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想给皇帝找祖宗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96章 想给皇帝找祖宗
皇帝召见,那就不得不去了。
到了武英殿不只是看到了朱元璋,没想到李贞也在这。
“臣拜见陛下。”马寻一板一眼的行礼,“见过恩亲侯。”
朱元璋乐呵呵的说道,“本来还想让你过来一趟,自己倒是知道上进了,这是出息了。”
李贞深以为然的点头,他也觉得马寻有了长进,这算是出息了不少。
只是这些人看似对于出息的定义比较低,他们显然对于马寻的要求不算高。
朱元璋也聊起正事,“这一趟封王,一口气封到老十。”
“老十?”马寻一下子愣住了,“老十也封王?”
不怪马寻意外,老十朱檀,这个是郭宁妃生的儿子,才六个月。而老八朱梓、老九朱杞,这也才刚刚一岁多一点。
朱元璋就笑着说道,“第一次封亲王,只要是咱的儿子,一口气都封王,闺女都封公主。”
这倒是符合朱元璋的特点,对于子女都是一味的爱护。
这也就是刚刚创立大明很多制度不完善,很多的东西也需要一个过程。
以后朱元璋可能会规定亲王、郡王到了十岁才准许封王或者立为世子,但是现在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
不过这也是明朝的第一次集中封王,所以规模大一点。
等到第二次集中封王,那就要到洪武中期,这不是到了十岁肯定就立刻封。错过了这一次,说不定要等十多年。
马寻问道,“那老八、老九和老十封什么?”
“潭王、赵王、鲁王。”朱元璋就笑着说道,“既然是封王,一口气都封了,封了王就要准备封功臣了。”
马寻也在怀疑朱元璋就是自己制定规矩、自己在破坏规矩。
《祖训录》去年就开始编纂了,虽然还在完善,可是有些比较大的事情肯定是早就定下来的。
现在还是不要和朱元璋去争辩这些事情,他是皇帝,自然就是他来做主了。
看到马寻和李贞都接受这个说法,朱元璋笑着说道,“那你们去文华殿,和标儿商定这事。”
马寻有些意外,“太子现在开始理政了?”
主要是文华殿特殊,这是储君办公的场所,在宫殿里办公意义可不一样。
朱元璋笑着解释说道,“也不算理政,就是看看批阅过的奏章,有些小事让他稍微处理一下。你外甥有那个本事,用不着操心。”
随即朱元璋对小太监说道,“传步撵。”
皇宫实在太大,在宫里不好骑马。所以只靠两条腿走路肯定有些累,朱元璋、马寻是没问题,但是李贞岁数大就可以优待。
李贞也不推辞,确实是因为武英殿和文华殿相距太远,他走着也累。
“姐夫,保儿这些天在做什么呢?”马寻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些天我跟着淮西人家吃喝、酒宴,保儿倒是没怎么过去。”
李贞笑着说道,“我让他侍疾,就没准他出去。”
马寻愣了一下,没听说李贞病了啊。
看到马寻似乎误会,李贞解释说道,“保儿不一样,不好和一些淮西人家走的太近,就装病了。”
马寻这才安心,“这倒也是,我本来也是想要不去,只是人情难却,都是些亲近的人家。”
李贞深有感触的说道,“就是如此,保儿本来就是陛下外甥,现在在军中根基也深,哪能再和淮西人整天在一起,这不妥当。”
马寻是一个本分人,李贞同样也是一个本分人,他们都非常有分寸。
所以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时常在感慨,虽然家里的亲戚就这么俩个了,但是都是省心的,就没有像他们这样不用担心外戚的帝后。
李贞刚下步撵,朱标就走出了文华殿,“姑父、舅舅。”
“臣李贞(马寻),拜见太子殿下。”
朱标有些埋怨的说道,“姑父和舅舅又见外了,我到底是晚辈,哪能受长辈的礼。”
李贞就笑着说道,“殿下,这是在文华殿。要是在偏殿,臣倒是敢冒昧些。”
这就是属于工作的时候称职务了,哪能太子表示亲近,这就大咧咧的直接应下来呢,还是要分场合的。到了文华殿里,稍微看到了几张熟面孔。比如说宋濂、魏观,这也都是朱标的‘老师’,负责给他讲经义。
而这些人也不只是会读书而已,他们多少也是能处置一些公务。
“舅舅,你也是见过魏祭酒。”朱标就笑着介绍说道,“这是宋师,很早前就教我读书。”
马寻笑着客气说道,“早就听闻宋师当代大儒、博学多才,可惜没能有机会去讨教学问,实在遗憾。”
这话不只是宋濂不信,李贞和朱标也不信。
毕竟马寻去年刚到京城的时候就被安排过陪太子读书,可是他在大本堂就是看‘闲书’、开小差,哪像是要求学的样子。
现在的马寻也是时间大把,可是他也不愿意去找宋濂等人请教学问。
要不然以他的身份登门拜访,宋濂等人不知道要多开心,毕竟宋濂和太子的关系也很好。
宋濂和魏观见到马寻也是忧心,这个管着国子学的国舅,始终对国子学不上心。
本来以为马寻读过一些书,可以讨教一下学问、可以一起说书论据,大家就是和睦相处、观念相投的读书人、儒家子弟。
可是现在再看看,马寻还真的就是读了几本书而已,算不上正经的读书人。
毕竟大家也都看出来马寻更喜欢和勋贵往来,对读书人不算亲近。
看到宋濂和魏观似乎要当着朱标的面说什么,马寻先下手为强,“殿下,今日上朝之前见着上朝规矩太乱,我已和礼部尚书讨论了一番。”
朱标有些不理解,“舅舅是什么意思?”
“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朝乱哄哄的、奏事乱哄哄的,一点规矩都没有。”马寻直接说道,“太子殿下,何不请大儒、宋师等商定入朝规矩,唐宋时肯定不会如此。”
李贞立刻帮腔说道,“殿下,老臣以为国舅说的有道理。老臣上朝不多,只是也知道上朝之时实在太乱,一点规矩都没有。”
朱标就心领神会的说道,“这么说来倒是礼部有些缺失了,是该召大儒、博士商定这些事宜。开朝三年,也不奏报如此大事,实在不像话!”
想要委婉的说马寻这个管着国子学的人不用心发展文教,马寻就先下手为强指责这些大儒等没有规矩。
最主要的是李贞这么个德高望重的勋贵、外戚帮腔不说,太子也是毫不掩饰的在拉偏架。
想要指责马寻,这些读书人先给自己的立场放正,先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再说。
李贞也随即说道,“太子殿下,臣等奉命前来与殿下商定诸王册封之事。”
朱标笑着说道,“姑父、舅舅,我也是在和宋师等依唐宋旧制商定册封诸王的事宜。只是前朝的一些旧制,未必适合我大明。”
马寻接话说道,“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自然不能全都依唐宋旧制。只是陛下在恢复汉人正统,也不好不遵旧制。”
这话可不是废话,完全依照唐宋时期的制度来肯定是想都不用想。但是另起炉灶自己制定规矩,那也不符合现在的移风易俗、恢复汉家正统的大方针。
所以现在最合适的做法就是以唐宋的一些旧制为框架,稍微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就好。
朱标开口说道,“我也是如此想的,只是舅舅想来也知道。唐朝李氏本贯为陇西李氏,尊奉老子为祖先。宋朝赵氏本贯为涿郡赵氏,为战国时期赵幽缪王迁的后人。“
马寻和李贞都在听着,不明白朱标这是什么意思。
朱标继续开口说道,“诸大儒引经据典,觉得天命所归。我祖上,也该有大人物,这是我朱氏得社稷之天命。”
马寻脸色顿时变了,说道,“殿下,我与恩亲侯奉命代管大宗正院,陛下宗族如何,我等岂能不知!“
李贞也显得非常愤怒的说道,“殿下,高祖皇帝句容通德乡朱家巷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困,殿下也该明白这是宗族族谱有记!”
高祖皇帝,这也就是朱元璋追封的五世祖朱仲八,这是南宋时期的人。
马寻也非常愤怒的说道,“陛下宗族传承有序,宗族族谱清晰。我马氏一族亦是传承有序,上溯北宋仁宗时,难道还有人给我马家也找了祖宗?”
给皇帝、皇后找个好祖宗,证明这是天命所归、证明这是人心所向,增加皇帝的神圣性等等,这是很多统治者的惯例。
但是现在,现在说不定要给我再找个祖宗,这可就不行了!
宋濂和魏观等人都开始担心了,他们其实找了不少姓朱的名人,比如说朱熹,这就适合引经据典、牵强附会成为皇帝的祖先。
这样一来,和读书人亲近啊。
到时候再找个姓马的读书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现在好了,皇帝和太子还没有表达不满,恩亲侯和国舅就先愤怒了,这俩个外姓人好像是更加在乎朱家的祖先是谁。
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因为眼前这两位,现在就是管着皇帝的族谱、九族,想要给皇帝找祖宗,得这两位先同意了再说。
(本章完)