱哄哄的。
马寻好不容易才挤进午门,径直跑到文官那边,“礼部尚书,早朝百官就这么乱挤、乱跑,是不是太没有规矩了?”
满头大汗的陶凯稍微愣了一下,这倒不是被马寻的话给吓的,而是刚才一顿小跑、拥挤,这都出汗了。随即陶凯立刻说道,“国舅爷教训的是,是下官失职了。”
马寻也不介意对六十多岁的老头说话有些重,“早点定下来上朝的规矩,这么大的事情,开国都三年了,礼部提都不提,这像什么话!”
陶凯一听更加尴尬,不要说他尴尬了,就算是很多文官听到了这些也都是脸上发烫。
大家似乎都觉得这一切正常,也从未想过有什么改动。所以每天上朝的时候挤入午门,文武百官一路赛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啊。
至于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对,肯定是不对的,这叫成何体统,在其他王朝哪存在上朝的时候这么没规矩。
马寻就继续说道,“还有上朝奏事,我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人抢着奏报。礼部的事情聊了一半就谈边塞之事,边塞的军将调遣还没结束,又有人提户部的事,像话吗?”
陶凯这一下是真的满头大汗了,急忙说道,“下官失职了,还请国舅爷见谅,下官等尽快奏报陛下,定下早朝、奏事一应规矩。”
马寻这才满意的点头,“早就该如此了,这是你礼部的事情,得抓紧办完。”
说完这些正事,马寻才不慌不忙的朝着武将的队列走去。
陶凯等人还在尴尬、慌乱,刘伯温则忍不住看向马寻,他的这个女婿只要一上朝肯定是有事情要办,很多时候还是皇帝安排的事情。
可是现在他也拿不准主意了,他不知道马寻刚才说的那些话到底是传达皇帝的意思,还是自己想的。
常遇春拍了拍马寻的肩膀,“小弟,这是抓住了那老头的什么把柄,给他吓唬的够呛?”
常遇春这些人倒是没听见马寻说什么,但是看到了饱读诗书的陶凯被马寻训的不轻,堂堂礼部尚书好似是在一味的告饶。
这可就是本事了,毕竟陶凯也算是德高望重,是颇有名望的文臣。
马寻简单说道,“说上朝的规矩乱,嫌他们礼部办事不得力。”
这一下常遇春和徐达也忍不住多想了,不明白这到底是马寻的意思,还是皇帝在表达着不满。
等到乱哄哄的百官们进入奉天殿开始上朝,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倒是愣了一下,因为他看到了马寻抱着笏板站在武将队列。
这是新鲜事,以前是让他上朝的时候能推就推,推不过去这才上朝,这算起来还是马寻第一次主动上朝。
朱元璋态度一下变了,和颜悦色问道,“国舅,也没有让你上朝,这是有什么大事值得你来上朝了?”
这调侃的话让不少人羡慕,皇帝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里,对马寻都非常亲近。
马寻赶紧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年初商定诸皇子封王之事该有定论。皇次子殿下等业已成年,也当婚配了,当先定下王爵封号。”
朱元璋这一次就不再装模作样的拒绝,“那好,恩亲侯和你既然管着大宗正府,先草拟王爵封号,与礼部等多商议,再报到朕这里。”
不少人更意外了,什么时候李贞和马寻兼了大宗正府的差事了?
马寻立刻领旨,“臣遵旨。”
王爵封号等都基本上定下来了,现在也就是正式的走个流程,然后举行封王的仪式而已。
不过这些也不是小事情,大明第一次封王,仪式和规矩基本上就要定下来,以后也要用得上。
办完正事的马寻就闭口不言了,抱着笏板闭目养神,好似一切朝堂大事都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一般。
虽然有些消极怠工的意思,可是没人说他,甚至不少人还觉得他是有了巨大的进步。
毕竟是第一次主动上朝,还商定了正事,这可不就是巨大的进步么!
只要起点低,只要平时的表现不好,那么一些小小的进步在别人看来就非常的显著了。
下朝后的马寻第一时间想要开溜,因为不开溜不行啊,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让他再办一些事情。
正常的皇帝上朝也就是早朝,但是朱元璋不一样。他是工作狂,尤其是在开国初年事情比较多。
所以现在的大明不只是早朝,还有午朝,有些时候下午也上朝。
没有一个好身体,真的跟不上皇帝的工作进度。当皇帝带头不要命的卷,文武百官想要偷懒都难。
这也是大明在快速发展的原因,实在是朱元璋太能卷了!
“国舅爷还请留步!”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跑来,“国舅爷,陛下召见。”
没能溜掉的马寻顿时没精打采,他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朱元璋后面马上就不断的上强度,逼着他继续进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